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心在心里

寻找自己心灵的钥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视别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却不好
(《不要用爱控制我》)
    虽然很多控制者的目的,是想正确地对待别人,并希望别人也如此对待自己。可多数情况下,他们良好的目的总是没法实现,因此付出的努力总是付诸东流。

    有个古老的故事,叫做“米勒的女儿”:一个叫米勒的人,和魔鬼进行了一场交易,用自己的一部分地产(后花园)以及上面的东西换终生的富贵。他极爽快地同意了这笔交易,因为他觉得只是损失后花园和花园里的一棵苹果树而已。但是他“考虑”得太不全面,他女儿当时正好在后花园玩耍,因此女儿也被魔鬼带走了。

    当妻子告诉他这个噩耗时,为时已晚。米勒和妻子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他们的女儿非常痛苦,经受了各种折磨,才逃脱魔鬼的控制。

    米勒想得到更多的财富,这个目的并不坏,但是他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在魔鬼掠走他女儿之前,他就已经“失去”了女儿。正因为他没真正把女儿当回事,所以当有情况时,也想不起女儿来。如果他真把妻女放在心上,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至少应该和她们商量一下。这样他就会知道,女儿当时还呆在后花园中,也就不会和魔鬼进行这样的交易。或者,他女儿知道了他的打算,就可以提前离开后花园了。

    但米勒没有这么做。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像米勒一样,做事的目的很好,就是不考虑别人,这样仍然会事与愿违。这个古老的寓言,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我在写米勒的故事时,就经历了一次“米勒事件”:

    一个态度和蔼的电工,来我家检修电器。我很明白地告诉他:“我正在书房工作,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先和我打个招呼。”

    而他根本没有认真理解我说的意思。就这样,无意识的控制行为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用电脑对书稿做一些编辑工作,突然,电脑“啪”的一下关机了——停电了!所有数据都丢失了。周围没有声响,也没有什么人来向我说明发生了什么事。一阵死寂之后,我飞快跑出屋外,想弄明白怎么回事。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他是不是触电了?”

    他很好,他正在工作!

    是他切断了整座屋子的电源。如果他问问我,就一定不会这么做,但他就像米勒一样,不考虑我的存在,似乎就没我这人似的。

    我告诉他我正在工作,他却置若罔闻?非得我是一个将军或者法官,他才能上心吗?

    我把米勒的故事告诉了这个电工。他非常真诚地对我说:“今天,您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原本并不想搅乱您的工作。”

    与撕碎妻子书的那个人不同,这个电工向我道歉,并决定以后改正。他本来就不想打断我的工作,只是确实不明白我的意思。

    不去理解或考虑别人,这样的人做事情常常适得其反,即使他本来的目的是想帮助别人。

    再好的舵,也需要头脑清醒的舵手来掌控

    目的就像船上的舵,它设定了我们的行动路线,引导我们去实现一些目标。但是,即使有最好的目的,有些人还是失败了。他们意识到出了问题,但他们认定自己的目的是好的而不做任何调整,最后他们得到的也只能是负面的结果。

    那些通过努力无法实现目的的人,他们会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呢?

    不能给他的家人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或者像米勒那样给家庭带来麻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用爱控制我》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1)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wWw.haoShuDU。COM

    如果我问“你是谁?”当你向我描述你自己时,会把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我喜欢这种样子,不喜欢那种

    我会这么做……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我是这么想的……”等等。

    在你描述自己的过程中,你清楚地说出了自己内在本性,包括你的思想、理念、感受、动机、价值观、能力、潜力、好恶等等。而通过这种方式,你正尝试着随意地给自我下一个定义。

    自我定义过程中,你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

    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经历更多的事情,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观点,你将更加了解自己。

    只有当你尝过巧克力核桃冰淇淋之后,你才会知道它是不是比香草冰淇淋更适合你的口味。

    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你的自我认识也一直在改变,你需要对这种认识不断地进行修正与调整。你可以想想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行为、思想、目的等等。

