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常思己过

那些读经的孩子,让我心碎(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孩子从小接触书四书五经与诸子百家,大可以利国,利人,小可以利家,利己。

我跟孩子读经读了一年半,原来心中的许多困惑都解开了。因为经典明明白白都写在那儿,只是自己没有去读,去接触。
发表于 2009-8-1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8-15 07:28 发表
寻找版主观点有点牵强,生硬。

倒是我们大人,更需要好好地去体悟经典!------正是我们大人小时侯没有读过这些经典,人生面临了许多困惑而不解,所以才让孩子从小及早接触经典,目的希望他们学而知之,避免再 ...


这个问题也容易使人困惑。
我们成人自己读经和让孩子去读经,一个方向是对我们自己,一个是对孩子。一个向内,一个向外。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让孩子读经我们并不认为是向外。
原因有二。
1 我们对孩子认同度太高,太过于亲密。孩子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仿佛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潜台词是,孩子没有能力作选择,另外一个潜台词是,经典是最好的(不管孩子是否认同,也抹杀了孩子多方面的需求)
2 读经的美妙理论实在太迷人了。

在我们成人的潜意识里,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需要教育。实际上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自由。
谁都不喜欢被安排,被约束做这个,做那个。将心比心,您愿意别人替你安排这个,安排那个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成长,我们从来没有好好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我们总是从成人的观点来对待孩子。我们从来没有仔细去体会过孩子的真正需求。
事实上是,只要孩子的真正需求(这点也最能迷惑人,因为我们看似满足了孩子许多需求,其实我们几乎从来没有觉察到、满足孩子的需求)被满足,有相对宽松的环境,他自我就会成长起来——不管是智力还是道德还是纪律——这正是经典所要的效果。

这些可操作性都非常强。难在大人从来也没有、也没想过从孩子的角度来体会。放下大人的自我。实际上,我更认同蒙特梭利讲的——儿童是成人之父。

您有的观点,我也曾经有过。

如有其他牵强生硬的观点,请您再指出。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09-8-15 10:54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的实践我也有过。学堂也参访了好些。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
为了这个,我爱人辞职将近三年,我也辞职几个月了(不完全为孩子读经)。
也许这么说有点煽情,但我还是要说一句,为了孩子,读经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能象我和我爱人做到的这样,已经不多。
许多大家有的问题,我基本都有过。如果不是自己深入不懈地探索和体会以及在心性方面的体悟,并且得到善知识的指点,是不会有今天的认识的。
而且,只要我们成人还落在自己观点出发的窠臼里,这个问题永无得到认识的一天。而且,我们成人还会从我们自己的视角,举出许多读经的孩子的好处。其中似是而非处很多。只是,我在这里,要为受到压迫的孩子呐喊几句。
这也是我前些天深夜看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想起了从前的种种(事实上我家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状况还要好些),我要到床上酣睡的孩子面前忏悔的原因。
我了解了读经,也试着了解孩子,亦如我吃过肉,也吃过素,因此得出吃素好的观点。不知您是否看过禅音推荐的《爱与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今天知道的是,我们绝大多数的读经,也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我否定了自己,否定了我自己的自大。但只要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都愿意否定和改变。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09-8-15 11:07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5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感慨一下,下午慢慢写。

说说我的经历,我是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到7岁多上小学前会在地上写毛主席万岁,其余时间都与小伙伴们在田野里自由地玩耍,可以说,我的童年是幸福的。能与大自然亲密友好的接触是现在孩子们的梦想,就连现在的农村孩子也做不到了,为啥,一方面,自然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人心环境的恶化。可我在成长过程有许多困惑一直是靠自己心中一点点的经典语录指引下潜行的。

在孩子不到1岁时候,我接触过孙瑞雪老师的引进的理论,也网购了她的《爱与自由》《《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等。她提示我们多注意观察孩子,尊重孩子。在孩子3岁前后,我才接触读经理论,很快我认同并在家实践了这个理论,目前,我与姑娘的状态很不错,姑娘很喜欢读经。我没有参观过读经学堂,不知道那里的孩子们到底怎样,或许是读经班的功利心伤害了孩子们,但绝对不是读经本身的错,就像您说的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很多所谓蒙式教育都是伪蒙式,读经也有伪读经。

