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iamgold

论坛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逆,承气用法

阴证病形在一湿字,从水也。阴证夺阳,失守于太阴(理中汤证),阳脱于上,手少阴火灭则死。故当以四逆辈克水回阳。
阳证病形在一燥字,从火也。阳证夺阴,失守于阳明(白虎汤证),阴竭于下,足少阴水涸则死。故当以承气辈灭火救阴。

云南中医学院吴佩衡校长善用四逆承气救险,起死回生,活人无算,明辨阴阳,绝不混淆。欲救垂死者不可不读《吴佩衡医案》。

http://www.37ct.com/thread-7285-1-2.html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葛根 麻黄汤用法(太阳与阳明合病解)




伤寒论》中太阳与阳明合病条文:
33、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4、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7、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也,宜麻黄汤。

三七生解: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必先开而后合。
开者,阳载阴升出于表也。
合者,阴覆阳降入于里也。

开机不利,则太阳病,阴不能出于阳。
合机不利,则阳明病,阳不能入于阴。

开合皆不利,则阴不能出,阳不能入。郁久必发,不从上涌,即从下泻。涌则喘呕,泻则下利。

病从外入,欲解之当先开太阳,故处以葛根汤,从太阴举之。兼阳明之呕,故加半夏降之。

喘而胸满是太阳不开阳郁不能出之象,故不可下,径以麻黄汤开之。麻黄汤证本兼阳明,杏仁利肺,即降阳明之意也。

至麻杏石甘已转入阳明一半,故去桂而用石膏。至表开而阳明不能合,则白虎汤以石膏为君药,全敛无散矣。

从开至合,如是递进,丝毫不乱,秩序井然。此伤寒论所以为中医之法则方书之祖师也。


百度(方 名:葛根汤(发表之剂)
总 结:发汗兼解肌
组 成: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煎服法: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主 治:1.治太阳病,项背几几,无汗恶风。
⒉亦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成氏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
变化方:⑴本方除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治前证汗出恶风者。
⑵本方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
⑶本方加黄芩,名葛根解肌汤,治发热恶寒,头痛项强,伤寒温病。)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三七生


学生受教了。如醍醐灌顶。

延伸一下。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糖(柴)需求量减少,糖(柴)在体内就相对的增多了。那适当的控制糖的摄入量应该是正确的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方面只能适当的用一些健脾胃,补肾的药物提高身体机能,另一方面,不吃糕滋油腻之品,让糖(柴)不腻(不湿),更容易燃烧,吸收,用药方面也可以用一些健脾燥湿之品。


那先天性的遗传性的糖尿病当如何解释呢?

把先生的理论和临床症状联系起来,有些想得通,有些还是想不通。比如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呢?为什么会有糖尿病足?为什么糖尿病人的伤口会比较难愈合?为什么出现视力下降的问题?为什么会头晕?

不是控制糖,而是该控制饮食,即所谓“食饮有节”,而不是不许吃米面,含糖食品才能提供热量,产生动力,沙子不含糖能吃吗?

机能减退就应相应减轻脏腑工作负担,不但食量宜减,难以消化的滋腻之品更应谨慎进食。就像重体力劳动,能让老年人干吗?

没有什么先天性遗传性糖尿病,只有先天功能不健全,不给他吃的血糖肯定不会高,要是不吃也能高糖那就成了造糖机,现实中没有这种人。三多是气聚于腑故能消,一少是气缺于脏故不化,也就是阳不能入阴,徒增消耗而不能转化。伤口不愈合是因为没有气生之,死尸有几个能保持肉身不坏的呢?视力下降是因为缺少气血供应,头晕是阴不升阳不降。
这些问题也算不上什么医学问题,只是属于常理,没那么复杂,仔细想想就应该能够明白。


听电视讲座上说,糖尿病也是分类型的,有脾、肾、肝等性,不同的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肝脾肾为人之三阴,三阴之中各有一阳,哪一脏中的这一阳弱了都会造成功能的下降,功能的不能正常完成,就会造成代谢能力的降低,所谓的指标的不能达到正常也就不可避免了。功能下降了,好好养生,减轻身体负担,同时慢慢恢复也就是了。有什么理由以此为名义进一步切断身体能量的供应(降糖)呢?