    你随时可以改变自己的自我认识:“我过去很害羞,但现在已经不再害羞了。”从孩提时代到长大成人,你的自我感觉在不断变化,你的自我认识的内容也不断地扩大。“十岁的时候我是个钢琴家。现在我20岁了,我不但是个钢琴家,还是个作曲家。”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逐步塑造着自己,因为我们的经历越来越丰富,但有的人却对自己内在本性的某个方面感到惊异。

    一个艺术家第一次接触艺术的时候会明白“这就是我想做的”;一个演员头一回登台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就是我的归宿”;一个学者看到某一课题会知道“这就是我要研究的”。世界著名的神学者约瑟夫?坎贝尔说,当他小时候第一次接触神话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而对于一个多数时间都处于失控状态的人来说,自我认识都很差。

    长大成人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身体和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开始我是一个细胞。现在我是一个人了。”“以前我不识字,现在我会写作。”

    在每个年龄段,你都能发现新的潜力与爱好。那些个性开放,又能真实面对自己的人在生活中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身体长成之后,心理上的成长还在不断延续。如果他们接受这样的心理成长,认识会变得更加深刻、全面和充分。

    在自我定义的过程中,你塑造着自己,同时你也创造出了一些未知的心理因素。这个看不见的因素就是精神边界。

    精神边界是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分界线

    如果没有精神边界,我们就会像滴进一池清水中的几滴墨水一样——很容易就淹没在众人对我们的评价之中,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会相信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自己本身。

    所谓的精神边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你的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界线。我们给这种无形的界限起了个精神边界的名称,只是为了使我们的讨论更具象一些。

    这本书对你了解你的精神边界非常有帮助,而这是很重要的,因为那些企图控制你的人侵犯的正是这条边界。

    正如你的身体边界决定了你的外表一样,精神边界决定了你的个性。

    你掌管着通过这条边界的一切,你就像一个“看门人”。当你接受或拒绝信息(事件或是经历)的时候,就像在签发或拒签许可证,打开或关上了经过边界的门。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寻找自己心灵的钥匙(树洞贴)

本帖最后由 心在心里 于 2012-7-27 05:19 编辑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2)

    如果我靠近你,你会往后退,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身体边界。wwW.hAoSHUdu。COm即使我并没有接触到你的身体,你也会觉得我想侵犯你的个人空间。如果我不小心撞到了你,我还应该向你道歉。

    但是,如果我和一个两岁的孩子待在同一间电梯里面,那么我不但会站在她身边,而且还要抓着她的手。一个孩子的边界是开放的,接受所有善意的呵护。

    当看见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外部特征,驻足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肉体上的暴力行为如殴打、性侵害等,就是侵犯了身体边界。一般人都非常清楚别人的身体边界,尽量不去侵犯它。而不注意这么做的人,则常常碰钉子。

    那么,与对身体的攻击一样,对精神的侵犯也是有害的。这些攻击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对方。但是绝大多数人,在最近才开始关注对精神的侵犯。

    一直以来,我们对精神边界关注很少。客观原因是:社会是如此关注外在的世界,以至于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看不到的就是不存在。随着原子裂变、微波、新星体的发现,网络交流的出现,我们才明白,还存在着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因为很少关注精神边界,人们有可能把别人的本体,与自己的混淆在一起。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它对所有的关系都会产生影响,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精神边界受到打击,就会产生失控行为

    有些事件很突然,以至于我们无法接受,或是只能逐步地接受。突发性事件给我们的精神边界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震动。如果我们遭受的打击超过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如果我们无法从这样的经历中摆脱出来,就会感到被压垮或是被生活抛弃。如果有了这样的感觉,就可以判断我们处于失控的状态了。

    我和一个老朋友谈起那些失控的人。我的朋友说他有一个久远的记忆:

    在他2岁的时候,他的妈妈把他和他姐姐单独留下来几个钟头,就在那个时候,他感到一种安全感,并看清了自己。他说从那时开始,大多数时候他都能感觉到自我。接着他问:“我一旦失控,所失去的就是这种对自我的感觉吗?”我肯定了他的判断,并且对他这么早就认识自我感到很惊异。

    迄今为止,我们看到反对他人的行为,都发生在逆向情境中。那些不良事端的肇事者似乎处于失控的状态中。在他们试图控制别人、做出反对其他人的行为时,他们侵害了对方的精神边界,或是身体边界,或者两者都进行了侵害。

    另外,当他们控制别人时间、空间或其他资源的时候,他们完全无视他人,就好像别人不存在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1)

    给自己下定义,这是我们的自由。Www.hAOShUDu.cOM

    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为什么有人还是会陷入失控的状态?

