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姜与炙甘草

从徐文兵老师讲《金匮真言论》谈如何学习黄帝内经说开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归?! 对, 就是回归, 这个词语太给力啦!

让我们一起回归在家的路上吧!
发表于 2011-6-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医的爱好和学习要是持续的,持久的。很多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还要不断的用,这样才能悟出很多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又读赤壁幽谷师兄一段话.

我说,现在的人都没有责任心,家属病了送到医院,医院害死也就了之,说什么你的病送到医院也没治好,送到医院也没办法,神仙也就没搭救,不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了吗。送孩子上学,每天都是推责任,读书的目的就是考试,其他更深的不想,想也想不来,待到16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一般4年)从学校出来,混上一碗饭吃就心满意足了(由于没有人文的教育,仅是知识传授,导致现代人有知识、没文化。物质生活的越加丰富,导致精神生活的愈来愈空虚,幸福感愈来愈降低,以及家庭的不和、社会的不安定都始于此),混不上就说当时我送你上学你不好好念书怪谁?不也是把教育责任推光了吗?现在很多人就是这个思想。我说混一碗吃很容易,也不需要上那么长时间的学啊!现在人随众、从众心太强。已经没能力辨别善恶、是非、邪正了,心劳身苦,如是至竟。前几日,儿子开始读《史记》,已经没有障碍了,妻子又看到了读经的益处。呵呵呵,时时动摇,无所适从。


-----共待到19年(幼儿园3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一般4年)才能从学校出来---------------------这19年扎的是什么根,不是德行的根。时时、日日、月月、年年扎的是贪嗔痴慢的根、是非人我的根、名闻利养的根、自私自利的根,而且日日递进,唯恐一日退惰。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精神病泛滥的世纪,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精神生活愈来愈空虚,幸福感愈来愈降低。很多人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趋向,悠悠放任,每天都重复着昨天。更多的人已经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每天都为金钱服务(应该是金钱为人服务),心劳身苦。离自然的生活、简单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愈来愈远。
发表于 2011-6-1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不知道赤壁兄的孩子现在怎样?姜姐对小贝下半年入学有何想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美好的童年时光和小学生活.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6-10 09:32 编辑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时代中渡过的.

在我的童年和小学记忆里, 全都是玩耍和劳动, 几乎没有学习的记忆.

我7岁上的小学, 会写的第一行字就是"毛主席万岁".

那时侯, 同学们之间是平等的, 友爱的, 虽然当时有成份之分, 但没有任何歧视( 呵呵, 我家的成份不好, 可能大人们会有些压力), 学习好的同学和学习差的同学是好朋友, 劳动好的同学和劳动差的同学是好朋友.

那时候, 麦熟的季节, 学校会放半个月的麦假, 让孩子们回家与大人共同参加收割, 我们孩子们就是去田里拾麦穗, 交到生产队, 一个麦假会免费领到一个作业本, 真是高兴坏了, 现在我还能品味到我领到作业本的激动幸福心情. 在田间地头, 老师给我们发"人丹" 预防火辣辣的太阳......休息的时候, 我们拿麦秸做小游戏, 挠痒痒......

那时候, 秋熟的季节, 学校又会放半个月的秋假, 我们孩子们就是去田里摘棉花, 交到生产队, 我们在棉花堆里闹腾打滚, 棉花堆里跑出来的红虫虫爬满了墙壁......也会免费领到一个作业本, 我记得, 我的腰前面寄上一块小方布, 两只手像蝴蝶一样的飞舞在棉花地里, 孩子们中, 我摘的棉花最多了, 所以有"飞手"之称. 我们摘满了小方布, 就挺着肚子(像孕妇一样哦)骄傲地走到地头倒在棉花集中堆放的大布上, 然后又急忙跑进棉花田里......

上初一的时候, 我们走进麦田里, 认识"麦大夫"( 一种专吃"野汉"的虫子), 分清瓢虫.....
发表于 2011-6-10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姜与炙甘草

我也有过童年一些美好的回忆,捡花生.摘棉花,在小水渠里游泳,太阳底下喝糖水......
发表于 2011-6-10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姜与炙甘草

我也有过童年一些美好的回忆,捡花生.摘棉花,在小水渠里游泳,太阳底下喝糖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中医经典的三境界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6-14 09:20 编辑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第四人民医院

    《论语·学而第一》开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以说是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对此,笔者深有感悟:学习、实践中医经典,即“读经典,做临床”何尝不是如此?特将此引申为中医读经典的三个境界,分别释之。

