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shahe

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凡四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发表于 2009-1-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不时会上来看一段,结合着实际生活,很有帮助和感触。
发表于 2009-1-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了妙音师兄的《我修学〈了凡四训〉的一些做法 》感触,这样修习确实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文章连接:http://www.mzwl.net/LF4X/mywj/200410/424.html
推荐了凡四训专修网连接:
http://www.mzwl.net/LF4X/Index.html

另外《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也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平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 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宫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路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嘉兴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做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入赘平湖袁家,与我父亲交情很深。他博学高才,但是考了很多次均没能考中,对佛道的学说很留心。有一天他往东到泖湖游玩,偶尔走到一个村寺,看见观音大士的塑像立在露天,经受风吹雨淋,就拿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交给主持僧让他修缮殿宇。僧人说,工程很大,银子不够完工,包凭又拿出松布四匹,从箱中找出七件衣服交给寺僧。其中有的衣服褶皱宛然,是新制的。仆从阻止,包凭说:“只要圣像不再暴露受风雨,我就是光膀子又有何妨?”寺僧听了垂泪说:“布施银两衣布,倒也不是难事,只是您的一片赤诚,十分难得。”后来修缮完工了,包凭领着老父一同游玩,夜宿寺中,包凭梦见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儿子当享受俸禄啊。”后来包凭的儿子包汴,孙子柽芳都考中进士,做了大官。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故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嘉善支立的父亲担任行房吏,有一名囚犯无辜被判重刑,支公很同情他,想救他活命,囚犯对妻子说:“支公美意救我,惭愧无以报答,明天请他到家里来,你以身侍奉他,如果他肯尽心救我,我可能就活下来了。”妻子流泪答应了。等支公到了家里,囚犯的妻子出来劝酒,并把丈夫的意图告诉支公,支公断然拒绝了,但终尽力为囚犯平了反。囚犯出狱后,夫妇一同登门叩谢支公道:“您有如此厚德,近世少有啊。您至今还没有儿子,我有一小女儿,送您作为侍奉帚箕的姬妾,这在礼数也是说得通的。”支公于是备了聘礼娶了囚犯的女儿,后来生了支立,二十岁就中了状元,官做到翰林孔目。支立又生了支高,支高又生了支禄,都是贡生。支禄生了支大纶,也中了状元。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上列十条,所做的事情不同,但都同归于善行。如果再精细论说,则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直善、有曲善;有阴善、有阳善;有是善、有非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满善;有大善、有小善;有难行善、有易行善;都应一一深入辨析。行善却不穷究事理,自以为行善,孰不知有可能造孽,枉费苦心,了无益处。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9 20:1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至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其然。
        何谓真善何谓假善呢?以前有几位儒生,拜谒元代中峰禅师,问道:“儒家讲善恶报应,如形影相随一般毫厘不爽,而现今有的人善,子孙却不昌盛;有的人恶,而家门却很兴旺,可见佛家的因果说是没有根据的。”中峰回答说:“你的凡夫情见没有涤除,法眼不明,往往以善为恶,以恶为善,不以自己颠倒是非而羞愧,还反而来抱怨上天报应有差错吗?”众儒生问道:“善恶怎么会弄反呢?”中峰让儒生试举例说何为善何谓恶。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尊敬礼遇人是善。中峰说:“未必如此。”一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自守是善。中峰说:“未必如此。”大家又都各举例说善说恶,中峰都说“未必”。


