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梦觉

全国“两会”提案——把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7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mayavati 的帖子

您是儿童教育论坛的小春子读经的妈妈吧?来这里溜达溜达可以学习古老的中医。
发表于 2009-3-1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3-7 12:57 发表
您是儿童教育论坛的小春子读经的妈妈吧?来这里溜达溜达可以学习古老的中医。


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09-3-10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得一 于 2009-3-7 11:20 发表



读经读到此境界,读经有何用?不如不读.


只要读了一点经,就不难看出熊大师宣扬的是典型的”似是而非“的真理。如果没有读经,恐怕被熊大师蒙蔽了也不自知。

误人生命者可恶,误认慧命者更可恶。

看看这位熊大师的文章:http://bbs.daode.biz/redirect.php?tid=11703&goto=lastpost#lastpost

汉代以后的儒学,沦为学子谋取功名、利禄的唯一手段。经典诵读,成为他们唯一进入官僚阶层唯一云梯;解经释典,充满着导人以私心贪欲。这是明清以来儒学共有的特征。
    今天的社会上,经典诵读的展开中,我们不难看到:选“典”,不选“经”。弃《易经》和《老子》之经,而中选类似于明代八股科选之典籍。甚有八股之风再次重新席卷神州的迹象和势头。
    现代人对“经典”的注释与讲解,媚俗有余,守本不足。过度世俗化地渲染,曲解戏说。这种唯以“有之以为利”,张扬人性中私心贪欲的渲染,不可避免地会使“经典诵读”最后沦为人们争取名利的“高雅”手段,从而误导整个社会。
    任何事物导之陷于利,则为毒;导之步入义,则归正
    经典诵读的社会行为,如果任凭一些人导之陷于利,那么经典将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新时期毒害孩子们灵魂的毒药,而且会成为无可救药的毒药。
    “经典”,将会被一些在大肆鼓吹利益者,异化成为名利的“遮羞布”。尤其对于儿童,这是一件非常可怕之事,遗害流毒几代人的心灵。
    历史上熟读经史子集、经纶满腹的名家,不乏大奸大恶之人。如宋朝的蔡京、清朝的和绅等等,他们全都是在儒家经典的滋养中长大。儒学经典中的精神营养,全都被他们的阴我私心所摄取,“经典”反而全都成了他们获取荣华富贵的阶梯。

——————————

这就是熊大师对儒学的了解和理解。
一声叹息。
发表于 2009-3-10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mayavati 的帖子

mayavati还是先去请教一下王教授吧,

第一,王教授讲读完《老子》,我马上后悔了,我弄错了,要先读《论语》。"
是《老子》没有《论语》博大精深吗?
第二,王教授指导他的孩子是利用假期在读经典,而看看那些读经班,大量读,老实读,八小时读,从小离开父母去读,把孩子都当成读经的机器了。
大量读,老实读,八小时读,是王教授提出的吗?