     读经典的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境界是说将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乐而好学。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对此理解得最为深刻:“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习斋言行录》卷下),就是说,“学而时习之”是求学、研究学问的根本。此“习”之意义,一为时时勤学不辍,一为时时付诸实践,对于中医来说,就是要勤读经典,多多临证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疗效的源头,特别是《伤寒》、《金匮》,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书中的经方,不仅理、法缜密,而且组方谨严,药简效宏,久经临证考验而疗效不衰,且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是足堪师法的至理良方,正如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说:“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所以说,要想当一名好中医,做一个明白医,提高临证辨治水平,就必须熟读经典理论。要想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以取信于患者,就必须夯实经典基础,多做临床,活用经方,因为,天下之至变者,病也,读经典可洞见本源,穷其变则有法可依;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用经方能探其理致,尽其精必圆机活法。实践证明,谁重视经典,谁勤奋刻苦,不怕困难,时时研习并不断地践行经典,谁就能真正做到效如桴鼓,济世救人,从而发扬光大中医事业。

     而如何学好用好经典呢?就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说,学经典,要时时习之,不能放松,不能懈怠,不能浅尝辄止,必须下苦功夫通读,精读,反复读,反复背,反复理解,如对于《伤寒》、《金匮》条文,一定要做到熟读精思,切实融入自己的辩证思维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得到临证辨治的源头活水,做到临证遣方用药能圆机活法,出手即效。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曾说:“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这就是说,我们当医生的整天说“济世救人”,但真正要想救人于危难,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非明经典而不能致之,而明经典,就必须达到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

     读经典的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境界是说要广交益友,虚心向“友”、“朋”学习,乐而互学。

     古代教育学专著《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学派较多,每个学派都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有一些独特的创新,每个学研和实践经典有一定造诣的中医,不论是学院出身还是民间师承,都有各自独到的诊疗理论、经验和体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是学习经典的捷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学经典不仅要自我苦读,还要突破“独学而无友”以至“孤陋而寡闻”的状态,乐于广拜名师,广交同道“友”、“朋”,通过与“友”、“朋”的探讨和思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使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更为透彻,临证思路更加广博。所以,第二境界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拜名师,乐于交益友,只有善于广纳博采,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读经典的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境界说的是学识与道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可以说是读经典的最高境界,即能够感受到只问耕耘而淡化收获之乐。

     读经典,做临床,要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始终以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做学问,对于自己学有所得的新观点或新见解,或学有所成的收获,如果得到了赞美、掌声与荣誉,切不可表现自高自大,趾高气扬,夸夸其谈,有舍我其谁之浮躁心态,应处之淡然,继续努力,更上层楼;如果别人不明白,不认同,不理解,不重视,不重用,甚至有批评和指责,也不要生气和怨恨,仍然要孜孜以求,查找不足,更加刻苦地研读,勤奋地临证。第三境界是培养一种真做学问的君子之风,就是要我们做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人生和治学的最高境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4月16日 八版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我说自学中医的三个境界! 共勉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干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发表于 2011-6-1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姜姐。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四——“伤寒禅”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6-15 10:40 编辑

今天看到中医民间论坛上雪山来客的“伤寒禅”, 很有感触啊!

伤寒论, 我现在正处于"读"这个阶段, 过10年到"品" , 再过10年到"禅", 那么我也60岁啦, 不过, 我很乐意啊!

下面为转帖内容: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四——“伤寒禅”

俺老夫又不靠谱了。什么“伤寒”与“禅”,风牛马不相及!

不过不要急,且听下文慢慢分解。

一部《伤寒论》,区区数万字,1800年以来,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仅为之作注者,就三百多家之多!又有多少人,夜以继日,朝夜切磋,呕心沥血,衣带渐宽终不悔,直到青丝化鹤发,每参到妙处,若有所悟,便欣然自得!堪为世界文明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前绝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究竟事出何因?仅仅将《伤寒论》定位为“众方之祖”,能揭示出其深刻的内涵吗?

【按:南北朝名医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喻嘉言 昌,明清医家,生于1585至1664年间,江西南昌府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县)人。见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7413.htm)】

“伤寒越读越有味,经方越用越神奇。”

但“读”,还是伤寒最低层次的境界。进一步就叫做“品”,“伤寒越品越有味”,是中间层次的。

再然后,第三层次是“参”:“伤寒越参越有味”。

令很多初学特别困惑的是,为什么别人能从《伤寒论》当中别开生面,运用自若呢?那根本的窍门又在哪儿呢?如何求得捷径呢?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捷径”中的“捷径”!