    前面提到的例子中,杰克让妻子拿衣服,不仅没有任何感激之情,还对她恶语相向。为理解这种失控行为,我们需要研究杰克的某些童年经历。这些经历并没有直接导致杰克失控,但对他今后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杰克这种负面性格的形成,就是很多这样的经历,加上其他方面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还要注意到两个重要的事实,这既与杰克有关,也与那些试图控制别人的人有关:

    其一,这些在正常情况下失控的人,他们只针对某些特定的人有这样的行为。例如他们不大可能漠视、羞辱、命令、诅咒他们的邻居、朋友,还有那些随意碰上的人。

    其二,当人们处于失控状态时,实际是失去了对自我的感觉。可以说他们出现了自我分裂的现象。

    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可以产生自我感

    在揭示产生自我分裂的途径之前,我们先稍做停顿,探讨一下所谓的“四种功能”,因为当这些功能遭到削弱的时候,就会发生人格分裂。

    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四种功能: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这些功能使我们产生自我感。

    教育者、雇主和职业顾问,都是以这四种功能为基础,设置各种测验来评估被测试者的人格类型、职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的。

    一个人走进一间屋子,他可能会感受到屋子的温度、气味和颜色(知觉),注意到屋子里人们的情绪(感觉),当把现在的情形和过去相似的聚会对比(思考),他觉得一个不常到场的朋友可能会随时出现(直觉)。

    虽然,我们出生的时候这四种功能一应俱全,但如果不去用它们,汲取经验的能力、对自身与周围世界的理解,就会遭到削弱。这四种功能,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婴儿都能对知觉做出反应,知道自己湿、冷、饿还是不舒服。他们通过看、听、闻、触摸、品尝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他们有感情,会高兴、难过、惊恐——这是由感觉功能来提供的。他们甚至可以通过直觉感受到妈妈情绪的变化,很多妈妈说过这样的话:“我要出门的时候孩子能够感觉到。”

    在孩子自己能够明确意识到这一切时,他们的内心体验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没有知觉,我们就不知道是否受伤、生病或疼痛。如同知觉让我们保持健康一样,在没有其他可用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依靠直觉引导我们避免危险。直觉就像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别去那儿”或“别干那事”。

    我们的感觉功能,不仅能帮助我们辨别屋子里的气氛,也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所经历的是开心还是厌烦,是悲伤还是愉悦。通过感觉功能所体验到的情感,使我们明白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什么对我们有益,什么对我们有害。

    与直接经历不同的是间接经历:思考。我们对经历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抽象的概念。对于其他三种功能传递来的信息,我们通过思考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理解,造就一个与外部世界和谐而精彩的内心世界。

    切断这四个功能中的某一个,都会引起许多麻烦:肌体不平衡、疾病,严重的会使人神志不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会破坏人的生理和神经上的“连接”,患者失去记忆,最后会失去其他精神和肌体的功能。

    许多在这些功能上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人,实际上是受到分裂教育形成的。

    被动式人格分裂是父母对孩子不断的心理扭曲造成的

    杰克3岁时,他的父母,迪克和简,带他到城里给他买冬天的衣服。走走停停了一个小时,时间有点晚了,于是他们急急忙忙地从商店里出来吃饭。杰克有点累,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很痛,他开始大哭了起来。

    他的父母急忙拉起他,几乎同时说道:“你又没有受伤,哭什么。你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别人笑话。”这些话影响了杰克的感受,扭曲了事实。这一经历对杰克产生了负面作用,他的内心体验被父母从外在的表象所扭曲。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2)

