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荷香清露

我和孩子的读经笔记(有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加《黄帝内经》沙龙(2010-11-13)
  下午赶去中心参加每周六下午的沙龙,这周是金润主讲《黄帝内经》,怎能错过?
还好,车塞得不是很厉害,感到中心的时候,刚开始一会。

   今天金润讲的主题是《乾卦六爻和男子养生》。

   金润站在《易经》乾卦六爻的角度,和《黄帝内经》天真篇关于男子的那部分相互注解,讲得非常透彻而又实用。每个论点,他联系两大经典,还用《老子》、《孟子》等旁证,体现了他对经典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高度。

   金润先给大家讲了阳气对人身体的重要作用,冬三月该怎么养阳。把“若伏若匿”讲得生动而又形象易懂。

   “潜龙勿用”和男子“二八”联系着讲,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但是想来确实如此!令人不得不感叹金润的灵活和中国古老经典同出一源、相互印证的事实!

   关于“二八”,《黄帝内经》如是说:肾气盛,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能”,然而“不能”,正是潜龙勿用阶段。能有子,然而不能有子,不要有子。这个时候的男孩子,精力充沛四溢,需要好好引导他们精力的宣泄。这时候,宜引导和鼓励男孩子追求精神上的充实,追求学业上的成功,把他们的精力,引入浩瀚的经典文化的学习当中去。

  我同时也想起了《论语》中那句: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也含有类似的告诫意味。
乾卦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我们只有拥有了好的元,正的元,善的元,才能不断成长进步,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
  “二八”之前的阳,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孩子的引导和教育,不要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和他们说。应该从小灌输和浸润。种下的因,必定结出相应的果。如果孩子在二八年华犯下错误,他必定为此承担后果,一辈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读经典,就是要这样落到实处,灵活读,好好用,不拘于文字,不离圣贤教诲。知而不用,是为不知也!

  冬三月的养生,养阳,让阳处于若伏若匿状态,正如潜龙勿用。真阳潜藏的目的,是为了春三月的生发做充分的贮备……

  感谢金润!每次分享,总能得到实用的知识,总能得到点化一般的启发!知识在脑海里,只是知识而已,只有在生活中用上了,才是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初探《论语》(2010-11-17)

《论语》第一篇“学而”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这段,好像是中国人都会随口说几句。特别是那句有朋自远方来。看起来非常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想,我们读经人,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字面意思上,可以挖掘一下她深层的含义,用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

这段我着重讲讲“学”、“习”“朋”、“远”等几个字。

既然是“学而”篇,首先当然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学道了。只有道,才能让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欲罢不能。蒙以养正,孩子开始就要学正道。如果学的东西错了,那真是很麻烦!不仅误时,还误人!所谓根要正。但道又不是死啃书本能学到的,还要悟。在这个过程中,读书、听时贤言说都很重要。

时有新的感悟,在实践中、经典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这就是“习”,从而使人喜悦不已。譬如“累积法”,在我们演易的过程中,在一卦又一卦中,得到了验证,在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师父高兴!每个家庭,也都高兴!

即使没有机会读这些经典,像孔子弟子三千,我想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这些书去读,那这部分人,靠的就是听老师口耳相授了。有的弟子,也许连字都不识。这样的学生不能说他们都没有学问,没有修养。他们的学问从何而来呢?老师所授的做人做事学问,用在生活中。生活就是他们的书本。孔子说过:观过,斯知仁矣。也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重在认识和行动。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常用一个词来注释:道可道,非常道。我个人觉得,用可以抓到的来说,就是《易经》,就是《黄帝内经》,就是《道德经》。在这些经典里面去感悟到什么是“道”,所得多少,就看个人的诚心和悟性了。有的人也许能悟到很多,成为圣人,贤人,大人君子,有的人,也许悟到一句,就能受用一生了。

才发现自己很罗嗦,呵呵,但是大家肯定不会嫌弃我的哈,因为我们是“朋”。同类曰朋,同伴曰友。友更接近现代“朋友”的含义哈。友可以有不同交情的,但是“朋”,就更相类似哈,有相同的信念,相同的追求的人。这样的人从远方而来,从甘肃而来, 从哈尔滨而来,或者是像我们现在这样,通过网络,聚集到一个群里而来,谈心,聊天,论道,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没有人约束你一定要来,源于内心的求道之心而来,多好!甚至,曲高和寡的时候,后世有人欣赏,有人认同,500年后,几千年后有朋的追随,也是快乐的!孔子,是周文王的朋,师父,也是周文王的朋……

我也曾经,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感动,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叹赏,为司马迁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而落泪……他们那一缕精魂,一定也为我的“朋”感,而欣慰!

