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知止

自学中医理法方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8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两段,标记一下,留待慢慢看。

另,提个建议:既然是给自学者看,比如我,那些个古文穿插在中间,很艰涩难读,能不能完全抛弃古文来写?不必引经据典,只需要表达你想说的就好了,那样看得比较通顺。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志一老师鼓励!

回楼上的朋友,我现在的水平说中医,离开了原文就有点不会说话,所以还没有能力完全抛弃古文来写。我写这个东西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助自学中医的人进入对经典的学习。因为不学习经典很容易道听途说,少得为足。并不是想要写一个东西,让大家一看,中医就自学OK了。想要学好中医,好像总得自己看一看中医学的经典才够可靠。


我带着这个目的的写法,对于中医和古文都是最初接触的朋友,好象确实不太适合。希望我以后能有点长进,写得让大家满意。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理、法、方、药是贯穿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理,不仅是指人体之生理、病理,还包括天地之理。中医学是从天、地、人的大系统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引言:“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个综合的考察过程,就是中医学的“诊断”。故知中医学的诊断过程就是以整体、动态的认识方式来知常达变的过程,完成了对上述生理病理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完成了作为“诊断”的辨证。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有很多种辨证方法,本篇只重点介绍《伤寒论》中构建的“六经辨证”方法。我们知道,《伤寒论》原著中并没有“六经”这样的概念,这个“六经”完全是后世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约定俗成的简称,此外再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所以,确切地说这种辨证方法就叫“三阴三阳辨证”。

《伤寒论》把人体的气化过程分为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部分,以此观察病变的部位和气机运动方向、状态而“辨脉证并治”,是典型的以“象”来把握机体阴阳变化的精妙方法。因为凡所病变不外是机体的阴阳失和,不外是机体的正邪交争,人体的正邪交争过程若以三阴三阳分而观之,则有六种主要类型的反应方式,分别称之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这六种反应方式都各有其特征性的病位和脉证表现,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胃家实”为阳明病;“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太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为厥阴病。这种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既能涵摄八纲、脏腑、经络等辨证内容,又便于直接判定病变的阴阳属性,是中医学正邪交争病理观的切实运用,体现了中医学中最具整体意义的动态病理观,所以可以用它来辨识所有出现了气化失常的病情,并且气化失常的影响越具有整体性,用这种方法就越有优势。对此,古人称之为“六经钤百病”。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抄袭 三七老师 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中医学总是强调两千年以前的东西,总是说经典中的方法可以适用所有的问题,这可靠吗?人类的疾病谱一直在变化,西医的教材要五年更新一版,还跟不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很多的病情是以前从没有过的,那么古老的中医怎么能够治疗呢?在中医界也有“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论调。

这个问题不解决,学习中医的必要性都无法成立,就更谈不上对中医的信心了。确实我们都能感知到很多事物都在变,事实上具体的变化是不可穷尽的,但无尽的变化背后还有着不变的东西。比如人类的服装不断在变,但穿着它人的人体并没有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也在变,但人类吃喝拉撒睡的机能,与古人并没有两样。还有,疾病也在变,细菌和病毒的变异更是当前社会的主要惶恐之一,但人体对待它们的反应机制并没有变。

从免疫学的角度看,人体的免疫功能根本不在乎入侵者是细菌、病毒、还是其它的微生物,更不在乎它们是否变异,无论入侵者有多少花样,人体本有的免疫抵抗、免疫吞噬、免疫修复的机制都会启动相应的方式去处理,只要人体的免疫力是正常的。从中医学来看,就是人体的正气抗邪机制是不变的。人体无论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病邪,发病的部位总是不外是一身表里,正气抗邪的反应也总是以固有的方式进行,所以变化的只是疾病的表现,正邪相争的本质并没有变。

《内经》中讲“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知常达变,察同识异,是我们学习中医时不可偏离的原则与方法。如果我们无法“察同”,就说明还没有进入中医学之门,也就无法运用中医学定向干预正邪交争的“扶正祛邪”原则与方法,也就会和大众一起面对新兴的、变异的、非典型的病情而恐慌,当然也就无法运用中医学来利益大众。只要没有“察同”,对于变化多端的疾病无论有多少新奇的观点、发表了多少文章、更新了多少教材,都和真正的中医学并无关系,可能对实践也无所俾益。所以我们学习中医时先踏实地了解那些不变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前提。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三阴三阳辨证

无论病症有多复杂,其过程不外是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调,气血津液在不同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倾或稽留,而它们都必然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三阴三阳辨证就是以具有标志意义的症状、脉象为线索,结合这些脉、证的有无与演变过程,判断当前处于哪种类型的正邪交争,从而认知机体的气化状态。


例如,感受寒邪时最容易耗伤正气,引起机体的气机失调,所以被寒邪所伤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典型的正邪交争反应。人体内卫气是最活跃的力量,感受到病邪时卫气会第一时间去防御和调节,在寒邪侵袭肌表时,卫气能及时趋向肌表进行调节,这个调节的过程不是平静的,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表现,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的“病症”。

