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中医爱好

格物是什么含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mamtf71 于 2008-11-27 20:38 发表
格即格斗,物即物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与世无争,不随境转,勿被欲牵,身心清净,其乐无穷
即为格物之最高境界。业力凡夫,为境所转,为欲所牵,贪于嗔恚,迷于虚妄,身心疲惫,积久成疾,
究其因,皆为物 ...


说得好!
发表于 2008-12-10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如何格物致知

请看“如何格物致知”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6237&highlight=

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物”是物欲,是对于物质上生起种种贪求的欲望,我们把它归纳为五欲六尘。“格”是格正,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格杀什么呢?格杀五欲贪瞋痴妄念。

  尤注:“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之谓。”明明德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放下万缘,“格物”就是放下万缘,万缘是什么呢?“万缘”就是物欲。物欲障碍我们真心,障碍我们清净心,如果我们不能将它放下,不能将它格正,清净光明的觉性就不能透出来。
  “致知”就是看破,我们得要有智慧,“努力觉照,勿任昏散之谓”。这里的“知”,不当一般的知识讲,这个“知”是觉的意思,小注注得很好,觉照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明”的意思。致知觉照,念念觉照,这是真实学问,“格物”是真实功夫。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要从这里下手。
................
................
发表于 2008-12-1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格物”应该是格正,规则,研究,条理事物之意。
揣测圣人原意应该属于“其次致曲”的范畴。这样才能和以后的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连贯以及递进。
“致知”是“格物”后得教化,谓“明则诚”。
“诚'然后正心到修身的范畴。

以佛家理论解释格物,直接格杀五欲贪瞋痴妄念,明心见性,虽然很高明,恐不是圣人本意。

大家继续,共同学习。
发表于 2008-12-15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七生 于 2008-11-27 17:06 发表
格,木各也,木四立而中空为格,可间断,可封闭,可令物井然有序。
物与我相对,格物者,意为在自我与外物的对立中重建不相矛盾的统一秩序。所谓自他不二,物我同元者也。知物我不二即是自知,故云:致知在格物。

学习了!格——格局,使......进入有序化排布
              物——万物,物我不二,万物同源
发表于 2008-12-17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执则有物,有物则有我,好吧,这么麻烦,大家都摆出来嘛
……噼里啪啦……
哦,原来这样,就致知了……
发表于 2008-12-1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不正則言不順,首先要搞清楚“格物”這個詞語來自與哪里。如果連這個詞從哪里來的還不知道,也不去讀原文,還來研究這個,那不是有點太人云亦云了?

“格物”來自于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大學》,其中語句為:
                      此處錯誤,應該為子思的老師曾子(其為孔子的弟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曾子誰也?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然后可知“格”之一字為關鍵,文字演變到現在,許多詞的意思都變化了,我們要找回原義,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arrive]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以上可知這里應該用的是“到達”的意思。也就是真正明白了“物”是什么,這樣才會真正“意誠”。
那么,“物”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明白了之后就會“意誠”?

仁者愿深思之。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08-12-20 07:1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1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的作者应该是曾子啊? 怎么会变成子思的? 子思作了<<中庸>>才对啊?
发表于 2008-12-1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颔笑 于 2008-12-18 11:33 发表
的作者应该是曾子啊? 怎么会变成子思的? 子思作了才对啊?

是的,是我弄錯了。
曾子是子思的老師。
发表于 2008-12-20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談格物

“格物在致知,知至然后意誠。”

道是天下的公道,圣人的心都是一樣的。

這在佛法來講,是個大關鍵。《六祖坛经》中,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
不如此沒法真正“意誠”,只落得“心有所忿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尤其將佛法當作宗教來膜拜,更是令人遺憾。

在現在的我們來講,一般認為外界的物是所謂的“客觀”的,實際上這是個大問題。自然科學家有這一個前提假設,其實如果認真去思考,再沒有比這個假設讓人更不可靠的了,笛卡爾為此專門將自己的所知全部放下,在鄉下思索了很長時間,寫了著名的《第一哲學沉思錄》,可惜般若智不到,只能得出第六意識的“我思故我在”,離真正的真相還差得遠。
愛因斯坦說令人感到驚異的是:這個世界竟然是可以被認識的。
這是個大關鍵。

禪宗真是解決這一著子。

《大學》的格物,物格然后知至,也正是這一招子。

莊子的內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也是從這一招子開始,否則如何入世《應帝王》?所謂的內圣外王。
《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出一轍。
发表于 2008-12-2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儒释道三家,虽然都是无上智慧,可以互相验证,但是由于侧重点以及目的不一样,对某一物或词或事,也不可严格照搬。否则不会分三家。

儒家侧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讲道以入世。为的是,小到齐家,大到平天下。所以开篇第一步,格物不可能起点就像佛道那么高。

佛道,“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为了应世,目的还是为了出。所以道家强调以假修真(物皆是假?),佛家要不坠轮回(物皆是幻?)。

三家可以借鉴,但不可能如出一轍。

所以儒家格物(物还是物?但是物里有道。),更像老师对蒙童说:“汝要好好格物。”更多的还是专心诚意的学习认识条理之意。
发表于 2008-12-20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认同阳明先生的说法:
格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物』字,即是『事』字。
格物就是在遇到的每一件事上琢磨、思索天理。

[ 本帖最后由 spoon29 于 2008-12-20 14:53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2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世比出世難……
諸位也太低估孔夫子了。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08-12-20 20: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2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就是使之规矩、秩序,物就是万物。

[ 本帖最后由 小点 于 2008-12-22 14:3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23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曰:我法二执破。则物自格。犹大佛顶经所云。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
发表于 2009-1-8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即格斗,物即物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9:02 , Processed in 0.0261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