即使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欣赏,没有人追随,我相信,往圣先贤们也不会感到丧气。依然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人不知而不愠”。(《大学》中强调的“慎独”,应该也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吧!)孔子颠沛流离十四年,他随时走,因为他固守自己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到处走,就是因为他有传道之心,有“人不知而不愠”之心。正因为有了他的这样的心,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变化,才凝聚了我们的中华民族魂!这魂,这道,这精神,是我们最强大的内在力量,是社会最后的希望!这不是法制所能达到的。也许,也有人说他傻吧,社会上的聪明人多了,他这样的傻瓜,才更显得可贵!世界,因有这样的傻瓜,而得到继续!都是聪明人,都自私自利,都损人利己,都予取予夺,地球将走向毁灭!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有若。在论语中。能经常被称为子的基本上就是他和曾参了。有子是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仁和孝,家和国,这是论语中说得最多的命题。由己推人,由家及国,从小见大,更是充分的体现了儒家的思维模式。从修身,到齐家,再到冶国,平天下。用对待兄长的态度,看待上级;用对待父亲的态度,对待君王,于是就有了""。孔夫子及后世的儒学者们,就是要用这样一种"类亲情"的观念,试图通过亲情的钮带来维系着一种君君-臣臣-父父的上下关系。

儒家三达德:仁、知、勇,仁可以与人相通,孝为人之本。后世人总以割股卧冰之类的作法来批判仁孝思想,其实孔子讲究中庸,那些极端的做法,肯定不是他的本意,是后人走极端的做法吧。在《论语》“微子”篇中,孔子在讲到伯夷叔齐等那些前朝逸民的时候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句话也符合孔子在“为政”篇中所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作所为,已经和天道相合。充分体现了他持经达变,通权致用的灵活。

爱孩子,动物和人都会,但是人类有自己的人文文化。父母照顾孩子长大了,等他们老了,孩子回报父母以爱和照顾。而西方没有这个传统。中国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孝道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人有了真性情,真爱父母兄弟,真爱自己小家、家族的人,肯定是一个有分寸的人,犯上作乱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修身、齐家了,就能治国、平天下。这些,在《大学》、《孝经》中,都有很好的证明。学问的根本,建立在做人的根本上。培养孩子的孝悌精神,用时髦点的话来说,是人性的光辉。当然这个和西方的博爱不同。儒家提倡的爱,是有等差的。这个也更符合人性。一个人,对父母亲人的爱,肯定和其他人不是同等的。说同等,那是说谎。

如果一个人对你说,你是他的再生父母,哈哈,那你就要想想了,这话真实性有多少。也许,是巧言令色呢?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越是虚伪的,越装得真。有时候,一个真的“恶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那些表面良善的人。十个左冷禅也不如一个岳不群。孔老夫子早就告诉我们。表面上的光鲜是靠不住的。越是高调唱着的人。越可能是男盗女娼之徒。

当然,如果你甘愿自欺欺人,陶醉在这样虚假的海市蜃楼中,那就请自便,呵呵!

这句话的意思,没读过《论语》的人,应该也都知道的,在运用的。呵呵。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就听到村里的大人说过这样的话:“嘴巴子越甜,心里面越险”。读经之后,我也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将其(经典)当做“灵光”瞻仰,还是视为“阴影”涤荡,在你的心灵深处,始终摆脱不了她潜移默化的影响,无不受之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其实,经典早已经和我们的血液与灵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成为文化基因,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这是短短的一百多年分不开的。所以,才有师父等各位大德的振臂一呼,应者渐如云!

犹记,我第一次跟师父、吉荺师姐一起去孔圣堂听《论语》,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就好像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看到师父和周老师交流看法,我更是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犹记,我第一次读《论语》,感到她是那么的生涩、拗口、难懂!然而百遍之后,似乎变得白了很多,同时其他文言文也变白了,呵呵

现在我仍然饥饿,但是已经能分辨出什么好吃,呵呵。非常感谢师父!感谢师父的指导,师父灵活学经典的态度也深深影响了我!非常感谢师父搭建的这个平台!感谢师兄师姐们给我的鼓励和支持!最最感谢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这宝贵的经典,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的盛宴(2010-12-13)


  每周日下午,我都会心情愉悦,脚步也似乎格外轻松地走出家门,去孔圣堂听周老师讲《论语》,去赴一场精神的盛宴,灵魂的约会。

  昨天下午听了《论语》回家,晚上很晚了,精彩的讲课内容,还在我的脑海翻腾。
  听课后的感觉的的确确如周老师所说,现在学传统文化,学圣人之道,不像以前一样可以因参考而入仕,但是生命人格的提升,是每个行业都需要的。国学经典,不是在技能方面培养人才,而是教我们做人做事,在人才的格局,内在的德行,生命人格提升,精神家园圆满方面的教化,是最好的。同时她让我们直视自己的灵魂需求,滋养我们的灵魂。读经,“悟”是什么意思?就是直指我心。当你用心去读,自然会有很大很大的收获!

