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燕果

对和父母相处的一点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30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凤仪思想哲学体系、刘有生老师讲家庭伦理道德,能找到问题的根。  每一个人能找到自己做人的本分和根本。    需要参加善人道的化性课才能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5-3 01:15 编辑

严成刚论孝. 他博客里的文章.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有解开心结的作用. 当你真正从人格上尊重父母, 就不会盲从和愚孝, 就会真诚.

---------------------------------------------------------------------------------------------------------------
孝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心灵疗愈秘方,

把“孝”活出来,人生自然就顺畅了。



心理治疗是西方现代的一个发明。过去虽然没有心理治疗,但并不代表我们对待心理问题没有任何措施。以前只是缺少心理治疗这个概念而已。在这里我们尝试去发掘历史上有与心理治疗作用类似的理念和方法。我并不把现代和古代当作对立的存在,而是同一个存在的延续。这是我在学习家庭系统排列的过程中感悟到的。



在我做过的一千多例家庭系统排列个案中,处理最多的就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无论当事人的议题是夫妻关系,还是孩子的身心问题,或者自己的情绪、疾病问题,解决之道几乎都归结为改善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这不是我的发现,我的工作只是印证了海灵格大师和其他家庭系统排列导师的结论而已。

在家排场域,我们见到了无数的孝子孝孙坚定不移地追随自己的父母及先祖,愿意为祖上的不平命运而抗争,愿意替父母生病甚至去死,愿意和父母一样不幸而不愿意拥有比父母更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这些看似孝的行为,为什么导致不幸或问题?这是真正的孝吗?在个案处理中,当我们遵从了真正的秩序,让孩子做回自己,尊重父母的命运并从心里尊敬父母,问题往往迎刃而解。所以,我提出:“孝即最大的心理治疗。”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即爱父母,人应该把爱父母作为最大的事。这就是儒家学说最合乎人性的关于爱的理论,墨家的“兼爱”、基督的“博爱”、佛家的“爱众生”都是没有差别的爱。而儒家的仁道论述的爱,有等级差别的,先是爱父母,“亲亲为大”,次是爱兄弟,“友于兄弟”,其次是爱朋友,又其次是“泛爱众”。这是最合乎天体间秩序的最人性的爱的论述。



孝是爱的根本。所爱的人中,首先有自己的父母亲人。“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所亲近的人中父母亲人首当其冲,这种爱肯定来自于真心,这种人就值得信任、交往和追随。如果亲近的人中缺少父母亲人,那么这种亲近和爱会不会另有企图?

爱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出发,然后迁移到爱周围的人,人际关系就会和谐。也就是说,一个能尽孝父母友爱兄妹的人,自然会拥有自然和谐、美好良善的品性,能“立于世”,人生也会合乎天道秩序,较为顺畅,即使遇到不幸和挫折,内心冲突也较少,所以较平和幸福。这种孝悌就是心灵的安宁之药。



所以,孝不是最大的心理治疗是什么呢?而中国传统的孝道在心理安宁方面的作用确实功不可没。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孝的传承上,是起到了心理治疗作用的,甚至还超出了心理治疗。孝悌本为中国古代君子修身的根本,一个注重修身的人肯定是心理相对清明健康的,这和家庭系统排列的发现惊人的相似。

但是,当合乎天地秩序的孝道产生流变,以致于陷入形式主义时,往往孩子对父母的孝就陷入盲目的爱中,从而陷入心灵以致于生活的苦难。

家排场域中往往见到罹患绝症者是要替父母去死,这种出于“孝心”的深刻死亡动力,使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可是真正的孝是什么呢?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说,做爹妈的只是为儿女的疾病发愁。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那你还会去代替父母受苦受难甚至是死吗?这样父母即使长眠地下也不能安心。所以在孝经中,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好好养护父母赋予你的生命身体,就是最原本的孝道,孝子们,你们还胆敢以爱的名义去死吗?

