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姜与炙甘草

我家宝贝爱发烧和她的健康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4-17 13:36 编辑

看糊涂医博客有感触如下:

1) 我很喜欢糊涂医行云流水的医风, 更喜欢他谦虚自卑的人风, 尤其喜欢他幽默开朗的文风!

2) 让我想到了我小时侯的各类小游戏, 这些不起眼的小游戏包涵了很深的中医道理, 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道. 像手抓膝, 弹麻筋......所以我就又开了个新帖子如下:

八卦一下童年的小游戏.http://www.37ct.com/redirect.php?tid=45984&goto=lastpost#lastpost

3) 开阔了我的许多思路.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心如止水

http://blog.sina.com.cn/teawatertree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字诀养生法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4-18 06:42 编辑

http://www.chinaqigong.net/mltyqg/yqg/lzj/index.htm

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秦汉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论述。《庄子·刻意》篇中说:“吹 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发明长息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师,在他所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也提出了六字诀治病方法。他谈到: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谓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 、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中,想心方便,转侧而坐,绵微而用。颂日: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治,三焦壅处但言嘻。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



吹、嘘、呵、呼、嘻、呬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卤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六字诀养生法_百度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1%F9%D7%D6%BE%F7%D1%F8%C9%FA%B7%A8&fr=ala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男有八德------孝  悌  忠  信  礼  义  廉  耻

女有八德------孝  顺  和  睦  慈  良  贞  静
发表于 2011-4-18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姐我看到您啦,
多亲切的邻家姐姐啊,
但是其他人一个不认得,
小贝我一直把她想成一个白裙飘飘的小仙女模样,
很符合我的想象,确实就是小仙女一个么,真白真漂亮,
姐夫比我想象的胖了点,没想通这么能干的又是上班又是做家务的,怎么还有小肚子啊
发表于 2011-4-1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看糊涂医的因天之序,合道而行序列,还认真作了笔记,很适合我这类对经络感兴趣却无论如何也搞不懂经络的菜鸟。
发表于 2011-4-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54# 姜与炙甘草

   姜姐给您推荐个博客,妈妈带孩子的,而且里面的很多陕西面食,
  我昨天看的口水.....呵呵,做法写的也很详细.
    http://healthzone.blog.sohu.com/entry/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天天妈.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病四法——接受他、询问他、安慰他、化解他

http://www.37ct.com/thread-18349-2-1.html

看病四法——接受他、询问他、安慰他、化解他

总、病即是人

1、病即是人,有神,有灵,有情感,有意志,有智慧,有慈悲;须尊重,须敬畏,须顺从,须感恩。不能玩忽,忏逆。
2、病非无知无识,可随便处置,甚至视为有害毒素,随便绝杀。
3、杀病即是杀生,必然伤己。
4、病乃不和之兆,近死之象,最须和,最忌杀。(杀物命以适己,是杀他;种种不良情绪,是杀自;对照顾自己的亲友发怒生怨,是杀亲;视病为毒,以种种手段欲绝杀之,杀伤天地仁心,干犯阎罗使者。)

一、接受他

1、病非常人,他不会误撞门庭,他来了,人要小心奉事。
2、病是天地训诫,仁爱至极,能不敬顺奉行吗?先,天地行无言之教示,人不悟;然后行圣人有言之教示,人不遵。又以种种不如意而逆之,人不悔。又示种种征兆以警之,人不觉。愚痴暗钝,刚强难化,愈行愈远,天地为爱其子,不得已特遣病师登门,耳提面命,坐宅教化,仁爱无加也。如父母爱子,先身教,后言教,乃至施顽逆以藤条者,爱之深乃责之切也。而人至此尚不觉,病来无不生厌嫌之心,是厌嫌天地之大仁大爱也。
3、病是阎罗使者,威严无比,可以忏逆干犯吗?大病者,阎王之上使,而凡夫之人不知束心悔过,敦品励德,而反起心欲斩杀之,愚狂之甚也!
4、佛言:病是自业招感,德有亏,行有损,故致病。欲愈病,德业为根本,医疗为助缘。
5、心悦诚服接受者,为上:心平气和接受者,为次:勉为其难接受者,为下。