  这次讲课内容是第十九篇《子张》剩下部分和最后一篇《尧曰》部分内容。
  《子张》篇后面部分,记录了叔孙武叔等质疑、诽谤孔子的情形。子贡对他们的言论做了很好的回答:“……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仲尼不可毁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子贡说:就拿宫墙作比喻吧,我家的院墙不过是一肩多高,只要一伸脖子就能看见里面有些什么,所以你们看我家好像很美似的。可是夫子家的墙高数仞,什么也看不着,只有入得门来才能看到那里可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的,能够进到门里面的总是少数啊。
  一个人对日月指手画脚,对于日月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蒙上眼睛,自绝于光明,但是日月不仍然挂在天上,依旧的照耀着人世间吗?一只吠日的犬,除了证明这只犬的狂妄,还能证明什么呢?所以子贡说“多见其不知量也”!

  子贡sigong(惭愧,不清楚是哪俩字)很大,官至宰相,亿则屡中,富可敌国。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家。这样的人,用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确实是比孔子更容易被人认同。但是子贡深知老师之贤之大。越是有深度有水平的人,越具备智慧和眼光,清楚自己和圣人的差距。

  古来圣贤皆寂寞,孔子当代就有人骂他,也一直有人质疑和谩骂。乱世的时候,总是被诽谤,治世的时候,必定请出他。但是不管如此,他的思想永在,诽谤和赞誉,都不会使之受影响。

  周老师讲《论语》,持续了一年多,我也坚持来听了大部分的课。中间有几次偷懒没有来,现在真是后悔莫及。

  从周老师本人身上,我也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儒者的风范。总是感动。
  每次不管多少人,他都是精心备课,认真讲解,不仅用几大经典互证,还联系中外实际,时有精彩的临场发挥。

  记得去年有一次,天气很冷,只去了几个听课的,工作人员宣布,人少了,不讲了。可是一会儿,周老师来到讲堂,说,只要有人在,就要讲。这样的天气如约而来的,是真正的知音,更要讲。真的是讲得非常精彩。

  昨天,他也说到,要认真培养这里听课的人,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喜欢传统文化。哪怕只培养出一个也好。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如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已,其中最杰出的有十个。十个杰出人才中,只有四个圣人,颜回还早逝了。剩下三个圣人,却发扬了中国文化,光耀千古
   
  常庆幸,自己人在深圳。
    不能不感谢赖老师。之前,我很看不惯有的人动不动说感恩。而读经之后,我也常说感谢,只是还不习惯说感恩。

  赖老师给我们系统读经的理念,并且提供了方便使用的教材,为我们学习国学提供了多少方便呀!
其他推广国学、讲解经典的老师,一次次向我们证明经典的宝贵。

  还有其他不少在各个领域推广经典教育的同道,互相交流起来,那感觉,真的不一样。

  我想,我们群的每个家庭,孩子就这么多,一个孩子的家庭最多。我们就用心培养自己的孩子
    即使其他你做不到,但是和孩子一起跟录音读书,不难做到。而得到的,却是无法估量。
用一个师姐的话来说,就是:
  不要高估:多大点事啊,不就是和孩子读读书吧,没有那么难吧!
  也不低估:这种能量,长期累积会怎么样?去做了就知道。

发表于 2010-12-14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听课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荷香清露 于 2010-12-20 14:11 编辑

小老师辰辰(2010-12-19)

  上午,我带着辰辰去读经班。刚起床,就和他说好了,今天,好几个小朋友要跟他一起读经,他要做好小哥哥,小老师,领读《老子》21-30章,让小朋友都和他学。他一骨碌爬起床,然后用比平时快的速度吃好了早餐,就和我一起出门了。

  路上再鼓励和表扬辰辰几句,辰辰就有了比较好的状态。在读经班附近还遇上了小恒,两个人一起走进读经班,把我都落后面了。

  两个孩子都比较兴奋,在我们做好读的准备后,录音刚一打开,辰辰说:“不要先读其他,就先读《老子》!呵呵,迫不及待要领读了,我们就依了他,一起跟着他读《老子》。

  有了一次领读经验的辰辰,这次表现比较老到一些了,把我和他说了的上次领读中的一些缺点改正了。开始部分读得很好。我在旁边也小声鼓励了他几句。

  读了几章之后,辰辰居然开始拉长声调读,读得还有模有样的。不过这样在家里玩玩读还行,做小老师就不合适了,我小声告诉了辰辰,他马上就改正了。但是一会又忍不住拉长声音抑扬顿挫地读了一两句。真不知道从哪学到的。我自己从来没这样在他面前读过。

  一会儿,辰辰又还有几句读得比较小声,经过提醒之后,改了。还开了两次小差,找不到地方了。我帮他指出来了。

  在辰辰领读时,我也听到小恒和桐桐读书的声音很大,两个3岁半的孩子,读书姿势也都很好。
终于领读完10章《老子》,小朋友和妈妈们都很捧场地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辰辰!辰辰自己也使劲鼓掌,小脸上满是成就感!

