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miaomiaoya

转帖 佛陀教你不生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心平气和的修善

  严格自律使人重获新生
 

  心平气和是人最简单的状态,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涵养是不可能的。有涵养的人明知心平气和不容易做到,依然时时处处谨遵自己的戒律,这就比那些缺少涵养的人好得多,因为他们几乎实现了真正的“心平气和”。严守戒律,尤其是一个人内心的戒律,可以使人获得一个全新的世界。

  前些年,国内有一个富豪,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终于获得了事业的大丰收,他所拥有的财产,已经超过了上亿元。不过,大家能够想象出他平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到今天,他仍然坚持每天早晨五点四十五起床,七点钟听新闻报道,跟着打高尔夫球,然后返回办公室,展开一天的工作。

  对于常人不太理解的这个情况,这位富豪是这样说的:“前些年,我赚到了钱,那时,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我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快乐呢?”

  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很多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接下来我们要看看,这位富豪是如何用自己的节律束缚自己的。

  他将悟出来的道理用于教导自己的儿子。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看看外面的艰苦,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那种苦学态度。

  一到星期天,富豪的儿子都必定会跟着自己的父亲出海畅游,然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富豪说:“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做人跟做生意一样,这位富豪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在滚滚红尘当中,可以辟一处地方安顿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较舒畅泰然。这样做,便是真正明白了戒律的重要性。

  自己给自己定的律条,看起来就像蚕茧一样把自己裹住了,然而,不经过被束缚的阶段,又怎么会有蜕变成蝶的时刻呢?

  戒律绝不完全只是一种令人难受的东西,它所带来的希望,很多时候是人们认识不到的。如果不偷盗,那么你的生活可能会变得富有;如果不邪淫,那么你的家庭就可以幸福美满;如果你不妄语,那么你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和赞誉;如果你不饮酒,那么你就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

  我年少的时候,邻居的男人是一个猎人,为人冷漠,经常独自上山打猎,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他的孩子那时比我大不了几岁,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性格有些残暴,和伙伴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只要别人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出手打人,周围的孩子都挺怕他。对此,他的父亲从不过问,可能是由于觉得这样才像个猎人的儿子吧。可以说,这个家庭是个没有戒律、没有做事规范的家庭,父亲和孩子都很任性,以自己的意愿为做事准则,霸道一时。请不要以为他们会一直很“风光”,实际上,后来,这个家庭的境遇是很凄惨的,猎人由于太贪心、太好强,在一次打猎的时候,掉下了山崖,摔坏了一条腿;而他的儿子呢,由于太放肆,从打人发展到偷窃,最后竟企图强奸一个姑娘,没有得逞,被抓进了监狱。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这位父亲对自己、对孩子都做一些约束,又怎么会落得那么凄凉的下场呢?不尊重戒律的人,哪里又会得到来自戒律的回报呢?

  严于自律,言谈举止注意环境、场合。像那些做出随地吐痰、公共走道翘二郎腿,随意大声喧哗等不自律行为的人,除了让别人深受困扰外,自己也好受不到哪儿去。佛教上所谓的业,是人的思想、行为的总和,恶业得恶报,善业得善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因为菩萨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所以畏因,而凡夫从不追究因果,率性而为,等到报应到了眼前,后悔也来不及了。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不如意,就容易发生事端,所以为了避祸必须自律、忍耐。在这里,告诉你个避免吵架的小办法。当你准备跟别人吵架的时候,先去厕所解个手,等解手回来的时候,气也消一半了,架当然就吵不起来了。

  有个公司的经理,很有涵养,可以称得上是位儒商。一天,他的一个下属因打扫卫生的小事而和清洁工闹了矛盾,当时这下属非常气愤,便跑到老板那里去告状。

  这位经理静静地听他说完,然后对下属说道:“过几天再说吧。”

  下属气呼呼地回去了。几天后,下属又来找到经理,还是要判定个是非曲直。

  经理依然平静地说:“等你心平气和之后再来找我。”

  又过了几天,那下属又来了,说:“现在我已经心平气和了!”

  经理便笑着答道:“既然你已经心平气和了,那就回去工作吧!”

  如果我们能抛开干着急的毛病,以平和的心态从容分析事态,制定对策,就能将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心平气和的人往往也是正直无私也无畏惧的,他们面对变故和伤害,能够压制不切实际的冲动,以法理克欲,以情义动人,以智慧制敌,以德行服众。他们凭借浑身正气感动敌我,用坦荡的胸襟破除猜疑和畏惧,同时也能在艰难困顿之时,恐怖险绝之地,安详地入梦,享受独立的恬淡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法的深意
 

  佛陀为人们揭示了消减痛苦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竖立正见。正见指的是正确的见解和观念。如果能够建立正确的观念,那么个人、社会和世界都会受益多多。

  缺乏正见对个人有害。但如果缺乏正见的人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那么受害的将会是举国的百姓;如果缺乏正见的是一个执掌军权的人,那么受害的将会是无数的平民。

  一个人的瑕疵,足以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在佛教看来,人的行为出现瑕疵并不可怕,因为还可以挽救;然而,如果是观念出了问题,那么后患将难以预料,想解救是不容易的。

  什么才是正见呢?有人曾经观察过一只野狼狗。那天,一只野狼狗从树林里跑出来,站了一会儿,又跑进了树林里的草丛中翻滚,接着它又跑出来。就这样野狼狗不停地跑进跑出,站也不是,躺也不是,仿佛它一直被什么东西追赶着。这个人一直看着它痛苦的跑来跑去,后来才发现它身上长了疥癣。

  之后,这个人就对自己的学生说道:“你们可曾注意到那只野狼狗?无论是行走坐卧,无论在树林还是在树洞里,它都觉得难受,都无法安定下来。它总觉得自己呆的不是地方,总觉得换个姿势可能会好一些,但无论怎样,它依然还是觉得痛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问题并不是它自己的姿势不对,也不是身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它的身上长了疥癣啊!”

  其实我们很多人的境况都和这只野狼狗很相似,不是抱怨这,就是抱怨那,以为只要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种状态,我们的生活便会一帆风顺似的。因为我们没有训练自己对自己感官的制约,所以一直在抱怨外在的痛苦。无论我们住在中国、美国或法国,都还是觉得有不满足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仍然执著于错误的知见。只要这样的情况不改变,我们就无论在哪里都找不到快乐。

  得了疥癣的狼狗不可能感到轻松,它只有在自己的疥癣好了之后才会不再痛苦。人又如何不是这样?只要心里面还被错误的见识占据,就难以真正地了解自己,更谈不上寻找快乐了。正见才是快乐的处方,拥有正见的人,几乎不会把不快乐的状态转到身外的环境等因素上去。

  不过,拥有正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一个比较直白的比喻就是,蛆是不会觉得厕所脏的,“脏”对蛆而言是最好的环境。被错误知见左右的人,就好比住在粪堆里,从来不会怀疑自己所在的环境是否是肮脏的,假如有人告诉我们这一点,我们还会不高兴,我们甘愿躲在自己脏兮兮的粪堆里,“享受”只有自己才觉得好的异味和异物。心存妄见有很大的危害,但在还没有见到危害之前,人们是不会察觉的,当然也就不会有去除心头妄见的想法,这不利于我们的修行。

  正见给人一双明亮的眼睛,使人能够看清事物真实的一面。可以说,正见就是一个清凉的处所,是一个修炼内心的人应该到达的地方。没有正见,或大或小的灾难就要降临了。

  那么人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帮助我们走出灾难的智慧呢?

  智慧自在人心。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你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没有太多的智慧和自性,你可不知道,你的心里积聚着多大的能量啊。

  自性便是佛性。如果我们能去除自性之上的遮蔽,我们就能够获得正见,从而随处都能获得幸福。所以无论是学佛还是生活,都需要修炼,去除颠倒妄想,让自性显露钻石般的光辉。

  “戒、定、慧”是学佛的三大原则。所谓“戒”,即生活的准绳、行为的宗旨,心中有戒,便会一心向善;“定”,即心之定力,因为有了戒,行为便不会发生偏颇,心就有了定力。身心相合,智慧应运而生,此谓“慧”。能将世上有情参透之人,便是有智慧的人。聪明不代表有智慧,聪明却包含于智慧之中。“聪明”多用来表示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玩心眼耍花招也是聪明的一种表现。聪明人重得失,有智慧的人则无所谓“舍”和“得”。

  “舍得”与“得失”,两个词里都有同样的一个“得”字,但两个词却诠释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如果你是个明白人,你就会勇于“舍”,并且会因为“舍”而“得”无限快乐;不“舍”便会“失”,你会因为“不舍”而失去心境的安宁。

  若遇到困难只知逃避,是不会得到智慧的,只有历经磨难,身心相合,才能修来大智慧。所以,要想修练自己,是需要准备勇气的。还有,乐于付出即是福,善于解忧便是慧,所以,要修练自己,是要准备付出的。当你把智慧握在自己的手里时,你会发现你的烦恼越来越少了。因为,智慧与烦恼的不同就好比是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手心能握万物,但手背却什么也抓不到。

  一个坏念头,会为自己种下恶因;一个好的行为会让自己得到善果。心若是田地,善便是种子,我们不仅要多洒播善的种子,还要勤加看管,以免因荒废而生出恶的杂草。所以行善要坚持,否则就像烧一壶开水的时候,总是把火关掉,过一会儿又再烧,这样要多长时间才能把一壶水烧开呢?简直不可预测。

  行善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平常心,只有以一颗平常心去行善,才是真的善、纯洁无私的善。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心放回心窝里
 

  给自己的心增添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烦躁、愁苦、惊动、惧怕——这些都是统统要扔弃的。

  活到老,学到老。不停地学习,就是给自己心增添价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这修身养性,可不是容易的事,最要紧就是必须得耐烦耐苦、耐惊耐怕,这样才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与大起大落之中涵养心性,不忧不惧,勇往无前。

  然而说起来,人最难改变就是自己那颗顽冥不灵、封闭不开的心。一个人,一旦关闭心灵、顽固不化,便无药可救,即使佛陀来当他的老师,他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人们的心却仿佛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冷漠固执,封闭着怕受到伤害。事实上却不但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使得整个社会都失去了清净祥和。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世界环保组织,人类似乎一直都在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古有昭君出塞,今有联合国维和部队,自古以来的国家似乎都在尽力寻求和平。但结果呢?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和平依旧遥遥无期,一面是高度的物质文明,一面是物种灭绝、战火不断。为什么会这样呢?最主要的症结在于,我们只是力求去解决事情的表象,对于事情的根源却不管不顾,治标不治本。出于政治或物质的利益去解决问题,成果只会是暂时的,新的问题会随之而来,像病毒一般,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升级,越来越难以消灭。

  更让人无法预料的是,一种新的解决手段一旦实施,往往会带来令人难以想象的可怕后果。比如核能的发现,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能在节约能源,特别是能源发电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一旦将它运用在战争中,它的危害比它的贡献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仔细一思考,就不难发现,人们的对策大多只是起到了一时的作用。例如,资源匮乏,对此,我们做了什么呢?仅仅是限制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以及一些作用小得可怜的挽救措施,我们并没有放弃现有的生活方式,从而从根本上停止所有的资源破坏。你也许会说,完全改变我们的现有生活方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确实,我们无法做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因为害怕独自居住而通宵开着灯睡觉,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付了应付的水费,所以就可以毫不节制地用水,家庭主妇们总是怕家里人还没有吃好,拼命买各种各样的食物回家,但是,我们的肚子有那么大吗?吃不完的东西,不也总是扔到垃圾堆里去吗?

  我们的种种做法,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的机会。当我们的破坏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挽救行动,但由于人们思维的滞后,跟不上事物的实际发展,从而永远地失去了改变的机会。再来说核能的运用,这样危险的能源,人们还是舍不得彻底放弃,就是因为它积极的一面是那么的吸引人,从地球目前的状况来看,人们还是对危险的核能寄予了很大的良好希望。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倒有些像人们在生活中,对待物质的态度,很多时候,幸福的背面就是失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核能解决的不是地球永久的资源问题(当人们忽略它的危害性时),人们填补自己的失落也仍然解决不了不幸福的问题。

  曾有一个人搭乘火车,当火车开动时,他的一只手套不小心掉在了月台上。他没有懊丧,而是飞快地从手上褪下另一只手套,将它也扔到了月台。旁人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答道:“天下最让人遗憾的事,便是只拣到一只手套!”