二、询问他

1、用心问,问于心。是谁?为何目的?有何教命?
2、凡疑难怪症,重急危病,多属亏负众生,即佛家所谓业障;故来者即是怨家债主,若不满足,绝不离开。
3、若四大维和,五行失序,阴阳不调,即医家所谓疾病;故来者即是天地信使,但只听命,法于自然,即阴阳和,天地悦,病去人康。
4、人皆有业障,人皆违自然。业障不知忏悔化解,即现为疾病凶灾;疾病不善护理调养,即招感生业障。故一般所谓病,往往是业、疾交缠,故当德医并行。

三、安慰他

1、对债主,当知错、惭愧、忏悔为安慰。
2、对信使,以知错、敬顺、感恩为安慰。
3、生病就是我们有错。

四、化解他

1、对债主:给他功德,乃至性命。一心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
2、对信使:平衡身体阴阳,重新检视人生。
3、不论何病,皆当念佛、吃素,以淡泊之心,顺自然之道。念佛修德,从医调养。若此不效,是命当终,毫无遗憾。若行斩杀,必定激化矛盾,小病转为大灾,缓病变成速死,从错入错,从苦入苦,遗憾无穷,后悔莫及。
4、转被动为主动。无求无惧。以病为师,但求无愧于心,不求无病于身。

五、感恩他

1、病是人生重要一课,是人生之良导,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觉悟人生。
2、佛陀开示生老病死苦。
3、病是天地之陶炉,令高慢的人谦卑,桀傲的人柔顺,愚者智,暴者慈。
4、由己之病,怜天下一切人病;自愿离苦,愿天下一切人离苦。
5、以病为契机,以病为良缘,一心念佛,同生西方,免生老病死无明大病,获无量光寿坚固法身。
6、待晓天之商客,闻鸡鸣则喜;愿净土之行人,得病患偏乐。

六、破常途之疑

1、病之初来,如在门庭,暴力赶之,则趋中庭,再入里屋。
2、或自损家具器物,失财伤身,而病亦离。已得满足故。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草干姜汤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4-24 16:23 编辑

仲景之《伤寒论》,常被尊称为旷世之作。在于其集理、法、方、药于一身,更在于仲景之方小而精焊,配伍精当,下面仅以甘草干姜汤为例,浅析仲景之心。

      我们先看甘草干姜汤的原文,原文可分为两个部分,先看上半部分:“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是误服桂枝汤之前的症状。伤寒教材说这是伤寒兼阴阳两虚证,让我们来看一看其病理演变过程。本条首先点处:“伤寒”“脉浮”“自汗出”和“微恶寒”,初看此四证,好像是伤寒表虚之桂枝汤证,但是桂枝汤证并没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的病证。在某些桂枝汤条文中,即使出现“反烦、烦躁”但是究其病机是因为阳气郁遏太重,扰及心神。本条所说之证,汗已出且微恶风寒,并不是完全符合。所以单纯诊断为伤寒表虚证是不准确的。《濒湖脉学》中说“浮脉主阳表病居”,此处见浮脉且有微恶风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此为表邪未去也。证见自汗出、小便数,定为阳虚不能摄阴,使营阴外越的表现。现在分析其病人之尿和汗,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所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现在阳气不足,所以尿和汗必然都是量多而清稀的,其中病人也可不表现为小便量多而表现小便频数,这都是下焦阳不摄阴的表现。汗多尿多,自然体内的阴津就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热扰及心神,所以见心烦,此处并不是阳气郁遏太重引起的热扰心神。关于脚挛急的解释,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阴虚不能够濡养筋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焦脾阳不足,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的津液不足,阳明主四肢,故脚挛急。从上述可以得出现在的证是伤寒表虚阴阳两不足。“凡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甘草干姜汤主之,以复其阳”,这是原文的后半段。服药之前的症状主要就是汗多清稀兼有伤寒表虚,其病机就是汗出伤卫,卫阳不固而致汗漏,其余都是漏汗后阴伤的表现。本来应该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固阳以摄阴,则会痊愈。但是医生却只看到了伤寒表虚证误给了桂枝汤,又给病人发汗。汗出后,一则更伤表阳,阳加于阴为之汗,又损伤体内的阳气。再则汗出伤阴更甚。阳气虚而致阳气不达四末,故见厥证。咽中干为阴虚更甚的表现,心烦也转成了烦躁。“阳盛则烦,阴盛则躁”,本病证是阳虚于内,故阴寒内盛,弱阳勉强能够与盛阴相争,争而不胜,所以肢体躁扰不宁。所以我分析原文的“烦躁”是个偏义词汇,偏在“躁”上。分析此病,应该是阴盛格阳,而咽干、心烦等证应“假证”。所以温补阳气便是首当其冲。但是,也不排除“阴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之理,故仲景用甘草干姜汤温补中焦阳气。而后面的“吐逆”一证,教材上说是阴寒犯胃,我则认为是误用汗法而致脾阳受损。根据第307条的论述“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及自利而渴”脉证相对,再从甘草干姜汤以方测证,故应为脾阳不足而致胃中虚冷,进而吐逆。