所以用罹患疾病来表达对父母的追随和忠诚者不是真正的孝道,了解到这一点,无论父母的命运有多么苦难,那么你还能理所当然地去牺牲吗?只有尊重父母的命运,尊敬父母,爱惜父母所赐予的身心,好好活出自己来荣耀父母才是做子女的本分。这就是家庭系统排列的解决之道。



孝道中也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这不是合乎真正天地秩序的愚忠愚孝,这就是孝道在流变中的封建糟粕,应该被我们摒弃。

中国传统的孝道在历史流变中确实有积弊存在。在孔子时代,很多人就不懂真正的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连犬马也能养活,因此表面物质形式上供养父母并不是孝,要心中孝,态度敬,



给父母买了大房子,好吃好穿供养,但是却没有好脸色。孔子就认为,父母的事情能帮助打理,有好吃的送给父母,做到这些容易,但对父母和颜悦色却是最难的,心敬最难。

而在家庭系统排列的理念中,孩子心中真正尊重父母是核心所在。

什么是心理真正的尊敬?许多人认为,父母出身寒微,自己奋斗成功跻身富贵行列,觉得自己比父母有本事,比父母混得好,这种人终究根基不稳,富贵容易烟消云散。

家排场域还经常见到,自以为很孝的孝子孝女,在内心是不能向父母鞠躬的,他们觉得可以担负改变父母的命运,是家族的英雄,那么你在序位上是大还是小呢?你大过了父母,父母的位置在何处呢?



如百孝经中说得好。“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道贵在心中孝,惜乎人间不识孝。诸事不顺因不孝,福禄皆由孝字得。”孝的作用不仅仅是家庭和睦,还有诸事的顺利,尤其是福和禄。

父母因其给予了你生命,所以你生命中所有的创造和所得都归于父母,所以你永远大不过父母,唯其如此,我们才会各安其位,合乎秩序,爱才能流动,问题才能解决,才能事业顺利,赢得福禄。

还有的人,受制于外在的评价,这种孝行是带有自我强迫的性质的,离真情越来越远。不是外人认为你给父母提供了好的条件,你就是真正的孝。其实老人甘愿粗茶淡饭,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尽孝做到尽力,物质上力所不能及无需强求,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表现在物质上,那么穷人家里就不会有孝子了。而《孝经》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民,都能尽孝,只在尽心。父母的快乐就来自于儿女的幸福,绝少有父母期望儿女为了表达孝心而背上经济负担,如果是这样,也是你自大的做法使父母变成了索取的孩子,责任还是在你,是你陷父母于不义。现实中这种例子不在少数。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儒,儒的主要精神是仁,而仁的核心精神是孝,它贯穿了天、地、人、祖、父、己、子、孙这个纵向链条,又是人际、社会横向联系的出发点。那为什么在中国目前,孝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呢?

从我做的千余例个案来看,国人的孝道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演变有关,儒家的孝来自于自然天道,为天经地义之道,但到了《孝经》就已部分演变成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孝演变成了道德规范、外在的仪式或者评价,这就成为成为人们抵达真正的孝的最大障碍。尤其到了宋明清,孝道呈理论哲学化、规范极端化的倾向,最典型的是《弟子规》,孔夫子教诲本门弟子的一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被清人李毓秀演化成了无所不用其极的行为规范。刻板的教条和规定掩盖了内心真实,这是我们通达的圣人孔子所倡导的孝吗?我们今人应该反省:我们做的是真正的孝吗?



关于孝的言论太多了,与其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孝,还不如直接从和父母的关系中去求证。 “以不孝之名而行孝之实,是为大孝。”这是我在系统排列中一再强调的,因为这种真实的大孝亦为系统排列的解决之道。国人只有回归内心的真正的敬爱,才是能让身心和谐的孝道。

借助家庭系统排列的观点和具体个案实践来透视孝道,发现这是一种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方式,藉此辨析出真正的孝道和流于形式和极端规范化的孝道,能看到什么是有利于爱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孝道。



据说海灵格大师在飞往中国的航班上读到儒家经典《论语》,即把孔子引为知己。我们国人更应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所发掘整理,我借助自己的系统排列工作对孝道的思考,不能囊括全部,只愿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家庭系统排列的本土化思考。
发表于 2014-5-3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燕果