  趁热追击,继续读。播放开始,孩子们很快把《成语接龙》的100个成语也跟读完了。这时候另一个桐桐弟弟也来了,这个桐桐才刚刚3岁,模仿着辰辰拍手,居然发扬光大,把桌子拍得啪啪响,辰辰不断看弟弟。我告诉他,弟弟是学你想指读动作,结果动作更重了。所以,你更要注意,做好了,小朋友们就都跟你学得很好的。辰辰听懂了。

  接下去是《论语》。辰辰说:“太长了!”然后就已经躺在地上了。我把他抱起来,我自己跟着录音就开始读了。辰辰也跟着读起来。不过还是边读边数了下《论语》第二篇有几页,可能还比较满意页数,就从我腿上下去,在自己位置坐好,和小朋友一起读起来。

  读完《论语》,休息了会,发了贴纸给小朋友,开始读《三字经》。一转眼,辰辰又躺在地板上了。我把他抱起来,一起读完了《三字经》。等到最后读《易经》的时候,几个小的小朋友已经耐不住,去玩了,剩下几个妈妈在读。还好辰辰这个小哥哥,坚持读完了。

  回来的路上,辰辰说:“妈妈,下次我不想星期天才读经,想星期六也读。”哎呀,做小老师上瘾了。

  为了奖励辰辰今天的出色表现,我买了一个小蛋糕做奖品。事先说好,等回家吃过午饭,午睡起来后,才能吃的。辰辰回家后,不管是吃饭,还是做其他事,都表现非常的明理。等我晚上听课回来,听辰爸说,下午就辰辰一个人午睡了,睡得很好。遵守诺言,起床后才吃蛋糕,并且是和姐姐一起分享的。

  我表扬辰辰,他说:“今天,是我的幸福日子!”因了孩子的快乐,这一天,我也是感到很开心,很满足,很幸福!谢谢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更新日记,因为老公生病,前后两次住院,折腾一个多月。

不过孩子读经还是坚持下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家访,辰辰给力表现(2010-01-07)

  昨晚,辰辰班上的两位老师来我们家家访了。

  在接到老师电话的时候,我把这次难得的交流,定位为让老师了解辰辰。和辰辰说好了:老师来到家里,就是我们家客人,我们应该对老师有礼貌。首先,在老师进门的时候,向老师问好,请老师到沙发坐下。然后,二姨会给老师倒茶。我们就和老师聊天,说说自己看过的书,给老师看自己画的画,想说什么都可以。

  同时,我也把家里整理好,把地板擦干净,把自己迎接老师的准备工作做好。辰辰看着我做事,也很兴奋地期待着老师的到来。

  老师说了7点来我们家,才6点多,辰辰就不断看挂钟了。还告诉我:“我们小文老师笑的时候,很可爱!”

  等到门铃响起来的时候,辰辰已经等在门口了。把老师迎进门坐下,我和老师闲聊几句,辰辰就把自己最得意的画拿给老师看了。老师也说了辰辰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

  接下来就全成了辰辰表演的时段了,拿出他爱看的书向老师介绍,还给老师表演了四五次“搞笑剧场”,就是他自己认为读过的书里最有趣的地方。声情并茂,还有很多动作。老师趁机和辰辰说:你也可以把书拿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呀,大家一起看,你给小朋友讲。真是好主意呀,可以这样的话,辰辰就能常常拿书去,在幼儿园表现他的拿手好戏了。

  老师说,没想到,辰辰在家是这么活泼大方,能说会道。听到老师这么说,我就觉得,这次家访,我让老师了解辰辰的目的达到了。请老师以后多鼓励辰辰积极参与班上的活动,多给辰辰机会。

  老师刚走,辰辰马上把两本书塞进书包,说,明天要带着上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易经小虫:蒙卦之正(2011-01-19)
深圳育心赖老师 5:13:26
昨天我们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
就在古老的易经中,指出了我们用经典来教育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的时机,从胎教开始,
教育的内容,是经典,
读经的时间,要坚持十年。

接下来是蒙卦,
这卦我们都知道,是讲教育的,
教师实施教育的方法,
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
还有教育的最高目标。


蒙卦里讲,童蒙求我,再三不告。
一个好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求学,
而不是逼着学生,灌输式学习,
能够达到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境界,
在这里,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育心,大易,基本上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现在,多少人想听我们的课程,
而且,在我们的大易社,每天早起学习的弟子,堪称世界之最。