    杰克的身体和心理可以从这次的摔伤中痊愈。wWw。HaOShUDu.CoM但如果杰克不断面对这样的遭遇,慢慢地就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了。

    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认为他们的评价更真实。

    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自我认识更加模糊。

    在那次购物事件中,杰克听了他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他膝盖疼痛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这样他将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会失去情感认识。同时,他觉得这样做很不好,“我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将会失去对坏事的直觉。如此这般,他被教育成只相信事实的反面

    另一个例子仍然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故事,但类似的争论也经常发生在成年人之间。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她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道。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怎么会想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妈妈说。

    “我现在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她妈妈说。

    随着母女俩的对话不断深入,母亲的话越来越让我听着不舒服。她的话让母女俩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对立。贝蒂只管自己的想法,并不想知道女儿对什么感兴趣,可贝蒂的所作所为,就好像她知道苏茜喜欢什么似的。

    苏茜的个性遭到否定,她被迫忽视自我需求。她被明确地告知,她内心的想法——她自己的选择——是错的,而别人说的——妈妈的臆断——才是正确的。她还明白,真实的自我想法(想吃香草冰淇淋)并不为自己的妈妈所接受。

    贝蒂的动机是好的,她想给女儿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但实际上她侵害了女儿的精神边界。

    孩子的边界往往对一切教育开放

    不管怎样,苏茜没有接受她妈妈的独断专行,她似乎可以抵挡这个小小的攻击。她没有被说服,她并不认为妈妈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内在想法。但是许多女孩都会屈服于父母的权威。如果苏茜的妈妈认为,她可以在女儿的爱好和选择方面拿主意,她肯定有很多类似的行为。

    尽管母亲一再坚持,但苏茜保持了自我,对个人爱好有清醒的认识,这是难能可贵的。苏茜身边很有可能有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人,他不断地支持和帮助苏茜保持自我。没有持续的肯定,一个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判断而放弃自我。

    因为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对特定情境的虚构和疏忽,使许多成年人自己都很困惑。

    自然本身不会逆规律运行的。即使是一棵树,也是在土地滋养、阳光维持下从内到外成长的。植物知道它们生长需要什么。并且会自己去寻找。它们的枝叶朝向太阳,根须则深深地扎进泥土之中。

    孩子们也一样,期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地球的重力作用指挥一棵树哪部分“向上长”,哪部分“往下伸”。对于孩子,父母的作用也像“重力”,他们教导孩子识别真假和是非。

    杰克的父母混淆了真假。他们根本不考虑杰克的感受。随着一些看似不经心、平常的话灌入杰克的耳朵,比如“你又没有受伤”,杰克被教导成不再信任自我。他逐渐与感觉、知觉甚至直觉相违背。如果他完全丧失了自信,他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根据别人的想法,或听从别人行事。甚至他可能拒绝思考,完全感情用事,而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3)

    贝蒂表现得就好像她知道苏茜的需要,迪克和简也似乎明白杰克的行为和感受,他们行为的方式是相同的。WwW.HaOshUdu.cOM表现得好像他们进入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并且知道他的个性——而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恶果。

    不是自己的真正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害怕,我自然会感到恐惧,难道会觉得愉悦吗?

    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定论,会使孩子失去自我

    迪克和简一定也想做个称职的父母,是什么扭曲了他们良好的愿望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会总结归纳自己的经历,通过思考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但是,如果他们和自我“分裂”开来,就会失去这种有价值的技能。

    正如在平整光洁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在养育者的培养、支持下,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孩子,都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

    当一个人给别人下定论时,扭曲现象就出现了。例如,如果我说,“我饿了,”有人却反过来对我说,“怎么可能呢,你刚吃了没多久。”他们扭曲了我的感受,我就好像站在一面哈哈镜前。

    即使我们的父母真正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我们,使我们与自我分裂。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失控。家庭或者文化环境,对我们的表现和行为也起着限制作用。“你都老大不小了。”“不要做得太过分。”“坚强点。”

    所有的分裂只是个程度问题。下面是一些孩子被反向的定义限制了人生体验和阻碍自我认识的例子:

    大家通常认为女孩应该是“温柔贤惠”的,而男孩则被认为应该“有点淘气”。如果一个女孩不跑不跳、不乱攀爬,大家就会说她像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如果又跑又跳、爬上爬下,人们就会说他像个小子。

    在童年,我们依靠别人的评价来了解内在的体验。当别人确切表达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描述和接受它们。例如,有人很同情地对你说:“你好像受伤了,让我瞧瞧。”实际他是在对我们的体验下结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清醒地了解内心感受,否则就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甚至会把虐待当做正常的事。

    我有这样一个客户,他并未丧失自我,但很忧郁。当他搞清楚经常辱骂和殴打自己的父母其实是在控制他时,才明白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以前他并未感到自己遭受了侮辱和虐待,在自我感觉上从未发现异常,即使是伤感。

    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他的童年十分孤独,以至于他不知道如何分辨对错。他一直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没有机会认识到什么是错的,就这么过了30年。他说,“我刚开始明白我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你是如何长大的呢?”我问。“父母不让我呆在家里,我就住在工棚,还要去干活。那时我只是个孩子,我怎么可能有别的想法呢?我以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我知道我需要许多调整,但我的内心已经被触动。我无法形容这种感觉。我知道我能够去爱,并且也有人爱我,因此我知道我会最终把握住真正的自己。”

    主动式人格分裂使孩子被迫与自我感觉决裂

    除了被动走向人格分裂之路,你还可能自己主动分裂。

    当父母不断给孩子下定论时,孩子就要忍受长期的被排斥感。这种折磨是如此痛苦,而孩子希望被接纳的情感又是如此强烈,所以孩子努力效仿父母的行为,以期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如此一来,孩子渐渐放弃自我感觉,这不仅是为了逃避被排斥所带来的痛苦,更为了被他们那些感情不外露的父母所接纳。

    男孩子更倾向于模仿那些感情内敛的男人,就像影视中那些“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同样,如果有人告诉他直觉是“女孩子的专利”,他就会忽略自己的直觉。他会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学习男子气概;如果他的父亲不在乎身体上的痛苦,他也会努力照着父亲的样子去做。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在心里 于 2012-7-27 05:49 编辑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4)

    就这样,孩子慢慢与那些通过感觉、直觉和知觉而来的信息割裂开来。wWW。HaoSHUDU.cOM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他们父母的影响,仍然迫使受折磨者不断地失去认知能力。

    有一次我和一个人交谈,他很严肃地问我:“痛苦和恼怒有什么区别?”

    这个男人希望改变自己的脾气,因为当妻子打电话、做家务或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他觉得妻子没有关注他,就会对着妻子大喊大叫。他自我分裂得很厉害,因为当妻子离开他的时候,他却连痛苦的感觉都没有。他就是这样的人,从童年开始,他就不允许为失去的东西而伤心。事实上,他惟一明确的感觉就是恼怒。

    创伤导致的人格分裂

    除了被迫自我分裂(受教育的自我分裂)、主动自我分裂(自己进行的自我分裂),以及因为疾病和意外带来的精神上的伤害之外,我们还会因为创伤丧失自我认识。

    当感觉和知觉处于极度痛苦时,我们会失去认知能力,这样的情况会自发地产生。只要是难以忍受的事情,都会给我们的情感带来巨大伤害,而这样的事情无处不在。

    这种情感上的冲击,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只能记得这种事情的零碎片段。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事情可以被认知,我们也能应付这样的状况了。但是如果经受的,是频繁不断的创伤,一旦想起这些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就会感到内心紊乱,浑身不自在。

    女孩子不常被锻炼成失去感觉、知觉、直觉和思想,因为我们的社会允许女性运用所有这四种功能。她们可以拥有感觉,很多人都认为,哭和情感外露是女性的专利,而不是所有人的特质。同样,女性也可以拥有很宽广的知觉体验,她们的知觉灵敏而细致,对创伤极为敏感。她们也可以按直觉行事。此外,人们也鼓励她们动脑筋(思考功能)。实际上,在美国,这些年来上大学的女性要多于男性。所以,女孩子并不像男孩子那样会主动放弃某种功能。