       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人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于是众人请问其详,中峰回答说:“有益于人的就是善,有益于己的就是恶。”有益于人,就是打人、骂人都是善;有益于己,就是恭敬礼遇别人都是恶。所以人行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的善,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善。发自内心的就是真善,但从形迹仿效就是假善,有为而为就是假善。这些都应当自己省察。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什么叫做端善与曲善呢?先进的人看见谨慎忠厚的人,就一概成为善而认同仿效;而圣人则宁肯认同狂放。至于谨慎忠厚的人,虽然一个地方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却被圣人认为是德之贼;由此可见,世人的善恶观分明与圣人是相反的。由此一件事类推,世人的种种取向,没有不错的。天地鬼神赐善人以福泽,降淫佚者以灾祸,这与圣人的是非标准相同而与世俗的取舍迥异。一个人凡是要积善,决不可屈从耳目之欲,惟有从心灵源头隐私细微之处,默默洗刷,直到纯粹是济世利人的心,则是端;如果还有丝毫的谄媚世人的心,则是曲;纯粹是爱他人的心,则是端;如果还有丝毫愤世的心,就是曲;纯粹是敬人的心,就是端;如果还有丝毫的玩世之心,则为曲。这些都应仔细辨析。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什么叫做阴善与阳善呢?凡是做了善事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凡是做了善事别人不知道,就是阴德,上天来报偿;行了阳善,则享有世间的美名。声名是福泽,但声名也是上天容易忌讳的。世间享有盛名而实际不能相符的人,多会遭遇奇祸;而一个没有什么过咎却意外遭遇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往往会突然兴旺。阴德与阳善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啊。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10 19:54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什么叫做善的是与非呢?比如春秋时期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有人从诸侯那里赎买奴隶和妇女,都可以到官府去领纳偿金。子贡赎买了人却不去领受偿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批评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圣人的言行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气习俗,从而给百姓施以教化,而不单是看适自己的意去作为。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把领受偿金视为不廉的话,谁还去赎买奴隶呢?那么从今以后,就不在会有人从诸侯处赎买奴隶了。


        子路拯人于溺,某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送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后高兴地说:“从今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搭救落水的人了。”从普通人的眼光看,子贡不领受偿金品质很高,子路接受别人的牛品质不高;而孔子却赞许子路而批评子贡。由此可知,人们行善,应当不看现在的情形而看未来的影响,不看一时而看久远以后,不看对自己的得失而看对天下的作用。有些事现在看起来虽然是善事,但他日后的影响足以害人,那就虽然像善事实际不是善事;有些事现在看起来不是善事而实际是善事。这些只是就善的是非来论说的。其他比如义与不义,礼与非礼,信与非信,慈与非慈,都应当抉择。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养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什么是善的偏与正呢?从前吕公文懿刚辞去宰相职位回到家乡闲住,海内敬仰,如同泰山北斗。有一个乡民喝醉了酒辱骂吕公,吕公不为所动,对仆从说:“跟醉汉不要计较。”关上门不予理会。过了一年,那人犯死罪下了大狱。吕公这时方感到后悔,说:“如果当时稍微与他计较,送到衙门整治一下,小小的惩处可以警戒他犯大罪,我当时一味要体现宅心仁厚,却没想到养成了他的恶,以致他犯死罪被下大狱。”这是以善心做恶事的例证。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逾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还有以恶心做善事的例子。如有一个豪富之家,遇到饥荒年岁,穷苦百姓大白天在市场抢他们家的米。告到县衙,县衙不受理,穷苦百姓更加肆无忌惮。豪富就私自把这些百姓关押起来折辱了一番,百姓才安定下来,要不然,差一点酿成动乱。善为正,恶为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所以以善心做了恶事,就是正中有偏,而以恶心做了善事,就是偏中有正,这不可不知。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什么是善的半与满呢?《易经》上说:“善行如果不累积,就不足以成就一个人的声名;恶行如果不累积,也不足以使一个人身败名裂。”《尚书》上说:“商的罪已经盈满了,如同器皿中盛满了物。”勤恳地累积就会满,懈怠不积累就不会满。这是一种说法。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3 13:5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有某氏女人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从前有位女子进寺庙拜佛,想要布施却没有钱,只有两文钱,捐给了寺庙,住持亲自为她忏悔。后来这位女子被选进皇宫享受富贵,拿了几千两银子捐给寺庙,住持只让徒弟代为回向。这位女子问道:“我从前只捐了两文钱,您亲自代为忏悔,而今捐了数钱两银子,您却不为我回向,这是为什么呢?”住持回答说:“以前钱物虽然薄少,而布施的心很真诚,若非老衲亲为忏悔,不足以报答恩德;如今钱物虽然丰厚,而布施的心意没有以前那么真切,差人代为忏悔已经足矣。”这是千金为半善而二文为满善的例子。八仙中的汉钟离仙向吕纯阳祖师传授仙丹,能点铁成金,可以救济世人。吕祖问道:“点铁成金后终究还会变回铁吗?”钟离仙回答说:“五百年后,会恢复原来的质地。”吕祖说:“这样一来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啊,我不愿做这种事。”钟离仙说:“修仙要积累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功行就积满了。”这又是一种说法。


