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和度的问题,经过果燕、vstone的指教和参考《周髀算经》,是我错了,在此向读者道歉;向果燕、vstone表示感谢。 古代的度≠现在我们用的度。 古代天文中用的度,是根据一岁365.25日一周得出的,如用数值表达:365.25/360=1.014583;360/365.25=0.985626,即古代的1°=现在的0.985626度;现在的1°=古代的1.014583度。 对于分割一个圆,显然,均分360份比均分365.25份来得方便。 岐伯说的:“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这里有1×5=5、3×5=15、6×15=90、4×90=360,当我们把其中的“日”理解成现代的“度”似乎更好解释,但《内经》并未这么说,我们也不该这么说。我们虽能勉强解释:也许是近似而不是精确的说法,但也没有文献佐证。 古人把一日分为十二时辰,若以一日为圆,均分十二时辰,一时辰分三十份,也有360份。而十二时辰又可和干支相合,五日为一个周期,六十日也是一个周期,六个六十日为360日。但此360日并非一岁;而岐伯说:五日谓之候,……是一岁。现在有人把这两者合而为一,推测“气”的时间是不正确的。 《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对圆的等分及对圆周的知识,古人应该早就有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如“角度”之类的表述文献。 而古人在天文上用365.25度为一周,在生活中虽然不便或不会应用,但在天文上却很方便,因为一日就是个标尺,星转斗移都可用几“日”表示。 岐伯的天文知识,我们只要看看这句话就能知道了:“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