先生能否简单说说“气聚于腑故能消”的调理方向,

合阳明收降使阳入阴,如生脉饮甚则石膏之类。
略为明白点了。是不是就是气聚于腹,暂时处于阴虚阳旺,故而补阴与阳形成能量。达到暂时的阴阳平衡'

先生说滋腻的东西像湿柴,燃烧的慢,会造成血糖高的假象,但是为什么糖尿病人喝最好消化的粥反而会使血糖迅速飙升,倒是吃了肉类,蛋类这种不好消化的东西后血糖反而不太高呢?这也导致糖尿病人被告诫不要喝粥,这里面肯定还有什么假象蒙蔽这人们。

猜测下。
    粥,淀粉,非常容易转换为糖类。
    肉蛋"含糖"少,当然转化也少。
   
    肉蛋超过消化能力将降低脏腑对包括糖类在内的所有营养物质的处理能力,不仅仅是糖。但因检测指标只盯住"糖",没盯住更多的指标,因此我们就觉得这儿是个问题,别的不是。
   肉蛋比淀粉更难处理,若要减轻脏腑负担那么减少肉蛋将是必然。

肉蛋形成的是血脂的问题,其实血脂问题通常出现在血糖问题之前,只是血脂问题没有被上升到“糖尿病”耸人听闻的高度而已。另外血脂的标准也定的较高,比如过去美国人按照自己平均水平定的胆固醇标准就比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水平高出许多。其实血脂与血糖的高低是有因果关系的,就像油汤与水相比更难溶解糖分一样。血已经变成油汤了,不想澄清血液,却试图用阻止糖分进入血液的方式证明血液溶解糖分的功能正常,这岂不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之举?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种回阳救逆

生命的存在,在于阴阳二气的结合。阳气主动,为生命的能量;阴气主静,为承载阳气的物质。如果把阳气比喻成电的话,那么阴可以理解为电池,这么讲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一块电池,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还有电的存在,如果没有了电,电池就是一件垃圾了。
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阳气为生命之主,是最可宝贵的东西。一旦阳气离开人体,那么生命也就随之结束,如同没有电的电池,就变成了没有生命的一堆废肉。所以如何让阳气存留,这是养生与治疗最大的问题。在救治生命的关键时刻,就是不让阳气散失,只要阳气还留在体内,那么生命就不会结束。
生命的最后时刻,就是阳气将要离体的时候,此时的治疗叫做回阳救逆。引导阳气回到它应该待的地方,这叫回阳;如此就能将马上死亡的人留住,这叫救逆。人体上焦为阳,下焦为阴;但从根子上来说,阳气之根在于肾;阴气之根在于心。冬至,或者子时一阳生,这个阳气就是从肾中升起来;夏至,或者午时一阴生,这个阴就是天一生水,是阴气之根。
从阳气上来说,阳气之根在于肾,只要肾中还有阳气,那么就有恢复的希望。回阳关键就是将散失的阳气引领到肾中,如果把肾比喻成一座房子的话,那么就是阳气的家。阳气只要能回家,这一丝阳气不断绝,生命就还能继续。从这方面来讲,就是阳气能回到肾中,就是回阳。
阳气回不到肾中,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中焦寒凝,真正的伤寒,阴气本身没有大亏,只是由于寒气严重,使得中焦冰冻,阳气回家之路收到寒冰之阻。如此则上焦阳气不能归于肾,这叫上气不接下气,此时非常危险。这种情况治疗起来就是破寒回阳,大剂量的四逆汤、或者通脉四逆汤,靠附子干姜之辛热将中焦之寒冰攻开,寒冰化水,暖阳回春,此时上焦下焦之气即能接通,上气能接下气,诸证即解。
另一种情况,是下焦阴亏,没有了真阴了。上气就是阳气,下气就是阴气,上气接下气就是阴阳相交,现在没有了真阴,也就是没有下气了。此时阳气由于没有了真阴而不能回返,也好比就是阳气的家没有了,如何能让阳气回去呢?当然首先是先要把阳气的家修好,有了家,阳气才能回去。这个家就是真阴。这种调理,就是先要将真阴养护起来,阳气才能自然回归,也就是回阳。这种回阳方法就是用养阴之药,比如熟地、天冬、当归、白芍之类的,才能使阴复阳归。
现在一谈起回阳,大多数人都知道第一种,一说回阳,就是用姜附四逆或者通脉四逆之类的。但对于阴亏之人,此时只能用阴复阳归之方法调理,如果误用第一种,那么很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甚是。
同为助阳,侧重迥异:
一为破阴回阳,此为泻,前提是阴盛格阳不回。以四逆汤为典型。
一为滋阴攝阳,此为补,前提是阴虚脱阳不摄。以六味丸为模范。

方向正好相反,千万不可弄反。
补泻反则病益笃,此乃内经明训,医家病家不可不知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amgold 于 2014-1-7 14:48 编辑