   
所有女性的自我分裂,起作用的往往是某种创伤。这种创伤是如此深刻和持久,使她们不得不选择与自我决裂。当然,这种深度的创伤也常常给男性带来痛苦。例如,有过战争经历的人,往往要长期忍受着周期性创伤带来的痛苦。

    文化环境导致的人格分裂

    人的一生中,自我感受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但这个自然过程也受到文化信仰的限制。

    那些和你相处的人,以及你周围的文化环境:故事、传说、制度、教条和传统,都会给你定位,就好像除了你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你应该怎样。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自我分裂是占上风的。有的人不但放弃了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还深受鼓励分裂的集体价值、传统以及期望的影响。这种对自我分裂的要求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发展起来。

    首先,为了建立一个文明社会,人们必须集中精力于外在的社会需求,结果他们就无法过多地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

    其次,有的人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会慢慢抛弃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战争来临,不论如何恐惧,不论对死亡如何提心吊胆,不论肉体上多么痛苦,人们总是英勇地与入侵者作战,以保护自己的家园。

    不关注内心感受本来是特定时期必要的规则,但最后却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模式。



有的军人受到大肆赞誉,原因在于,他们将钉子刺入自己和别人的皮肉中,却毫不在乎,这把自我分裂的目标推到了极致。

    如果自我分裂和相互虐待备受推崇,有的人就会下意识地想把自己可怕的分裂经历推广给其他人,让他们与自己一样痛苦。

    “我们是坚忍不拔的。”(知觉体验遭到了阻碍)“我们可以断定。”(情感体验遭到了阻碍)“我们只面对冷冰冰的事实。”(我们的直觉遭到了阻碍)

    人格分裂会使知觉、感觉、直觉丧失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在心里 于 2012-7-27 05:50 编辑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5)

    如果我们被教育成怀疑自己,或是不相信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就会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ww.haosud.coM我们知觉迟钝:“这个伤口是怎么弄的?”或是感觉不灵:“我从来就不喜欢这个工作,为什么还要干?”或是无视直觉的提醒:“我应该知道不去那儿的。”可悲的是,那个恼火地向妻子要外套的杰克,就是这么走上自我分裂道路的。

    追溯到上一代人,当杰克的父母还是孩子的时候,别人也常常对他们下定论。在杰克的妈妈简的童年时期,她受伤时的感觉与杰克是相同的——但她否定自己内心的感受,觉得自己做得不好。除非她表现得好一点(按照大人们对她的期望),不然没人会喜欢她。因此,成人之后简变得对自己很不自信。

    简其实有可能最终对自我有一个深刻、清醒的认识,因为她相对于杰克有特殊的优势,她周围的文化环境不但鼓励她开发了自己的智能,而且还允许她发展理解和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因此她并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知觉体验与直觉体验。理论上看,她可以保持自我。然而,一次严重的创伤削弱了这个优势。

    杰克的爸爸迪克,学会了扭曲自我和自己的感受。他所在的文化环境在支持他开发智力的同时,激励他“坚强不屈”,使他忽视了自身的很多特质。他学会在自己的人生体验中拒绝认识自我。当然也学会了自我分裂。

    他不可能对同事的不幸感到难过,男人不就是要竞争吗!

    他也无法感受到杰克对他的需要,直觉是女人才有的东西!

    他不会因为心疼就停止自己的行为,退缩难道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吗!

    没有被逆向定义的孩子,真诚又充满爱心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本性时,就了解并相信自己了,由此我们提高了自知能力,并保持与内心的沟通,像苏茜和那个把书粘贴好的女士一样,有了辨认和反抗控制行为的能力。

    与杰克的经历相对照,让我们想想一个没有被逆向定义的孩子,大人们没有从外到内地给他下定论。他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定义自我。他的体验是真实的,并以真实的面目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他能够认识自我。他能明白自己的感觉、动机、直觉和知觉。他可以描述它们,并且知道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不同的时候他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恭敬、勇敢、大胆、表现欲、惊奇、悲伤、恼火、兴奋或者彷徨。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了解自己,没有什么能够妨碍他向别人奉献真诚与爱心。

    他不用为了服从父母的旨意而忍住眼泪,也不用压抑自己的情感;他也不用为迎合父母的需要而扭曲事实,让父母来理解他。这样,他将认识自我,明白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能忍受什么,懂得他的经历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

    那些受到反向定义的人,是由别人来告诉他什么是他所需要的,他的感受应该是怎样的等等,他并不清楚自己的真正感受。他们通常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也把握不了自己的经历有什么意义。他们与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分裂现象。

    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并发展自己个性的呢?

