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只管耕耘

汉字简化后。。。(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了一本中华书局的原版的《说文解字》,今天收到。
发表于 2012-3-1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解放初的高文盲率是一百多年的积贫积弱造成的,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战火不断,普通百姓肚子都填不饱,怎么有机会读书,不应归咎于繁体字。
发表于 2012-3-1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麓羽

当然不能归咎于繁体字. 但中国历来知识就是只被少数人掌握, 绝大部分人都不识字, 新中国是第一次把知识只由少数人掌握的局面改为全民普及, 使得读书识字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而汉字简化, 是为了这个目的提供的一个方便.

现在识字已经普及, 有没有必要再回归繁体? 我觉得简体字作为传递信息和语言交流的工具完全是合格的, 没有引起过不方便. 而认识简体字后读繁体字并不困难. 同时简体字为中国以外的人学习汉字和中国文化又提供了巨大方便, 所以我是不赞成回归的.
发表于 2012-3-16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麓羽 于 2012-3-16 19:28 编辑

回复 18# 燕果


台湾、香港地区没有简体字,好像他们的文盲也不多,有时候在网上看帖,感觉那边的人发帖文字水平普遍较高。现在人确实很有知识,但好像文化水准比过去退步了许多,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简体字的好处的确被当局夸大了,这几年试着看些繁体字书,慢慢体会到了一些繁体字的好处,文字作为一种文明载体,作用不应该仅仅是被人认识吧。

我现在可以看一些繁体字,但老实讲,刚开始看的时候,心里是很畏难的,小孩子就没有这种情况,我在看繁体字的时候有些字是根据上下文顺下来的,跟我们以前作英语的阅读理解一样,这些字我并不认识他们,这是看的情况,写就更不行,能写的几个繁字体,还是小时候上大字课,练习过的一些字。

我觉得即使汉字需要简化,也不应该是由几个专家脑子一拍想出来的,过去的简化字都是有渊源的,在行书、草书中出现或是约定俗称慢慢形成的,那些简化字是和它的原型字共存的,不像现在,直接就把原型字废除了。

现在讲究自由,简体也好繁体也好,喜欢的人都有,教育部门是不是不要一刀切,还是让大家自己选择吧。
发表于 2012-3-16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2-3-19 10:09 编辑

回复 19# 麓羽

台湾和香港, 一是地方小, 二是和刚解放时候的大陆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不能这么比较. 就如把上海拎出来和西北地区比一样, 不公平. 简体字作为文化的载体, 并没有任何不方便. 现在一样可以读古今中外的经典.

不是说用简体字是扫除文盲的绝对必要条件, 但简体字绝对是给当时中国80%的不识字的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让人不会望而却步. 如果你一个会写字的人看到繁体字都会畏惧, 想一想那些三四十岁都不识字的人和孩子.

我不知道你说的几个专家一拍脑子想出来的依据是什么? 看我在二楼的转贴, 所有的简体字, 只有一个是建国以后造的.
发表于 2012-3-16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麓羽 于 2012-3-16 21:49 编辑

回复 20# 燕果

呵呵,你大概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是说大人习惯了简体,再来看繁体有些畏难,如果我像小孩子一样是从小学繁体,就不会有这个障碍,而且繁体字丰富的图画性,可以给孩子大脑更多的刺激,好像有个研究也说小孩子的大脑更喜欢繁体字。我们祖先那么有智慧,每个字都有讲究,且用了几千年都没问题,现在来搞简化,好像有些多此一举,呵呵,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意见,我太爱我们的文化了,所以有时忍不住想为她辩护几句,不过,我大概也是庸人自扰,美的存在,始终会被大家认识的。

谢谢,亲爱的
发表于 2012-3-1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抱

别担心孩子大脑刺激不够. 我接触了无数港台学繁体字长大的人, 里面也是有聪明的有笨的, 不比我们高明很多的.  台湾人对古文的掌握确实比我们好, 因为他们从小课本里学习大量的古文, 而香港人则不然, 虽然他们也学繁体字. 所以让孩子掌握和多阅读文言, 倒是非常必要.
发表于 2012-4-15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好多的简体字就是过去其繁体字的草写体。

另,在台湾称繁体字为正体字,简化字为简体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16 19:50 , Processed in 0.0190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