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燕果

ZT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得采访一下他的孩子们,才能有个相对公正的评价。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兄弟姐妹八个,父亲在门后面挂了一排皮带,犯错了让他们自己挑这次用哪一条打。朋友就是这样被打大的,成长为很有正义感,爱憎极分明的一人,然而内心非常没有安全感,非常害怕失败,已是不惑之年但始终没有结婚生子,自称是“国际流浪汉”。这些年他一直告诉我,最好不要打孩子,他说这个会代代相传。
发表于 2011-11-4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不成功,只有他的孩子知道,幸福不幸福只有当他们有了家庭,有了事业才能体现出来,进北大就等于成功吗,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太过势力了!
发表于 2011-11-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人是轮回的,这个爸爸千万别回到做儿女的子女。
发表于 2011-11-6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疯狂啊!

我纳闷的是,他怎么能生这么多孩子?!
悠悠娘 发表于 2011-11-4 16:48



    香港户口
发表于 2011-11-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户口
gyb0963 发表于 2011-11-6 20:16



    哦,谢谢。

   那上香港大学多好啊,呵呵
发表于 2011-11-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钱, 立马移民.
发表于 2011-11-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惊~~~~~~~~~~~~~~~~~
发表于 2011-11-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总是寻找夺人眼球的重点描述,其实好好去看看这本书,这位爸爸没有那么不堪。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同他打的方式。
可取之处还是有很多,包括对孩子做人教育的重视,对物质上分寸拿捏,对孩子母亲非常好,对父母很孝顺,自身也很正气。这些,孩子们也都是看在眼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linlin124

我其实想讨论的就是这个嘛. 这位爸爸说: "良好的家庭氛围,我觉得是可以采用极端教育方法的前提。" 你怎么看? 可惜没有人讨论.

我觉得这位父亲, 决不是个简单粗暴的父亲. 他是个注重和小孩交流, 注意教育方式的父亲. 比如他对打小孩的前提条件,部位,年龄, 都很有研究. 但我打内心里反感他这个人. "正气"的父母带出问题孩子的不在少数. "正气"过头的人, 在另一方面, 往往是缺乏融通, 缺少灵活性的人, 是有点偏执的人, 这样的人生活中我也见过一些, 他们对小孩大多非常严厉, 尤其在为人方面. 他们本身的父母, 也大多是这样的人.

前一阵有个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生自杀. 他死后遗书被报纸登出来. 他的遗书通篇在控诉他的父母. 他的父母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 对做人的要求很高, 热心于教会的事务, 热心于帮助别人. 但他们的儿子却认为他们非常虚伪冷酷, 没有温暖. 我相信这对父母是爱儿子的, 也培养出了一个学业出色的儿子, 但孩子完全没有感受到. 希望这位狼爸的儿女感受到了, 他们幸运的地方在于有一个不偏执的妈妈. 如果父母都这么"正气"就糟糕了.

如果去逛过日本式园林的话, 可以看到, 园林里的每一棵树, 都有钢丝拉成一定的形状. 这些园林的环境都很好, 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地照顾这些树, 大部分的树也都长的很茂盛,而且长成人家希望他们长成的样子. 但这样的园林我一辈子去一次就够了, 那些树还不如野地里的歪脖树看得舒服.
发表于 2011-11-1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儿萧君16岁写的 陈情表
二女君言,女以身幸,生孩初时,长兄二岁,行年四岁,二妹行走,尝闻国事,家不二童,今有兄妹四人,福甘共享,祸难同当,幸甚,乐甚!细自思来,父母之用心,良哉,苦哉!行年六岁,学于朝小,离家数十里,父母驱车以送,短时至卯,长则逾辰。往返两地,六岁如一,未尝废离。
每至归学,必如父命,立于案前,自省吾身,若有逾规,必受重罚,或杖打数十,或笔书数篇,是以尝伤鳞遍体,心怀勹怨恨。时见同学,常食零食,多用零钱,此皆女之不得也。
至寒暑假,不使偷闲,或背古、时文,或书游录。故虽女幼少玩乐,然三字经,铭刻心间;琵琶行、长恨歌,倒背如流,闲文杂作,表于报刊。时女幼小,不曾了父深意,多责备,然不自意,早获益匪浅。时至年十岁有四,女始察汝意,巧得知,父少时家贫,苦致于学,成学暨大,终成其志,所以严吾等者,是望吾之肖于汝也。然后,女不胜愧疚之情。
想来,女每有差错,父必尽力改之,或书千余言,以表汝之心切;或邀于共谈于席上,望女改过自新。女常听且忘,是对父之不敬,甚也!由是无以忘怀。
今女十岁有六,学七之六日,多宿于校。少返家,父亦忙于外,故女常悔,多逆父母,不异幼年时光,则今无以复得矣。
父今四十有三,当不惑之年,常忙于外,自上月,久未还家,奔走于诸地,艰辛之身,不言而喻。女盼父虽忙,切勿轻健康。三餐不忘,作息如常,是吾等所切盼也。否则,使余痛心,亦乃舍本逐末者也。
待女长成,必勤于学,谨于言,慎于行,不忘父母之苦心,“君”为何意也。虽无以为报,必肖父母,以表女爱汝之心,及孝汝之意也。女不胜感激之情,谨拜表以闻。
发表于 2011-11-10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父亲是比较专制的,这点没有异议。同时这位父亲自身素质是比较高的,如果看了他的书全面了解一下的话。如果这种专制的方法盲目照搬,不见得都能出这样的结果,特别是现在文化断层,很多父母自己也没有主心骨,自己的生活也很茫然,胡乱地对孩子专制,自己又不能以身作则,没有什么好处,也达不到他们的效果。我记得净空法师说过,他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君主制,如果是一位明君的话,像尧舜这样的,那专制是很好的,天下苍生之福,而且如果是代代相传的话,会为江山负责任,当然不是明君的话,那人民就苦了。可如果是民主制的话,即使是老百姓自己选的(现在这个事情还更复杂),也未必真正是对百姓好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关于自杀的博士生,我觉得媒体的报道一般比较表面,要深入了解家庭的情况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况,中国这样的人也不少,表面光鲜,社会地位高,但是家人相处得并不愉快,李阳也算一例吧。

