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三七生

儿童读经教育欲走向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4、总之,学是为了用,知是为了行。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身体力行,任何文字都是多余的。任何唯以记诵文字多少为考量学习水平的教育,从目的与结果上比较,都必然是失败的,即使将来能以此混饭吃也是一样。当前的应试教育如此,换汤不换药甚至更加变本加厉的任何教育都是如此。
三七生 发表于 2011-5-23 08:36


这个“总之”,就显得很草率,和缺乏对教育的思考。
如果像三七生这样解释,是认为孩子是死的,今天读了书,明天就不活着了。这是对孩子没有爱心和信心,没有去关怀孩子将来的整个生命。

任何人学习都是为了用的,这个没错。可是什么时候用,是个问题。我们先说数学,从初中开始到大学,几乎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啥用处,为什么逼迫孩子学呢?比如:语文课文,那东西是一辈子都不会有任何用处的,为什么逼迫孩子学呢?再说英语,有多少人学习英语的时候能用上英语呢?有多少人这辈子能用上英语呢?为什么还逼迫孩子学呢?

所以学习是为了用的说法,也正说明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极端失败的。你把孩子送去上学就等于学习用不上的东西。

可是用这个来说读经,这是极大的笑话,这只能说明三七生文化程度太低。因为任何人稍微读一点经典,都会知道,这些经典对人生是有极大用处的。任何一句都逃不过实用主义。因为中国古人就是实用主义的哲学,不实用的东西,我们的祖宗早就给抛弃了。

所以一看到这个“总之”。我就非常的感慨,这正是文化衰落的表现。毫无文化概念,来评价文化问题。对孩子毫无情感,来评价孩子教育的问题。这咋说呢,可笑吧,也可悲。
我们做教育,要认为孩子是个鲜活的生命,今天教育他,明天他还要很好的生活。我们用这种爱去体谅孩子。这些经典给他们以后,他们明天能够更好的应用。用自己的僵死的头脑来认为孩子也是僵死的,这是滑稽的。
发表于 2011-5-23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从事读经的学堂和老师应时常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让孩子读经的父母也要时常反思。
常怀感恩心,感谢三七先生提出这样的话题。
发表于 2011-5-2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四训》云:一心为善,正念现前。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教孩子读经,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教孩子读经,或许会正念现前。
发表于 2011-5-23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时间,如果他自己越读越快乐,快乐得要大量读,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不是受家长或明或暗的逼迫,压迫,我想作为父母用心来体认是能感受到这一点的,那么就随他去大量读吧,如果到不了这样的境界,那么只要每天读读也是很好。这里父母的心态,环境,操作方式细节上都很有讲究。孩子不是一点苦都不能吃,一点都不能被逼迫,但是如何掌握度,就值得父母去好好思考了。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仅仅是读经这件事。
  毕竟很多成人以后是感谢父母当初一定的“逼迫”的,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虽然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许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可是,父母什么都不“逼迫”的就一定没有心理问题吗,什么事都是浅尝辄止,到不了深的层面,尝不到深度的快乐(孩子大部分是这样的,什么都感兴趣的玩一玩,但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有时是需要父母帮着推一把的。linlin124 发表于 2011-5-23 09:33


这就是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很多家长让孩子读经,读第一天,孩子不喜欢,就算了。这是没有思考过教育的问题。如果用“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这样无稽之谈来看教育,就得让孩子浅尝而止了。就是什么都“止”了。孩子哪样都学不好。然后自我安慰一下“其实笨点也挺好”
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本来孩子很聪明,你为什么要让他笨点呢?本来孩子可以学到大智慧的,你为什么限制他们呢?是在爱孩子吗?爱是挂在嘴边上的,还是行动上的?你让孩子笨下去,让孩子接受那种学校教育的压迫和残害,是在爱孩子吗?你对孩子不负责任,孩子不喜欢你就不教,这是爱孩子吗?为什么不想办法让孩子喜欢呢?

所以linlin124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教育上不能没有点强迫。当然也不是强迫到孩子没法接受。教育上不能不给孩子挫折,但是不要挫到折了。这个度是要考虑的。

读经也是一样。方向明确了之后,孩子今天可以少读点,明天少读点,慢慢的就多读了吗。今天表现好,给点奖励,明天给个表扬,后天他就喜欢读了吗。你知道孩子喜欢读经的时候,多么快乐吗。没有见过呀!只见过落实弟子规的学堂,他们的孩子为了规矩很痛苦,就整天批评大量读经,这是没有缺乏思维的表现。赶快去读读经吧!

人生有这种缺失是很可悲的!

感谢linlin124的思考!
发表于 2011-5-2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8# 齐谦学堂孟庆锋

说理就说理吧,没有必要评判他人吧。关于文化,关于传统,我有个人崇拜主义。即便是南怀瑾先生,也从来没有说过谁文化高文化低的话题。

说得挺在理,只是顺带把人家给扯上,也就变了味了。不明白这样的教育者对受教育的孩子来说是怎样的影响呢?呵呵。人师难求啊。读再多的经典再有文化也不见得就能被称为人师呢。
发表于 2011-5-23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读书贵在知行合一。哪怕我们明白一句,做到一句。

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用做真理代言人。
禅音 发表于 2011-5-23 09:20


实际上,这种类似于口号。口号很有用,但是缺乏实际价值。人人都知道不要固执,可是人人都很固执。孔子最固执。能理解为什么孔子最固执吗?