那些读经的孩子,让我心碎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45745&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09-3-10 20:37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0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诵读“经”和诵读“书”有没有区别?区别何在?
作者:熊春锦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对于“经”的界定,它的层级就比“典”的诵读要高一些。历史上根据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你看中国的经典,世界级的经典,大部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够包罗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阴阳两极的弦线,能够同步提升我们的智和慧,使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提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负责记忆,负责思维判断,而心灵负责感受,负责捕捉直觉。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经”的诵读。对于“典”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阴阳,包罗黑白两个层面上的一些知识或者营养,不具备双重作用,只是单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典”当中所含太极白里面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典的概念,在近代社会民众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现代人们一般的定义都是将“典”与古代所定义“书”的概念同等解析和理解。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在典这一系统中,现在这个典字,已经成了书的代名词。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学术上和通俗中的不同。
对我们来说,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的比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就比较少,所以在我国历史时期,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国家强盛,政治清明。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是用“黄老”的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进行诵读,并且根据这个经典来选拔治国的人才,他就带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汉代时候,由于汉武帝的专权作用和董仲舒的禁言,以及田蚡——当时的宰相,汉武帝的舅舅他们出面,联手把《黄帝四经》清除了,而且把《老子》五千言原来比较接近原著的《德道经》颠倒为《道德经》,并且把经文内容也做了一些修改,修改成了后来《道德经》的通行本这样一个格局。但在唐朝,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了全民的教育,还是带来了唐代的辉煌,这个辉煌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从这个好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质量,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明以后八股文出现了,只读“书”而不读“经”,只读了《四书》而没有提倡经典,并且在“经”里面将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去了,这个时候中国的教育就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所以历史发展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发生了一些连孩子带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在我们现代人理解诵读“书”和经典这个方面,诵读“书”和诵读“经”基本上在社会上已经同时出现了,并且从上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它对于我们如何通过潜移默化方式,来使孩子们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提升方面,看起来是不足的。因为全国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年,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七八年,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来指导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由于“书”里面的深刻内涵,对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能够使孩子们在品格上受到一些培养和教育,但是对内在物质能量的提升上,对同步将道德心灵与益智开慧同时开发方面,却受到了限制,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的问题。
凡是能够将“经”和“书”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诵读,就可以突破这个瓶颈阶段。就象台湾的王教授,他怎样推广经典诵读?在大陆他推广的是诵读“书”,而没有推广诵读“经”,但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讲话里面就有个现象:他指导自己儿子诵读的是“经”。特别是诵读《老子》五千言,使他原本弱智的儿子改变了现状。这个儿子七八岁还在流口水,本来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不行,但他就利用了一个暑期,暑假期间指导自己的儿子把《老子》五千言背诵下来,结果他的孩子的智识和慧识就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他自己这一例子和我们在国内办了很多这样的试点,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证明:如果你诵读“书”,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有关“书”方面的内容,那么可以对孩子们的道德品格有比较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智慧方面,却遇到了明显的局限,产生的效果并不好。如果说把“经”和“书”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们将“经”和“书”结合的比较紧密,那么就会既打造了道德品格,也会获得智慧的营养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层面,因为“经”里面有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客观的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的结构当中,只要我们通过诵读,就能够激活开启我们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一些户牖。这个仓库通路一旦激活,那么这个品格的打造,从自然当中获得能量,也就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这也是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推广中获得的一些体会,获得了验证。在“经”和“文”这两个层面上,我们只有把这两点都抓住,那么也就能够在教育过程当中既能使孩子的人文素质获得提高,道德规范,道德品质获得提高,也能对他们后天学习知识的智识能力,获得全面的提升和改观。
我们在推广德慧智的教育过程当中,从总结出的大量经验来看,诵读原来的《道德经》五千言和诵读《德道经》五千言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要诵读《德道经》,这里面的差别是因为,《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当中,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的,它是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和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的把《易经》读通、读懂。你看现在人们一提到《易经》,大都认为是街头摆摊算卦的,我们中国人都是这么认为《易经》的。但是为什么在西方,人们一看到《易经》以后,认为《易经》是一部科学,西方很快的就与他的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相反,我们中国人只认为他是一个街头摆摊算卦的,西方人能够从简单的符号中悟到科学道理,而我们却不能认识,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在进行了八股文的教育以后,缺乏了直觉和灵感,无法从祖先们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自然真理的符号当中,去解读深刻的科学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真正把我们整个民族、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都能够培养好,应该用早期最原始、最真实,也就是《老子》五千言原本本意的《德道经》来进行诵读。目前有一段历史我们学术界考证的不太多,也就是对黄帝那个时代的思想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这些方面史料不多,只是零星的记载。这是因为在汉代进行了一次大清理,儒家为了真正的实现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黄老学说进行了一次摧残,所以使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区间,对黄帝的教育理论技术方法的了解,可以说已经寥寥无几了。但是自从马王堆挖掘出了《老子》帛书版本和《易经》版本以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那一个历史区间里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经”的教育的。
比如说《易经》,他主要是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科学头脑,用最简单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发现天地宇宙间最基本的运算规律,来进行推演,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而《德道经》,它本来的格局是以德进道,只有具备了德的品格,同时又具备了德的能量,这样才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同时掌握《易经》进行推演,进行运算,这个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构成了我们道德根文化的一个系统。我们在研究历史过程当中,运用两部著作,一部《黄帝四经》,一部《老子》五千言的帛书版本,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历史概貌理顺清楚,使我们知道道德根文化。我们国家民族为什么在十六世纪以前,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科学发明创造,一直都是走在西方的前面,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我们丢弃了《黄帝四经》,丢弃了老子的《德道经》,只采用儒家的《四书》来进行国民教育以后,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就明显的萎缩了,就落后到了西方各国的后面。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注重培养国民和民族精神当中的直觉和灵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过后天的智识学习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而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因为发明创造都是要建立在对前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然后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发明创造。实际上我们的德慧智教育理念,也是根据历史,根据历史教育的脉络一层层的把它解析开来进行分析,才产生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理念
发表于 2009-3-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然回归的帖子
mayavati
版主喜欢儒学
,崇拜王教授,真诚的希望版主能有儒者的风范.建议好好向下面的这位朋友学习.我非常敬佩这位朋友.