    情景测试1:

    测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状况

    下面的测试,从三种不同的情景测查你对孩子的控制状况。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诚实回答,并参照书后的解释,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以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容面对未来的日子。

    露西是个四岁的小女孩。一天,她和妈妈打算去郊游。“准备好了吗?”妈妈问,“马上就好。”露西坐在地板上一边穿袜子,一边回答。妈妈回头看看,发现她左脚穿了一只绿色的袜子,正试图往右脚上套红色的,显然她喜欢这样穿。如果你是露西的妈妈,你会:


A
马上阻止露西,要她一定穿同色的袜子才能出门。


B
好言相劝,最终让孩子服从妈妈。


C
提醒她,袜子穿同色的才好看。


D
随她去,孩子有自己的审美观。

正文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6)


E
对露西加以赞赏。Ww.haosHUd.COm

    儿子上初中了,你希望他将来考上重点高中,所以每天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有一次儿子刚完成了老师的作业,就有同学打电话约他出去踢球。你如何对待:


A
绝对不允许。


B
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出去。


C
限定踢球一小时,马上回来完成附加作业。


D
他只要能完成额外作业,随便踢多长时间都行。


E
反正是附加作业,不做也行。

    孩子即将高考,成绩一直不错,你希望他报考法律专业,可孩子一直对历史感兴趣,想报考历史系。你如何处理:


A
孩子太幼稚,一定得替他做安排。


B
和孩子商谈,最后让孩子听从自己。


C
找来亲朋好友,让众人说服孩子。


D
只是提醒他,爱好和前途是两码事,最后由孩子做决定。


E
完全由孩子做决定,不施加任何压力。

    以上选项ABCDE所代表的分值分别为:43210。请算出你的得分。书的最后一章,专家会给你一些建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在心里 于 2012-7-27 06:00 编辑

第七章
非正常地建立自我

    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人下定论。wwW。HAOSHud.COm


如果一个人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中,认识自我就只有一个方式,从外到内地创造出一个自我,这叫逆向创建自我。

    这很悲哀,但又可以理解。长期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时,你会成功地学会抛弃自我。你认为自己是谁就扮成谁,喜欢自己是什么样就装成什么样,还特别愿意按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表现自己。

    你已经习惯了否认自己的智慧,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而且是毫无意识的。处在自我分裂状态中的人,并不根据亲身体验来完善自我,而是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



你的观点、信仰和好恶等,通常不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这种体验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历,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形成的,而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父母的指令和文化的影响,往往是其根据或标杆。其结果就是逆向创建了人格。

    但这样建立起来的自我先天不足,没有深度,缺乏发展空间,与社会无法融合。理性、温情和宽容——所有这些人性的内涵——在他们身上无从体现。

    当人们年轻时,更容易接受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即使他们的自身感受与别人的猜测相距甚远。

    逆向创建自我的方式很多。下面是其中一种:

    一个当前很有才华的哲学家,如果小时候,人们总说,他只会像他父亲一样做个农民,他就会压制自己的思维,停止对生命的探究。他最终将放弃自己的本性、潜质和爱好,成为一个头脑简单的人。

    保持真实的自我,虽然痛苦,结果却很幸福

    反过来,有些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感觉、知觉和直觉,却经常得到别人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保持着自我认知,但却忍受着不被别人接受的痛苦。

    一位女士向我描述了她童年的痛苦经历。与那个被迫待在棚子里的男孩子不同,她幼年时,即明白自己是被错误对待的。比那位男孩子幸运的是,她与外部世界并没有被隔离开,因此她知道与同学们相比,是处于多么不同的生活环境中。

