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2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48# 梧桐舍人

很象我的一个表弟. 他在出国以前就是如此, 极度自负, 没有办法和他说第二句话, 因为只要你说了第一句, 他就会说'这是错的'. 但是他现在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 难以想象他会如此, 一个淡泊人生的家庭型好丈夫. 基本上是三件事情改变了他, 一是出国, 离开了无比溺爱他的家庭; 而是信了教, 有了精神寄托; 三是在教会里找了现在的太太.

我还是相信国外的那个统计的, 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在30岁后基本消失, 这以后的人生靠自己把握, 痛苦是经历也是机遇.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3654 帮人?害人?——摘自微博

张德芬:很多年轻人因为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和自己的心失去了连结,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是很可悲的。这样的人需要回归自己,多在生活中为自己留白,静下来好好去认识自己,体会自己的心。最好远离那些不断给你出主意、帮你做决定的人,自己独立地去寻回自己。

王人平:说的好!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给人具体答案,养育孩子不像组装汽车,给别人说明书式的建议是自己的无知和自大,是害人而不是帮人。重要的是引发思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思维方式上的启示,让人能静下心来,靠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完成自我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3655 一组发呆照,从这边看,你在发呆,从那边看,你还在发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1-22 14:41 编辑

3656 发呆,你怎么了?

      楼上的这组照片摄于上周六。
      当时孩子身边的成人有我、老公和QQ妈。
      儿子坐在凳子上发呆,虽然头部的方向有转动,但面部的表情基本是一个:发呆。

      QQ在右边端详儿子,QQ问QQ妈:祥祥怎么了?
      QQ妈:他想自己待一会儿。

      QQ离开椅子玩,儿子一个人发呆。

      老公憋不住了:祥祥你怎么了?
      儿子充耳不闻,继续发呆。
      QQ妈也问了一句:祥祥你怎么了?
      儿子充耳不闻,继续发呆。

      这时QQ跑到儿子左边,又开始端详。
      这次端详结束时,儿子结束了发呆,和QQ一起玩了。

      发呆时间挺长,大概5分钟以上。      
      也许这个时间说出来,没觉得有多长,但是如果真的试着和一个发呆的孩子在一起,就会感觉,这个时间还是挺漫长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3657 旋转的陀螺

      忘了哪里看过一个比喻。
      爱和自由中,发呆的孩子,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好像原地未动。
      但是内部,却是高速旋转的,发生了很多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3658 扭曲的宽容

中国新闻周刊:【多些宽容 让虐童女幼师安心打工去】呼吁宽容如今的颜艳红,当然不是宽容她曾经的行为,而是给一个犯错误的年轻人重新生活的机会。如今的颜艳红不是罪犯,不是犯罪嫌疑人,只是一个普通人。道歉与否应该出自她的内心,人们可以表达期待,但是没理由过度逼她。

武志红:浆糊!她若道歉反省了,可以赢得一些原谅,否则,凭什么。这个国家,法律意义上的罪犯常是好人,无罪释放的却常是最恶劣的罪犯。

:这媒体哪里是浆糊,分明是搅屎棍!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3659 一组同义词

      浆糊,和稀泥,搅屎棍,好心人……
发表于 2012-11-2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梧桐舍人

很象我的一个表弟. 他在出国以前就是如此, 极度自负, 没有办法和他说第二句话, 因为只要 ...
燕果 发表于 2012-11-22 14:25


是呀,只是今年见了他,越发的心疼了。
发表于 2012-11-2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信如何被摧毁,这个事儿挖起来,估计是个庞大课题。
可能主要问题还是在父母和家庭吧。 ...
aliliya 发表于 2012-11-22 14:20


那孩子确实是有很多的问题和原因,只是他的感统失调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原因,只是看着他的状况很是令人痛心,但是姐姐确是一个固执的不能再固执的人。
尤其是姐姐在我的父母那里的缺失,她有另外一种极端的、不理智的方式弥补在她儿子身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59# 梧桐舍人