那么作为学生,又应该如何求学呢,
当我们有了疑问,需要帮助的时候,
请确定自己是不是确实下了功夫,
真正尊重老师的学生,不会轻易提问,
必须是自己做了充分的了解,主动的学习,
实在不行的时候,再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是高质量的问题,
不是普遍性的问题,
一种类型的问题,只能问一次,
再三都不行,再者,二也,三者,众也,
谓之再三渎,渎则不告。

所以我们在群里,对于新老朋友,反复地,劝告大家,
先看“大易教育”,了解我们的理论,方法,包括教材,
不是好学生,是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的。

教育的真正目标,在蒙卦中讲得非常清楚,
蒙以养正,
这句话,凡是搞教育的,都会说,特别是推广经典的。
但是知道出自易经的人可能并不多。

什么是正?
正者,止于一者也,
那为什么是一,不是二,不是三呢,
源自易经,再三不可也,
既然再三不可,则只有一可也,
不学易,此其道理,焉知?
故曰:不学易,无以言教育。其此之谓乎!

今天的易经小虫结束,转早起群听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全家读经(2011-1-25)
  昨天,看到曹仪读经日记,深受震撼!

  12岁的曹仪,一直和叔叔、堂弟坚持全家读经,进步非常快,读经时间不长,可是已经开始通读《易经》、《老子》。日记文笔也进步很快。对比之下,我女儿咪咪年纪比她大,读经时间比她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全家一起读经,推进全家的学习呢?

  想到就做,白天,我带着两个孩子和二妹,进行了一次读经活动,进行得很好。同时宣布晚饭后,全家读经。

  饭后,全家第一次读经开始。辰辰爸爸虽然没有读出声,但是也围坐在一起,打开了书在默读。
我们一起跟着录音读了《笠翁对韵》下13,辰辰领读了《论语》“学而第一”和《老子》60-70章,我领读了《论语》“为政第二”和《老子》71-81章。

  咪咪表现很好。

  读完书,辰辰给我们发了贴纸,奖励我们读得好。然后大家一起楼下散步了。

  全家一起读经,感觉真好!

附:曹仪日记:2011.1.23

  现在我离读易100遍的目标已经是越来越近了,而叔叔则早以成为了赖老师的弟子(好羡慕哦),我也要继续加油把剩下的那几遍读完,力争早一点成为大易弟子。星星早就叫我师姐了(叫他爸为师兄)。

  我发现,读经以后,我的生活更加有秩序了,每天的时间都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了,但又有许多自由的时间供我自由安排,读经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每天自己读,每天三餐后的读书时间成为了我享受的时间,几个人围坐在火炉边,一人领读,其他的人跟读,不仅调动了星星读书兴趣,并且让我对经典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令我对经典有了更浓厚的感情。


曹仪读经日记 2011.1.24      
全家读经:领读:百家姓、诗经、长诗
跟读:诗经、黄帝内经
通读:易经、老子

  读经(特别是读易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这句话我听过很多次,但是我一直都不以为然,现在,我已深深体会到了,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以前,星星可以说是比较有“个性”的,有时答应过的事也会反悔,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总是拖了又拖(再多玩几分钟是他的口头禅),现在,和星星在一起,我都有点不敢相信,星星变了这么多,不像以前那么拖拖拉拉了,到了读书、写作业的时间一般不再推迟,而是认认真真地去完成。

  我觉得,这种改变,读经(特别是读易经)应该是功不可没。不仅是星星,我也觉得我自己改变了许多,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看来,我之前的想法完全错了。感谢读经,感恩赖老师!令我们有了这么大的改变,这么快的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初探之二:曾子(2011-2-15)

  上次和大家学习了《论语》“学而”篇1-3小节。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学习第4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曾参(shēn),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不知道我们群有没有曾子的同乡,呵呵)。他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16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收的年轻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又名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

  其父曾点,在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里,有表现,就是那个鼓瑟的,呵呵,名人的父亲,也是名人之后,够洒脱吧?

  说点花絮:大家都知道,中国绵延最久、繁衍最盛的家族是孔子世家,现在已经传80代。那排第二的家族,是哪家呢?
  就是曾家。曾子后人,现在已经传78代。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得孔子真传,作《大学》、《孝经》。他又收孔子的嫡孙子思为弟子,传道给子思,子思作《中庸》,子思的门人孟子作《孟子》,儒家体系因此而一脉相承。可见曾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笠翁对韵》中有读到:“回也愚,参也鲁”,说的就是颜回和曾参。曾参年轻的时候看起来显得比较迟钝,呵呵,也许就是赖老师所说的“笨”吧。最后,还是这个“笨人”,用他的专一和赤诚,获得了孔子的传承。后世尊曾子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行圣子贡齐名。

  《论语》之“公冶长”篇中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常窃思,这个“性与天道”,孔子是不是都传给曾子了?那些教更高层次的弟子的东西,譬如曾子之类,是不是没有在《论语》中体现出来?毕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对大部分弟子的教育。对曾子等的传道,是不是像《孝经》中说的那样,师徒独处的时候传授的,吃小灶去了?