        有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次有一说也。
        行善而不执着于善,则随心所愿成就善行,功德圆满。心如果执着于善,即使终身勤勉,也只能达到半善而已。譬如拿财物接济他人,内不见能布施财物的自己,外不见接受布施的对方,中间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这称为三轮体空,也就是所谓只要一心清净,布施一斗粟米就可以种无边的福德,布施一文钱也可以消弭千劫的罪恶。倘若布施的心念不能忘怀,即使布施万镒黄金,福德也难说圆满。这又是一种说法。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什么叫做大善和小善呢?从前卫仲达在朝廷为官,魂魄被拘押到冥府,冥官命令卒吏呈上善恶两种簿录。等到拿上来了,记录恶事的簿录摆满了庭堂,而记录善行的簿录仅有筷子粗细的一卷。拿秤一称,结果满庭堂的反而轻,筷子粗细的反而重。仲达问道:“我年龄不满四十,哪来这麽多的过恶呢?”冥官答道:“一念不正就是恶,不一定要等到犯啊。”于是又问那卷轴中写的是什么,冥官回答说:“朝廷曾想大兴土木,要修三山石桥,你上疏劝谏阻止,这是疏稿。”仲达说:“我虽然上疏劝谏,但朝廷并没听啊,于事无补,却竟然能有这样的力量。”冥官回答说:“朝廷虽然没听从,但你的一念已系于万民,假使朝廷听从的话,善的力量就更大了。”所以说目的在于利益天下国家,则虽然做很少的善事功德却很大,如果只在于利益某一个人,即使做很多善事,功德也很小。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3 20: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难事?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也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什么是善的难易呢?先儒主张克己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孔子论为仁,也说应先从难得地方做起。譬如江西舒翁,施舍二年教书得来仅有的报酬代缴官银,使得他人夫妇保全;邯郸张翁,施舍十年的积蓄代缴赎金,救活他人的妻子儿女,这都是难舍能舍的范例。比如镇江靳翁,虽然年老无子,但不忍心纳幼女为妾,而归还邻家,这是难忍能忍的典型。因此上天降下的福泽也很深厚。凡是有财有势的人,树立善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做,那就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做积福的事都很难,难做的事能做,就很可贵。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随缘随份做利人的善事,类别很多,简要说它的大纲,大约有十类: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皆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什么叫做与人为善呢?昔日舜在雷泽地方,看见打渔的人都争抢到水深鱼多的潭泽,老弱的人只能被挤到急流浅滩鱼少的地方,内心生起恻隐哀怜,于是也去渔人中打鱼。舜见到争抢的人就隐匿不谈他们的过失,看见忍让的人,就赞扬并取法他们的行为。一年之后,渔人都把水深的潭泽彼此相让,以舜的明哲,难道不能说一句话来教化众人吗?他不拿言语教化而以身行来转化众人的行为,这真是用心良苦啊。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我辈处在末世,不要以自己的长处盖过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行来对比别人,不要以自己多能而让别人困窘。要收敛自己的才智,若无若虚;看见别人的过失,都能包容并替他遮掩。这样一则能让他改正,一则令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见他人有些微长处可取,小小的善值得记录,便毅然舍弃自己所为来效仿,而且广为称羡叙说。平常时日,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不为自己起心动念,全是为大众树立典范,这是伟人天下为公的气度啊。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什么叫心存爱敬呢?君子与小人,从形迹来看,常常容易混淆,唯独他们的存心,善恶相差悬殊,如同黑和白的对比一样判然相反。所以说,君子与常人所不同的,就是存心,就是爱人敬人。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不肖等等的不同;人的品行虽然各异,但都是我的同胞,都与我一体,谁不应受到爱与敬呢?对众人爱敬,就是对圣贤爱敬,能通晓众人的心志,就是通晓圣贤的心志。为什么这样呢?圣贤的志向,本希望这个世上的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我爱敬众人,而安世间人,就是为圣贤而安啊。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7 22: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什么叫成人之美?玉蕴含在石头里面,丢掉不过是瓦砾,而经过琢磨便成了圭璋等宝物。