  领悟了“同体大悲”,没有了“分别心”,就再也不会患得患失。当你不再患得患失的时候,永恒的幸福就离你更近了。

  何谓真正的幸福?智者认为物质的富足和感官上的享乐只能带来暂时的快乐和满足。这一切虽然抓得住、摸得着,可以从五官给你带来不同程度的刺激和舒适,让你有了幸福的感觉,但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快乐、满足过后,便是空虚、失落,于是你的五官便有了欲,便怂恿你再去追求和享受,烦恼随之而来。因为欲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有欲便有求,求不来便心生烦恼。

  如果有人说财富可以带来一切,有了财富便有了幸福,你会赞同吗?一位朋友曾写过:财富能带来幸福吗?看看四周的人们是多么地沮丧,这是多么壮阔的悲剧!大量的金钱四处泛滥,心灵却被吞噬。

  然后,人们要求更多的财富。所以,欲望像一只猛兽,无情地吞噬着你的心灵,引发你更多的烦恼。真正的幸福出自毫无拘束的心灵,无欲无求是快乐的源泉,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每个人都有可以发掘的宝藏,那就是诚实、慷慨、信心、道德和智慧,不要让怨恨和嫉妒损害你的人格,只要拥有善良的心灵和悲天悯人的心态,你的生命就会变得荣耀而神圣。贪婪、怨恨和欺骗是引诱我们犯错误的陷阱,我们要学着用爱心、善心及和谐的力量将它们拒于我们的心灵之外。我们的心中总有一个战场,在战场上对垒的是善与恶,在这场没有武器的战争中,我们要用觉醒的思想之匙,打开心中的结,坚持到底,以求最终善的胜利。

  一切幸福与悲伤来自于心,心境平和,便是幸福。只有个人幸福了,社会才会安定,社会安定了,一个祥和的国度便出现了,那这个世界便是一个幸福的世界。然而,自私之心人生来就有,是一种本能,它代表了人恶的一面,世人的贪婪、嫉妒、吝啬和虚荣皆由“私”起,想把自私从心里连根拔掉并不容易,但如果并不在意,任由私欲迅速膨胀,继而相信天下之物无不为我,那他必将面临自我毁灭。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我们已经不再吃生肉穿兽皮了,我们已经有了很像样的生活了,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动物性提升为人性了。自私源于人的动物性本能,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引发你的贪欲、权力欲、金钱欲、名欲、色欲……在这些欲望的围困下,你将变得贪婪、狡诈、冷漠、残忍,抛弃了人间真情的你继而变得孤独无助。

  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尽管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但你也失去了很多更加珍贵的东西。没有人喜欢自私的人,失去人间真情的你无人关心,无人帮助,只能守着金钱寂寞老去。所以,放下自私,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必将得到回报。

  你应该时常反省自己,不要对追求财富过于执著。钱财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节,不要太多,够用即可。否则私欲膨胀,不仅阻碍了你在正途的发展,更会带来自身的毁灭。

  “知足常乐”亘古不变,只要“知足”便可摒弃欲念,于是“常乐”你会心平气和。我们要多多行善积德、悲天悯人、慈悲众生。愿世间众生抛弃心底私欲,了悟人生,得到解脱。怎样去做到呢?在这里我要劝告你,为自己的心把一把关吧,你得知道,它们就像刚孵出不久的小鸟,很危险地站在鸟窝的边缘,如果你不把它们拉回来,它们很可能就要掉出去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静好磨刀
 

  性子急躁的人一般粗心大意,看事情不能全面周到。这样的人往往自鸣得意地欣赏他所谓的果断,气冲斗牛,完全不曾想到自己的果断决定是否建立在充分的考证和合理的推断之上。这样的判断是不理智的,所谓“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就是这个意思。人的行为决定没有了正确的分析作指导,其结果自是谬误百出,难以收拾。

  有个美容学校即将向社会招生,为加大宣传攻势,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记者招待会。当时来了很多同行与观众,学校里到处熙熙攘攘。就在这忙不开交的时候,校长喊来了负责招待会事务的负责人,拿出一把厚钝的剃头刀,让他去磨刀。

  负责人此时心里已是火烧火燎的,无奈也只有服从上级命令,赶紧去磨刀。由于想到许多事需要自己去做,并觉得现在已是美发时代,剃刀已经没人使用了,于是他三下五除二就把刀磨完了,匆匆交给了校长。校长看了看依旧很钝的剃头刀,对他说:“刀还没磨好。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来的刀子也不平,拿回去重磨!”

  负责人只好重新去磨刀,但心里越发着急,一直在挂念着招待会的种种事务,随便将刀磨了一会儿,便又去交差。

  这次校长对他说:“这刀显然并未认认真真重新磨过,只是应付我罢了。”说话间,董事长又拿出一把剃头刀,又快又亮,说道:“磨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心平,刀亦磨得平;心不平,刀亦磨不平。招待会上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你料理,你若是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怎么会不出错呢?”负责人听后,猛然醒悟。

  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这里的“磨刀”指的是静心思考,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使自己能够应对突发事件。

  工作的人们每天都为诸多事情忧虑,经常一件事还没做完,又要处理下一件事,似乎需要处理的事情永远都那么多那么急,于是变得不安、烦躁,越急越作不好,最后疲劳轰炸,身心俱疲。这个时候,你就想想“心静磨好刀”这句话,只要参透了这里面的道理,就会使你的生活和工作深受裨益。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特别是很多年轻人,认为平静等同于毫无生气,而他们则需要有刺激的生活。实际上那是他们的心不得安静。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一回到家就会将电视机或者是音响打开。其实他们并没真正地在看或听,而是特意制造一种嘈杂的环境,来打发自己心里的空虚和郁闷。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害怕孤独。这种心理促使独处的人不自觉地寻找营造热闹氛围的方式,比如以上提到的看电视或影碟,当这些也不能排解郁闷时,他们便会选择上街。穿戴整齐,打扮漂亮,到街上让热闹的人群、琳琅的商品赶走心里的郁闷,可是结果呢?大多数人兜里没有几个钱,只能让喜爱的东西在自己眼里留下一个美好的影子,然后继续索然无味地穿梭于大街小巷。最后感到累了,乏了,只好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回了家。

  从空虚走入疲惫,这样的日子人们每天都在重复着,已经习惯了,人们管这叫生活。偶尔也有人猛然醒悟,自问这样的生活是否真实,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没有快乐?如果一个人始终无法接近快乐,这个时候你让他去坐禅,开始他会不习惯,觉得呆呆地坐着,很浪费时间。但如果他能够坚持下来,慢慢的他就会明白,静心坐禅正是消除心中郁闷、寻找生活真谛的最好办法。

  坐禅是使人面对自己的一种方式。坐禅有它的规则顺序,如果按照这个来做,不久便会参透你心中的疑惑。先双腿盘十耐着性子坐下来,再静心捋顺头脑中的纷乱思绪,你可以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边问边答——比如你可以问“我为什么会感到郁闷?”然后自答“因为欲望在作祟”;再自问“为什么会有欲望?”再自答“因为受自我意识的影响”。

  给自己提的问题,最好是深刻而本质性的。如此不断深入,你会醒悟到,原来一切的烦恼皆出于心,只有心得到了解脱,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用外界的事物来处理心里的问题,是盲目,是无明。盲目地处理问题,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烦恼之中。

  经过坐禅,人们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以前混沌生活的看法,也有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这个视角使人的身上多了一个“自己”,人们于是发现自己的心也变得平静,有了平静的心,便凡事随缘,随顺;有了平静的心,便可专一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坐禅,是在“看”自己,就像要看一本书,那就只是单纯的看书,不求刺激,不为解闷,心无旁骛。当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当你把自己看得很透彻了,你就不禁感叹,这才是生活,只有与生活融在一起,才会觉得幸福与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颗感激之心
 

  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感激之心,这样才会每天都有美好的心情。虽然我们的生活可能不富裕,虽然我们的身体可能还受着病痛之苦,但是和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甚至饿死都没人知道的人来说,我们生活的如此安逸,已经是上天莫大的恩赐,怎么还能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春天来到一座小城的时候,除了自然界的枝头与草地显得欣欣向荣之外,小城贫民区的街道与房屋,依然还是老样子。很多房屋都已破旧不堪,墙面上粉刷的白色石灰,都已斑驳破旧,街道上连人行道也没有,路灯也多数都坏了,没人修理,从城郊穿过的铁路不但没有给小城带来繁荣,反倒增添着更多的嘈杂和混乱。

  春天来了,走在街道上去上学的小孩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裳,唯独那个住在贫民区的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一年前就已经很破旧的脏罩衫,或许,她只有这一套衣服。

  这是个学习很用功的小姑娘,对人总是笑眯眯的。可是,当老师看着专心听讲的她,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她似乎很少洗脸,头发总是乱糟糟的,衣服从来都没有换过。

  老师实在有些看不下去,就叫小姑娘第二天洗洗脸,换一套干净衣服再来学校。第二天,小姑娘来到学校,脸和头发都洗得很干净,但依然穿着那套脏衣服。老师看见后,没有说什么,心想她的母亲肯定不喜欢这个孩子。下午,老师买了一套漂亮的红色连衣裙,送给了小姑娘。小姑娘接过礼物的时候,高兴得脸颊通红,她抱着裙子,兴冲冲地跑回了家。

  第二天,小姑娘穿着美丽的红裙子来上学了,人们都没想到这个姑娘那么漂亮,大家似乎目睹了丑小鸭如何一夜之间变成了公主。小姑娘笑着对老师说:“妈妈看到我穿着这套红裙子,高兴极了。爸爸出门去找工作去了,还没有看到我的样子,不过晚上他会看到我。”

  确实,这天晚上,当小姑娘的爸爸看到穿着新衣裳的女儿时,他惊讶得如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是个美丽的小姑娘。吃晚饭的时候,他又吃了一惊:餐桌上铺了一块花桌布。家里从来没有用过桌布,桌子脏了,也是妻子用手随便抹到地上。没想到现在竟然连桌布都有了,他奇怪地询问原因。

  “我们要站起来”,妻子说,“又脏又乱的屋子怎么能配得上我们漂亮的小心肝呢?”

  晚饭后,妈妈开始擦洗地板,爸爸坐着抽了一根烟,就不声不响地拿起工具,到院子里修理栅栏。第二天晚上,全家人都在院子里忙碌,种花种草,忙得不亦乐乎。

  两个星期后,邻居开始关心地看着小姑娘家的活动,接着,这一家人也开始重新粉刷自己那十多年未曾动过的房屋了。这两家人的活动引起了更多的人的注意,于是,有人向政府建议:应该帮助这些贫民区的居民,他们住在没有人行道、没有自来水的街上,境况是这样糟,可他们仍然在尽力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几个月后,小城贫民区的变化简直让人认不出来,就如同当时小姑娘第一次穿上美丽的裙子时一样,让人忍不住要惊叹。这里开辟了人行道,路灯维修一新,院里接上了自来水。从小姑娘穿上新裙子,还不到半年,那段街区已经完全看不出贫民区的影子。

  这种变化后来被称作“贫民区穿红裙子”,这个奇迹越传越远。其他的城市听说了这种变化后,也开始给自己的居住地穿红裙子,把街道和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恩泽之中。我们出生,受父母之恩;我们的衣食,受天地众生之恩;我们的成长,受老师国家之恩;我们的日益丰富,受先辈之恩……所有这些恩泽,我们都应该牢记,并以自己的一生去报答。报恩之心让人变得慈悲,慈悲之人便是有福之人。

  有人家中被盗,丢了很多东西,朋友听说后,很为他难过,便去安慰他。不料丢失东西的人却对朋友说:“感谢上帝!我现在很平安。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于每个人来说,被盗都是一件不幸的事,但这个人却为此找到了三条可以感恩的理由。这就是说,无论你遭到什么样的不幸,如果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能在最为不幸的情况下找到可感恩的对象。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总会碰到种种失败挫折,甚至是飞来横祸,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平静勇敢的心态来面对。

  感恩,就是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惜福
 

  有钱常想无钱日,莫待无钱想有钱——会考虑大局的人才会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物质发达,物欲横流,让许多人迷失了本性,沉醉于对物质的享受中,而且愈发奢侈浪费。

  要知道,福不能享尽,福若享尽,后果十分可怕。如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处世持家年复年,总须虑后更思前。”这并非是要人们斤斤计较,而是提醒人们,生活之路无常而多变,幸福很可能在明天就消失殆尽,所以,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千万要记得珍惜。