关于附子:
作者:万绿丛中
附子本质上就是激素,这是我在两年前突然意识到的。当时,我是用逻辑的反证的方法推断出的:附子既不像黄芪、人参等那样直接补气,又不像鹿茸、枸杞等那样直接补阳,它是扶阳助阳,也就是说,它是在起着间接的作用。那么,扶、助是一种什么作用呢?而且又是那么的显效?我想起了烧锅炉时启动了鼓风机、化学实验中添加了催化剂,瞬间就可以催起熊熊大火、使化学反应加快加强几十倍甚至更多。对于人体来说,能够如此显效,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是什么呢?是激发、是激活,也就是激素。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一直仔细看李可的病案和病者的反馈意见,再从药理上探讨,最后确认,附子本质上就是激素。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李可的最后一次接受采访的视频,李老一生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医,但没有能够捅破这层窗户纸,他的侃侃而谈一直留在我的印象之中。于是,我又等了一段时间。

  直到最近,在和朋友交流“中医辨证法”话题,我说到了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交集,才把这个认识说出来了。因为,如果再不说,就愧对中医界的所有有识之士了。更何况,李老的“没有阴虚”的观点值得探讨,阴虚会导致相对的阳实或者阴阳两虚,这应当是客观存在的。有时候,滋阴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莫急于言惊醒,恐不慎又转入另一梦中。

附子可以被用成激素,但激素不能被用成附子。说附子等于激素是污蔑附子,说激素等于附子是抬举激素。

激素的方向是单向的,只能向外。

附子的方向是双向的,可以向外,也可以向内。也就是说既可以泻,也可以补,这就是四逆汤与肾气丸的区别。


先生的意思是说四逆汤可以泻阴扶阳,而肾气丸只能扶阳,对吗?
四逆汤泻阴扶阳不错。肾气丸是滋阴补阳,不是只能扶阳,理中丸才是只能补阳。

附子是火种,如火柴,能点火但不能持久燃烧。欲令火种不熄,必有柴以继之、油以续之、土以伏之方可,此桂、地、草之为用也。桂得附则燃,地得附則温,草得附则热。

火种虽至贱至微之物,无之则纵有合抱之木不能生火取䁔矣。以激素类但能透支不能䃼益之物目之,不亦厚诬附子之甚邪?

火种虽至要之物,滥用之亦可成灾,此所以有玩火自焚之警,然属用之不当,非火种之过也。


平心而论,李老的方法已经不能普遍适应于当代的虚人了。当然,在几十年前到十几年前另当别论,那时重用附子的四逆辈回阳之剂是很容易挽狂澜于既倒的,我有幸也赶上了那个时代,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把我当成只知重用附子的反面典型来列举。

后来(2004年)发现这种方法不适合当代的虚人,也是因为李老曾经参与治疗的一位上海病人的启示,在那之后才明白李汉卿小量真武汤适应证的普遍存在,才知道很多情况(脉阴阳俱小之阴阳俱不足)方向没错而效果不好,并不是药量不够大,而是药量不够小,为求达到有效量,才不断减量直到今天无法用重量测量的地步。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 ... p;extra=&page=3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癸巳年运气药食谱(六之气参考方)
癸巳岁(2013年1月20日-2014年1月19日),火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火运不及,则水来胜火,故正南九宫遭灾。风淫治以辛凉,火弱补以咸和,火淫治以咸寒。药食宜随气调之。

初之气(大寒1月20日-春分3月20日):主气厥阴风木,客气阳明燥金。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去岁壬辰司天在泉寒湿之气未退,又兼客气阳明燥金来临,客胜主,厥阴风木被郁,寒水内凝不化,故右下病寒。当温水疏风润燥,温润以行于上,则寒燥自解。方宜桂枝加附子汤加味。不耐药者可以姜枣汤加苏叶、杏仁类调之。

初之气发热咳嗽参考方:
桂枝3克,白芍2,炙甘草2,当归2,苏叶2,黑附子3,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掰开
开水泡服,上午九时,下午一时、四时服。三剂。咳者可加陈皮、杏仁各2克。

二之气(春分3月20日-小满5月21日):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阳寒水。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水来克火,阳气内郁,温气不布,伤寒乃行。可随证处以桂枝、麻黄、大小青龙之辈。

二之气发热、咳嗽参考方:
桂枝3克,白芍2,炙甘草2,苏叶2,杏仁2,生姜3片(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2剂。

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3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太阳病不解,乃深入少阳,又兼风木司天,风火相煽,气升不降。可处以大小柴胡之类,精不足者可柴胡加龙骨牡蛎收之。食可黑豆绿豆类代茶饮。

三之气发热、咳嗽、眩晕参考方:
柴胡4,黄芩2,枳实2,甘草2,菟丝子3,益智仁0.5,白芍4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服。单位克。咳加紫苑2。三剂内见好就收。