其实啊,这《伤寒论》中的每一条,都隐藏着一个禅机哩!《伤寒论》得一条条参,慢慢地参,正参倒参,横参竖参,再作一个整体参。参成浑然一体了,直到六经之相非相,才算是初成正果。

君不见《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读”,就是读书。孔夫子说:“思无益,不如学。”他老夫子的意思是说,坐那儿空想没用,不如踏踏实实去读书学习。(据《庄子》载,孔老夫子曾6次朝拜老子,结果老子一直避而不见,吃了闭门羹之后还赞叹老子说:“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参”,见下面故事:

相传赵州(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见《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后遂用为典故,并以"赵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禅诗欣赏(宋·黄龙慧南禅师)

拨草占风辨正邪,先须拈却眼中沙。

举头若味天皇饼,虚心难吃赵州茶。

当飞沙窜进我们眼睛的时候,往往使得视线模煳,难辨西东。同样地,当我们的心装满了各式成见、刻板印象,自然无法窥知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所谓「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之意,来、去之间一似行云流水般自然自在,没有罣碍。这时候,我们的心就像秋月般皎洁,一丝丝阴霾尘垢沾染,当下立判,没有黏粘滞着,只是随因缘来、因缘去,如是而已。有了这样的心境修为,自然就不会被天皇饼的美味所着、被赵州茶的禅机所惑,而能够当下纯然直心地享用茶、饼的真实原味。

人都以为参禅,禅僧事也,与儒道医无关。岂知儒家也有此说:

“喜怒哀乐未发”:

  予初入道,忆子思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参诸《楞严》,则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夫见闻泯,觉知绝,似喜怒哀乐未发,而曰“法尘分别”者,何也?意,根也;法,尘也。根与尘对,顺境感而喜与乐发,逆境感而怒与哀发,是意根分别法尘也。未发则尘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内,寂然悄然,应是本体;不知向缘动境,今缘静境,向固法尘之粗分别也,今亦法尘之细分别也,皆影事也,非真实也。谓之“幽闲”,特幽胜显、闲胜闹耳,与“空劫以前自己”,尚隔远在。此处更当谛审精察,研之又研,穷之又穷,不可草草。

上文,为一位大儒参禅后的真实体验,但是还只能列入文字之见。但还算是知道用功的下手之处吧!

(《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嫣.万物育……”,此即与参禅时,参“念头起处”同义。)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故《齐物论》又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于无为。”

“环中”,即“谷神”,即“玄牝”,空灵意。此即道家的禅境,与《金刚经》境界无二无别。

还有,易经中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寂然不动”的“不动”是“体”,“感而遂通”是即体而起用。


那种枯禅的“寂然不动”,缺乏照察一切的明镜,就无法“感而遂通”。就是说,本体未见,就无法即体而起用。

真正的禅境,如行云流水,活泼自在,即体即用,体用若一。

看那庄子的“逍遥游”吧,多活泼,多自在,多气派!

中国古圣,都讲究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其实,儒释道医的安身立命之处也都是一个样的,本来就是一家子,一个鼻孔出气,一条藤上的瓜,就是那个无法言说的:“天地未开,万物未萌时的本来的自己!”

咱们的老祖宗,都先是找到那个忘失的自己,然后加以起用,再去从事其他的一切,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古人淳朴,心地贤善,故容易开悟。举凡《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等,都是古之圣人论道之书也。而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得矣!“小人,岂可与言至德?”要想入围,获得与古圣并肩论道的话语权,就必须先“澡雪精神”,人心死,道心活,否则就必然是难于上青天!

唐代高僧神秀大师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很不错的一种寻找本体的方法。

有词为证,调寄《苏武慢》:

试叩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多少年少?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音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古人音渺。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垂帘香袅。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真正有志于中医大业的同道们,还是在根本处用功!俺们一起来品茶参悟吧!

被“科学所绑架”的学子们,“海归”并不值钱,真正的想淘宝,还得向着炎黄老祖宗那儿讨个出路吧!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发表于 2011-6-1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美好的词句,可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不照着书蹦不出来几句话,只能给孩子念
发表于 2011-8-1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手合什,拜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春, 我家502开始正式读黄帝内经, 利用周末早上起床后那么一点一点的有限时间, 读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 没有背诵的要求, 只是自己素读.
发表于 2012-5-1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背完<弟子规>和<‘三字经>,计划再背<道德经>。上古天真论原来背过,要复习了,和女儿背的时候真是感慨啊,30多岁我才接触这些宝贝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2:47 , Processed in 0.02837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