  我们一旦放纵欲望,把幸福享用殆尽,那么幸福快乐的源泉便会枯竭。所谓惜福,一是要爱惜自身,无度的放纵,必然会使身体过早衰老,染上疾病;一是要惜物,对一针一线,一碗米饭,都要有爱惜之心,这样才不会使物品浪费。想一想,一碗饭吃不完,便把它当垃圾倒掉,这样暴殄天物就是浪费;或是吃不完也要把它塞到口中,这样做同样不是惜福,势必伤害身体。

  如今的餐饮业空前发达,某种程度上使人们丧失了对饮食的欲望克制,同样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很多人买衣服,有的是为了喜欢,有的只是图便宜,冲着商场打折而去,结果大包小包买回家后,有的甚至一次都没穿过就被束之高阁。因为不实用,再便宜的衣服也会浪费你的金钱,而且还会占用你衣橱的空间。所以这也是不惜福。

  另外我们还要珍惜纸张、水、电等等周围一切为我们造福的事物,时常保有一颗爱惜之心。每一件物品的生产都是需要人们投入精力和财力的。不爱惜这些东西,也就是不爱惜人们自己。

  曾有一个穷青年,慕名拜访一位有名的雕刻家,想要拜他为师,学习佛像的雕刻。雕刻家看着这个青年,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让他去水井边打水。青年到了井边,一边思量着雕刻家的用意,一边漫不经心地打水。这时,雕刻家看到青年打水的样子,勃然大怒,让青年马上离开,说他没有资格做自己的徒弟。

  其他徒弟见这个青年没地方可去,便留他住了一晚。当晚,青年在睡梦中被叫了起来,去见还未睡觉的雕刻家。雕刻家一改白天的严厉,心平气和地问道:“知道白天我为何骂你吗?”青年诚恳地说:“不知道”。雕刻家便说:“佛像是佛的化身,是神圣而不容亵渎的,如果雕刻佛像的人心地不净,没有一颗虔诚崇高的心,他又如何能雕刻出完美的佛像呢?白天我看到你打水,水洒了一地而无动于衷,虽说水在我们眼里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但它同样是上天所赐,对它没有爱惜之心,又怎么能雕刻佛像呢?”

  青年被雕刻家平易的道理所触动,真诚地反省了自己的错误。雕刻家看出了他的诚心悔过,欣然收他为徒。此后这个穷青年时时记着老师的话,勤勤恳恳,最终也成了一个有名的佛像雕刻家。

  幸福的岁月一长久,人们就开始迷糊了。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身在福中能知福?高新科技等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富足,人人都不愁吃穿,人人都可享受自由民主,他们应该知福吧?但结果呢?人们因为物欲的影响迷失了本性,视金钱为第一,为了得到金钱,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有了金钱则极尽享受,放纵堕落。他们没有知福,而是在造孽。

  相比以前,如今的人们是幸福的,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惜福”?正如古人所说:“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有业之可贵。”这句话的意思是,等井水干涸了之后,才知道井水是多么的珍贵;生了病之后,才知道健康是多么的难得;等到战争爆发之后,才知道天下太平是多么的重要;等到丢了工作之后,才知道有班可上是多么的幸福。凡一切幸福之事,均失去方知。可是,为什么非要等幸福从你眼前溜走之后,才去惋惜和追悔呢?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将困扰你的欲念拒于心门之外,享受内心的幸福与平静呢?

  有位老人和人聊天的时候,经常让别人猜他一生中感到最幸福的是什么,谁都猜不出,他说:是我第一次吃水果糖的时候。

  那时他还小,大概六七岁吧,那个年代大家生活都很艰难,能吃饱肚子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什么好吃的东西了。

  有一天爸爸走到他身边,叫他伸出自己的手,他照做了,爸爸很神秘地在他的手心里放了一样东西,那是一个他从没见过的东西,用一种亮亮的纸包着。爸爸说孩子你知道什么叫“甜”吗?现在你手里的这个小东西就是“甜”,你可以把它吃下去。爸爸还要告诉你,这也是爸爸的爱,爸爸希望你吃了这个小东西之后,心是甜的,说话也要甜甜的,这样才不会对不起这个小东西啊。

  孩子于是剥开了那层纸,然后就看见了一颗圆圆的小球,这时他还是不知道那是什么,他看到爸爸正看着自己微笑,他就把那颗小球放到嘴里了。天啊,这是什么东西啊!那么美妙,一直扩散到了心里,这就是爸爸说的“甜”么?原来甜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啊,孩子从此认定,“甜”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爸爸还在看着他,并对他说,以后一定要说到做到,在说话的时候让别人也露出吃糖的表情啊。因为这种味道实在是很珍贵,让别人露出这样的表情也非常难得,既然是这么少的东西,你可要好好珍惜。孩子把爸爸的话记在心里。因为他一直难忘那第一次吃糖的经历,所以尤为珍惜。

  一个什么都有,什么都让人羡慕的人,不一定幸福;一个一无所有,什么都不起眼的人,也不一定不幸福。

  人们常常觉得生活平淡而琐碎,但世上的事就是这么玄妙,当你还没有察觉的时候,好的事就变坏了,坏的事也可能慢慢变好了,正所谓物极必反,就像我们认为福就是好事,但实际上,福却不见得就是好事;同样,有祸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有一位女士,她从不吃有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哪怕对着那些她喜欢的食品流口水也不吃。冬天不管多么寒冷,她都要冒着严寒去公园慢跑。可当她踏上浴室的磅秤时,秤针指的仍是两星期前的数字。她认为这同她近来的所有遭遇一样:非常不如意,命里注定她休想幸福。

  她穿衣服时,仍一肚子气,尽管忽然在那条紧紧的牛仔裤袋里发现了20元钱。然后,她姐姐打电话来讲了一件趣事。她挂上电话准备开车出去,一想到车又要加油而生气,但是她发现她的室友已替她加好了油。然而她还是认为自己是个一辈子没有造化,得不到幸福快乐的人。

  她要怎么样才能幸福?

  幸福其实是一种满足感,它和拥有多少物质无关,和运气好坏也无关,即所谓的知足常乐。像这位女士,因为无法减肥,便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不满,仿佛她生活在暗无天日的世界中。即便有一天她变得苗条,变得美丽,也依然会有不满足的地方,幸福依旧与她无缘。

  生活在舒适富足的环境里,人便容易忘记过去的苦难日子。那些近年发展起来的开放城市里,动辄上万元的酒席,不剩一半便是没面子的宴请,却相当于贫困地区一年甚至是几年的人均收入。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贩卖人口、制售假药……在金钱利益诱惑下,他们露出丑恶的面目。看来,他们都忘了,他们自己也身为父母的子女,他们的亲人也会卧病在床。到底怎样才能“惜福”呢?首先你要感觉自己身在福中,这就需要有一颗满足的心,即知足。人生也有涯,而欲望无穷,对于一个心里充满欲望的人来说,他永远都不会觉得满足,幸福感便无从谈起,无尽的欲望只能让他走向毁灭之路。正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我们看过多少所谓“成功人士”为了自己的野心在创业过程中盲目扩张,最终像吹过头的汽球一样,啪的一声,一切化为乌有。其次,要想惜福就要生活节俭,花费有度。

  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在饥荒年代,人们会想,若是能吃上一盘炒猪肝,那生活将是多么美好啊!后来吃猪肝不成问题了,人们又想,要是能有一套别墅,室内装上空调,室外建个温泉游泳池,那样四季无寒暑的日子,才能算的上是真正幸福的日子。人是健忘的,一旦某个欲望得以实现,它就变得微不足道,人又会不顾一切地朝更新奇的欲望奔去,仿佛新的欲望便是生活中的一切。那些一切向钱看的人,就是这样,每一天都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暴露出其丑恶的面目,甚至走上了毁灭他人又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沉迷于欲望中的人,是不会生出惜福之心的。有惜福之心的人,首先是他知道自己生活在幸福当中,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这样他才会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份拥有与每一次相遇。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守财让我们变得疲惫
 

  在我们的生活中,财富可谓是我们不愿舍弃的甜蜜负担。它总是有一种难以想象的魔力,使人服服帖帖地把生命交给它。

  创造财富只是一种生命的冲动,而我们却把自己创造出的第二性的东西,人为地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意义,用来约束、奴役自己的生命,最终导致了价值的丧失,人性的堕落。

  面对得与失,我们很难有平常心,常常会在患得患失中寝食不安。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最不能失去的呢?

  一个小职员,没什么钱,偶尔也会做一个发财的梦,梦想虽然没有成真,却依然过得很快乐。后来他真的拣到了一大笔钱,这些钱足够让他过上富裕无忧的生活。但自从拣到这笔钱后,他反倒每天都生活在痛苦和不安中,他想过把钱交给警察归还失主,又舍不得这笔自己一辈子都可能赚不到的巨款;他决定把钱留下,又觉得放在什么地方都不安全,生怕哪天这笔钱不翼而飞。每时每刻,他都在为那笔钱担心,并承受着良心的谴责。后来,他终于认识到,梦想的东西得到了,也不见得是好事。

  另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获取财富。为此,他开始经商,做各种各样能赚钱的生意。他拒绝了一切其他爱好,从未读过一本小说,也从未进过影院和剧场,为了一百块钱,他和家人反目,被当地人认为是最没心肝的人。他一心赚钱,冷漠多疑,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人喜欢他。三十岁的时候,他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富可敌国。

  在他赚钱的道路上,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尽管他也知道顾客是上帝,但除了想方设法掏空顾客的钱袋,他从未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过。五十五岁那年,由于长期的烦恼和高度紧张,强大的他被疾病击垮了,他敛聚的大量钱财似乎也救不了他。重病期间,他开始反省自己的一生,认识到以亲情、友情、爱情和健康为代价来换取金钱,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他一直都想要赢,表面上也赢了,其实却是一个最大的失败者。他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钱来为他人造福。他资助穷人,参与公益事业,还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和文盲。当他的慈善事业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和爱戴,他的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身体也奇迹般地康复了,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谢世。

  我经常告诉自己,钱多了,我就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吧它们花掉,那么这段时间我岂不是会把自己弄得很忙碌吗?除此之外,我还会没有时间坦然地读一段安静的文字,更不会在一片温暖的阳光里静静地坐坐。你有没有尝试过一动不动地看着一束阳光从一个角落移动到另一个角落?那是多美妙的时刻啊,你呼吸着阳光,注视着阳光,渐渐地,你似乎也变成了一束美丽的阳光,你的身上散发出动人的光彩,这时候,钱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呢?它们可是买不到阳光的啊。如果你说你要买一套带阳台的大房子,然后坐在阳台上晒太阳,那么,如果这个愿望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你要怎么办呢?沮丧吗?气愤吗?很紧张地守着自己不多的存款吗?请放轻松一些吧,不管对富人还是穷人,阳光都不会吝惜的啊。

  有一个作家,一次花了一元钱买了张彩票,不料中了大奖。用这笔钱,他买了一栋豪华的别墅。可是,住进这栋别墅里之后,他变得离群索居,朋友们也很少来找他。在空荡荡的客厅里,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一天,他终于呆不下去了,便出门去寻访友人。出门前,他不小心把烟头弄掉在了地毯上,引发了火灾。一个小时后,他的别墅就化成了灰烬。友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都来安慰他。重新获得友谊的作家却说道:“没什么,我只不过损失了一元钱。”

  我们出生的时候,都是身无分文,无论是中彩票,还是劳动所得,钱财的获得都只是机缘巧合而已,和我们的心灵无关。我们劳动,关键不在于能获得多少钱财,而是在于通过劳动我们能锻炼自己的身心,能获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明白这个道理,钱财的失去就不会伤害我们的身心。

  有一位老者,他的一生都过得不快乐,因为他预定的众多人生目标,几乎一个都没有实现。如今他老病缠身,自知在人世的日子已经不多。在这个时候,他才认识到,无论是为了什么崇高的或世俗的目标,都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好心情为目标。一个目标如果是好的,那么无论为此要付出多少代价,付出的人都应该是快乐的。为此,他希望世上的所有人,都不要像他一样以虚无的未来来糟蹋身在其中的现在。临死前,他想好了一段文字,亲自把它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

  “我本来可以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但我没有做到。我是愚蠢的!我的一生也碰到不少坎坷艰难,但我已明白,这些坎坷艰难并不足于将我摧毁。而我却因这些不重要的原因而一生不快,我希望活着的人不要在重蹈我的覆辙。不要总是自寻烦恼,自寻烦恼是人生最大的自我冤枉。记住,不要自己冤枉自己。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