四之气(大暑7月23日-秋分9月23日):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阴君火。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胕肿。风火盛行之后,阴精耗散,又兼主客之气湿热相生,郁蒸不解,乃发为黄疸湿肿。可以茵陈蒿汤类处之。食可红豆薏仁之类代茶饮。

四之气发热、湿肿、发黄参考方:
黄芪3,党参3,白术3,茯苓3,炙甘草3,白芍3,薏仁2,淡竹叶1
开水泡服,上午九时,下午一时、四时各服一杯。二剂。症状消失可去白芍薏仁竹叶继续服生化汤(立秋前)。

五之气(秋分9月23日-小雪11月22日):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湿热过后,燥气来临,燥湿不能相济,湿从寒化,可处以桂枝理中、麻黄加术之辈。

五之气参考方(通治):
党参2.5,麦冬2,五味子1,炒白术2.5,茯苓2.5,菟丝子2.5,黑附子0.5,桂枝1.5,白芍2.5,当归2.5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服。十剂。(咳嗽、腹胀者炒白术换炙甘草,茯苓换干姜)

六之气(小雪11月22日-大寒1月20日):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寒湿过后,温厉乃行,藏令不举,相火妄动。可处以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类。

六之气发热、咳嗽参考方:
柴胡2,黄芩1,桂枝1.5,白芍1.5,陈皮1,半夏1,党参1,炙甘草1,益智仁0.5,菟丝子1.5,桃仁1,枸杞子1.5,生姜3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晚睡前各服一杯,三剂内见好就收(不可常服)。

注:如服此方一剂效果不显,舌根苔厚腻、腹满胀或痛或泻者,可去益智仁菟丝子桃仁枸杞,加白术、茯苓、干姜、黑附子各1克,再服两剂。冬至后发烧、咳嗽(舌前半红,少苔或有红点,痰黄腻或干咳无痰)者,可去陈皮加桑叶、菊花各一克服。
附:经典论述

《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瘖,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五常政大论》:伏明之纪,是谓胜长。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遇化已老,阳气屈伏,蛰虫早藏。其气郁,其用暴,其动彰伏变易,其发痛,其藏心,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谷豆稻,其味苦咸,其色玄丹,其畜马彘,其虫羽鳞,其主冰雪霜寒,其声徵羽。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少徵与少羽同,上商与正商同,邪伤心也。凝惨凓冽,则暴雨霖霪,眚于九,其主骤注雷霆震惊,沉(蕓去草頭令)淫雨。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六元正纪大论》:癸巳癸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癸巳癸亥,其运热寒雨。少徵太宫少商太羽太角厥阴少宫少阳,风清胜复同,同正角。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

《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癸巳(2013)年服生化汤通知
癸巳年小暑(7月7日)至立秋(8月7日)为长夏阶段,乃万物化生成熟之时,亦人体聚气生精之际。此时宜饮食甘淡,身心无累,遁世潜藏,神游物外。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与四时进退于备化之地。之后秋收冬藏,仓廪不虚,来年自得神完气足,精神焕发。秋冬收藏多少,全看此时养的如何。聚气生精宜服生化汤:

生化汤祖方:
黄芪3,党参3,白术(炒)3,茯苓3,炙甘草3(单位:克)
开水泡服代茶饮,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皆可随意饮用。多人加量代茶亦可。便秘者白术可用生。

特殊情况加味:
1、咳痰加陈皮、杏仁各2克;
2、舌尖红加麦冬2、五味子1克;
3、失眠加酸枣仁1、柏子仁2克;
4、腹中胀满发凉加干姜2、黑附子1克;
5、出汗怕风怕空调,加桂枝、白芍、防风各2克。发烧再加苏叶2克。

注:服后如无不适可一直服到立秋,如觉不适停服即可,不要勉强。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壬辰长夏服用生化汤通知

壬辰年小暑(7月7日)至立秋(8月7日)为长夏阶段,乃万物化生成熟之时,亦人体聚气生精之际。此时宜饮食甘淡,身心无累,遁世潜藏,神游物外。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与四时进退于备化之地。之后秋收冬藏,仓廪不虚,来年自得神完气足,精神焕发。秋冬收藏多少,全看此时养的如何。

长夏宜服生化汤,大暑前后稍有不同:

小暑至大暑(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
黄芪3,党参3,白术3,茯苓3,炙甘草3,桂枝3(单位为克)

大暑至立秋(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
黄芪3,党参3,白术3,茯苓3,炙甘草3,白芍3

皆为开水泡服代茶饮,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皆可饮用。多人代茶亦可。

注:服后如无不适可一直服到立秋,如觉不适停服即可,不要勉强服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壬辰年运气药食谱(六之气参考方)