下面是我收到的一短消息:

回归自然老师你好。
刚才看了您贴的熊春锦老师诵读""和诵读""有没有区别?感觉其中一段话不是很妥当。

"就象台湾的王教授,他怎样推广经典诵读?在大陆他推广的是诵读"",而没有推广诵读"",但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讲话里面就有个现象:他指导自己儿子诵读的是""。特别是诵读《老子》五千言,使他原本弱智的儿子改变了现状。这个儿子七八岁还在流口水,本来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不行,但他就利用了一个暑期,暑假期间指导自己的儿子把《老子》五千言背诵下来,结果他的孩子的智识和慧识就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因为我经常去现场听王教授的演讲,所以想指出这里面有两个错误。

第一,王教授在大陆推广经典,首先建议大家读四书,然后是老子庄子、易经、诗经,这应该属于""的范围。虽然与熊春锦老师的推广方法有所出入,但若说他没有推广诵读"",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二,据我了解,王教授的儿子不是弱智,他在演讲中用七八岁还在流口水的表达方式,只是一种夸张幽默的手法而已。用"弱智"二字发表在公开场合,总觉得不太尊重,您说呢?

以上两点,我觉得和事实出入太大,故提出来,希望能够做出修改,以后也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才好。不然,本来大家的心愿都是让人间的智慧更好的流传下去,却因为互相间的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是大家都不愿见的事情。

等待您的回复。文字有时容易引起误会,有需要的话,也很希望能和您电话沟通,我的电话。方便的话,您也可以把电话给我,我和您联系。

很冒昧的打扰了,但确实是希望每一位推广经典的老师都能风雨无阻的走下去。如有措辞不当的地方,还请海涵。

哲萱敬上



[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09-3-10 16:17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0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然回归的帖子


祝哲萱朋友新年好!请不要称我为老师,觉的很惭愧,我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热爱者,因年前比较忙,没有上网,今天才看到您发的短消息,回复晚了请您见谅。
您提的问题,我又看了一下王财贵教授的演讲,王财贵教授的演讲中有一段话:" 读完《老子》,我马上后悔了,我弄错了,要先读《论语》。所以赶快开始读《论语》,《论语》不是八十一章,《论语》四百九十八章,号称五百章。每天背二章,要二百五十天,只是读了不过半年,他就整个变了。连气质都变了,里面变、气质变,他的头脑变。老师都非常惊讶,说:这个孩子怎么现在聪明起来了?五、六年级名列前茅,初中全班第一名。初二,老师叫他去跳考高中,他到高中,全校第一名。高中本来读两年,要去考大学。我们教育部,不准他考大学。所以第三年就浪费掉了,考上台大以后,读了三年,考上大学研究所。台北两家最有名的研究所,政治大学研究所,他考第一名;台湾大学研究所,他又考第一名。考两个第一名,大家说:你的孩子是天才!我说:最笨的。大家问:你的孩子怎么这么会读书?你从哪里学到读书的方法?孩子说:"没有,我是很笨的。我唯一知道我为什么会聪明起来的,就是三年级的时候,我读过《老子》会背《老子》。"
我看后也觉的王财贵教授的演讲,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王教授认为孩子是读《论语》后才变聪明的,所以认为先读《老子》错了,