  老人没有想到,他的这段墓志铭,给人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每年清明,他的墓碑前都会有很多献花,那是看了老人的墓志铭后重新变得快乐的那些人送来的。



苦非苦
 

  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这两个概念相依相存,没有苦,我们就无法对比出什么是乐,反过来也一样,没有乐,我们就无法对比出什么是苦。

  狭义来说,“乐”指的是一个人身心都感到舒适,“苦”则指的是一个人身心都遭受逼迫和烦恼的侵袭。但不管怎么说,人们给“苦”和“乐”所定的界线,都是人为定制的,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界线。对饥饿者而言,一个馒头都是美食,是“乐”,而对饱腹者而言,山珍海味都难以下咽,是“苦”。环境和人自身的状态决定着“苦”与“乐”的界线。

  有个小姑娘小时候怎么都学不会拼写,老师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弱智儿童,同学们背地里都叫她“白痴姑娘”。由于被周围的人歧视,她的性格变得阴郁多变,因故意伤害同学而被送进了教养院。在教养院的三年时间里,这个小姑娘勤奋学习,连劳动的时候,都还在背单词。当她从教养院出来的时候,她已经顺利地完成了高中的学业。

  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从教养院出来不久,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她就先后两次怀孕,更是被社区的人看作是道德败坏的姑娘。众人的冷漠嘲讽的目光使她抬不起头来,她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然而在母亲的关爱中,她重新振作起来,对生活再次充满了希望。

  这个姑娘和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但她们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两次流产的结果,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也没有人愿意娶她。后来她收养了四个孤儿,虽然不能给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却用自己的爱心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同时,她完成了夜校的学习,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

  八年后,三十五岁的她在丈夫的陪伴下,走入学校会堂。在那里,她从校长手中接过了自己毕业证书:她已经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那时候,人们都向她投来羡慕的眼光,没有人知道,走到这一步,她付出了多少,又克服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当一个人成功之后,我们再去看他过去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苦难本身是不幸,但苦难却未必造成更深的苦难,只要我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并为之努力,苦难甚至正好是我们行动的巨大的推动力。幸福和不幸都藏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保持幸福的心态,就可以把苦难变成美好。

  享福是舒适的,让人感到快乐,但福与苦就像一个沙漏,福享用一分便减少一分,而苦便随之增加一分。有一个人很富有,有钱有势,天天过着极为奢华的日子。在他家厨房后面,住着一个很贫苦的老人。富人家每天吃不完的米饭,都倒在厨房的阴沟里冲走,从老人的门前流过。老人看着可惜,便每天把米饭捞起来,晒干后保存着。几年后富人家碰上了灾祸,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吃的东西。隔壁的老人便把以前阴沟中捞出的米饭煮了,叫富人的一家老小来吃。饭很快就吃完了,他们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饭,都很感激老人。老人说,你们不用谢我,这些饭都是你们家的。

  当饥渴得到满足之后,我们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就会转向其他地方,以此来消耗我们的精力。在内心深处,我们明白正是那些不停的追逐造成了我们的痛苦。漂亮的衣服首饰,男女之间的相互追逐,确实能带给我们一定的快乐。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发现这些享受正是造成痛苦的原因,短暂的享乐过后,接下来的正是无尽的痛苦。

  有一个商人,在他的生意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幸染上了严重的眼疾,视力严重下降,看什么都变得模模糊糊的,连驾车外出都成了问题。在医院了,他认识了一个与他同患一种病的病友。这位病友受不了突然降临在身上的折磨,变得脾气暴躁,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中,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目睹此景,商人感到了生活的黑暗,他的生意也不得不结束了,生活变得愈加艰难。

  在他养病期间,艰难的阅读成了商人唯一的安慰。因为眼疾,商人体会到了视力偏弱者的痛苦,他决定寻求一种容易辨认的字体。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印有粗线条的斜纹字体,不但对视力差的人大有帮助,还能提高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于是,商人拿出了自己最后的储蓄,投资到以这种新字体编排的书籍印刷当中。商人的这笔投资,被印刷厂看作是一种浪费纸张的行为,不料这种特别的书籍才一上市,便受到了众多有视力障碍者的青睐,商人一下子又赢得了财富。

  苦往往可以转化。苦难向幸福的转化,常常是奇妙的,有一个成语叫做“蚌病成珠”,这是对生活最贴切的比喻。蚌因身体上嵌入砂子,伤口的刺激使它不断分泌物质来疗伤,到了伤口复合时,旧伤处就出现一颗晶莹的珍珠。哪粒珍珠不是由痛苦孕育而成?事物形成最初时所表现出的“苦”的一面,并不是其最终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多一点耐心和坚持,看着它慢慢地转变。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他人
 

  法华经里有位常不轻菩萨,见了狗都会磕头,并且对狗说:你也有佛性,将来也会成佛。我们固然不必如此做,不过,我们理应尊重别人。

  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从而使自己在关键时刻犯错时,能够有台阶可下。自我调侃可以化解尴尬的气氛。外国有个哲学家有一次当着众多所朋友的面被老婆大骂一顿,然后又被泼了一盆水,正当大家尴尬得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时,这个哲学家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打雷了,然后就下雨了,这有什么可生气的呢——自然界的规律是这样,可是,当你被人如此羞辱的时候,你还会觉得仅仅就是打雷下雨,而不是心灵的受伤吗?如果你不把它看成打雷下雨,你又如何才能一下子就回到平静之中、坦然之中,而不是像一个神仙突然失去了法术的保护那样,掉到地面摔得很疼呢?

  有一个小职员,一次在上班时间出去买西瓜。当他提着两个黑袋子回公司时,恰好被经理看见了。经理便问他提着什么东西。小职员见到经理,本来就很紧张,又被询问,一下子慌了手脚,忙说:“报告西瓜,我手上提着两个经理。”经理听后,并没有发火,而是调侃道:“你真有力气,我这么重你都提得动。”

  懂得自我调侃的人,必然都是很有智慧、很有修养、很有同情心的人。一个居高位的人,有时候对部下无意的冒犯,能用自我调侃化解,也是一种慈悲。

  一天,一个领导请客,赴宴的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席间,一个服务员给这个领导倒酒,谁知一不小心,把整杯酒都泼倒在这个领导光秃秃的头上。一时整个包厢的气氛都变得非常紧张,那个服务员更是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不料这位领导却爽朗地对服务员说道:“你以为这种方法能治好我的脱发吗?要是有效的话,我恐怕早就这么做了。”

  生命的海洋里没有一样不是生命,也没有一样生命是不应该尊重的。因此,平常我们就应当练习尊重他人。

  我们对任何一种东西都要尊重,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生命的存在。凡事一定要心存敬畏,不要随便迁怒。

  有个厨师做了一桌好菜给客人吃,其中有一道菜是他觉得最好的和最喜欢吃的烤鸭。当客人在用餐时,他偷偷地躲在门后看,见只有一位客人吃过烤鸭,其他人均未动过烤鸭。他愈看愈生气,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一把菜刀,怒气冲冲地大骂客人为啥不吃烤鸭。

  这位厨师应该知道,决定烤鸭是不是好吃的,不是他的感觉,而是客人的感觉。假如他一定要客人有和他一样的感觉,那就是一种不尊重,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强暴,这样又如何能使他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和自己形成共识呢?

  还一个画家刚画了几幅画,便请了几个朋友来评点。这几幅画当中,其中有一幅画是画家自己最珍爱的。几个朋友看过之后,便开始点评了。不料画家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幅画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而他所珍爱的那一幅画,却被认为华而不实,非常不好。画家听着,越来越生气,最后甚至骂骂咧咧地把朋友们都赶走了。

  这个画家过于沉浸与自己的感觉当中,不明白评定画的好坏的,是朋友们的眼光,而不是他的眼光。画家一定要别人和他的看法一致,便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是对他人的心理强暴。当一个人不尊重他人的时候,他又怎么能和别人很好的交流呢?没有很好的交流,我们必定会日益封闭,停滞不前,既不会进步,也不会快乐。

  所以我们做人要尊重,要向常不轻菩萨看齐,这也是幸福的条件之一。  


持有不动心
 

  “不为外物所动之为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能够抵挡外物影响的心,才是一颗静下来的心。

  有个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工作一直做得有声有色。他周围的同学大都经商、从政,见面时经常给他泼冷水,还举了好多他们成功、发达的例子给他听,认为以他的聪明才智,留在学校做学问太可惜了。于是他的心里开始动摇。眼看着周围同学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自己的生活仍然未有起色,就更增加了他的悔意,继而将这种悔意转化成对自己的工作的厌恶。于是,本来大有前途的他,开始牢骚满腹、消极怠工,因转行未成,更让他苦闷彷徨、心灰意冷。对工作的不满,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情绪,竟然连他的女朋友也离开了他。事业和爱情的失败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他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究其原因,就是他缺乏一颗“不动心”。

  何谓“不动心”?从本质上讲,它是指清净空寂的真如本性;从佛法上讲,它是指无相无住的无念之心,也就是六祖惠能所倡导的“禅定”。想要成功,不能缺乏“不动心”,它是思想意志的顶梁柱,失去了“不动心”,只能让人失去生活的方向,在迷茫中徘徊。“不动心”还可以排除私心杂念,战胜心魔,直达清净自由的“如来”境界。

  一天,家里的酱油用完了,妈妈就叫孩子去打酱油。妈妈拿钱给孩子的时候,跟他说,家里最近没什么钱,你可不要把酱油弄洒了。

  从小男孩家到酱油店不算远,大概有四五百米的小路。小男孩买了酱油后,头也不敢抬地往回走,他想到母亲的交代,更是觉得紧张。他始终把眼睛盯着装满酱油的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小路上,丝毫不敢东张西望。然而很短的一段路却显得比什么时候都要长,怎么都走不到家。

  就在小男孩要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一只猫突然从他脚边窜出来,吓了他一跳,酱油泼洒了大半。小男孩非常懊丧,端着剩下不多的酱油,战战兢兢地回到了家。妈妈看到小男孩碗中的酱油后,非常生气,把小男孩给骂哭了。

  爸爸听到听到小男孩的哭声后,便叫小男孩过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听完后,爸爸就对孩子说:“你再去买一次酱油,这一次,你要一路上看看路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好看的,回来后要讲给我听。”

  小男孩不愿意再去,他说自己连酱油都端不稳,怎么还能四处看风景呢?爸爸便告诉他,那些耍杂技的人,他们走钢丝的时候可是不看钢丝的。小男孩听得将信将疑,但还是决定听从爸爸的话,再打一次酱油。

  这一次,小男孩端着酱油往回走,一路上看树看花,觉得四处的风景都很好。村里的小伙伴在跳绳,小男孩还跟他们打了个招呼。邻居的大婶见他端着满满一碗的酱油,还走得又快又稳,还夸奖了他。就这样,小男孩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家,将酱油交给了妈妈。这时候,他才发现,碗里的酱油依旧是满满的,一点儿都没有洒。

  “不动心”可以使人不受别人话语的影响,就像上文中的小男孩,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四周时,他的心悄然地变得静止,不再摇晃,所以,他能够完成他原本惧怕的任务。

  有一个自小生活在沙漠中的小孩,非常希望学习游泳。父母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送到了海滨城市。学习游泳的第一天,游泳教练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小孩如实说道:“是沙漠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比水井更大的水面。”

  教练便笑道:“你既是沙漠里的人,又如何学习游泳呢?再说你学习游泳又有什么用?”小孩答道:“学习游泳和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愿意学,什么地方的人都能学会游泳。”

  教练听了他的话,便很喜欢他,从此认真地教导他。后来,这个沙漠中的小孩,成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游泳健将。

  批评、讪笑、毁谤的石头,有时只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内心的长明灯以恒久的光芒照亮一个人的自我,使一个人明白,哪些事物应该看重,哪些事物不值得计较。总之,“不动心”就是不被外界世俗污染,保持内在心灵的详和、自由和通畅无碍。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不动心”是心灵坚实的防御,也是自在生活的保障。保有一颗“不动心”,可以让你在物欲诱惑的面前,淡然面对,丝毫不为所动。烦恼来自于心,心不动则烦恼不起,所以“不动心”还可以让你免受烦恼心火的折磨,以清净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物欲横流、烦恼频频的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处逆境须用开拓法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遭遇逆境时,我们的心胸面临考验。

  我们的命运受很多因素的控制,但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我们保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把命运向美好的方向转变。