壬辰岁(2012年1月20日-2013年1月19日),木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司天寒化六,木运风化八,在泉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初之气(大寒1月19日-春分3月20日):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阳相火。“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接去岁少阴在泉,藏气不举,风火相煽,温热流行。火刑于上,宜苦降之。温散于下,宜酸收之。方宜小柴胡汤加芍药枸杞调之。

初之气发热参考方:
柴胡4,黄芩2,白芍2,半夏2,党参2,炙甘草2,枸杞子3,生姜3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晚睡前各服一杯,2剂。单位:克。

二之气(春分3月20日-小满5月21日):主气少阴君火,客气阳明燥金。主胜客为逆。“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凉燥来收,宜温润甘和以调之。方宜桂枝理中汤、加味小青龙汤调之。

二之气发热、咳嗽参考方:
麻黄1,细辛0.5,黑附子1.5,五味子1,陈皮1,半夏1,茯苓1,白术1,干姜1,炙甘草1,桂枝1.5,白芍1
开水泡服,早醒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2剂。

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2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火气主令之时,寒气外收,火郁不发,痈疽起于肢体,瞀闷生于心中。外宜辛温解表,内宜苦寒清热。汗出烦热者可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散并加栀子、黄连之类(1)。腠理密固汗不出而发为咳喘或痈疹者,火为寒郁不能外泄也,可试与小青龙加生石膏汤加味(2)。

三之气参考方:
1、柴胡4,桂枝3,白芍2,陈皮2,半夏2,党参2,黄芩2,黄连1,枳实2,炙甘草2,菟丝子3,枸杞子3,生姜3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晚睡前各服一杯,2剂。

2、麻黄1,细辛0.5,五味子1,生石膏1,清半夏1,炙甘草1,桂枝1.5,白芍1,玄参1,(咳加紫苑1,疹加紫草1,痈加皂刺1)
开水泡服,早醒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2剂。

四之气(大暑7月22日-秋分9月22日):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风湿交争,木气克土。宜燥土疏风,方可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或理中汤加芍药之类。

四之气发热参考方:
白芍3,白术2,茯苓2,炙甘草2,党参2,黑附子1,菟丝子3,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掰开
开水泡服上午九时,下午四时,晚睡前服。三剂内见好就收。

五之气(秋分9月22日-小雪11月22日):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阴君火。“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此气中平,故民乃舒。如燥气偏盛,火气不宣者,可以小青龙汤发之。

五之气咳嗽、发热参考方:麻黄1,细辛0.5,黑附子1.5,五味子1,陈皮1,半夏1,茯苓1,白术1,干姜1,炙甘草1,桂枝1.5,白芍1
开水泡服,早醒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2剂。

六之气(小雪11月22日-大寒1月20日):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湣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寒湿气盛,不见天日,乃至埃昏郊野,凄惨可悲。生气不足,不宜胎孕。药宜桂枝附子理中汤以温之。

六之气发热、腰痛背痛腹痛心痛参考方:
桂枝3克,炒白术2,炙甘草2,干姜2,川椒2,黑附片3,生姜3片(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上午九时,下午一时、四时各服一杯。五剂。咳嗽加陈皮、半夏各2克。病轻者一剂内见好就收。

心脏病急性发作者,可先逆时针按揉患者左臂弯尺泽穴、顺时针揉左手小鱼际处少府穴救急,然后速服此方。

-----------------
附:经典论述

《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陳,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德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藏肝脾,其虫毛介,其物中坚外坚,其病怒,太角与上商同,上徵则其气逆,其病吐利。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

《六元正纪大论》:辰戌之纪也。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凝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黅,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写血热。

《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写,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卯年运气药食谱(更新:六之气参考方)


辛卯岁(2011年1月20日-2012年1月20日),水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一年上中凉寒,下反热。灾一宫,北方水位受邪。

初之气(大寒1月20日-春分3月21日):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阴湿土。主胜客,为小逆,木克土,土克水。主气厥阴风木接去岁在泉之气疏泄更盛,水气消耗尤甚,再加客气湿土来乘,一泻一克,水何以堪。风湿流行,关节受病,腹满身重,腰痛跗肿,筋骨淖泽、小便不利之疾难免。亟当固肾,扶其坎阳以利水:药食宜苦以坚之,温以暖之,可苍术、茯苓、芍药、甘草、附子之属调之。

初之气外感发热参考方:
白芍3,炙甘草2,苍术2,茯苓2,黑附子1,菟丝子3,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掰开
开水泡服,上午九时,下午四时,晚睡前服。三剂内见好就收。