  我们先“听其言”来了解曾子这个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空杯状态,多了不起!学习!

  他说到的三个方面,忠,信,行。对上级和长辈,对朋友,对治学,态度都很明了。处处都在内求,处处都表现出自治甚严。怎样,是个实诚君子吧?

  忠,是带“心”的,《说文解字》:尽心曰忠。

  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谢氏即谢良佐,二程(程颢 程颐)大弟子。尹氏即和靖处士尹焞,《宋史?道学列传》有传。
  信,诚也,诚实无欺。

  特别要提出的,这里曾子也提到了治学的态度:习。要知而行之。这个“习”字,朱子译注为:“习,谓熟之于已”。就是温习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很通的。只是,联系“学而”全篇,我认为用“践行”一解更恰当些。把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操练,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温习。书本知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得,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智慧就这样代代传承。

  再看“学而篇”后段:“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更充分说明了学而行之是重要性。也证明了,学问到底是什么,就是用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的。曾国藩说,一个家族能不能兴盛,只要看这个家族的子弟三件事:一,是不是早起,二,是不是洒扫,三,是不是有谦虚有礼貌。早起干吗?当然是读书了。读书,加上洒扫,学习应对等。而不仅仅是读书,读书,一天读8小时,10小时。

  还有后面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不只是知道这个字有四种写法而已之类。学问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生活的。

  曾子这三行,全是内求的内容。接下去的“子曰:道千乘之国……”,就是学问的外用了。以及后面说到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等,就是做学问的态度了,这里先不谈。

  看点《论语》之外的。曾子所作《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其中所表达的诚,慎独等修身、正心的态度,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这个人物的为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观其行”了解曾子:
  曾子杀猪的故事,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我也是小时候就读到了。
 
  曾妻到集市上去,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曾妻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于是,孔子传给了曾子,有了《孝经》。

  曾子受杖
  曾子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该又怎么样呢?”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弟子规》说:“父母责,须顺承。”“身有伤,贻亲忧。” 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是非常深的,可是如果一时气恼下手重了,就很可能伤了孩子的身体,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尽到了孝道?原来,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和弟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孝道不是盲目的随顺,而是需要智慧的。

  从曾子的成长过程,曾子的为人之道,在两点上给我很大的启发。一是做学问的态度,二是师道。
读经一年半以来,有无数的家长问过我:不理解怎么办?我也无数次地回答:开始不求理解,只求熟悉。

  《论语》中有云,子曰:“三年学,不至于毂,不易得也”,我们不带功利性,只为学做人,学做事,求智慧,自然得悟。“悟”是什么?就是直指吾心。 “笨笨”地读,专一地读,用笃信的诚心去读,自然会涤除我们灵魂的尘埃,让人自身固有的光明德性,善的本性得以彰显和呈现,从而无限接近“悟”,直到“彻悟”。
  
  曾子在《大学》中有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朱子说:“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唯至诚才有可居之处。”
  白沙子说:“不诚则惑,惑则伪。”
  不一而足。

  关于师道,我最早接触,是在中学时读韩愈的《师说》,但是一直似懂非懂。后来我自己成了一名教师,站了十几年讲台。但还是没有能参悟师道。

  读经一年半之后的现在,在老师们的影响下,我感到自己明白了一点“师道”的意义。
现代教育,大多是理性化教育,技能性教育,很市场化的教育。

  从事这样的教育工作的我们,很大程度上,和别的工作只是职业上的区分,不存在、也没有要求、更做不到传道,不能解除学生生命、心灵上的困惑。
 
  而传统意义上的师,才是真正的传道之师,灵魂的导师。父母给我们生命,师父给我们慧命,变化我们的气质之性,解除我们的生命困惑,学习困惑。因此,读而不从师,读经,还只是走了一小段路而已。犹如入宝山,只取了第一个宝贝就回来了。拿到了宝贝,还没有发现宝贝的密码,让宝贝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论语》“学而”篇第4节,短短28个字,被我注水100多倍来稀释吸收,不能不感叹,文言文太美!读经中,常常感叹,经典太美!前些天早起听金润师兄讲《黄帝内经》,每天也在感叹:中医太美!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家读经的效果(2011-2-19)