我吃过肉,也吃过素,因此得出吃素好的观点,我也是这样的。同理,我小时侯没有读过经,现在我读经,因此得出读经好的观点。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没有我童年接触美好自然的条件,所以我只有替她选择及早接触人类文明的经典。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8-15 13:39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5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发表于 2009-8-15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寻找中医 的帖子

相对人类个体发展过程而言,儿童是成人之父,是因为儿童的心灵相对简单,自然,污染少而已。

从人类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童年的经典何尝不是**之父。
发表于 2009-8-1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8-15 10:14 发表
我认为孩子从小接触书四书五经与诸子百家,大可以利国,利人,小可以利家,利己。

我跟孩子读经读了一年半,原来心中的许多困惑都解开了。因为经典明明白白都写在那儿,只是自己没有去读,去接触。

经典本身是很好的。
但是我们要去看,经典明明写的是给成人看的。而且即便是在古代,儿童首先在家学习扫撒应对,6岁左右童蒙,然后才是四书五经子集等。
利用孩子记忆力很强的特点适当让孩子读经,然后等到他长大了再慢慢消化,是件很好的事情。但前提是孩子发自内心愿意读。如果我们成人剥削了孩子的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我们读经读得越多越好的观点即是如此),一门心思强调读经,这是我所反对得。
反过来看,古代或者近代的名人是自己愿意读,从来没有说被强迫或者约束读的。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得到适当的经典熏陶,那是非常不错的。但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来明显的兴趣,我们就不要那么一厢情愿安排大量的时间,甚至字数,遍数的要求。换位想一下,孩子是否受到了压迫?
您说的我们成人有许多烦恼痛苦,是因为从小没有读经典的缘故,我们从小读了经典,就不会这样了。这种认知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从古代到现代都得不到事实的支持。因为要做到这样,我们在操作的时候多数采取了限制孩子的方式。
我们的痛苦和烦恼恰恰来自于家庭对待孩子错误的方式。导致孩子一生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去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

事实上我家还经常放点经典作为背景,有时也拉上孩子读几句。孩子不愿意就让她去玩。周末我们还带孩子去一个宽松的读经班,孩子在那里能读一点就行,没有要求。再也不会去限制或者强迫她。

您从小的经历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
从您的话里也能看出来,您家也是比较尊重孩子的,如果是这样,适当读点经典,我也很赞成。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09-8-15 13:19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5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寻找中医 的帖子

将您一句,为啥您的孩子是胎里素,现在又是个素宝宝,您为啥不让她自己选择饮食自由?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8-15 13:55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如何,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需要给孩子做选择的。但是,当我们的选择给孩子带来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是我们的选择错了,还是我们所采取的方式错了。

[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09-8-15 15:05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寻找中医 的帖子

http://www.37ct.com/post.php?act ... amp;topicsubmit=yes

关于读经以及快乐读经的一些思考


一个孩子幼儿教育的过程只有一次,而验证正误需要一生的时间,家长要审之慎之。

探讨四个问题:
一、孩子成长的特性。
二、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三、读经是否有必要。
四、关于快乐读经。

一、孩子成长的特性:
自然界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教我们“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以得一,悟道得道。

孩子2岁前,浑然天成,人见人爱,更不用说孩子的父母。老子说:这时的孩子是近道的,看什么都是画,是感性的,老虎见了都不伤害。孩子处于“道生一”的阶段,所以这个时候的父母容易产生“孩子不需要教育”或者“孩子不能受到伤害”等等类似理念。
2岁到5、6岁(黄帝内经里说是7、8岁,但是现在孩子发育早,以孩子掉牙为准。),已经受习性影响,有了好恶。强说为思想上已经“一生二”,这个“二”时,基本上是给什么都能接收,只有很简单的判断分析。
5、6岁到10~13岁(黄帝内经里说是14~16岁,但是现在孩子发育早,以女孩子初潮为准。),已经有了初级的判断分析能力。知道好坏之间还有不好不坏,善恶之间还有不善不恶等等。为“二生三”。
10~13岁以后,随着性特征的发育,思想也发展到了“万物”的阶段,已经有了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现在叫出现逆反心理。这以后心性上的发展,更多是个人“悟”了。