    燕果姐:
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
怎么找到在家庭中各个角色,合适的位置?
现在只有模糊的概念,你是怎么样慢慢清晰的找到自己的定位的?
能不能继续分享下?
或者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快速定好自己在各个关系中的位置?清晰的认清?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小汐妈妈

建议读一下海灵格的爱的序位,里面对家庭关系的定位有详细解释。类似于儒家说的长幼有序,但再各个位置上应该怎么做,解释又和传统儒家不同。
发表于 2014-5-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燕果


    谢谢。期待你的继续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5-9 22:54 编辑

我最近因为家事,和一个商人谈合同,谈得不愉快后非常非常地生气,气到我的左肋下都痛,非常典型的少阳证的情况。我想我最近的风湿痛都和此有关系。但当时的情形,这个合同是对我家最合适的,所以这股气又压制下来了,强压着怒气谈完了,就木郁了。其实最后商人婉转表达了道歉,而且合同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在写,但是我还是觉得胸中有股怒气。

但我一直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气,因为这几年我自己对情绪的化解还可以,我本身也不是爱计较的人,但是一想到那天的情形,我能明显感觉到胸口有怒气浮在那里,化解不走。然后我想明白了,这个商人的态度,非常象我父母对我不满意时候的感觉,“金气”横行,让我感觉自己矮了一截。而我父母这样我不会这么生气,因为他们是父母,我自己会默认他们有着个权力,但别人这样我就会怒不可遏,你算老几?敢对我这样?然后因为形势所逼还不能发作,憋在心里让我更加难受。

这实际上是我把和父母相处的心理反应模式带到了别的地方,这种“金气”会让我产生强烈反弹,会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矮,内心处于劣势,以至于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所以我非常讨厌有“金气”的人。想通了这一点后,我内心重演了当时的情形,我当时在商人“金气”横行的时候,想表达不满同时又想继续谈下去,其实可以告诉他: 我不喜欢你的这种态度,你的态度让我不舒服。我是很有诚意谈这个合同的,但不意味这我不会讲价,我的降价要求是合理的。如果你也有诚意的话,那我们就好好谈谈这个降价的可行性。如果对方完全失去理性,合同不谈也就罢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对方也是想做生意的。

知道应该怎么应对了以后,心情就好了很多。我们会把和父母相处时候的模式带到别的地方,因为内心对父母“权威”的默认,内心不自觉地会矮化自己,失去应对能力,所以在外面,我们也自动认为这种情形无法应对。对父母默认权威无可厚非,因为我爱他们,主动接受他们的这种权威性,但不意味着人格矮化。在外面遇到和父母类似性格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要产生自动的情绪化反应,需要退后好好想一想怎么面对。

后来这个商人对我说,他在家里也是独子,他做什么父母都无法满意。我觉得他也不自觉地把这种习气带到了生活里,他总是喜欢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让自己成为受害者,虽然他已经七十岁了。
发表于 2014-5-3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燕果

我和我父亲关系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我不认同他的为人处世,没法真正从人格上尊重他。
在他看来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他自己没有一点问题。
对我母亲缺乏应有的尊重。
爱在人后讲别人是非。从年轻时就是这样。算命的曾经说他“祸从口出”。
尤其让我不能接受的是他经常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包括和我公婆讲我的是非,他还不觉得这是讲是非。
超级敏感,我现在每次开口和他说话都要斟酌半天遣词用句和语调语气,生怕又让他突然暴怒。所以和他的交流越来越少。
但他和别人说话又常用那种居高临下不屑一顾的口气。
所以我现在觉得和父亲当面交流很难。
不是我不想和他交流,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一起住打电话反而还轻松些,但说话也要小心翼翼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冬瓜妈


哎,理解。到了父母这个年龄,习气已经很深了,要寻找他们的为人处世的闪光点真的是痛苦的事情。

只有一处闪光点容易找,就是在他们关注我的那些瞬间。比如我上飞机前,我爸急忙去给我买了一袋子苹果怕飞机上没蔬菜吃,当下就感叹,老公想不到的,只有爸能想到。

但如果父母习惯了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连对儿女关注都没有,那就完全无非产生连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3:22 , Processed in 0.02346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