这样的情况,的确让人痛心。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3660 论共情(神入)的可能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8e71401014958.html

      刚拜读完,挺震撼。
发表于 2012-11-2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生长在农村,是家里的长女,下面有妹妹、弟弟。从小我就想要得到大家的关注,也会干争宠的事,只是自己不承认而已。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人生,我为了迎合父母的爱、他人的关注一直在不断的自我调整,结果是一位认识我二十多年的阿姨说:丫头,你怎么变的呆了,小时候多活泼的一个孩子啊。说这话时,那个惋惜的语气让我很不舒服。真的很不舒服,我知道自己变了,但是哪里变了又说不上来,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个状态。麻木了。
    看到那些被摧残的小孩,觉得他们好可怜啊。昨天去看牙医时,妈妈和一个阿姨聊天,阿姨用很自豪的语气说,她两个小孩很会学习,小的这次物理没考好,老师都找他谈话了,小孩回家后难过的连饭都没吃。老师还要求孩子去从参加物理补习班。
    那个小孩很可怜,那个妈妈以此为荣,那个老师很无耻。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1-23 13:32 编辑

回复 2862# 随风微尘


为了迎合别人,为了讨一些爱,为了去爱,不断地调整自己,到最后,都认不得自己。
愿我们一起找回我们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3661 真正的危险和自己的恐惧(《游戏力》P153,P155)

      有一次我和另一位父亲,各带了自己的六岁女儿去乡间远足。我们四个人走到了一个池塘边,看到停在那儿的一艘竹筏。那家女孩说:“我们去划船吧!”我立刻泼冷水说:“这个缆绳解不开的。”那位父亲则说:“好呀,看看你能不能把结打开。”我心想,这不可能。但她们立刻解开了绳索。随后我的脑海中又冒出了小舟沉到冰冷的池塘中的画面。而那位父亲很冷静地问:“我们要怎么划它呢?”孩子们立刻去找来浆的替代物。她们让我拖住竹筏,让那位父亲帮忙看守。她们找了两根大木头来划船。我们在竹筏上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我很高兴看到女孩们的欣喜和成功,但内心十分懊恼。不是因为事实证明我错了(这件事我已经很习惯),而是我未经思考就这么快地否定。我低估了她们的能力,高估了危险,让自己的恐惧占了上风。我不仅说了“不”,而且想要将自己“较妥当”的判断强加在别人身上。我说服自己这是为了安全考虑,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我不愿意冒险把自己弄湿弄冷,但女孩们却很乐意享受冒险的乐趣。
      ……
      父母通常还会担心另一个问题:“如果要他们自己做主,万一他们要做危险的事怎么办?”首先,我们一定要把真正的危险和自己的恐惧区别开来。在危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这让我害怕。我们来想想怎么才能安全地进行。如果不行的话,就只好算了。”当孩子被允许运用他们的判断力时,他们会好好地思考。但是,由于我们总是告诉他们什么可以什么不行,他们没有什么机会来训练自己的判断力。对于安全问题,我们大都是过度焦虑,特别是我们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让他们单独玩的时候倒很少出现这种问题。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停下来,帮助他们想一下后果,而不是跳进去代替他们判断可能性或是危险性。
      当然,父母的责任之一是确保孩子的安全,但就像刚才划竹筏的例子,我所借口的安全问题,其实是自己感觉不安全,心里排斥而已。本章开始的引言,就是要找到不确定性所能带来的喜悦,特别是在跟随孩子的时候。“我不知道”的感觉,很像在说自己是不称职和无能的父母,然而如果我们可以放松,深呼吸,平静下来思考,我们其实会发现自己做的还不错。即使我们犯了不少错误,甚至有很多懊恼,我们还是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3662 爷俩儿

     儿子模仿抽烟的动作,说:我抽烟呢。
     老公:抽烟不是好孩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3 21:41 , Processed in 0.03122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