二之气(春分3月21日-小满5月21日):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阳相火。两火相值,炎上宣散。前水受伤,今火又盛,肾气何以封固。“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亟当降其相火,清其君火:上宜苦降酸收而下宜温固,可以柴胡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或小柴胡合酸枣仁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之类救之。

二之气发热参考方:
柴胡4,黄芩2,枣仁2,知母2,川芎2,茯苓2,半夏2,党参2,炙甘草2,菟丝子3,枸杞子3,生姜四片,大枣三个
开水泡服,早七时,中午十一时,下午四时服。二剂。

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3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阳明燥金。燥气下临,木气受制,“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相火上冲,燥邪下乘,“燥极而泽,民病寒热”。上宜苦,下宜辛,可分阴阳体质以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之辈调之。

三之气发热参考方:
柴胡4,黄芩2,半夏2,干姜2,枳实2,大黄1,白芍3,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服。一剂。不好再服一剂。见好就收,不必服完。

四之气(大暑7月23日-秋分9月23日):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阳寒水。主胜客,为逆。“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慄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寒湿之气用事,土克水,水克火,火气内郁而疮疡发。当辛温以宣散之:宜桂枝理中、麻黄理中、小青龙辈治之。

四之气参考方(单位 / 克):
(立秋前)黄芪3,党参3,白术3,茯苓3,炙甘草3,干姜2,黑附子1,苏叶2,陈皮2
开水泡服,上午九时,下午一时、四时服。二剂之内见好就收。

(立秋后)桂枝3,白芍3,炙甘草2,党参2,白术2,茯苓2,干姜2,黑附子1,苏叶2,陈皮2,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掰开
开水泡服,上午九时,下午一时、四时服。二剂之内见好就收。

五之气(秋分9月23日-小雪11月22日):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厥阴风木。主胜客为逆:“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木气郁久而发,收气不政。又兼太阴之胜厥阴来复,“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怒气太盛,风动不止,当助水收之,苦以泻之,酸以收之,甘以缓之:可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之类以调之。

五之气参考方:
党参4.5,麦冬2,五味子1,山药5,茯苓2.5,熟地3,黑附子0.5,山茱萸4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服。六剂。

六之气(小雪11月22日-大寒1月20日):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出页)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火气宣散,藏令不举,当咸以软之,寒以收之:可以泻心、承气辈降之。

六之气参考方(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皮肤痛,齿痛,少腹中痛;恶寒发热如疟,但热不怕冷,甚至烦躁说胡话。有以上症状及发热不退者可试服此方):
黄连2,黄芩1,大黄1,甘草2,芒硝1(单位: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中午十一时、下午四时各服半杯。上热下寒者,去芒硝,加干姜1。一剂,见好就收,不必服完,如不好再服一剂。六之气间饮食可常佐以咸萝卜条。

-----------------
附:经典论述

《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膕(月耑)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瘛,目视(目巟)(目巟),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月耑)膝。”

《五常政大论》:“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藏肾,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黅玄,甚畜彘牛,其虫鳞倮,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其病癃閟,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其主毛显狐貉,变化不藏。”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

《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鶩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眥,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言治法云:“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出页)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月隹)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六元正纪大论》:“辛酉辛卯其运寒雨风。少羽少角太徵太宫太商。”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其谷白丹,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其政切,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凓癃閟,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其发躁,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慄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寅年运气药食谱

庚寅岁(2010年1月20日-2011年1月20日),金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上半年火热流行,下半年风寒偏盛,总体上热下寒。

初之气(大寒1月20日-春分3月21日):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阴君火。风火相煽,温热流行;水不涵木,疏泄太过。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去冬初则阳气不藏,终则寒气凛冽,不藏精与伤于寒并行,今春欲不病温不可得矣!“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之疾或难免也。药食宜咸寒以泻火,兼苦寒以降之,酸冷以收之。宜黄芩汤、黄连阿胶汤救其阴液,热甚可承气辈下之。

二之气(春分3月21日-小满5月21日):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阴湿土。湿热相值,云雨大作。湿气横逆,火热上郁而难降,“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药食宜苦燥以降上、辛温以开中,可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连汤、栀子汤、诸泻心汤之属。

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3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少阳相火。两火相值,上必大热,“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药食宜苦寒、辛凉之品。可大小柴胡辈,热甚可加生石膏。

四之气(大暑7月23日-秋分9月23日):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时当长夏,凉气先来,燥湿相济,火热初平。“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药食宜甘温。可四君子汤之类。上热下寒者宜麦味理中汤,阳郁内热腹痛呕吐者可桂枝加芍药、大黄辈下之。

五之气(秋分9月23日-小雪11月22日):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凉燥敛降太过,又见伤寒证。“民避寒邪,君子固密”。当温润辛散以开燥结,宜麻黄汤、小青龙汤之类。