  有些人在遭遇困境时,认为是上天的安排,任何的努力都不会有用,于是他们变得消沉、沮丧,不再奋发振作。而佛教认为,人们的命运掌握在人们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人们的命运,即便是天神,也无法操纵人们的命运,我们是自己的命运的主人,我们是自己的命运的创造者。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是你自己放进去的。而导致你把各种情绪放进心里的,正是那些原本不应该影响你的外在因素,那些外在因素对你产生了误导——当你心情愉快的时候,上司的一通批评便会让你的好心情无影无踪,因为你的工作没有得到上司的肯定;或者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你会变得欣喜异常……如果让别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让外界的一切左右你的心灵,你的心便没有了自主的权力,便无法摆脱烦恼,便不能得到解脱。一个人的心灵决定了一个人的视角,相同的世界,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天壤之别。世界对人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若以一颗罪恶的心去面对,它反映出来的就是一片黑暗与痛苦;若以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那你在里面看到的则是一片光明与祥和。

  对于什么是生活的意义,许多人茫然不知,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在他们看来,日子一天一天地度过就是生活。他们从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一天天地过日子。难道只单单为了活着吗?对于活着和生命的庄严命题,我们必须找出其真正的意义所在。自古以来,先辈们就是一天一天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不敢想得太多,因为想太多活起来就会很累。

  佛与魔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存住于我们的心中,厌世者的心,被魔长期占有着,压抑了佛的存在,用一颗魔心去看待生活,反馈回来的只能是黑暗、罪恶、冷漠和欺骗;如果“心中有佛”,你便会用一颗佛心去对待生活,那回报你的将是一个幸福、详和充满爱的世界。

  不要关上自己心灵的门窗,关闭着的心灵,拒绝了阳光,里面一片黑暗。当你敞开心扉,让它接受空气和阳光,寂寞的心田便会芳草萋萋,生机盎然。你会发现,生活在阳光下是多么快乐,世界原来如此美好。只是以前你丢失了自己。做你自己心灵的主人,便永远不会丢失自己。我们一直在探寻生活的意义,它来自于生活本身,正在于认识你自己。

  一个大学生很快就要毕业了,突然他接到了家里来的电话,被告知自己的妈妈生病了需要他回家。当他拎着行李回到家中时,看到的是正在玩扑克的爸爸和妈妈。这让他觉得很奇怪,自己的父母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几乎没有娱乐的时间,而现在,眼前的爸爸似乎变了一个人,一改平日的严肃,有说有笑地陪着自己的妈妈,家里的气氛表面上看起来是轻松的,但这个大学生却觉得压抑,他暂时不知道出了什么事。逆境就这样悄悄地到来了。

  后来,母亲去睡觉了,父亲把他和他妹妹叫到跟前,严肃地告诉他们,他们的妈妈得了很严重的病,希望兄妹俩多陪陪她。其他的,父亲就不愿意再说了。

  事实是,他们的母亲得了肺癌,已经到了晚期,虽然父亲没有明说,但两兄妹也大概猜到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家人看似格外轻松,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以及父亲对母亲,都比从前要好得多,大家都不提难过的事情,只说一些快乐的事,但,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这就像大家在心照不宣地演一出戏。

  这位母亲还是没能挺下去。去世前的她进入了一种昏迷状态,这时,大学生的父亲泣不成声,说要把孩子母亲的真实病情说给她听,他不想再隐瞒事实了,而孩子的姑姑则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孩子的母亲是知道自己的病情的,她和大家一起装作轻松,目的就是不想让所有人都太难过,毕竟,一个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怎么会连这样的事实都认识不到呢?很平凡的人也能够在最不平凡的时刻闪动暗藏在心里的光彩。

  一出戏就这样演完了,这恐怕是这个大学生所经历过的最痛苦和辛酸的演出。这个故事里的母亲,就像那位父亲,在死亡面前毫无惧色地开拓着,为自己的亲人开拓了一片爱的田地。我们把这样的事例说给大家听,旨在震撼那些尚未受到死亡威胁的人们。人们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万一自己面临这样的逆境时,是否还记得“要开拓”?



淡然面对世间悲苦
 

  安详是一种状态。处身在扰攘人世,行走于十丈软红,难免会遭遇种种不曾预料到的事情,经历命运捉弄下的大喜大悲。或许有的人会揣着一腔热血反抗命运的不公,或许有的人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惨淡,但是于事何补呢?倒不如以一种安静祥和的心态静观世事变化来得洒脱。

  有一个青年,原本生在富贵之家,过着衣食无忧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在父亲早逝之后,家产被伯父全部霸占了去。他和母亲,还有年幼的妹妹,被迫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为了生活得更好,青年独自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青年到了大城市,身体嬴弱的他也不得不靠做苦力谋生。他到码头上扛包,因劳累过度,几度晕倒在地。后来他总算攒了些钱,便赶着回家,不料在路上碰上了小偷,将他的钱偷得一分不剩。他又再次乞讨着回到了打工的城市,再次开始艰辛的谋生。当他可以再次回家时,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回到家乡后,他才知道母亲四年前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她的妹妹据说离开了家乡,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他用自己微薄的积蓄,在家乡开了一个小卖铺,做点小买卖为生。后来他娶了一个哑巴,日子还算过多顺心。可是妻子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难产,大人和小孩都没有活下来,留下他孤独地在世上生活。

  他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再见到被迫流离失所多年的妹妹。这些年,妹妹也受够了折磨,却没有一个亲人可以倾诉。当她终于再次见到哥哥,可以向他倾诉时,看到哥哥孑然一身,骨瘦如柴,住在矮小的黑屋子中,和她年少时记忆中英俊清秀的哥哥看起来完全不是一个人,不禁悲从中来。妹妹流着泪说道:“妈妈临死前,一直在叫着你的名字,她是多想再见你一面啊!妈妈死后,我一个人四处流浪,受尽了人世间的苦难,但我还是抱着哥哥还活在世上的希望坚持活了下来,就想着能见到哥哥的那一天。我以为,哥哥一定能过得比我好,谁曾想你也活得那么苦。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们啊!”说完,妹妹忍不住痛哭失声。然而,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之后,哥哥已经悟透了人生的真谛,无论什么样痛苦与磨难都已不会打乱他心中的一片纯净和平。哥哥抚摸着妹妹的头发,平静地唱起儿时母亲教的一首儿歌,仿佛一切苦难都融入了那首歌中,然后随着歌声消失在辽阔的天空下。

  世间悲苦令人难耐,有一副最佳的解药,那就是淡然处之。

  一个刚毕业三个月的小护士经历了一件事。有一天,她们妇产科来了一个待产妇,这个待产妇可不一般——她身染艾滋病病毒,所以,没有人愿意当她的护士,最后,小护士接受了护理这个19床待产妇的任务。

  第一天的护理就有抽血这一项,而几乎人人都知道,血液是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之一。小护士心里紧张极了,以致一针扎下去没有扎进静脉,倒是把19床的血管给刺穿了。这下子小护士慌了,她忙着找玻璃管吸血,还要格外小心地不让病人的血迹沾到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19床始终没有多说什么,更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一直都那么平静。这是一个不一般的艾滋病患者,在自己面对巨大不幸的时候,依然善待他人、宽容他人。

  看了19床的病历后,小护士才知道,19床原本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年纪才三十,可以说前途一片灿烂,但她在一次出差时遭遇了车祸,不得不紧急输血,就是在这次输血过程中,她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这个情况,直到怀了孕,做检查的时候才发现。得了艾滋病,就意味着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生产时,任何一种并发症和可能的感染,都会对19床造成致命的威胁。

  19床每天都必须服用多种药物,以控制艾滋病病毒的数量,抽血、输液——这些是天天都要做的事,于是,19床的两条手臂从手背到胳膊,全都布满了针眼,而小护士由于手生和紧张,经常需要扎好几针才能扎进去,但19床从不埋怨和生气,她的脸上只有安静的微笑。为了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感染,医生已经拟好了剖宫分娩的手术计划。

  在待产期间,19床表现得很镇静,要么就看书,要么就听音乐,当然,她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礼物(不如说是遗物),她给孩子写信、画素描,写好画好就放到枕头下面。当小护士冒昧地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她不仅没有生气,还微笑着回答说既然孩子已经来了,她就不愿意剥夺孩子的生命。小护士又问她,难道就不怕孩子被感染病毒吗?这一次她的回答是:如果不试试的话,孩子存活的机会就一点都没了。说完这话,19床又叫住小护士,她说她明白自己的情况,所以,一旦生产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一定要保住她的孩子。

  考验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情况很不乐观,19床的子宫内膜非正常脱落,这意味着孩子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成倍地增加了,更可怕的是,麻醉剂没有用,19床手和脚腕被固定在产床上,手术刀迅速地在她的肚皮上划下去,皮肤裂开,脂肪层、肌肉、黏膜、子宫……19床握着小护士的手骤然间收紧了,她咬着毛巾的嘴里发出了含混低哑但却绝对是撕心裂肺的吼叫,她的身体在产床上剧烈地颤抖着、痉挛地颤抖着,脸则因为剧痛而变形……在这之前,19床恳求医生:“救我的孩子,别管我!”

  这种母爱令人震撼,19床为了自己的孩子,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非常幸运的是,孩子降生了,而且,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19床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了自己的孩子一眼,就裹着一身的汗水、带着血肉模糊的身体离开了世界……

  后来,小护士在19床的枕头下发现了她给自己孩子留的信和画,最上面的一幅画,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太阳的下面则是一双小小的手,画上还写着字:“宝宝,生命就是太阳,今天落下去,明天还会升起来。只是,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

  陷入悲苦,则人自身的光彩也消失,淡然处置悲苦,则人身上泛起难以磨灭的光彩。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醒悟
 

  做人时时要有“居安思危”的态度。安逸的现状不见得稳固,如果不善加维护,随时保有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那安逸的环境便容易变成困境;反之,尽管身处非常困苦的境地,也可能摆脱困境。

  自性即佛性,与自己的身体,其实是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而且可以没有内外之别,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自性,但不能因此说自性是不存在的。我们对人间世相的认识,往往如我们钻进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瓶中,瓶子是腹大口小,并且是不透明的,让许多人埋没一生,未见过自己真正的面目。

  退一步海阔天空。该回头时且回头,不要执意去钻无意义的牛角尖,用一颗平和的心去看世界,你会发觉天地之广大,也会感悟纷争和痛苦如过眼云烟般不值一提。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必再去追究,过分地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和懊悔,只能徒增烦恼。要着眼于对希望的积极追求,才能把握住现在和未来。

  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要面临死亡。这个过程也许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百年。这些不同的人生,也有其相同之处,与疾病的抗争和对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磨难。

  也许你的外婆会成天跟你念叨,她一点也不怕死,她老啦,很快就要死了,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她很想再活一些年。她念叨自己快死了,实际上是暗藏着一种愿望:希望在她离世之前,得到小一辈人更多的关注,她哪里舍得离开你们啊?她说她快死了并且她不在乎的时候,她是多么的害怕和绝望啊,她真是很希望时时刻刻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她也知道年轻人们有自己长远的生活,哪里能够成天都陪着她呢?看看呀,这就是可怜的老人,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凄凉和绝望呢?你有没有认真地对待过他们的愿望呢?