  全家读经刚刚三周,我看到了比之前更好的效果。

  虽然辰爸不是每次都参加,并且不出声读,但是我们母子三人,是一直坚持了下来。新内容跟录音读,听顺了后的几天,就轮流做领读老师。复习的内容,则三人齐读。

  咪咪比之前读得更好,一般新篇章,两三天就能流畅读好,辰辰最大的进步就是能全程指读很好,特别是他做小老师的时候,不管是朗读,还是坐姿,音量,都做得非常棒!发现我和咪咪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指出来。我说:“你这个小老师,如果不看书,来看我和姐姐了,那不是不专心了吗?”辰辰说:“我可以用眼睛余光看你们的啊!要自觉!”咪咪直吐舌头。

  爸爸带回来一点读笔和一套教材,有唐诗,儿歌,英语,猜谜等等,这些书对辰辰来说,很简单,他一玩就喜欢上了,真是当玩具一样在玩的,玩玩就很熟悉了。难怪说读经的孩子,学其他就简单。难怪佳佳说,上学就是玩,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辰辰学数学(2011-2-22)

  常有妈妈问我:“辰辰怎么学数学?”

  其实没有刻意和系统教过辰辰数学,其实辰辰已知的,也称不上数学吧,只是一点点数字意识。
家里几个人,吃饭几只碗,那些,都不算,呵呵。我首先想让辰辰建立的,是数字的概念。先学会数数。

  于是,辰辰还很小的时候,分吃东西的时候,顺口和他说说,几个东西,一人一个什么的。散步的时候,说话说累了,随口数数到20,他爱听就听,坚持了一段时间,就能数到20了,我就不管了,他自己有时候想数的时候,告诉他方法就不继续了。至于他懂不懂,让他慢慢理解吧。

  读经的时候,我说:“翻开****页。”开始他说不懂就指点一下,慢慢就认识了所有的数字。

  两遍《老子》读下来,八十一章,辰辰就认识了一到十,也知道了怎么读怎么写中文数字。相对其他汉字,这几个数字很简单,对早就开始读经,早对汉字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写起来也不难。不过我们写得少,没刻意让他写,他乐意写,就写点。先锻炼一下空间思维能力,也好,呵呵。(我把孩子在脑海里想象这个字怎么写,当成空间思维了,哈哈)

  前段时间,辰辰对更大的数字感兴趣了,每晚临睡前,我就给他讲“小老鼠搬粮仓”的故事。真没想到,他还很喜欢这个故事的,枯燥的数字,他也乐意听,一般我数到300左右,他就睡着了。

  之前给辰辰买过几本韩国人著的《不怕数学》、《阶梯数学》,让他玩,辰辰很喜欢。后来又买了一套36本的《数学绘本》,也爱看着玩。最近喜欢上了那套比较系统的《新思维数学训练》,想做简单的数学加减法了。

  有时候,辰辰自己拿起笔去写数字,那天居然写到了47。之前写的3,是斜的,我说:你的3,是不是想睡觉了?前几天,辰辰突然写了个很好的3,写完后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的3不睡觉了!”从那天开始,就一直写得很好了。

  辰辰所知道数学,其实还算不上数学呢,现在辰辰数学敏感期慢慢到了,想让他开始用累积法,每天数数几次,熟练数出100,巩固一段时间。然后写1-10十个数字,个个都写好。之后再给点数序的概念,明白大小。

  也不知道这样安排合理不合理。只是我自己的能力,只有做出这样的安排的程度了,赶紧要请教一下我几个做数学老师的好友。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初识孝道(2011-2-25修改版)
     常常有家长问我:你和孩子读经之后,有什么变化?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读经之后,我对“孝”理解的变化。

  从小,我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个孝顺的孩子吧,由于是奶奶带大,和奶奶很亲,很小就想着长大以后要为奶奶做什么什么事。刚有点力气,就帮奶奶去井里提水,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里有好吃的,总记着要给奶奶。可惜的是,我刚毕业,奶奶就去世了。我觉得都没来得及尽孝呢。

  我也关心爸爸妈妈,从小便是勤快的孩子,学习从来没有让父母操心过,在家体谅父母的辛苦,什么都做。工作之后,除了自己花的,微薄的积蓄,几乎全是拿回去补贴了家用和给父母买了东西。
我的行为,也给了弟弟妹妹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弟弟妹妹对父母都很好,呵呵。
本来我以为,我做得已经很不错了。
   
  直到09年6月,我接触了国学,认识了这些读经的家长,常看到大家谈学习,谈经典,谈孝顺,自己也读经之后,我才明白,自己之前认识的孝道,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自己所达到的,还称不上“孝”。
   
   读经不久,老妈病了,说身体不舒服很久了。到县城的医院检查了,没什么事。可是回家后又非常难受了,最后住了院几天才好了一点。听老爸说,老妈主要是胃口不好,几个月来,食量都很小。我们一开始都以为没什么,是不吃饭引起的虚弱罢了。后来住院了,才让我觉得不行了,一定要到深圳的大医院来好好检查一下才好了。于是坚决让妹妹把老妈送来了深圳。
   
  见到老妈的那一下,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瘦小得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老太太就是我妈。心碎了!那我们所不以为然的病痛,居然把老妈折磨成这样了,我真是太大意了。马上和妹妹带老妈去做了全套检查。还好,真没什么大事。我让老妈在这里好好调养一段时间。
   
  向群友学习,我用心去陪伴老妈,了解老妈。才知道,这次的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可是,确实很严重,严重到村里人都以为老妈去了医院回不来了。听老妈这么一说,我更是自责:真是太自以为是了!差点就见不到老妈!