  孩子以后想做什么,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非常赞同。那位父亲也是在当中去努力发现孩子的特长,引导他们集中精力,因为孩子往往兴趣广泛,但不深入,待到年岁大了,想深入地学习什么,可能就错过了比较好的时间。这点我和同事们都深有体会。不过不管孩子以后想做什么,基本的一些品质,行为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这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也是经典中讲的道理,孩子以后想干什么都是需要具备的品质,这些,父母通过言传身教,能够在孩子的生命当中确立下来还是有必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1-11-11 02:24 编辑

你转的小姑娘的文章, 正验证了我的想法. 日本园林里的那些树. 16岁的女儿的陈情表, 暮气沉沉, 怀念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只有严责, 各种才艺的学习, 父亲的说教和接送上学, 没有快乐, 很正常吗? 我觉得不太正常.   我爸妈对我挺严的, 但要我在16岁写陈情表, 我绝对不我写我父母责我的事情, 因为别的他们带给我的愉快的值得回忆的事情都写不完.

尧舜不是君主, 是部落首领, 他们那个时候的社会不是君主制,是原始民主商议制. 好的君主都有一共同的特点, 就是纳諫.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明君是不纳諫的, 什么是"明"? 就是开明, 从善如流.

我说的那个自杀的博士生, 媒体除了简单介绍他的背景, 什么也没有说, 只是把他的遗书全文刊登, 已经非常震撼了. 后来还陆续登出他童年的不幸遭遇和阴影, 但奇怪的是他在遗书里一点也没有说, 却大幅度在说他和父母的关系.
发表于 2011-11-11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11 09:20 编辑

  等这些孩子长大了,有了家庭和孩子,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或许对父亲的教育有更好的反思。现在说什么成功与否确实还为时过早。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身边很多孩子是宠溺过度,无法无天,家长都觉得长大了会好的,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乐观。
  这本书我差不多看完了,我总觉得这位父亲其实不用那么严苛也可以达到类似的目的,因为他的身教是很不错的,不过我也可以理解广东那边开放较早,可能一些社会风气,孩子所接触的东西会更不受控一些,他的书里还写到有同学吸毒,作为父母是不敢冒这样的险的,所以他选择了转校。

  还有,像陈情表这样的文体,我现在也写不出来,只能写点白话文。我是挺希望父母当时能逼着我念点古文的,这是命运的遗憾,能够深入古人的智慧,人是深度应该是不一样的。我想他的儿女受如何严厉管教而不逆反可能也是与此熏陶有关。
发表于 2011-11-1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仅仅说我真实的想法,我并不认为孩子能写这些东西,就代表什么。小时候没有读过古书,没有这样被逼着学这些东西,但并不代表我无法汲取本民族的精华,对此,我很自信。我更相信文字,文采,文体等等之后的那个文化。化者无形,可和光同尘。对中国的文化,古人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我保留自己的看法,一个文化能够没落的,还是偏离了原有的精神。否则,从上古的智慧,到魏晋的风雅,唐宋的辉煌,到明清的没落,究竟在这里面,我们丢了多少东西?最后,礼教变成吃人的东西,人性必然出来反抗。

正本清源,哪个圣人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爱和自由夫子不会说,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其的掷地有声。尊重和允许老子不会说,但和光同尘,顺流而行的智慧,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大慈大悲的觉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哪个众生没有链接?普贤菩萨恒顺众生的大愿,将爱和尊重演绎到了极致。

我无法认同形式,不认为给孩子念几句古书,写几句古文,就能代表文化的复兴。宠溺过度,当然是毁掉孩子。但爱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无底线,那本身就偏离了尊重。偏离了对这个生命的尊重。不要把“溺爱”=“爱”。混淆了这个概念,就很难彼此真实的沟通。

“每至归学,必如父命,立于案前,自省吾身,若有逾规,必受重罚,或杖打数十,或笔书数篇,是以尝伤鳞遍体,心怀勹怨恨。时见同学,常食零食,多用零钱,此皆女之不得也。”文中小儿,有这样的童年,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很多教育方式,也许看似效果会很好,但放眼整个生命历程,究竟会有怎样的人生或是心路历程,现在真的不好说。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看法,真实的陈述而已,大家想法不同,是太正常的事情,说自己的想法即可。彼此允许吧。
发表于 2011-11-11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就是送入北大吗?孩子的路还很长。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0:57 , Processed in 0.02286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