  当我们步入老年,便不再期待将来,因为在老人眼里,将来是死亡的代名词;当人类步入老年,便开始回忆过去,因为只有沉浸在回忆中,才会暂时忘却疾病的痛楚和对日益衰老的无助。对于人来说,不可知的才是令人恐惧的,人类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对死亡的恐惧,死后的一切都不可知,死亡即代表消失,即使生前视如生命的名利、财富、亲人、爱人……你也一样都带不走。

  面对死神的降临,即便是再高明的医师、再至亲的家人也束手无策。你可以延迟你的死期,但你却无法逃避死亡。在你的灵魂与身体分开的一刹那,你呼喊着亲人的名字,进入了不可预知的世界。从出生到死亡,人的一生注定要历经磨难,直到死亡真正到来那一刻,一切磨难才得以宣告结束。

  人活一世,除了经历着“生、老、病、死”外,总在不停地追求着什么,财富、地位、名气、爱情……它们不断地膨胀着你的欲望,拉你堕入无底的深渊。得到与得不到,都因你心中有欲念而生出无尽的烦恼,让你的心灵得不到净化和超脱。

  人生不仅要面对得于失的烦恼,还要面对宽容与接受的洗礼。世上无完美之事,一味的批评和苛求只能给自己招致痛苦和麻烦。

  有一位老教授非常喜爱兰花,读书之余,他最大的的爱好就是养兰花,把兰花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用心照顾。

  一次,老教授要出门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保姆,要悉心照料那些兰花。在老教授不在的那段时间,保姆把兰花照顾得很好,但有一天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摔碎了,兰花散了一地。保姆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老教授回来后,向他赔罪领罚。

  老教授回来后,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是希望用来养心的,同时也是为了美化家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老教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挂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

  那么我们就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回到根本的自己

你在想什么呢
 

  我们的生活应当是正常的,对自己的举动也不用过度地考虑,但只要涉及到自己的内心,就一定要谨慎,因为,你的种种念头都会通过你的行为反映出来。之所以说我们不用考虑行为,实际上是要提醒你——注意自己的心念。你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吗——你在想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感到了不满足与苦累,最主要的原因绝对不在于这个人所具备的外界因素,比如这个人所经历的人、事件以及外部环境。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同一件事情,所以每个人心中所获得的经验是各不相同的。就像面对同一个旅游景观,有的游客会觉得非常吸引人,使他们流连忘返,而有的游客会觉得了无生趣,没有一点欣赏价值。虽然他们都到达了相同的风景点,但是在各自心中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如果我们对每一个风景的看法都是很简单而很相似的,那么我们还用得着跑到那风景面前去吗?我们还不如买一堆旅游书坐在家里看呢。“众口难调”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习惯,面对同样的食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喜欢反应。

  再看看我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一个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在某些人眼中他正直,善良,给人们温暖的感觉,而另一些人看来,他却如敌人一样,看到他就觉得反感。这就证明,每个人对同一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也许这个人能给别人爱的感觉,但自己对于他却感受到了恨。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人心所感受到的巨大差异,不一定要把所有人的感受都了解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运用一个简单的方法,静下心来,我们回想自己的过去,与我们相遇过的人,我们对他们的感觉是怎么样变化的。对于一个陌生的人,初次见面可能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记住的事情,所以,我们几乎不理会这个人的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了解了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发现他是个友爱,热心的人,我们成为了亲密的朋友,随着相处越来越久,发现他身上似乎具备了所有的美德,于是,我们之间产生了爱,而且这种爱越深使我们越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做了与我们的立场相对的事,或者只是表示了他的对我们的某些不赞同,尽管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但结果却使我们不再愿意听到他的声音,与他共事和生活,我们眼中的这个人已经失去了让我们喜爱他的所有理由。所有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只看到的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人,和往日被我们所爱的那个他完全相反。因为我们看待这个人的态度转变,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感情也会改变,往日对那个人的爱戴转变成了憎恶,而在我们的心则怀揣着巨大的痛苦。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以及这位朋友的孩子(这个男孩子年龄在十五岁左右)前往一个地方,路上,听到两个妇人在吵架,其中一人对着另外一人骂道:“你一点天良都没有,你不讲天理。”另外一个妇人回骂:“我怎么没有天理,你才没有良心呢。”

  我的那位朋友听了,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听,他们在讲道说教呢!”男孩说:“爸爸,他们是在互骂,不是在讲道。”我的这位朋友又说:“他们一个在讲天理,一个在讲良心,不是讲道是讲什么呢?”朋友的孩子一听,觉得有理。这时朋友接着对自己的孩子说:“天理良心用来要求自己就是道,要求别人就是互骂。”我很欣赏朋友的做法,他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上了一次生动的课。人们之间的仇恨,往往由于很小的事情而起,另外,人们对别人过于苛刻,对自己则过于放松,天理、良心——这些原本可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一旦被人们加以不合理的利用,就已经失去了它们本身的意义,不再具备使人反省自身行为的作用。

  显然,我们心灵所有的苦累,不是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是自己看待外界事物的心境发生了改变,并且,即使是外界事物不发生变化,用不同的心境去看待它们也会获得不同的感受。而我们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这种不断波动的的过程。

  这种波动是始料不及的。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某一次你正要对某个人发怒,但当你还未将刻薄的话语说出口之前,脑海中突然闪现了这个人与自己共同经历的某些快乐体验,或者是这个人乐善好施的德行,再或者是对自己自私行为的反省。一时间,心中怨愤的阴影被驱散,心中的痛苦被化解。你和他人之间又恢复了往日的亲密。毋庸置疑,这样的经验每个人都体验过,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意念的转变时常发生,那么让我们自己获得更多快乐的方式,也就是领会能够控制意念转变的方式。事实上,要领会这个方式并不困难。

  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突然很讨厌某个人,那么,请你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你赶紧走开吧,走到一个看不见这个人的地方去,不要想任何关于他的事情,就当他不存在好了,然后,你再次回到你们共处的空间里,这时,你又突然发现了他,你对自己说,呀,我又有了一个新朋友,我恐怕应该跟他说说话吧,嗯,第一次和他说话,我的态度要好一点、友善一点,然后你就说话吧,如果他听到你的声音真的是友善的、充满了光彩的,他恐怕也会停下正在说的话,认真地来听一听你在说什么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信仰使你确定目标;如果把人生喻为旅程,信仰为你指明方向。而人的一生变数万千,遇事无数,信仰就是举动的准则,能够照亮你在茫然的混沌世界中心无旁骛勇往直前,减免不必要的烦愁与干扰,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有了信仰的指引,即使是灰暗的生命也能恢复明嫩光鲜。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醒自己勇猛精进(1)
------------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会珍视时间的宝贵,愚笨的人却忽视时间的价值,甚至浪费时间。塑造人格和成就事业凭借的是时间,而储功积德依靠的也是时间。
  在某一个国家,婴儿一降生,医生就会立即打开计算机,通过户籍网络查看他(她)是这个国家的第多少位成员,然后以此为编号开始在户籍卡中输入这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家庭住址。由于婴儿和大人一样,用的都是统一规格的户籍卡,因此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有财产状况这一栏。
  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在为孩子填写拥有的 财产时,写的都是“时间”二字。 
  他们认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讲,他们所拥有的财富,除时间之外,再不会有其他的东西。
  一个人在世间积极的作为有多少,那么他的寿命就有多长。所以,除了分秒必争的善行生活,我们别无选择。否则,当光阴逝去再无追回之计。人人都希望获得随心所欲的自由,但是人们也常在获得这种权利之后放任时间的流逝,完全没有知觉生命的消耗。
  人们都希望拥有控制生命的权力,但从古至今无人获得。没有人能够掌管生老病衰,更无法阻挡死亡的来临,长生不老永远只是梦想。人生在世,即是拥有了生命,因为它的无常与变数,让我们有了珍视它的理由。
  大概两三年前的一天,我在街心花园的一条长椅上,听到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说话的人一老一少,看他们的样子,不像一家人,很可能是一对忘年交。
  老者说:“你现在多好!那么年轻!”
  年轻人说:“我没觉得有什么好的。”
  老者说:“你有大把的时间啊!”
  年轻人说:“你过去不也曾经拥有大把的时间吗?其实现在你也有时间啊,不然你怎么会和我坐在这里晒太阳呢?”
  老者呵呵地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一边说自己时间不多了,一边懒散地打发着时间,实在是不配发感叹啊。”
  年轻人又说:“你觉得我们是在这儿打发时间吗?你怎么能这么想呢?那不是辜负了我们的情谊了吗?因为我们正在阳光下享受时光!”
  什么样的做法才是利用和珍惜时间的正确做法——这其实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标准,那就是——你所度过的时间是否是有着“真善美”的价值,是真正属于你内心的。
  对于比钻石珍贵无数倍的生命,除了尽我们的最大能力去珍惜和丰富它以外,我们还能做什么才能配及生命的珍贵呢?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在这无常有限的生命中,精心打磨出它的熠熠光辉,显露真善美的生命价值。
  人们固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使用时间,但如果要说到勇猛精进,那么,恐怕所有人都得奔一个方向去——学习而不倦怠。
  一个教师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讲了他从前的一个学生的故事。这名学生家里非常贫穷,有一次,他在路上拾到一百块钱,高高兴兴地拿回家给自己的母亲,但他的母亲却正言厉色地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来路不正的水,也不会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更不会让捡来的钱财使自己降格。”
  孩子听了很受震动。家里有多穷,母亲带着他度日有多艰难——这些,平时他都是看在眼里的,本来以为母亲会和自己的一样,高兴地接受这一百块钱,起码可以稍稍缓解一下家里的艰难处境,但没想到母亲一点也不糊涂,所以,他自己觉得惭愧,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改变目前的现状,那就是求学,所以这个孩子在接下来好几年里,克服了很多不可想象的困难,刻苦地学习着。
  出门在外求学,这个孩子很担心自己的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城里跑回乡下,看望自己的母亲。虽然母亲也很盼望他回家,但看他这样来回跑很浪费时间和精力,就劝他不要回家,半年或更多的时间回一次就行了。孩子不同意,他的母亲开始还耐心地劝他,但看他没有一点改变主意的意思,就生气起来,板起脸孔怒斥他:“既然你已经决定要认真求学,就应该抛弃心中的杂念,你这样牵挂于我,怎么对得起你自己的时间呢?况且,学习是决不能懈怠的,你必须全身心都投入到你的学习中去,这个道理你必须时时刻刻都记牢。”
  相信你也和我一样,对这个故事感到吃惊是因为那位母亲,作为一个乡下女人,她能够有如此远大的见识,实在是令人敬佩——后来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教师又透露出:那位母亲是上过学的(只不过仅仅念到初一),也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一段勇猛精进成就了另一段勇猛精进。
  生命之所以珍贵,源于它犹如瞬息的短暂。来到人间的机会弥足珍贵,难道只是为了追求不可能的长生而耗费时日?不是,我们应该为尽善发挥自己的能力。

------------
提醒自己勇猛精进(2)
------------

  当即行善,持续功德。好比开水烧到一半,这时若要断火停息的话,无异于前功尽弃。如果重来,不就白耗之前的全部心力了吗?
  一个少年很钦佩自己的祖父,因为有很多人都非常尊重他的祖父,他虽然知道祖父平时修行佛法,但不知道祖父的修行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一个假期,少年对自己的父母说要去和祖父住一段时间,跟祖父学习如何赢得他人的尊重,少年的父母当然很高兴,欣然同意了少年的要求。于是少年就去到了祖父那里,每天跟着祖父打坐诵经。渐渐地他才开始明白,祖父做的不仅仅是打坐诵经,祖父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法,虽然年岁已高,但一点也看不出他是想要享福的样子,相反,祖父每天除了日常的打坐诵经,还会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帮助邻里朋友。少年也学着关心别人,尊老爱幼,尽自己的力量把所有事情做好,包括为别人做事和做自己的事,而且,尽量和祖父一样,不浪费所有的时间。他自认为已经学到了祖父的大部分优点。
  不过,有一天他在里屋的时候,祖父在院子里着急地叫他,好像是隔壁某户人家闹矛盾了,甚至已经动手了,祖父想叫他和自己一起去看看。他急急忙忙从里屋跑出来,没留神脚下,就踩了家里的小猫一脚,他这时正着急呢,又看到小猫挡路,心里一急,就踢了小猫一脚,然后跑到祖父身边站定。但这时祖父根本就不理睬他,自己一个人走出去了。少年尚未反应过来,挠着头发不知道祖父为什么不搭理自己了。他追了出去,但祖父在院门口拦了他一下,说:“孩子,你还是回去把我最开始念给你听的那些经书再看看吧。”
  少年呆站在原地,看着祖父走远,当他回转身,猛地看到那才被他踢了一脚的那只小猫时,他突然就明白了,祖父的意思是,他刚才踢猫的小小举动,已经让他最近的学习都白费了,他等于浪费了时间,因为现在他又得从头开始。
  时间流逝无人无力能挡的事实,不论何人花费多少的心力,千方百计都不可能逆转,甚至这种念想都是无知。但是现实中仍然有很多人在迷于幻想,坚信奇迹的发生,结果是,枉将自己的生命浪费,虽经历了百般险阻,却丧失了千万时机,终而一无所获。即使是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生命,倾其所能用于真正做人做事,最甚者也不过利用了三分之一的生命而已。
  而终日游手好闲,无视时间消逝的人,就好像将自己的人生与善能催眠,一辈子就像在睡梦中,生命慢慢地毫无知觉地消散。梦中人的生命有何意义所在?
  几年前,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选出了五十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五十位有犯罪纪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这位母亲让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就明确了一点:想得到多少,就要做多少。
  举一个很直白的例子。有一天你开始种树,种一棵,以后你就只有一棵树;种两棵,以后你就会有两棵树,你种得越多,你的林子就会越大……精进自有回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残所以事残 

  事情不能达到人们的预期目标——这往往不是由于人们真的做不到,而是由于,人们的心灵没有以最完整的形态出现,没有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力量,所以,人们所做的事情就半途而废了。

  大概在三个月前,我见到了一位很久不曾谋面的朋友,他看到我的一瞬间,显得很高兴,但他的眼神立刻又变得黯淡下去。我凭直觉知道肯定是发生了某件事情,于是我就向他暗示,我已经做好了倾听他的准备。看得出来,他也很想把心里的事情说出来,但他的情绪实在是太激烈了,以至于,他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调整他的呼吸和思绪。最后,他终于讲出了他刚刚经历的事情。

  他是一个探险爱好者,半年前,他邀约了另外一个朋友,一起外出探险。三个月的旅程就快结束了,他们的运气一直很好,基本上是有惊无险,但就是在最后的一个星期里,他们迷失在茫茫的大戈壁滩上,因长时间缺水,他们的嘴唇裂开了一道道的血口,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两个人只能活活渴死!我的这位朋友年纪稍大,他从同伴手中拿过空水壶,郑重地说:“我去找水,你在这里等着我吧!”接着,他又从行囊中拿出一管猎枪递给同伴说:“这里有六颗子弹,每隔两个小时你就放一枪,这样当我找到水后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可以循着枪声找到你。千万要记住,好吗?”