所以见到有人哪怕做一件善事,或者他的心志可取,尚有进步的可能,都应诱导提携而成就他。或者给予褒奖,或者给予支持,或者辩白别人的诬陷,承担他人的诽谤,不到他成功决不罢休。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大概人都厌恶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与事,乡间善人少,不善的多,善人在俗世也难自立。而且豪杰之士,铁骨铮铮,不太注意小节,多容易被人指责。因此善事常常容易失败,善人常受到毁谤。只有仁人长者,能纠正俗谬而辅助爱护善人,功德最大。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症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什么叫劝人为善呢?生为人类,谁没有良心?世路纷劳动荡,最容易沉沦陷溺。凡是与人相处,应当随缘提醒勉励,拨开迷惑。如同长夜大梦,令他一朝觉醒;如同长久陷于烦恼,以清凉救拔,这样的恩惠最为深广。韩愈说:一时劝人用语言,百世劝人要靠书册。劝善同与人为善相比,虽然有形迹,但对症下药,时常有奇效,不能废置。如果出现劝人言语不对机,或者当劝未劝失去机会的过失,都应该反省我们的智慧是否足够。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什么叫救人危急呢?患难或者颠沛流离,人人都会有。偶然见到人患难颠沛,如同病痛在自己的身上,应当火速解救。或者为伸其冤屈而直言,或多方设法而救其困难。崔子说:“恩惠并不要很大,能解救他人的危急就可以了。”这是仁德之人的话啊。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到一乡之内,大到一城一国,凡是对民众有利益的事,都应努力兴建。或者开渠引水,或者筑堤防灾;或者修建桥梁,便利通行的旅人;或者施舍茶饭,以救济饥渴的人;随缘劝勉引导,齐心协力去做,不避嫌疑,也不要怕劳累和埋怨。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什么叫做舍财作福呢?佛法万行之中,以布施最为首要。所谓布施,就是一个“舍”字。悟道的人内能舍弃(放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能舍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所有,没有不可以舍弃(放下)的。普通人如果做不到这样,可以先从财物上布施。世人生存离不开衣食,所以对财物最为看重。我从财物舍弃开始,内可以破除心中的悭贪,外可以接济他人的急难。开始做会比较勉强,渐渐就会泰然为之,财物布施最能够涤荡私情,祛除执着与悭吝。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什么是护持正法呢?法乃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怎麽能参赞天地,又如何化育万物,有怎麽能脱离尘劳解除烦恼,有怎麽能维护世间超越世间?所以凡是见到圣贤的庙堂与形象、经书典籍,都应当恭敬珍视,保持其整洁完好。至于弘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其应当勉力为之。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8 17: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事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什么叫敬重尊长呢?家有父母兄长,国有国君长官,还有凡是年长、品德高、地位高、识见高的人,都应当刻意敬奉。在家里奉侍父母,如果深爱他们,笑脸相待,柔声下气,习以成性,就是和气格天的根本。出去为国家社会服务,做一件事,不要说国君不知道而自我放纵;惩罚一个人,不要说国君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侍奉君王犹如侍奉上天,古人论定,这些方面最与阴德相关。且看忠孝的家庭,没有不是子孙绵延昌盛的。这点千万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切当从此戒之。
        什么叫爱惜物命呢?人之所以成为人,只在于人有恻隐之心而已。追求仁德就是怀有恻隐之心,积德也是养护恻隐之心。周礼规定,孟春之月,祭祀宰杀牲畜,不用母畜。孟子主张君子远离庖厨宰杀之地,这都是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有四不食的戒条,就是听到宰杀时动物的惨叫声不吃,看见宰杀的场景不吃,自己养的动物不吃,专为我杀的动物不吃。学道的人在未断除肉食前,暂且从持守这四条戒律做起。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屈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如此渐渐增进,慈悲心愈来愈长养。不但杀生应当戒除,只要能活动含有灵气的,都是生命。为了得到丝要煮蚕茧,锄地会杀死虫子,念及衣食的由来,都是杀害物命而养活我们。所以暴殄天物的罪孽,与杀生的罪过等同。至于手误伤、脚误践踏的生命,不知道又有多少,都应当刻意防护。古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多么有仁德啊!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徳可备矣。