六之气(小雪11月22日-大寒1月20日):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风气疏泄,收敛不及,又见伤风证。“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药食宜辛酸甘和同用,可桂枝汤、真武汤之类。

-----------------
附:经典论述

《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月耑)(骨行)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又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火芮),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曰疡,寒热胕肿。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

《五常政大论》:“坚成之纪,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折疡疰,其德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青丹,其味辛酸苦,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藏肺肝,其虫介羽,其物壳络,其病喘喝,胸凭仰息。上徵与正商同,其生齐,其病咳,政暴变,则名木不营,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槁,邪伤肺也。”

《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言治法云:“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六元正纪大论》:“庚寅、庚申,同正商,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太商少羽少角太徵少宫少阳太羽厥阴。”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固密。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抑其运气,賛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寅年

大寒(2010年1月20日)过后,进入庚寅岁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阴君火,风火相煽,温热流行。人体受天气影响,风火上炎,刑肺冲心,易面红唇红,目赤咳血,头痛,皮肤痛,烦心,胸中热。或上热下寒,腿足冰冷;或腹泻呕吐,发热恶寒。用药宜清肃上焦,引火下行,下寒甚者兼温其下。有上述症状及发热用麻桂柴胡类无效者,可试以黄芩汤加减:

黄芩4(克),白芍3,炙甘草2,大枣两枚(掰开)

咳者加杏仁2、半夏2。

呕者加半夏2、生姜三片。

下寒者加干姜2、黑附子1。

腹泻而痛者加葛根5、黄连2,兼呕者再加半夏4。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一时、四时服。二剂。(两岁以下小儿药量减半,其余同量)

说明:只要有类似前面上热下寒症状,吃别的方剂又不见效的,都不妨试试此方。至于问到可不可以用,我认为都可以试用,注意见好就收、不好就停即可,至于到底用不用就须自己决定了。另请服过此方者尽量将服后反应与效果反馈于下,以资反思借鉴。

春分过后,本应天气渐暖。然以金运太过,肃杀之气屡至,风木被郁,气候异常,清明时节,冰雪屡至,北方眼见花开不成矣。老人云:盖数十年来所未尝见也。

春分起进入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与客气太阴湿土相值,又兼燥气外敛,外凉之中内郁湿热,外易皮毛闭塞发热恶寒,内易湿热郁蒸烦燥咳嗽。又当相火司天不降,水气无以下承,致水木上升无力。亟当开表散湿,兼降相火,升风木。因体质不同,表现各异,用方亦当变通。病家可权衡取舍:

1、发热,或右手、臂、肩痛,或发湿疹。舌质偏红、舌面黄湿者。可用柴胡桂枝汤合麻杏薏甘汤加减调之:
麻黄2,杏仁2,炙甘草2,薏仁1,柴胡2,黄芩1,桂枝2,白芍2,党参2,半夏2,菟丝子2,生姜3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醒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二剂。见好就收,不必服完。

2、燥咳多,而不渴。或胸痛,或咽痛。舌尖略红、稍有白苔者。可以小青龙汤合四逆散加減调之:
麻黄2,细辛1,五味子1,半夏2,杏仁2,干姜1,炙甘草2,桂枝3,白芍3,柴胡2,枳实2
开水泡服,早醒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碗。二剂。见好就收,不必服完。

3、燥咳而渴,心烦。舌质红,前少苔,后稍湿腻。或发热,或不发热者。可以四逆散合麦门冬汤加减调之:
柴胡2,白芍1.5,枳实1,炙甘草1,党参1,麦冬2,半夏1,五味子1,杏仁2,大米一匙,大枣两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八时各服一碗。二剂。见好就收,不必服完。

说明:或然证不一定有,以主证(如发热、燥咳)为据即可。试用者请注意见好就收、不好就停的原则,相信身体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对方药不要过于执着。症状轻微者,待其自愈即可,不必用药。另请服用者尽可能将服后反应与效果反馈于下,以资反思借鉴。

增补:服诸药不效者,可试服麦味地黄丸与附子理中丸各半丸(小儿可各四分之一丸),浓缩丸可麦味4粒、理中5粒。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服四或五日,仍见好就收,不好即停。

大暑过后,进入庚寅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此际易阳明与太阴同病,上燥下湿,外凉内热同在。病者以小儿居多,往往高热缠绵,数日不退,午后至傍晚体温升高,子夜至清晨体温下降,微汗出不解,或手足皆热,或手热足凉,或咽燥腹痛,或头晕吐泻。虽发热而食欲反不减,亦不大难受。舌苔湿腻,前白后黄,或中裂根有剥苔。服太阳、少阳方不解者,可试服下方:

桂枝1.5克,白芍3,柴胡2,枳实1,甘草1,苏叶1.5,杏仁1,生姜2片,大枣一枚掰开(渴而能饮凉水者可加生石膏2,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1)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服。病急者可半日内服三次。见好就收,不好就停。

此方仅供参考,疑虑者莫轻尝试。


小雪节后,进入庚寅六之气。六之气为厥阴风木在泉:“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皆是地气不藏,风木疏泄之象。

咳嗽发热,汗出恶风,鼻塞流涕,呕逆胀满,皆属此类。可以桂枝二陈汤加降气收纳之品调之:

桂枝3,白芍3,炙甘草2,党参2,白术2,茯苓2,陈皮2,半夏2,干姜2,川椒2,杏仁2,砂仁2,白蔻仁2,益智仁1,菟丝子3,枸杞子3,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掰开(单位: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碗。一日一剂,四剂之内见好就收。

管窥之见,仅供参考。虑者莫问,疑者莫尝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寅长夏生化汤服用通知

庚寅年小暑(7月7日)至立秋(8月7日)为长夏阶段,乃万物化生成熟之时,亦人体聚气生精之时。此时宜甘淡饮食,身心无累,遁世潜藏,神游方外。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与四时进退于备化之地。之后乃能秋收冬藏,仓廪不虚。来年自得神完气足,荣光焕发。有否收获,全看此时之养如何也。

此时仍宜服生化汤,然大暑前后稍有不同:

小暑至大暑:黄芪3,党参3,白术3,茯苓3,炙甘草3,麦冬2,五味子1(阴虚舌光无苔者白术换山药)

大暑至立秋:黄芪3,党参3,白术3,茯苓3,炙甘草3,干姜2,黑附子1(阴虚舌光无苔者仍宜小暑方)

皆为开水泡服代茶饮,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皆可饮用。多人代茶亦可。

注:单位为克。服后如无不适就可以一直服到立秋,如觉不适停服即可。此方甘淡平和,与五谷味相近,如无十分特殊的情况,通常都应该能适应并受益其气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觉不妥,请莫尝试。
 楼主| 发表于 2014-1-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amgold 于 2014-1-7 12:43 编辑

己丑年运气药食谱

己丑岁(2009年1月20日-2010年1月20日),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上半年偏湿热,下半年偏寒凉,总体上热下寒。

初之气(大寒1月20日-春分3月20日):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厥阴风木。风动则水泻,土易散,金难收。药食当以酸甘敛金固土,阴不足宜麦味地黄丸,阳不足宜附子理中丸,阴阳俱不足可麦味理中各半。风气过于疏泄导致少阳相火不降,可以小柴胡汤加五味子菟丝子枸杞子决明子女贞子之类收敛之。

二之气(春分3月20日-小满5月21日):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阴君火。两火相值,暑热太过。药食宜苦寒降火坚阴。平时可饮茶清火,火甚则知柏地黄丸,栀子汤、泻心汤之属。

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3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上热下湿,药食宜苦热,可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之属。

四之气(大暑7月23日-秋分9月23日):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时当长夏,上热下湿,药食宜甘和。可小柴胡汤、四君子汤之类。

五之气(秋分9月23日-小雪11月22日):主气阳明燥金,客气阳明燥金。凉燥敛降太过,当温润辛散以开燥结,宜麻黄汤、小青龙汤之类。

六之气(小雪11月22日-大寒1月20日):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阳寒水。两寒相凝,水道滞塞。药食宜甘热补土扶火化水,可桂枝汤、真武汤、麻黄加术汤之类。
 楼主| 发表于 2014-1-7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戊子年运气药食谱

戊子岁(2008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火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上半年偏热,下半年偏凉,总体寒热平均。

初之气(大寒-春分):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阳寒水。去冬相火不藏,今春生发不畅,升路阻滞。药食宜辛温,桂枝汤主之。

二之气(春分-小满):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厥阴风木。风火相煽,温热太过,不利金水。药食宜酸凉,麦味地黄汤主之。

三之气(小满-大暑):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少阴君火。两火合明,燥热太过。药食宜咸寒,承气辈主之。

四之气(大暑-秋分):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阴湿土。两湿相遇,燥气不及。药食宜苦温,苓桂术甘汤主之。

五之气(秋分-小雪):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阳相火。客胜主,为小逆。相火不降,阳明不阖。药食宜甘凉,麦门冬汤主之,大柴胡汤亦主之。

六之气(小雪-大寒):主气太阳寒水,客气阳明燥金。金水相生,偏于寒凉。药食宜酸温,虚者酸枣仁汤主之,实者小青龙汤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2-1 20:47 , Processed in 0.02322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