  看着同伴点了点头,他才信心十足地蹒跚着离去……

  枪膛里仅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我的朋友还没有回去。“他一定被风沙湮没了或者找到水后撇下我一个人走了。”年纪小一些的探险者数着分数着秒,焦灼地等待着。饥渴和恐惧伴随着绝望如潮水般地充盈了他的脑海,他仿佛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感到死神正面目狰狞地向他紧逼过来……他扣动扳机,将最后一粒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脑袋。

  就在他轰然倒下的时候,我的这位朋友带着满满的两大壶水赶到了他的身边……

  由于心的残缺而导致命运的突变——如果上面那个年轻的冒险者能够稳住自己的心,并始终保持常态的话,他也不至于丧命。可见,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以人的心为转折点。

  但我的朋友并没有想通这一点,他总是觉得自己负有很大责任,因此一直深深地自责。我见到他的时候略微有些吃惊,因为这件事给他带来的变化确实很巨大,听他说完这件事,我也就明白他为什么会突然变得那么老态了。

  很显然,他很希望能够从我这里获得帮助,但同时他也不太相信,我可以帮助他解脱。我没有做什么,只是对他说,那个小伙子肯定有心脏病。我的朋友对我所说的话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他很清楚,他的那位伙伴什么毛病也没有,我的话听起来简直像在开玩笑。

  接下去我又说:“那个小伙子心脏缺了一角,所以生命也缺了一角。”

  我的这位朋友是很聪明的,他略略思考了几分钟,就领悟了我要向他传达的意思——心残导致事残。也就是说,外部的机缘实际上是很大的,你的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着事情的完满与否的。

  我们的心要像天空的明月一般,云雾开散之时,明亮的星空月影就会映入清澈见底的清潭之中。云雾之开散又如心中困扰之开解,显现出明亮的月影又如心灵重获宁静,以此皎洁之心,可尽览大地众生之声像。宁静的心态好似镜面,即使镜中所映的外界万千事物变换更易,镜面却不会为之所转动,这即是“境转心不转”。如果心态像转动的镜面一般,那么外界的诸人、诸事,以及自己的缺陷都会对自己造成影响,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把握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心灵不能获得平静,也就无法看清自己的需要。

  一位植物学家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出去采集标本,他们走到河边,正好遇上山洪爆发,洪水把唯一的桥冲毁了。师生二人正站在桥边想怎么过河的时候,一个长相清秀的乡下姑娘也来到了河边,这个姑娘和他们一样打算过河,但桥已经断了,于是这个姑娘很着急,在原地直跺脚。

  看到这样的情形,植物学家走了上去,他问那姑娘是否要过河。姑娘说是,植物学家就说他可以背她过河,而那个姑娘显然有很急的事,并没有计较男女有别的常理,满口答应了。于是植物学家就背起姑娘过了河,到了对岸之后,大家就各往各的方向走了。

  而跟在植物学家后面的学生,心里老是很别扭,他想:老师对自己是言传身教,常常说男女之间还是应当有分寸的,可是今天他自己却主动背一个年轻姑娘过河,不就因为对方长得挺清秀嘛!看来老师自己也经受不住诱惑。但这个学生不敢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对老师说,毕竟是老师呀!

  这事已经过去了,但学生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件事,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这件事使学生憋得难受,老师对自己的教导和他自己的行为完全不相符啊!这个学生就老想着为人一直正派的老师怎么可以背一个女子过河呢?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实在憋不住了,就找到老师,把自己关于这件事的想法说了出来。植物学家听完了学生的讲述,哈哈大笑,他说:“你呀,你真是太辛苦了!我背那个姑娘过河,只是一会儿的功夫,可是你却把这件事搁在心里搁了三个多月,你实在是太辛苦了!”

  你看到了吗?很多负担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增加的,尤其是无形的心理负担。假如我们随时都能保持那位植物学家那样简单而坦荡的心胸,那我们的烦恼和担忧就会少很多,身心自然也就不会自由。

  事物呈现的状态只有一种,但反应事物的心却有无数种。我们利用镜子来寻找东西的时候,要使镜子与景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景物清澈映射于镜中。试想,若将镜子与景物相贴,或者是使用镜面已满是污垢灰尘的镜子,还能照出景物的真相吗?人的心思要像镜子一样,如若要获得真智慧,必须与世间诸多是非纷扰相离,否则即使是清澈的心灵也不能明辨是非,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人心中的这面镜子照到何物,即为何物,不应被世间纷扰所惑,浮尘所染,使镜面模糊而映出的景物也面目全非。只有真善美之心境意念能够看到真善美的事物人情,在外界的环境中清明亮节。正如只有在田地里播下善种方能收获善果,如若种子不好,终究得不到好果实;又如泉水,虽看似绝非刚强,但源源不绝不能阻挡。

  有一位太太很有毅力,每天念佛三次,每次坚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小时。虽然她这么做已有十年了,但性格并未改变,仍然器量狭小,时常对人大吼大叫。

  有位朋友想给她一个教训。一天下午当她点了香,并开始要念“阿弥陀佛”时,他就到她家门口呼叫着“阮太太,阮太太!”

  阮太太听了很烦,因为这正是念佛的时间,但那位朋友仍继续喊她。她对自己说:“我要克制我的坏脾气,所以不要理他。”接着继续念佛。

  这位朋友还是站在门口大叫她的名字,她愈来愈按捺不住怒气了。她不断挣扎,心想:“我该不该停下来斥责他呢?”但她决定还是继续念诵,此时内心强烈地挣扎,她怒火上升,但口里仍念着“南无阿——”

  她的朋友明白这个情况,所以继续叫着:“阮太太,阮太太!”

  她再也忍不住了,丢开念珠和木鱼,砰然开门,冲至门口说:“你叫什么叫?为什么喊我喊个没完?”

  这位朋友笑着说:“我只喊了你十分钟,你就这么生气,而你已经喊佛号十年了,想想它不是更受不了吗?”

  心念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在念多念少,而在于是否心念专一。若是有口无心,或是只知手持一柱香、口念佛号,而心里所想、所做的却是不好的行为,那么即使念得再多、再勤,也是枉然。

  我们经常患福患祸,祈祷吉祥,佛教认为每个人应该每时每刻都行善积德,把持心中的正念,那么不论在何时何地,与何人相处都是吉祥的。正念,是心中无时无刻都要保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心智通透,博大精深。如若不然,即是满腹经纶,心智亦如空中楼阁全无根基,最后只会使人生一无所获。不会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正道,终日恍惚度时,即使是最简单的愿望都无法达成。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心境与行为创造了天堂和地狱。很多人最怕下贬至地狱,而一味只求升进天堂。但,无论天堂和地狱都不应该害怕,只要我们的心灵不发生偏离,不生邪思妄念,心思坦荡宁静,即可获得自在长足,这即是心正则邪不侵。

  昏沉与浮动是散乱人心的两种恶习。庸庸碌碌、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度日,精力涣散,懈怠懒惰,整日昏睡不思进取的状态即是昏沉。心念左右摇摆,浮躁放纵,无法获得宁静感即是浮动。

  在一个小区有两个老头住在同一栋楼里,是两对门,他们的情况都差不多:老伴已经去世,身体状况都不太好。两人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到首都去看一看。所不同的是,有心脏病的老头比有糖尿病的老头要开朗一些。有糖尿病的这个老头呢,总是想,应该等自己的身体好一些再出门,况且手边也没有多少钱,人走了房子不安全,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情况……总之,他想到很多问题,老觉得准备不够充分。而另外一个老头,压根没想这么多,他只是很想去大城市。后来的一天他就真的去了,一点事也没有,开开心心地回来了。有糖尿病的老头就特别纳闷,对门怎么说去就去了呢?总得有充分地准备吧,所以,他每天都在计划,每天都在考虑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把自己弄得很累。就这样又过了一两年,他的病情更加恶化了,彻底出不了门了。

  所谓“心病难治”,这话一点都不为过,有了心病,使人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什么问题都不能思考,什么事情都不能继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但是,这心病却是很多人都有的。人们往往患得患失,时喜时忧,没有的时候要谋算如何得到,何时得到;得到的时候又害怕着会失去。人心不断地在这种获得与失去之间烦扰,不得安宁。若是人本身一无所有,那么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人心了无牵挂也就没有了烦扰。不担心物质的多寡,心灵也就获得了宁静。追求神奇鬼怪,并为之所困扰,即是“凡夫”的表现。因此,心就会不宁静,躁乱不安,所以,才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八万四千法门来止此心乱,但摸索许久不得其道。事实上,修炼心法并没有那么困难,只要做到一点,那便是了断贪念。任何人的心境之所以得不到宁静,就是因为贪念不断,困扰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待痛苦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意识到怀孕与诞生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它却是真切存在的。胎儿虽然在怀孕的母亲体内,但是他和母亲都拥有独立的心脏,母亲还是不能够完全真切地体会到胎儿的心境与感触。

  胎儿被局限在母亲的子宫这个狭小的地方,蜷起手脚才能使这个子宫容纳自己的身体,母亲的每个动作都会让这个小生命的生存空间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他也会感觉到不舒适甚至是痛苦。在他吸收的食物中,过热过冷,过咸过辣的食物都会让她难以接受。他只能待在母亲排泄器官的附近,母亲体内每次呼吸与消化的过程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震动。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觉察到这些痛苦的存在,但是对于新生儿来说这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当他从母亲的子宫中冲向外界时,又会经历强烈地震撼。这个诞生新生命的过程很艰巨。当胎儿一次又一次地向产道挤压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强大的压迫。在他完全脱离母亲的身体之后,他又会感觉到寒冷与刺激。也许你不太相信,即使是产房温暖的空气,和柔软的被毯对于他敏感的肌肤来说都是寒冷生涩的。除此之外,他的视力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我们的这个世界在他的眼中经常出现恐怖的视觉刺激。所以,我们有理由让这新生的小生命以哭声宣告自己的降生。

  很多人也许会说,自己已经完全不记得在母亲体内孕育与出生时有这么多痛苦,这只是我们把这些经验都忘记了,如果我们把事情忘记了,就会连当时的知觉也一同忘记。我们在母亲的体内可不是很舒适的,而且出生的过程也非常艰难。因为我们的心智尚不能拥有善的智慧,我们的心不能像明镜一样照映外界事物的真相。一个人若是能把刚刚经历过的痛苦经历都忘掉的话,那么像这种诞生时的痛苦体验就更不会记得了。

  有一次,一位师父问他的那些世俗弟子:“未曾受过佛理教化的人,会遭遇到快乐或痛苦的感受,也会遇到非苦非乐的感受;受过佛理熏陶的人,也同样会遇到这些感受,如此说来,听过佛理与未听过佛理的人,他们的差别何在呢?”