孔子还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所以孔子是不会改变的,是最固执的。但是孔子的固执就不是意、必、固、我。而我们的固执,可能就是意、必、固、我。但也不一定是这样。

道理讲通了,固执下去也没关系。道理不明晰的人,往往犯有意、必、固、我的毛病,但是他们却批评别人的时候,都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句话往往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而是说给别人听的。是意、必、固、我的人说给不同意见者听的。

实际上,大家都在阐述各自的道理,也没有人要做真理代言人。可是毕竟要把自己的认识讲出来吧。大家都讲出来,多听多看才会明晰。为什么人家一讲,就扣个帽子“真理代言人”呢?
因为不想听别人意见了,所以要给人扣帽子。
发表于 2011-5-23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孩子们好运!因为他们才是各种教育理念的主体,或者说是实验品,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读经班......
     实验成功与否,还是几十年后由他们来评判吧?
   有些事情光凭热情和善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和智慧。自度才能利他呀!
发表于 2011-5-23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发表于 2011-5-2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来万句少,悟透一句多
发表于 2011-5-23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5-23 18:55 编辑
我以为如要教育,又要保住童真,要在教材教法两方面去注意。在教材上,要尽量用纯良的,少用污秽的。在教法上,多用开放引导商量鼓励的态度,尽量不要用责求规定禁止打骂的方式。

广毅 发表于 2011-5-23 09:07



    王财贵老师说得好啊。
可是放眼望去,恕我愚昧,有几人用这个教法呢。这个教法很难捉摸啊。因为这要深深懂得人性才行。要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才行。
我也听过王教授的演讲,甚至当面交流。我听到的更多的是“读就有,不读就没有”,“大量,老实”。至于“开放引导商量鼓励”,我知道,王教授是支持的,这一点我万分确定。只是,我没看到作为重点,只不过是点缀而已。而且,事实上我所见到的大部分私塾不是如此。恕我孤陋寡闻。(台湾和国外的不了解)
家长们自己可以去调查。
我也能理解磁盘说的,为了文化,可以牺牲一些。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以为,只要读就行。实际上,这里面操作起来,问题很多。
总之,经典当然要读,也没什么不可以读。但大的原则必须以人为重点,而不是教材为重点——这是大方向。这也是我和目前许多读经流派的最主要的分歧。
发表于 2011-5-2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需要什么,孩子不需要什么?
到底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家长自己的理想?!
我们到底爱的是谁?
发表于 2011-5-2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妈写的,感人,转在这里!

写在你即将四岁的时候

呵呵,没人能让我放弃读经;
就算东西风恣意吹,我一 ...
linlin124 发表于 2011-5-23 09:45


你要这么做,当然别人都没有办法。
除了祝福,我还能给你什么呢?

祝福一切都平安吉祥。
发表于 2011-5-2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5-23 19:03 编辑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人!
我们了解人么?了解人性么?
了解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么?
如果对教育对象不是足够了解,那教育会不会变得比较危险?
发表于 2011-5-23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180楼侃侃而谈的广毅先生,不就是那位在山东某私塾拿镇纸木打孩子的吴老师吗?我不知道是谁推荐你看【圆善论】的,你说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这肯定是反映了实情的大实话。看不懂就承认看不懂,看不懂就说明【圆善论】对于【现在的你】而言不过是满纸废话,最老实的做法就是【看不懂就不要看】,去做自己【真正懂】的事,无论别人说它多么好。

你的大实话同时还表明,那个向你推荐【圆善论】的【谁】实际上没有识人之明,他向你这个【连两页都看不下去】的人推荐了他以为很好的一本书——【圆善论】。这个事实同时又表明,这个【谁】他自己肯定也看不懂【圆善论】究竟好在哪里,因为他根本没能真切体认【圆善论】所开显的【德性之智】。换句话说,这个【谁】只不过是道听途说地以为【圆善论】是一本好书,于是这个【谁】就信以为真地向【连两页都看不下去的你】推荐了这本书——对于你们二人而言都是废话的这本书。

这件【糊涂人办的糊涂事】如果说还有什么价值,那就是你说了一句反映实情的大实话。【这句实话】一点都不糊涂,直截了当,真实无妄——只是说这句话的你自己,在说的时候并不知道而已。

通透了解【圆善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广博的中西哲学的文献基础,需要艰苦专精的哲学思维训练。我认识的一些哲学博士和教授,他们虽然耐住了长期钻研学术的孤独,终于具备了这两项基本功,但他们仍不能恰当了解【圆善论】的真实价值。原因究竟何在呢?你最敬重的王教授的导师牟宗三先生说,这是因为【缺乏生命的存在的相应】。【存在的相应】不能用【它是什么】这样的问句去了解,而要回归到生命当下体悟纯一,实践工夫尽在【精诚觉照】。

这位吴老师当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在干什么。我知道除了那句大实话之外,吴老师其他那些话都是些【记住的知识】,不是他自己的,只是鹦鹉学舌而已。比如,他宣称自己恍然大悟了【人性的现实性和超越性】,这就是典型的曲解附会,搬弄名相。他一边自以为是地说教着,一边毫无察觉这自以为是的轻浮,一边毫无察觉【自己从未真的了解过那些言辞的真实意义】。。。提示一下吧,【超越性】不是一个名词,而是要在【存在的体悟】中去【具体了解】。工夫尽在【精诚觉照】。

听说这位吴老师现在也想出来自立门户教书了,我好像从来没看见他为自己以前的那种粗暴的儿童教育方式表示过歉疚。这就是不诚实。
发表于 2011-5-23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我们既不能详知小孩情状,也不能说十分清楚自己的情况,还对经典一知半解,如何能教得好孩子?屡败屡战耳!

所以很多时候"无为而教"也许是最好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那些伟大人物多是"野生"的,而非"人工培育"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5 10:17 , Processed in 0.02696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