这样一个卫气奔赴到体表发生的一系列的反应,就叫作“太阳病”。如果明明是寒邪袭表了,卫气却不能趋向肌表来进行有效的调节,这时机体也会发生一系列的调整反应,就叫“少阴病”。卫气在第一时间发起反应的同时,也必然同时启动了营气、津液、血甚至是精的同步调整,所以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最终表现为各种气血津液在整体上失去常态的综合反应。

如果气血趋向体表的反应太过亢奋,以至于打破了整体的上升降出入状态,从内到外都是一派外散的趋势而不能收敛、下降,这就是“阳明病”。气血不能内收,内在必然匮乏,以至于不能内在的营卫化生与运行都不能维系,这种不正常状态就是“太阴病”。

在这个简单化的理解中,太阳病与少阴病代表了正邪交争时体表部位气化的太过与不及,阳明病与太阴病代表了作为营气之大本营的以胃肠为主的体内部位气化的太过与不及。在这内外之间的部位出现了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的病理状态时,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

对此,中医学习惯上的说法是外部叫“表”,内部叫“里”,内外之间就叫“半表半里”。营卫之气在内部要出行到半表半里而出不来、出行不畅,就是厥阴病;已经出行到半表半里了,但还是运行不畅,就是“少阳病”。

这样按三个部位的气血津液状态的太过与不及,在表的、太过的属阳;在里的、不及的属阴,以此来归纳、辨识病情,就形成了三阴三阳辨证。这只是一个简括的说法,下面结合《伤寒论》的内容,具体学习这种辨证方法的内涵。
发表于 2010-3-1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的部分来了!热切期待中啊。
发表于 2010-3-12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和谐拯救危机》后    感觉  佛经可以解释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狗尾花 于 2010-3-12 13:28 发表
看了《和谐拯救危机》后    感觉  佛经可以解释一切!!!



赞叹!
发表于 2010-3-12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刚开始看得头大,后来静下心来看,太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1、太阳病

太,是大的意思。人的体表是与外界接触、适应外部环境的第一道边界,面积最大,需要大量的阳气来卫护和调整。又,外为阳。阳者,卫外而为固。所以“太阳”就是指机体气化过程中阳气外行到体表发挥作用的那一部份。从前面营卫功能这内容可知,这部份主要是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等作用。所以通常说“太阳主表”。

太阳病,就是这些以卫气固护肌表、维护体表气化的过程出现了异常。卫气要起作用,必然离不开营气(荣气)的支持。所以太阳的气化主要由营卫来统摄,太阳病的病机也多用“荣卫不和”来说明。人体内最多的物质是水,水是一切生命活动发生的大环境,营卫之气的运行也离不开水液的承载。同时,津液运行与代谢,也要在营卫之气的运行推动下完成。所以中医学认为体内的气与水的关系是“气帅津行”,“津能载气”。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与津液是不能分离的,水液代谢就是人体气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所以,太阳病时,除了作为主导因素的营卫之气的异常,还有一个同步的问题就是水液代谢的异常,表现为出汗、排尿的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邪入侵时,卫气奋起抗邪,必然会调动气血津液等趋于体表,就会出现脉浮。
寒邪的特点是引起收缩,这是它的自然属性,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热胀冷缩原理。中医学对此称为“寒主收引”。

寒邪引起的收缩不仅是指我们熟悉的受寒后人就踡缩着身体,更重要的是说明机体受寒后经脉和血脉都会被引起收缩。如《举痛论》所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这还涉及了一个中医学认识疼痛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不通则痛”,也就是说,所有的疼痛,无论其引发的因素是什么,其直接的原因就是经脉不通畅。体表受寒后体表的经脉不畅,所以会出现身体疼痛。

气血偏倾于体表就是为了要通畅开被寒邪所凝滞的经脉。在没有恢复畅通期间,卫气正常的温煦功能受到影响,人体就会感觉到恶寒,就是总觉得怕冷,穿得很厚、盖着被子仍然感觉冷。因为有这个冷的感觉,机体才会继续调动气血来到体表,以恢复原有的温暖。

这时,相对过多的气血达到了肌表,运行得又不通畅,所以还会有全身性的乏力、重滞、紧硬不舒等感觉,也就是我们在受凉感冒时最常出现的那些症状。一般情况下,单纯的体表受寒时,这此症状中尤其以足太阳膀胱的循行区域为重,如头痛以后脑勺为主、后脖子甚至整个后背紧、痛、怕风。这就是《伤寒论》中说的“头项强痛”。项,是指脖子的后面,脖子的前面叫颈。所以楚霸王在乌江的那种非常行为叫“刎颈”,从后面挂在脖子上小链子叫“项链”。这里的“强”,读作犟,是一种发紧、发硬,不柔和不舒服的感觉。具足了这几个症状,就可以很明确地判断是体表的气化出现了明确的异常,所以这几症状就是典型的太阳病表现,可以用它们的出现来确诊太阳病。所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被称为太阳病的“提纲脉证”,因为它总括了太阳病的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述可知,普通的感冒就是一种最常见的太阳病。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感冒的特征、表现也是不同的。有的人稍一受凉就感冒,有的受凉后打几个喷嚏就没事了。有的人感冒发烧很厉害,有的人感冒症状一点也不明显,就是感觉难受。有的人感冒烧得滚烫,身上也没有汗;有的人一感冒总是出虚汗,一见风浑身起鸡皮疙瘩等等……可见,太阳病的提纲只是指明了在体表这一大类病变的总病机,还没有详细到具体病情的具体机制。我们知道,内因是决定事件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因素,所以我们以机体的正气为中心来认识这些不同。


