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千辰

不打疫苗的宝宝健康成长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1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的泡脚可是别想了,连洗个脚都把水洒的到处都是,还坏笑。
发表于 2009-12-22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宝养的真好啊!

现在疫苗打得越多,孩子的各种其他慢性病难以治愈的病越多。我看也还是少打为妙。
发表于 2009-12-22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现在也是母女两个一人一个脚盆泡脚!
发表于 2009-12-22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打疫苗是不是以后不让上学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基础免疫: 出生后即可进行0剂次免疫,服一粒,满2、3、4月龄时各服1粒,连服四次。

加强免疫:满4岁儿童加服1粒。



二、 乙肝疫苗

基础免疫: 婴儿出生后0、1、6月肌肉注射3针乙肝疫苗,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使用10ug乙肝疫苗。重点强调首针24小时及时接种为基础免疫的关键。

加强免疫: 在基础免疫完成后,根据抗体检测,可在适当时候再加强一针。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

建议程序:对孕妇进行乙肝感染标志筛查,HBsAg阳性以及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其所生婴儿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的使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200IU,并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出生两周后再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200IU。

各地应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分发供应管理,做好新生儿接种卡、证登记并及时按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程序上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三、 麻疹疫苗

基础免疫: 出生满8个月皮下注射0.2ML,如果国家计划免疫技术规范有新的要求,按照新规定执行。

疫苗复种: (1) 18-24月龄复种1剂次(0.2ML),但应与初免接种间隔不少于28天.(2)满7周岁时再复种一剂次(0.2ML)。如果国家计划免疫技术规范要求接种程序改变,将另行通知。

四、 卡介苗

基础免疫:儿童出生后要尽早接种卡介苗,皮内注射0.1mL.

五、 百、白、破三联及白破二联混合制剂

基础免疫:出生满3、4、5个月隔月肌肉注射DPT 0.5mL,

加强免疫:18-24月龄加强注射DPT 1针0.5mL。7岁儿童加强免疫使用白破二联(DT)注射0.5mL。

使用前要充分摇匀, 冻融后或有凝块或有絮状物严禁使用。

六、 乙脑疫苗

我省今年仍在全省范围内供应和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为减少接种反应的发生,逐步在有条件地区推广使用精致乙脑减毒活疫苗,各地要合理安排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活动,有力地控制乙脑的发生与流行。

免疫程序:出生满12个月皮下注射0.5mL,次年和6岁各复种1次。

乙脑疫苗接种应安排在该病流行前期1~2月进行。

七、 甲肝疫苗

基础免疫:1周岁以上的所有易感人群,基础免疫完成2针次,第一针接种后6-12个月接种第二针。

加强免疫:基础免疫完成后5-7年加强一针甲肝疫苗。

八、 腮腺炎疫苗

基础免疫:满8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种一针。

加强免疫:基础免疫完成后3-5年加强一针。

九、 麻-腮二联活疫苗

适用于麻疹和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可以按照麻疹和腮腺炎疫苗的免疫程序接种报告。

十、 麻-风联合疫苗

适用于麻疹和风疹的易感人群,可以按照麻疹和风疹疫苗的免疫程序接种报告。

十一、 麻-腮-风联合疫苗

接种对象:1)满18月龄以上所有适龄儿童;(2)育龄期妇女。

该疫苗适用于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可作为儿童麻疹、风疹和腮腺炎基础免疫和复种用苗,按照麻疹、风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复种程序进行接种,并纳入常规免疫接种登记报告。

十二、 水痘疫苗

免疫对象: (1)1岁以上未感染过水痘的人群;(2)已出过水痘的易发带状疱疹的中、老年人。

免疫程序:1-12岁接种一针,13岁以上间隔1-2个月接种两针。

十三、 流感疫苗

免疫对象: 6个月以上的人群在流行季节前均可注射流感疫苗,重点为儿童、体弱多病的老人及重点人群。

免疫程序及剂量:6个月至35月龄初次免疫接种2针,间隔4周,每次0.25ml。3岁以上接种1针,0.5ml。

十四、 风疹疫苗

基础免疫: 满18月龄儿童皮下注射一剂次,可与麻疹疫苗复种同时,但应接种在不同部位。

加强免疫:7岁时加强一针,17-19岁加强一针。

我省已经将风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各地要加强疫苗管理,作好接种登记报告,按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程序上报风疹疫苗接种率。

十五、 破伤风类毒素

主要用于18-35岁育龄妇女,接种两剂次间隔1个月,每次0.5mL,怀孕后加强1剂次,(与第二剂次至少间隔6个月,最后一剂距分娩至少1月)。

做好育龄妇女接种,是消灭新生儿破伤风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做好宣传工作取得群众配合。

十六、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基础及加强免疫:出生满6个月皮下注射1剂次,次年加强1针,以后3年加强1次。

流脑菌苗接种是预防流脑暴发与流行的主要措施,各地要作好流脑监测,加强流脑菌苗接种工作的管理,合理安排使用疫苗。

十七、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免疫对象: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均可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以作为城市和城镇及经济状况许可地区2岁以上儿童第二针加强的常规使用。流行区的2岁以下儿童亦可进行应急接种。

免疫程序及剂量:满2岁儿童接种一次。接种应于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三年内避免重复接种。

十八、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

出生两个月即可接种。六个月内婴幼儿接种三针,7-12月龄接种两针,每针间隔一个月。一岁以上儿童接种一针。

十九、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

免疫对象: 2个月-5岁婴幼儿。

免疫程序及剂量:2个月-3岁儿童每年口服一次,3岁-5岁儿童口服一次。每次3ML。服苗时与其它疫苗间隔2周以上。

二十、 口服痢疾疫苗

免疫对象:2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饮食服务行业人员,经常在外就餐人员。

免疫程序及剂量:全程服用三次,每次间隔5-7天,不同年龄人群按说明书剂量服用。

二十一、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免疫对象: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地区的易感人群和经常进入流行区的人群。