10~13岁以前,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因为孩子思想还没发展到“万物”的阶段,实际上和父母还是一体的,可以看作父母的身外身,甚至送养的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流露的心性依然以父母受孕时期父母的心态为特征。故这个时期,父母自身需要的,孩子也需要,孩子随父母一同成长,10~13岁以后,以前的环境和教育才慢慢占上风。

所以5、6岁前的教育很重要,10~13岁前还能教育,以后更多的是完善。扭转,难度相对大些。

二、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关于需要、自由、公平、尊重。

自然状态下孩子需要什么?由孩子成长的特性,我们知道这一点孩子和成人不一样,如果一个成人要修学修行是需要收敛的,也就是从万物到三二一道。孩子正相反,是生发的,需要的是五色、五音、无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是客观自然,所以这个自由度是需要家长控制的。否则,就离天性愈远,而且10~13岁以后,则完全被习性控制。

家长这个控制协调教育的责任,决定了在孩子10~13岁以前不可能是公平的,更不用说提到尊重的高度。公平尊重,那些是孩子10~13岁以后的事情。而且这些态度更多是对父母的,拿应该对父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那我们又拿什么来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呢。

10~13岁以前,孩子的主要环境是父母和家庭,如果他得到的是公平(这个词最蠢又最高贵,我们自己用了就蠢,老天爷用了就高贵.)、尊重(益而损之?抑而损而益之?)、自由、需要,以后遇到“坏”小朋友,“坏”老师,“坏”.......需要、自由、公平、尊重得不到满足时会不会勃然大怒,会不会杀人放火,会不会跳楼自杀?待商榷........

但是"树叶学问”专家和一些“心灵鸡汤”熬制者,不管这些,一个“爱”字被他们无限放大,大到没了自由度,大到让他们自己感动,让别人涕零。http://www.37ct.com/redirect.php ... &ptid=17160----曾经有人请古国治去讲关于孝道的课,他回答:“在中国,孝道不是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父母,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父母有问题。”我会一直记着这句话。----完全的离经叛道,却说的头头是道。而我们作父母的跟着他们从一个树叶到另一个树叶,一碗鸡汤又一碗鸡汤,心中亦是树叶树叶鸡汤鸡汤,烦恼疑惑随之沉浮,却不愿意从经典中吸取智慧,花力量修行修学。只期希望于快乐鸡汤,习性之可怕可见一斑。

三、孩子读经是否有必要:

先说经典是什么?所有经过几千年验证的经典讲得都是本源的问题以及修习的方法,描述的是天性或者道,只是侧重点不同,或者方向不同。天性和道在我们俗人看来是精神层次的东西,但是在圣人以及修习到一定次第的人看来确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但是因为我们俗人看不到,所以成经典以描述。

“我跟孩子读经读了一年半,原来心中的许多困惑都解开了。因为经典明明白白都写在那儿,只是自己没有去读,去接触。”-----姜与炙甘草
我也有同感,以前读书也不少,三教九流什么都读,皆浅尝辄止。受时代制约,经典读的不多,只看过一遍<道德经>,记住了道法自然,时时解惑用“我自然”,却不知道实际上是懒散、逃避和骗自己。心里是一盆酱子(河南话,糊涂的意思),有时候灵光一现,得一点点小智慧,几十年不过三两次,等再次拿起经典却发现“经典明明白白都写在那儿,只是自己没有去读,去接触。”

幼儿读经如看画,多好的学习阶段。对于读过经典,对经典有感悟的父母“孩子读经是否有必要”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对于对经典没有接触过
的父母提议看看经典,没有时间也让孩子到读经班接触一下经典。

四、关于快乐读经:

读经的目的: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长大后有对抗习性,改良秉性,复归天性的主要工具和依据,生活能美满和谐。不是为了标榜,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成王成名。
读经的方式方法:
王财贵老师的体系是健全的健康的,可以多揣摩。
读经最受益的是全家读经,孩子10~13岁以前背诵的经典只是画,以后才能慢慢体悟,而家长体悟的经典就是智慧,能直接作用到孩子身上。
关于快乐读经:
我等竖子,小子,俗人别期望,那是圣人教育自己孩子可以用的办法,那是生的孩子就是圣人生而知之可以用的办法。
我等竖子,小子,俗人只有端正目的,少受私欲牵引,能陪孩子读经不急不烦,坚持行浸润熏陶之功夫,已经是可喜可贺了。

关于王财贵老师:

读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传统文化的再教育,是为了修复一代人的文化残缺,把民族之根传承下来。这是大方向。
孩子读经只是星星之火,我们期望的是全民民族文化的觉醒。

感恩王财贵老师,无为而治,不言而教。

关于王凤仪老人:

白话圣人,树根学问。


附录:
孩子们的父母,因为长年累月被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就渐渐退化成了只负责孩子们学费和生活费的“慈善机构”,退化成了全然没有教育意识: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身教全无;束书不观,自甘浅陋,言教全无。他们把孩子们的成长责任一古脑儿推给学校,只在期末看看孩子的成绩单,分数好,就笑一笑、夸几句、奖励几张钞票或几件玩具;分数差,就打一顿、骂几天,如此而已。孩子们在家里的处境也几乎象个孤儿。教育成功最根本的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彻底的责任心;有了这份爱心和责任心,即使父母是文盲,孩子也有可能成长为可观的人才。但学校教育恰恰无法具备这一根本条件。
(摘自贺益德老师的感叹)
发表于 2009-8-15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则然 的帖子

自然状态下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正相反,是生发的,需要的是五色、五音、无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是客观自然,所以这个自由度是需要家长控制的。否则,就离天性愈远,而且10~13岁以后,则完全被习性控制。

不是很理解,我粗浅的理解是:自然状态下,孩子是生发的,需要的是外在的各种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家长要适度控制其这种需要,不能给太多,也不能一点不给。如果不加以控制,任由他吃喝玩乐,孩子就离天性越来越远,而且10~13岁以后,则完全被习性控制。

请则然老师指正。
发表于 2009-8-15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大自然好 的帖子

是这个意思。

道德经 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五彩缤纷的颜色让人眼花缭乱,精美丰盛的食品让人味觉迟钝,纷繁复杂的音乐让人听觉失灵。纵马围猎,让人内心发狂;稀有难得的什物,让人行为失常。因此,圣人只要求老百姓腹中安饱而不追逐声色犬马之娱。这也是圣人否定后者而肯定前者的原因。  

比如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接触零食又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吃过零食,往往不喜欢主食了。所以大人得帮助孩子控制零食,合理饮食。

圣人不仁,乃是大仁。
发表于 2009-8-15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可以这样说,读经教育是根,蒙氏教育是枝叶。

欢迎大家扔玉石啊。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8-15 18:13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5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来冒个泡,支持寻找版主的观点。

则然老师的话句句有道理,不过我很愚钝,看不出则然老师将这些道理集合在一起,究竟想表达什么
发表于 2009-8-15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跟甘草姐姐差不多,孩子一出来就接触的蒙氏,蒙氏的书差不多都看了,把我家上上下下洗脑一遍,两岁开始知道读经,孩子刚好也会说话,很自然就教经典。我想作为父母,两者并不矛盾,都是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也是目前教育所缺乏的。所以为孩子选学堂就很重要,不要有攀比心,这个我要经常提醒自己,不然忍不住会拿孩子跟别人的比。我女儿的学堂的进度很慢,甚至慢过家里,我开始很苦恼,但想想,至少他们没有给孩子很多压力,孩子的环境很宽松,我心里就释然了。我有时想,学堂的老师要看点蒙氏的书,不然会太严苛,蒙氏的老师最好也让孩子读读经,孩子的基础就会更扎实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6 13:08 , Processed in 0.0262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