  人们踊跃回答,有的人说没有听过佛理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应该以什么为准则,也得不到有益而正确的启示。这位师父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回答,没说什么,最后,有人提议大家都不要再抬杠了,还是听听师父的意见吧。就这样,都市里来的这些世俗弟子,听到了以下的一段答语:“未曾受过佛理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感受,就万分的悲痛,越来越迷惑,愈来愈恐怖,就好像中了一支箭之后又中了第二支箭,感觉越来越痛苦。但是,受过佛理熏习的人若是遇到痛苦的事情,绝对不会只是悲痛,不会自己乱了手脚,所以我说:‘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遇到快乐的事情,譬如看到很美丽的花,受过佛理熏习的人也和一般人一样,会引起快乐的感受,但是决不会因为快乐而迷失了自己。倘若在快乐中迷失了自己,则第二支箭就会带来痛苦,所以我说:‘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我们经常处于着急慌乱的情绪当中,因为我们遭遇了某件事情。

  有一个不怎么出名的作家,早年在家乡一所农村中学教语文,业余时间给报刊写点小文章,老婆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虽不算十分富足,却也清静自在。

  他羡慕城里人的生活,觉得那才叫活得滋润,于是他就带着老婆孩子来到了沿海的一个大城市。老婆租了个摊位继续做她的小生意,他没有找到接收单位,就当了自由撰稿人。

  他们一开始租屋居住,房租很贵,为了节省开支,对环境就没法考虑太多,楼下是一家工厂,各种机器设备发出的噪音,吵得他不得安宁。夜里睡不好,白天脑袋昏昏沉沉像灌了浆糊,有时一连几天构思不出一篇文章来。他为此很苦恼,却没有办法。

  苦熬硬撑了几年,他终于挣够了钱,就向银行贷款按揭买了房子。

  哪知住进新房子里,情况更糟糕:楼上那户人家常常夜里不睡觉,杂乱的脚步声,搬动桌椅的声音,还有什么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来自外面的干扰还可以靠关死门窗抵挡一阵,而头顶的骚扰却让他无处可逃!

  他去找那家人理论,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找小区管理处反映,也无济于事;他最后找了法院,却没法取证……那段时间,他憋了一肚子气,人整整瘦了一圈,而他笔耕的园子里则几乎颗粒无收。

  又捱了几年,他们把那套房子卖了,另外买了一套顶层的房子。一买一卖之间赔了好几万,把几年的积蓄全都搭进去了。

  顶层的房子也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刚住进去不久,他们所在的城市就开始到处建设高架立交路,一条高架路就从他的窗下经过,于是轰轰隆隆的车声便日夜不停,排山倒海,雷霆万钧……

  他发现,要想安静,除非买别墅。而买别墅要一大笔钱,他又开始了为房子进行新一轮拼搏。可是,那笔钱八字还没有一撇,他就病倒了。

  实在是撑不下去了,他又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农村老家……

  这之后,朋友去乡下看他,他坐在自家的小院里喝茶、看报,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院子里除了屋檐下有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低语呢喃之外,几乎听不到任何噪音。空气清清爽爽的,不时有一阵淡淡的花香飘来。而他的气色和精神明显好多了。朋友和他喝茶聊天,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回广州,他说:“不回去了。”

  朋友大感意外:“他你的时候跟我说过,等身体养好了就回来的,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

  他说:“原来是那么想的,等在大城市挣够了钱,再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过日子。但这幸福太昂贵,我怕付不起这个代价。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花了那么多时间那么多力气去追寻的东西,其实早就在我的身边了——这是一种最便宜的,却又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幸福。”

  普通人消除痛苦的办法是即时的,往往只能解决如饥饿就吃饭,寒冷就穿衣之类的小苦处。也能够发现,人们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但是,这些办法都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使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掉。所以说这些办法是不完全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比如,我们能靠吃一顿饭喝一次水解决我们今后所有的饥饿和干渴的问题吗?显然是不能够的。并且,我们吃饭喝水能够让我们立即拥有饱腹之感,那么吃饭喝水能够解决除饥饿和干渴之外的问题吗?显然也是不能够的。再有,当我们这一次吃饭喝水之后不久,新的饥饿和干渴的感觉又会刺激我们的感官,也有可能因为这次的进食而引起了疾病的发生,那又将带来新的痛苦。

  当人的心被巨大的痛苦侵袭的时候,往往会被眼前的混乱所蒙蔽,采取不理智的手段,企图压制、阻挡,甚至逃避痛苦的来临。人们很容易在这种时候将痛苦的缘由归咎于别人,设计着对他人进行报复,甚至使用暴力的手段达成目的,这是一种将自己的痛苦转嫁给他人的极不善的行为。还有一些人,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痛苦而酗酒,妄借酒气毁坏他人的财物,麻痹自己的感受。更有甚者认为自残,甚至是自杀就能让自己的痛苦永远的消失。

  这种行为无异于把痛苦变成绝望,除了增添新的痛苦之外,不能有任何的益处。难道我们能够盼望于被拔掉树根的树能长出新芽吗?但是,如果找到消除痛苦根源的办法就能够彻底地消除它。否则,即使眼下消除了旧的痛苦,那么不久之后还会在同样的根源生出其他新的痛苦,不论你消除它多少次,它也会在其他的地方获得重生的机会。

  有人说:“不管什么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幸福是每个人自己的切身感受,鞋子的大小,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别人所不知的,当然就是秘密了。

  由此可见,幸福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个人体味,更是对痛苦的彻底消灭。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彻底的解除痛苦,应该想办法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对于人来说,不仅难以控制自己的内心,并且也不可能如控制机器一样,利用外界的力量来帮助我们自控,使我们内心的处境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当然明白,利用外界的力量来迫使人心达到某种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苦由心生,不短的时间里所积累的负累不是用把快刀就能够斩平的。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我们的心安抚我们的躁动和不安,让产生痛苦根源的心来使痛苦消减。而不是利用强暴的手段来打击痛苦,因为这样的方式对于消解痛苦来说,于事无补。

  这些方法有利于我们消解“我执心”,从而使我们内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得到缓解。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痛苦转移利用,以便来提高我们修养与德行的层次,以便将我们的烦恼一一消除,缓解我们内心的困扰与痛苦,逐渐获得宁静。如果是使用将他人的痛苦与我的痛苦交换体验的修法,就能够减轻遭受的痛苦。

  我们应该做的并且十分迫切的,是以“执爱他心”去代替“执爱自心”,将“执爱自心”完全的摒弃,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幸福安乐。

  当我们与痛苦和不幸面对面的时候,保持临危不乱的心态是难能可贵的。试想,如果那时我们不思考出正确的方法去克服它,那么我们必会被它所控制。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容易看到这样的人。你是否注意到有些人不论是在什么场合,他都显得闷闷不乐,神情忧郁,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显得烦躁不安,给别人“他很不愉快”的感觉。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者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类型的人呢?这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痛苦过于夸大,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而不能自已。

  痛苦是什么?痛苦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之下出现的情况。这种解释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切实印证。我们回想是不是出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陌生人如果是对我们说了不好听的话,我们会很不舒服,甚至会生气。但是,如果是平日里与自己亲近要好的人也对自己说出了同样的话,那么我们心里所感受到的就不仅是不舒服那么轻微的感觉了。我们甚至会为此而大动肝火,心烦意乱,承受痛苦。在这个例子之中,同样的行为给一个人所造成的痛苦是不相同的。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身体上的每个部位所受到的不同程度的痛苦,也是相对于某个特别的环境所存在的。如果我们在腿上用细小的针扎一下,我们可能会觉得很疼,但是我们再用锥子扎一下手臂的话,细针扎腿的疼痛相对它来说就不算什么了,试想,再用尖刀刺进肉体所产生的疼痛,将会使前面的两种疼痛变得微乎其微。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以及我们对疼痛程度的假设,证明了痛苦的存在的确是相对的。即使是巨大的苦痛,当我们经历它时让我们痛不欲生,但随着时空慢慢地变迁,先前经历的那么真真切切的苦难,到现在想起来只不过是些零星片断而已。

  如何利用痛苦?在这之前,我们应该要敢于正视痛苦,不再像以往当痛苦来临时选择逃避的方式去对待它。即使我们逃避了非常长的时间,痛苦依然存在,没有被祛除。具备了这个勇气之后,我们才能在与之正面相对时,自在于心,而不受它的困扰,也不会削弱我们对痛苦的耐受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逃避是消极的表现,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消除痛苦。

  王太太非常不幸地被告知自己的丈夫几个小时前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为此,她悲痛得死去活来。她的丈夫生前是一位颇有权势的官员,因此,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不过她哪里想到,她被人们关心,也就是这么最后一次。丈夫的去世使得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从前对她毕恭毕敬的人,现在也都不怎么重视她了;高层官员的各个家庭聚会的时候,也不再邀请她了,她实实在在地发现,自己被人们忽略了,这使她感到世态分外炎凉。还有,随着经济状况的下降,她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许多从前喜欢的东西都不再拥有了,这越发使她对生活丧失了兴趣。

  很长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过得暗无天日,自杀的念头一直盘踞在心里,只不过,她还有那么一点求生的欲望,因此得以活下来。王太太有位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多年不联系,但有一天从别人口中得知王太太的近况后,立刻乘飞机赶来看她。这让王太太十分感动,心里非常温暖。她的这位朋友平时修习佛法,看到她这么痛苦,就尝试着劝她念佛,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接受的朋友的建议。

  有一天傍晚,金灿灿的夕阳透过明亮的玻璃照到餐厅里的桌子上,这时,王太太正好坐在这张桌子旁边念一段佛经,光线照到了她看的那些字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温暖,王太太一下子释然了:连夕阳都如此美好,我为什么要离开这个世界呢?

  从这天起,王太太振作起来了,既然再痛苦也不可能让生活回到过去,那就应该从这段痛苦当中吸取教训,不再结交那些表面热情内心冷漠的朋友,也不再把自己的生活寄希望于别人……

  这样一来,王太太又找到了生活的出路。她找了一份工作,忙忙碌碌之中,也就渐渐淡忘了丧夫的痛苦。又过了两年,王太太遇到了一个真心喜欢她、关心她的男人,虽然这个男人不是权贵人士,也没有太多钱,但他们结婚了,原来的王太太现在变成了沈太太,而且,他们的生活简单又幸福。

  这天,她躺在床上,早晨的阳光从外面射进来,照在她身上,她想起了两年前的那个傍晚,她正在念的那段佛经被金灿灿的夕阳照耀,就是那么小小的一次启发,让她能够走到今天,并再次获得幸福,远离了痛苦。

  我们应该明白,让我们受苦的并不是痛苦本身,不是所有的痛苦都是有害于我们的。关键要靠我们如何正确地利用痛苦,将其化为一股为自己所用的力量,把我们的劣势转变为顺势。通常情况下,要达成某种目的,就一定要付出代价,经过一些磨难。既然这是必经的道路,那么我们在与挫折相遇时,就应该鼓起勇气,把持住内心的平衡,不要让阻碍将我们的精神击溃。这时,我们所要重视的是如何使痛苦成为我们行动的助力,而不是执著于痛苦本身。

  我曾经听一个外国老兵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他回忆说:事情发生在1944年8月的一天午夜。两天前他在战役中受伤,双腿暂时瘫痪了。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双腿,舰长下令由一个海军下士驾一艘小船,趁着夜色把他送上岸去战地医院医治。

  不幸,小船在一个海湾中迷失了方向,那名掌舵的下士惊慌失措,差点要拔枪自杀……

  这位士兵镇定自如地劝告下士说:“你别开枪,我有一种神秘的预感,虽然我们在危机四伏的黑暗中飘荡了四个小时,孤立无援,而且我还在淌血……不过我认为即使失败也要有耐性,绝不要堕入绝望的深渊。”

  没等他把话说完,突然前方岸上射向敌机的高射炮的爆炸火光闪亮了起来,原来他们的小船离码头还不到三海里。脱险之后,老兵在回忆中这样写道:自从那夜之后,此番经历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这个戏剧性事件竟包容了对生活真谛认识的整个态度。因为我有不可征服的信心,坚韧不拔,绝不失望,即使在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刻,我相信命运还是能把我召向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目的地……

  凭借力量,我们能够帮助在苦海之中挣扎的人们脱离苦海,祛除苦难,使他们获得幸福。虽然,有的人会认为帮助别人生获得幸福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但事实证明,这个疑问完全没有必要,帮助别人获得幸福是每个人都能够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因为每个处于苦难之中的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与慰籍,只要我们以行善之心行善举,必会使你所帮助的人们从痛苦中解脱,重获幸福。因此,这是正确利用痛苦的一种手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8:22 , Processed in 0.02872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