        善行无穷,不能尽述。由上述十类事推而广之,则所有的德行都可以具备了。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8 19: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易经》里说:“天道亏损盈满而补益谦卑,地道变动盈满而流向谦卑,鬼神损害盈满而庇佑谦卑,人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卑。”所以谦卦当中,六爻都吉利。《尚书》里说:“自满招来损害,谦卑则蒙受助益。”我很多次与众学子一同考试,每每见到贫穷的书生将要腾达,此前一定是谦光可掬。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我辛未年赴京参加会试,我们嘉善同考的有十人,只有丁宾丁敬宇年纪最轻,极其谦虚。我对费锦坡说:“丁宾兄今年一定能考中。”费问:“何以见得?”我说:“惟有谦卑能承受福泽。您看十人当中,有诚实持重、不敢在人先如敬宇一样的吗?有恭敬顺承、小心谦慎像敬宇一样的吗?有受侮不回敬、听到毁谤不辩白同敬宇一样的吗?一个人能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将福佑他,岂能不发迹呢?”等到放榜,丁宾果然中了。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丁丑年在京师,与冯开之相处,见他虚心而仪容整肃,大大改变了幼年的习气。李霁岩是一位直率诚信的益友,常常当面批评他的过失,只见冯君平心顺受,没有一句顶撞的话,我对冯说:“福有福的端由,祸有祸的先兆,内心真能谦虚,上天一定保佑,您今年一定会考中啊。”最后结果就是如此。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墓前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赵裕峰宇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就中了秀才,可是很久不能考中举人。他的父亲任嘉善县主簿,带他到任上。光远敬慕钱明吾先生,带上自己的文作去拜谒请益,明吾把他的文章全涂抹删改了,赵不但不生气,而且心悦诚服地迅速修改了。第二年果然考中了举人。

       壬辰岁,予人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壬辰年,我到北京觐见。与夏建所,见他气虚而意下,谦光逼人,回来对友人说:“凡是上天要令一个人发迹,就先发其他的智慧。智慧一发,虚浮的人就能沉实,放肆的人就能收敛。建所如此温良,是上天开启智慧而将令他发迹啊。”等到开榜,他果然考中了进士。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江阴人张畏岩,博学而工于文章,在学生中很有声望。甲午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寄住在一座寺庙里。放榜后没有自己的名字,张大骂主考官花了眼。当时有一位道人,在旁边微笑。张就迁怒于道人。道人说:“相公的文章一定不佳。”张越恼怒地说:“你没见过我的文章,从哪里知道不佳呢?”道人说:“我听说作文贵在心平气和,今天听到您骂人,心中不平极了,文章又怎能做得好呢?”张不仅理屈而心服,就向道人请益。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8 20: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土,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道人说:“考中全靠命数,命数不该中,文章再工整也没什麽用处。你必须要自己转变自己的命数。”张问:“既然是命数,怎麽转变呢?”道人说:“造命数的是上天,立命数的是自己。努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什麽样的福泽不可以求得呢?”张说:“我不过一介穷书生,又能行什么善?”道人说:“善事阴德,都由心而发,常存行善积德的心,就功德无量了。比如说谦虚这点,并不用你花钱,你为什么不自我省察却反而骂考官呢?”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张从此屈己下人自我约束,善行一日日加修,品德一日日加厚。丁酉年,他梦见一座高大的房子,看到一册考试名录,中间多有缺行。问旁边的人,那人回答说:“这是今年的考试名录。”张问:“为什么缺了很多名字呢?”那人答道:“科第在阴间三年考校一次,必须积德没有过咎的,才有名字。”如前面缺的,都是本来应该考中,却因为新做了寡德的事情而被除去了名字的。那人又指着后面一行说:“你三年以来持身还算谨慎,或许会补在此处,望你自爱。”张这科果真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由此看来,抬头三尺,一定有神明。趋吉而避凶,完全由自己作主。人必须存善心约束身行,丝毫不获罪于天地鬼神虚心谦下,使得天地鬼神时时眷顾,才有承受福泽的基址。自满的人,必不能远大,纵然发迹也不能承受太多。有点见识的人,一定不会自己局限自己的器量,而自己拒绝福泽。何况谦卑则有受教益的余地,而可以接纳无穷的善行,这尤其是读书考科举的人必不可少的啊。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有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古语说:有志于博取功名的,一定能得到功名;有志于追求富贵的,一定能得到富贵。人有志向,如同数目有根。立定志向,必须念念谦虚,事事与人方便,自然感动天地,完全由自己造作福泽。今天希望考中科第的人,起初就不曾有真实的志向,不过一时的兴头罢了,兴头起来就求取,兴头过去就放弃。孟子说:“宣王如果真的很喜好音乐的话,那齐国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我认为对科举也是这个道理。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8 21:40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9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师兄分享!新年吉祥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佛缘师兄鼓励,新年吉祥如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6:45 , Processed in 0.0233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