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四圣之一:行圣子贡(3.26日在成长沙龙发言)
孔子,有这样一个弟子:
他才学惊人,善于辞令,是个杰出的演说家,外交家。
他通经达变,长袖善舞,是个出色的的政治家,曾官至宰相。
他亿则屡中,富可敌国,是个卓越的商人,被尊为中国儒商始祖。
他尊师重道,赤胆忠心,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守墓三年,他守墓六年…….
大家说说,他,是谁?
子贡(西元前520—?),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亦称子赣,春秋时期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对子贡的才干颇为赏识和倚重,比之为“瑚琏之器”。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行圣子贡,传圣子夏这孔门四圣,各有千秋。以子贡把学问和做事结合到完美的程度,因而被后人尊为“行圣”。
儒家“三不朽”伟业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功,就是做出宏大的事功伟业,兼善天下,实现儒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疑,子贡无愧于“行圣”的称号。
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孔门的杰出弟子,从才学、事功、经商、尊师几方面起体会他的出色之处。
一、子贡的才学:
子贡学绩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论语·先进》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据《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言训练主要取之于《诗》,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尚。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已成为当时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在学习传圣子夏那篇,也介绍了一下孔子对诗教的重视。
而要能对《诗》“活学活用”,在外交礼宾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门徒中,据《论语》记载,子贡和子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大学》中可以看出,曾子,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子贡对《诗经》到底有怎样敏锐的领悟力呢?我们来看看这一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看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真是精彩。呵呵,听聪明人说话就是有味道。
先是子贡说贫不谄富不骄是一个境界,然后孔子马上就指出了更高一层的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而子贡马上就明白了,然后就联想起《诗经》里的话,知道了自己的眼光和境界与老师的差距,以及类似"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了,孔老夫子就恰到好处的夸奖了一下可爱的,聪慧的子贡同学:小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诗(经)了,跟你说一件事,你都能知道其它的了(举一反三)呵呵。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切、磋、琢、磨。这,本来是玉石的加工过程。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剖开石头叫切;因为切开之前,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块玉石,成色怎么样,所以衍生了一个职业,叫“赌玉”。
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
在这里,子贡听了孔子的话,想到了,做人,做学问也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不断精进啊。
读到这里,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面:聪明而又富有的子贡,学业又那么优秀,还是很自信满满的吧,有一天忍不住问老师:老师,贫不谄富不骄,这样的人怎么样?(也许还有点这样的意思:我子贡就是这样的人!)孔老师不亏是因材施教的高手,立马告诉子贡:不错!不过如果做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境界就更高了。子贡马上举一反三……心中也许还在嘀咕:老师啊,你的学问真像回兄说的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啊!(这段是开玩笑的哈)
我读这段后的真正感悟是:①我们读《诗经》的目的,并不是要做诗人,而是要培养一种人格,得到一种教化,学会一种美好,达到一种境界,得到一种整体的提升。②我们读经到一定程度后的琢磨阶段 。③育心中心的琢磨的层次,讲经,办学……
如果说,刚才这句,我们猜测是子贡问老师怎么看自己的,那么,下面这句,就是直接询问了。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老师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老师说:你呀,成器了。子贡问:什么器呢?老师说:瑚琏。
这对师徒的对话,总是洋溢着俏皮和智慧的光辉,叹为观止!
这句,首先要理解两个词。
器:器具。当时的器具专用性很高,如酒具,就有装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
瑚琏:一种在高等祭祀活动中用的祭器。
这句话,还要联系《为政》篇中子曰:“君子不器。”来理解,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担负着治国安邦的重任。居庙堂之高,则内可处理政事,外可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处江湖之远,则担负起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化民众。这样的人,自然不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而是具有全面才能的人。
孔子自己也被人诟病过: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说子贡是瑚琏,首先是高贵的、有大用处的。(当时祭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公冶长》中孔子赞叹禹的话就可以看出当时对祭祀的重视程度: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上古时期,人们敬畏上天,天人沟通,主要以巫舞的形式。中国文化的存在形式,就是巫祝。直到周公出现。周公在巫舞的基础上整理提炼出了礼乐规范体系,实现了中国文化由原始巫祝形态向文明形态——礼乐文化的转变,为中国文化的飞跃奠定了基础。这一飞跃,最终是由孔子述作六经、集其大成而实现的。因而周公被尊为元圣,第一个圣人。孔子非常崇敬周公,他们之间。也可以说是一种传承关系。
孔子把子贡比作胡琏,首先就是说他是有大用处的人。
其次也可能是告诉子贡。瑚琏美则美矣;贵则贵矣。但是美玉易碎。这就是在告诉子贡,需要更多的坚强,更多的磨砺,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第三就是器与不器的解释了,也就是希望子贡不要仅限于成器,不要局限住自己,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也告诉子贡,离真正的君子。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离君子,还有一步之遥。
夫子对子贡的评价,是相当高啊。
这对师徒智慧的对话,在《论语》中还有多处,
如著名的“待价而沽”(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求仁得仁”(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
“过犹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等等。这几处这里不细说了,但是有一处不得不罗嗦一下: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一个经典出炉了!这是他们师徒智慧的火花碰撞的结果啊!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忠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孔门弟子把忠恕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仁的具体体现,也是孔门弟子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之一。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简单”错误会难以容忍。
二、子贡的事功:
子贡“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也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他们是政事方面的优秀代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啊。
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中,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子曰:赐也达。子贡是个通达的人,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
使子贡在“政事”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想到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游说家们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特别是约纵连横的张仪、苏秦,更是名动天下。殊不知,子贡才是始祖啊!
三、子贡的商业才华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在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子贡不认命,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
1鲁哀公十一年的吴国和齐国战争
2他把儒道和商道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经商中恪守诚信和社会责任,坚持义利双赢。他曾经花巨资从国外赎回一批沦为奴隶的鲁国同胞
3孔子周游列国费用支援。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后世尊子贡为中国儒商始祖。
四、子贡与孔子的师生情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的确,这样的人,用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确实是比孔子更容易被人认同。但是子贡深知老师之贤之大。越是有深度有水平的人,越具备智慧和眼光,他非常清楚自己和圣人的差距。
古来圣贤皆寂寞,孔子在当代就被人骂,也一直有人质疑和谩骂他。乱世的时候,总是被诽谤,治世的时候,必定请出他。但是不管怎样,他的思想永在,诽谤和赞誉,都不会使之受影响。子贡深深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孙武叔的话转告了子贡,子贡说:“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
作比喻吧,我家的院墙不过是一肩来高,只要一伸脖子就能看见里面有些什么,所以你们看我家好像很美似的。可是夫子家的墙高数仞,什么也看不着,只有入得门来才能看到那里可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的,能够进到门里面的总是少数啊。
这时候的双方都还是比较客气的。下面的话就是赤裸裸的对阵了。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仲尼是污蔑不了的。他就像日月一样,污蔑不了的。一个人对日月指手画脚,对于日月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蒙上眼睛,自绝于光明,但是日月不仍然挂在天上,依旧的照耀着人世间吗?一只吠日的犬,除了证明这只犬的狂妄,还能证明什么呢?所以子贡说“多见其不知量也”!
这话不仅体现了子贡的能言,还体现了他的敢言。而这敢言,是建立在光明的德性的基础上,建立在高度认同老师的基础上,建立在高度维护老师尊严的基础上的。
子贡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每每在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等弟子推动的缘故。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是孔门弟子中是最长的。
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遭雷火焚死,后人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
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是为“孔林”。
子贡的晚年,也像孔子一样开始教学,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直至终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