而孩子说:"没有,我是很笨的。我唯一知道我为什么会聪明起来的,就是三年级的时候,我读过《老子》会背《老子》。

王财贵教授是著名的教授,他在教育事业上是一位成功人士,我很敬佩他,但是看了王教授上述的这段演讲内容,我感
觉他成功地引导儿子成为绝顶聪明的人,他当时是无意之中作了引导,并且成功了,但他并不完全理解为什么成功了,且看他说的这句:"读完《老子》,我马上后悔了,我弄错了,要先读《论语》。"
实际上先读老子是正确的!
我妹妹的女儿也是比较笨的,上小学时门门功课都不及格,上五年级时开始诵读《老子 德道经》,现在学习成绩名列前毛,孔子提出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学习方法非常优秀,我想您也是一个求实的人,我们读书如果能达到孔子提出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最高学习境界,自然能体会到读四书和读《老子》《周易》的差异了,这个论坛上有很多读经的孩子,有先读《老子》的,也有先读《论语》的,您如果有时间可以留心看一下先读《老子》和先读《论语》孩子的差异。
熊春锦老师认为王教授推广的是诵读"",而没有推广诵读"",主要是真对王教授讲:"读完《老子》,我马上后悔了,我弄错了,要先读《论语》而讲的。
科学的发展需要直觉和灵感,,在诵读《老子》和《周易》时慧性才能真正的开启,在我自身和孩子们读《老子》《周易》的过程中,虽然还没有达到老子讲的不"不出於戶,以知天下①;不規於牖,以知天道"的境界,而对自身小环境的一些事能提前的感知到(慧性的开启),我觉得熊春锦老师在诵读""和诵读""有没有区别中分析的非常有道理。
2.王教授在演讲中对他的儿子是这样描述的:"我的第二个孩子是男孩,是比较笨。所谓比较笨,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学校里一、二年级,二、三年级都是二、三十名,都是后边的--老师以为他很自卑--到了6岁还不太讲话,到了78岁还流口水的这种人。"看了王教授对他儿子的描述,给人的感觉王财贵教授的儿子最初智商不高,非常的笨,熊春锦老师在讲诵读""和诵读""有没有区别?时提到"他原本弱智的儿子改变了现状"熊春锦老师用了"弱智"一词,我想也是看了王教授在演讲中对他的儿子描述的,才用的吧。智商不高为"弱智" 王教授对他的儿子描述,孩子比较笨-在学校里一、二年级,二、三年级都是二、三十名,都是后边的-老师以为他很自卑--到了6岁还不太讲话,到了78岁还流口水的这种人。"我觉得熊春锦老师用"弱智"一词并没有不太尊重的意思,"弱智"和非常的笨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您觉的用"弱智"二字发表在公开场合,不太尊重,希望能够做出修改,我可以把您的意思转达给熊春锦老师,我不能直接去改熊春锦老师的文章。请您见谅。
   言语不当之处,请海涵。

下面是熊老师的答复
船夫
: (2009-01-26 22:31:53)

尽管内容并未失真,但是直语易伤人,可以作出修改,婉转一点表示即可。例如没有重点突出诵读经,是按照书前经后的方式。弱智可以改为智力稍差。
ju -
: (2009-01-26 22:39:16)

谢谢老师!!

[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09-3-10 16:21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是始终在工业化城市化里转悠,可能很难找到路
发表于 2009-3-10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熊老师弟子或粉丝与王老师的弟子或粉丝不要再纷争了。

不管从哪开始读都行,殊途同归。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都是经典,能者多读,愚者少读。

我用的是王老师推荐的教材,后来兼看熊老师的文章,俺家3岁姑娘读经是从大学起手,第二本书是老子的道德经,第三本是易经,现在正在读(因我喜欢易经20年了),第四本是论语(下半年开读),第五本还没有考虑好。

所以俺是两位老师的粉丝
发表于 2009-3-10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不是粉丝之争。如果出于那么狭隘的心理,还读什么经啊。
支持南老师,支持净空法师,也支持王老师。
但是对这位熊大师,非常质疑!

我是因为前日在柏林亲自出席了熊老师的演讲,深感其人行为之“极端排他”,其教法之杂芜,尤其是他对其他读经大德在公开场合的讥讽奚落(这又是种“背后议论式”的“公开场合”,大概熊大师以为在德华人都沒听说过读经吧。),令人震惊,令人失望!此人绝非光明磊落之人!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9-3-10 19:13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0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同去的汉堡读书会的几位朋友刚开始听熊大师演讲时,也和“姜与炙甘草 ”朋友的感受一样,觉得这就是“殊途同归”啊,但是他们说,越听越可疑,越听这位大师越“怪力乱神”,颇有十几年前那些叱咤风云的“气功大师”的风范。

我们都不反对“德道经”。

但是不是宣扬“德道经”或者“道德经”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宣传自己是道家传人的人,就是”得道“之人。

其实如果熊大师只是讲讲自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他也颇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有些东西也可说是一家之言。我甚至不反对他的学说,杂芜也是人家的特色。但是他表现出的为人,非常可疑。
发表于 2009-3-1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mayavati 的帖子

我正在找熊老师3月1日在大愚读书会的讲演录音,看是否象你说的,熊老师在极端排他.对其他读经大德讥讽奚落?

[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09-3-10 19:47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熊老师在经典诵读上有自己的研究心得,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点要肯定。

我这里有那天的录音,不过,要是都整理出来,对熊老师的形象并不好。
发表于 2009-3-11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深  深不可测
发表于 2009-3-1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论道德救世
熊春锦先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
2009年3月1日 德国柏林
对熊春锦 先生3月1日在柏林讲演的内容真实性有质疑的朋友请直接与大愚读书会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7:36 , Processed in 0.02168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