      我们来看甘草干姜汤方,甘草 四两(炙) 干姜二两仅此两味。但玄妙机理甚深,本方为理中之半,“理中者,理中焦”,此甘草干姜汤其旨也在温补中焦阳气,此两味药配伍,虽不失为“辛甘化阳”之理,但为何甘草的用量大于干姜?本方证因卫阳不固而致汗漏不止,又因误用桂枝汤发汗更伤阳气,为何不用附子?关于“甘倍于辛”,在《伤寒心悟》中说:“甘草之量大于干姜,旨在复脾胃之阳”。《聂氏伤寒学》中说:“甘倍于辛,在于急复中焦之阳,中阳得复,脾气健运,则厥愈脚温”。程、聂两位伤寒大家之言,余信之不疑。但仍觉还没有参透仲景之理,遂探究其中,又得新悟。《本草备要》中对炙甘草的论述说:“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而对附子的论述:“逐寒邪而发表炮则辛苦大热”“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从以上对两味药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仲景大量用甘草,旨在温补中焦阳气,而用干姜的目的在于散其脾胃寒邪兼以止呕。本方证重在脾阳不足,继而生寒不能温煦。故应以补阳为主,散寒为辅。此其一也。其二,本方证不只为脾阳虚,也有脾胃之阴液损伤之证。切不可以用大量的辛味药散其寒邪而更伤阴液。这也是不用附子的主要原因。干姜之辛热之性虽不及附子,但仍为辛燥之品,恐有伤阴之弊,故不可大量用之,且用大量甘草更护阴液。其三,甘草甘缓。《素问脏象法时论》中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即脾脏的功能和缓柔软,应该立即用甘味药物来缓和它。因为干姜味辛性烈,大量用甘草可以使干姜的热性缓慢的发挥出来。正如张锡存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甘草与干姜同用,能逗留其热力使之绵长。”而现在多用炮干姜以缓其辛燥之性,也可防伤阴之弊。仲景之方虽小,但是旨意颇深。如桂枝甘草汤,辛倍于甘;本方甘大于辛;芍药甘草汤,酸甘各半。其旨仍在其中,还望大家细细品味。

      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中用于表虚兼阴阳两虚证,而在《金匮要略》中用于肺痿咳吐涎沫。虽治疗的证不同,但是机理是一致的,都是先补其脾阳。治疗肺痿只是尊其“培土生金”之法,这里不再赘述。

      纵观其方,重用甘草,辅以干姜。辛甘合化为阳,以复中焦阳气,中焦阳气得振,则四肢得温,阳气得复。仲景之方药虽少,但却不失其效,吾辈应细参仲景之心,以得经方之旨。
发表于 2011-4-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在姜姐的空间看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小贝姑娘了,好羡慕她白白的皮肤哟,我家这个曾经也叫小贝(现在不叫了,与她八字不合)的小姑娘为啥皮肤不白而是黄呢,是脾虚吗?我和她爹都很白啊,只能期待她长大了会变白了,还有她晚上睡觉会时不时哭几声,没被吓过啊,为何睡不安稳呢?是心肾不交吗?这小姑娘就两点让人头痛,一个是睡眠不安稳,一个是清洁她的屁股要大力反抗,拼命挣扎加大声哭泣。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都会按自己特有的规律成长, 不要过于担心和焦虑.

不要把别人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短处,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天使.

早上起床可以适当拍拍胆经, 空心手拍几下, 仅花费1~3分钟, 大人和孩子一起放松, 权当一个亲子游戏.

顺着孩子的身体需要, 不要强加她的身体.
发表于 2011-4-25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姐姐,我发了信息给您,您什么有空把庄先生的账号发给我吧,给您添麻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话实说, 我还没有庄先生的帐号.

不过, 我可以帮您问一下其他37网友的姐妹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0:50 , Processed in 0.02282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