机体的正气充足,卫气的防御机能健旺,则寒邪无法深入,所以受寒时打几个喷嚏就把寒邪的收引力量解除了。这样就不有形成正邪抗争的局面,所以也不成为太阳病。

还是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在暂时的汗出后感受寒邪或外来的寒邪非常重时,寒气就会侵入机体,引起体表的经脉收引,这时卫气自然会奋起抵抗,形成正邪交争的局面。寒邪收引得重,所以体表的汗孔都关闭而身体无汗。从人体的角度来看,遇到寒邪就关闭汗孔正是一个自我保护的反应,这样可以阻止寒邪的进一步深入。

所以。所谓的外邪致病特点,其实就是外邪所引发的机体的特征性反应方式。
卫气的进一步调节,就是偏向于肌表汇集更多的正气,这就需要营气的支持,同时还会带领津液、血液都偏倾于体表,直到足以发出汗来打开被封闭的肌表,恢复原有的通畅状态。在没有打开之前,整个肌表的气机都是郁滞不畅的,所以会全身疼痛。气血郁集在外、在上太重进,还会引起鼻衄,所以有的人在感冒一段时间没好时,会自发的流鼻血。而一但流鼻血后,症状就会有所减轻,甚至是完全好了。这是因为气血到足够的程度以至于暴发出来后,肌表的经脉终于恢复了通畅。可见,所谓的寒邪就是一种能引起经脉挛缩、收引的因素。所谓的散寒,并不是赶走了一种独立存在于机体的哪个部位的、叫作“寒邪”的恶势力,只不过是经脉气血从被收引的状态恢复到了通畅的常态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有过感冒的经验,感冒时不但会有前述的头身疼痛、乏力等症状,同时都会没有胃口,不愿意吃饭,甚至会有点干呕。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人体整个的气机运动是升、降、出、入四种方向均衡、有序的。现在气血都偏倾于肌表,气机是向外、向上的趋势大于向内、下降的趋势。现在因为全身的需要,把更多的气血调动到外周去,所以胃部正常的气血供应相对不足,胃气的下降也相对不足,而胃气本来是应该下降的,不能保持正常的下降,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甚至是呕逆的表现。这都是体表受寒后,气血奋起外出的趋势很明显时才会出现的情况。


感冒还有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烧。尤其是小孩感冒几乎都会发烧的,有的成年人感冒时才不会发烧,甚至说好几年都没发过烧了,感冒时只有上述的难受症状。其实,感冒时能发烧不但是正常的反应,应该说还是一个好的反应,因为感冒后气血达表,也就是相对多的能量偏重于聚集在外部,外部的温度当然应该比平时高,在发烧时气血会运行得更旺盛,从而打破被收引的状态。这是正气抗邪的正常表现,即《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说明这个人能够到达肌表的气血的很充足的。这时只要随顺人体自己的反应,帮助肌表的气血恢复通畅,就是正确有效的治疗。否则人正邪交争会僵持得更久,不但病人会难受,消耗更多的气血,也还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复杂变化,但在人体有这个反应能力时,机体还远没有达到会失控而出现严重后果的地步,并不会有过多的危险,所以《素问•热论篇》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病篇》是专门讨论伤寒发热的篇章,讲述这个问题的原文是这样的:“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意思是一般情况下人体出现发热性的疾病,是因为感受了寒邪。因为人体有自愈机能、有自我调节机制,感受到了寒邪,机体才会反应性地发起热来以祛除寒邪的影响。如果感受到热邪了,人体正常的反应是出更多的汗,让身体凉下来,与受寒的反应正好相反的。伤于寒而发热的疾病,在没有正确治疗时,有的会自已好起来,有的却会导致死亡。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天以上。这是什么原因呢?歧伯的答案是,在寒邪侵袭在一条经时,例如只有“巨阳”经受病时,主要表现为“头项痛腰脊强”,这时虽然发热很厉害,也没有生命危险。巨阳,就是太阳,太阳经能够统率一切阳经,因为它连在“风府”穴上,风府穴在督脉上,是足太阳经、督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所以一切阳经的营气太阳经都能够调动过来。这时“热虽甚不死”,是因为整体还调动气血来自我调整平衡的余地。只有内外表里的两条经内时受寒,甚至是“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时,才会“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由此可知,普通的感冒是“热虽甚不死”的,所以感冒时的发烧,并不是一个需要迅速镇压的对象,因为它是正气抗邪的反应,太过直接地干扰这个发热,也就是干扰了正气的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2:22 , Processed in 0.02491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