双价免疫程序:

基础免疫:0,14天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各接种1剂次,1.0ml。

加强免疫:基础免疫后6个月加强免疫1剂次,1.0ml。

单价免疫程序:

基础免疫:0,14,30天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各接种1剂次,1.0ml。

加强免疫:基础免疫后1年加强免疫1剂次,1.0ml。

今年将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地区的条件成熟的地方,对易感人群开展该疫苗的免疫接种活动。

二十二、 狂犬疫苗

免疫对象:被狗、猫和鼠等动物咬或抓伤的易感人群可进行应急接种。

免疫程序及剂量:按照0、3、7、14、30程序,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对于严重咬伤病人,应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足量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二十三、 肺炎球菌疫苗

免疫对象:年龄大于65岁的老人;2-64岁有慢性疾患的人群。

免疫程序及剂量:肌肉或皮下注射一个免疫剂量0.5ml。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都按规定打了,会是怎么样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科病证妙谛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85111&ref=product-0-B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咳嗽、哮喘、口疮、泄泻、食积、疳证、惊风、五迟五软、夏季热、小儿水肿、丹痧、痄腮、顿咳、胎黄等14章,以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名方应用精析的形式探讨了各种儿科病证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名医诊治经验等,以帮助中医医师领悟其中的奥秘,使之悟于心中,触类而旁通,达到切实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 本帖最后由 千辰 于 2009-12-26 08:4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幼幼集成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06984

本书是一部中医儿科专著。由清·陈复正编撰。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全书共6卷。卷一论述儿科中关于指纹、脉法及保产、调护、变蒸等内容。卷二~四为儿科主要疾病及杂证、疮疡的辨证施治。卷五~六介绍经陈氏增删的《万氏痘麻》歌赋170余首,附方130余首。
本书医论简明,方治详备。除收集了前代儿科文献、民间医疗经验外,并结合陈氏多年临证实践,“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而成,故日“集成”。
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十五年(1750)登云阁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撰有导读,书后附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及基层医生参考使用。
《幼幼集成》为中医儿科专著,是汇集儿科诸家之说,并参以己见编撰而成。其无论是在儿科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独到发挥。特别是在惊风辟妄,以及痉病的治疗方面,独具卓见,既有补偏救弊之功,又有临床实用参考价值。其对万氏麻痘、及小儿脉诊、指纹辨证等,都有重要的发挥。收方即有正方,又附有简便经验之方,颇为实用。故该书为儿科重要的临床参考书,颇值一读。

[ 本帖最后由 千辰 于 2009-12-26 09: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幼心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06967

《活幼心书》为元代医家曾世荣编撰。刊于1294年。
全书共3卷。卷上为决证诗赋75则,以歌诀形式简要介绍儿科诊法和小儿病证。卷中为明本论43则,论述儿科各种疾病的病因、病证和诊断治疗方法。卷下为信效方,载有治疗小儿疾病的各种方剂230首,其中有不少方剂为曾氏所独创。总之,全书内容丰富,辨证详明,处方精审,又以歌诀列于卷首,利于初学者记诵,实为难得的儿科参考书。
本次整理,以《中国医学大成》本为底本,以清嘉庆十六年刻本等为校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儿科医、教、研人员所必备,也可供其他中医人员参考。

[ 本帖最后由 千辰 于 2009-12-26 09: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药证直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07014

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3卷,上卷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列举常见小儿病证80余条;中卷记尝所治病,经钱乙治疗的危重疑难病案 23个,充分展示了他的医学观点;下卷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122首。书后附有《阎氏小儿方论》、《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反映了宋代多个医家的经验方,具有简练实用的特点,作为儿科鼻祖钱乙研制的五脏补泻的方剂,成为后世医家临证研究、化裁古方的重要文献。
本次整理,以清·起秀堂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有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 本帖最后由 千辰 于 2009-12-26 09: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幼科发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06974

本书为明·万全著。著者三世家传小儿科,临床经验颇为丰富,对于每一种小儿疾病,都有独到见解。书名“幼科发挥”,即是发挥其个人对儿科疾病见解之意。
全书共分四卷,首先总述儿科疾病理论、诊法及小儿初生时的疾病,次按五脏叙述。在病理方面,多为发挥著者个人见解;处方用药亦多半为其家传秘方,每病并附有医案。
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五十四年保婴堂本为底本,经过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可供中医儿科医、教、研人员参考,也可供其他中医人员参阅。

[ 本帖最后由 千辰 于 2009-12-26 09: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幼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847555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其中的《幼科心法要诀》把儿科病诊治经验以歌诀的形式进行了归纳。因此《要诀》就成了由清代至今广为流传的学习《儿科学》的辅助读物.对指导临床实践.以及打好中医儿科的基本功,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此次修订在保留二版风格基础上,另力。提要、按语,并将原词解、译注内容扩充改为注释、白话解.对歌诀原文进行全面阐释。使全书具备理、法、方、药临床应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并附部分验案以便读者阅读理解。
本书广泛适应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 本帖最后由 千辰 于 2009-12-26 09:38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2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强制必须打的疫苗吗?
难怪现在的小孩动不动就上医院
发表于 2009-12-24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帖真高兴,我也打算以后不给BB打疫苗,就是担心以后出麻疹、水豆等不会护理,楼主你的博没写孕育儿经呀,还想去取点经呢
发表于 2009-12-2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儿子5个月前在社区打的疫苗,所以那里的人都认识他,5个月后到现在1岁4个月都没有打过,人家常常追上门来问,郁闷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4:32 , Processed in 0.0195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