  于是多年来,第一次有空和妈在一起闲着相处了一些日子,才知道,妈除了这次的病,她和爸的牙也都掉了好多,很多东西吃不动了,连酒也不能喝了。心目中一直像山一样的父母真的老了,到了需要儿女照顾,关心,安慰,陪伴的年龄了。在照顾老妈的过程中,有经典作指导,我也初初认识到了到底怎么样孝,才是父母需要的孝,也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了做孝女的快乐和平静。

  孝,其实不一定是以给父母多少东西来衡量的。能经常回去看看父母,比再多的东西都让他们开心。常常和他们聊聊天,说说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不觉得儿女已经远离和不再需要他们的意见,就比什么都让他们满足。倾听他们内心的真正需要,尊重他们,按他们自己真正的意愿生活,他们才真正安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就是给他们最大的安慰了。

  这个春节假期,我们全家都是在珠海和父母、弟妹一起过的。一到珠海,就发现父亲严重感冒,心疼啊,从来没见过父亲这么虚弱的样子!真正体会到了恐惧,体会到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两句的实际含义。

  从读经开始,我慢慢学着做父母的贴心棉袄。不读经,不知孝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复习一下《论语》中部分谈到孝的文字: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这个问题时,孔子说“没有违背”。

    樊迟驾车时,孔子说:孟懿子问我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没有违背”。樊迟曰:何谓也。”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作为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儿女孝敬他——“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这就成了。
    别人不违背(自己)叫做无违,自己不违背叫不违。

    所以从孔子“无违”的回答可以推断出:孟懿子问孝是问“别人怎么对待我才算孝顺”,而不是问“我该怎么做才算是孝”。

    从本段还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的反应很冷漠:两个字就把他打发了,却向樊迟解释了一大堆,为什么呢?且和下段连起来分解: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孔子说作为父母、唯一担心的就是子女过得不好,所以你自己过得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了。

  从这两段来看:1)、孟懿子为什么问孝?做为父亲,他问孝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孝。2)、孔子对于他的这种作为比较反感,所以只简单地说了两个字“无违”,也就是说“你儿子只要没有违背礼,就算是孝了”。同时向别人解释了无违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做为子女,不要理会父母违礼的要求。3)、反感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孝应该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孟懿子却想用孝去要求别人。

  孟懿子、孺悲,在后来的弟子传都没有被列入,里面的原因,这里也许可以管中窥豹吧。《论语》中“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那段”,可见孺悲很是自傲。孔子之所以不见他,是因为他比较傲气,也不太尊敬孔子,没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孔子。(警示一下自己哈,拜师,是自己的选择,拜师而不敬师,不笃信师,是不行的。不敬其师,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他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所以光是养而没有尊重的心,就不是真孝。

  遗憾的是。现在有多少老人欲求犬马而不得。又有多少混蛋拖家带口去"啃老"。如今的父母们。都当得"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八个字。那一个个苍苍白发之下的身躯。承载了的少的心酸和无奈。
在生活本身的活剧中。我们在建功立业开创未来的时候。能不能偶而停下来。回头看一看。看一看那病中的爹娘。哪怕送去的只是一张笑脸。

  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劳模"们。不能探望病中的亲娘。不能参加老父的丧礼。不能见到刚出生的儿女。似乎这样。才能显出英雄的本性。才能如何如何。孝弟,人之本也。如果连人的本性都迷失了的"人"。还可以称之为人吗?

  所以孔子讲为政。讲的最少的是政。讲得最多的是"人"的本身。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前面子游问孝,夫子说要敬亲,这里子夏问孝,夫子说要爱亲。

  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集注】程子曰﹕“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孔子为什么要对子夏这么说,因为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气过人。但是,未免有点恃才傲物,对父母有时不那么好声气。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里说“色难”,也是根据子夏的特点,对他的提点。

  孔夫子讲孝。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甚至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给出。只是从一些小事情讲起。
大道至简,经典存在生活中,经典指导生活,这是赖老师经常说的,可是很多家长不相信。

  在这"为政"的一篇中。反复提到孝。其实是有理由的。孝在儒家的传统里是处于核心的地位的。为什么?因为在儒家的。身-家-国-天下。的体系中。"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因为对君,甚至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都是从孝这个基本概念推而广之而得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6:29 , Processed in 0.02804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