    小时候,她的父亲把她说得一文不值,对她自己的想法大加抨击。而她的母亲(数年之后经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则不停地抱怨她长得太难看,说她是个累赘。

    即使只是一个小孩子,这位女士也不甘受别人操纵。直觉告诉她,父母这么对待她是错误的,她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无论她怎么努力对自己说,“爸爸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还是觉得浑身紧张。

    最后她坚信自我,抛弃了父母对她的评价,使他们无法控制她。令人钦佩的是,13岁时她就离开了家。自己找了个住所和一份工作。她不仅从内向外创建了真实的人格,而且还真正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有这样一种人,无论别人如何评论,无论别人如何想要控制,他们都力争保持自己的个性:他们知道别人都在不懂装懂,知道别人的话都不足信。

    正如我们所见的一样,很多人却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会相信别人更加了解自己,如此一来,他们就会根据外部信息反向建立自我。

    如果老是遭到别人的否定,一个人便很难相信自己。但一个人是应该有肯定自己的能力和自由的,我们可以把别人的言论,当成是别人自我保护的伪装。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家务

本帖最后由 心在心里 于 2012-7-27 23:49 编辑

一直以来,对于家务都没有信心,懒得去做,家里乱七八糟。尤其是厨房的事情,更是有恐惧心理。即使去做,以前也有怨气。怕别人说自己做的不好。无力去做。
最近有两件事使我自己的这个情况有了转机:
1 切菜。大嫂来我家,她把胡萝卜丝切得超细,均匀,得到另一位客人的赞赏;(我突然想:我为什么不能呢?我也是家庭主妇,为什么不能呢?是因为我的耐心不够。
2 擦灶台。一个好朋友来我家,因小宝哭闹,吃完饭后朋友帮我收拾的碗筷。朋友动作麻利,很快把桌子擦净,碗洗了,锅也洗了。准备擦灶台,我有些过意不去。说别擦了,回头我来擦了。她说,马上就好了,说着倒了一些洗洁精到抹布上,开始擦。果真,没几下,她就把灶台擦的锃亮。擦灶台是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一般都好几天才擦一次,每一次擦都是不得已才会擦。在我眼里那么难干的厨房的家务,而朋友却做的很快很好。不禁感叹啊。朋友走了以后,我也学着她擦灶台的方法,果然快了许多。现在擦灶台也没觉得那么难了。

后来,我切菜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不慌不忙,果然,自己也能把土豆丝切的很细很均匀,欣赏着切好的菜,很开心,当然只是比自己以前切的好。以前切的菜,从来都不均匀。因为总是开始细心,后面就没耐心了。发现自己做事就是这样的,开始认真,做着就失去耐心,烦躁,心慌,开始做不好,最后草草收尾,或者干脆不收尾结束。心得:切菜成了练习耐心的大好时机。

擦灶台、洗碗时,我也提醒自己不慌不忙。有时提醒自己感谢这些锅碗瓢盆。谢谢它们与我共同存在着,为我服务。这样想着想着,事情很快就做完了。比以前来说,难度好象变小了。


发现:当很快能发现成就感时,就不觉得难了。有点象玩游戏,很快得到成就感时,就愿意继续玩。
做完家务时,夸夸自己,感觉真好。
你做的不错,切的真好,洗的真干净,感觉被表扬了。
利用切菜、洗碗也可以练习临在了。呵呵,切菜也可以成为成长的功课了。
谢谢碗,谢谢你为我服务,谢谢你陪我。让我来帮你洗干净,恢复你原来的样子,看看你美丽的样子。
谢谢筷子,谢谢你为我服务,谢谢你陪我。。让我来帮你洗干净,恢复你原来的样子,看看你美丽的样子。
谢谢锅,谢谢你为我服务,谢谢你陪我。。让我来帮你洗干净,恢复你原来的样子,看看你美丽的样子。
谢谢盆,谢谢你为我服务,谢谢你陪我。。让我来帮你洗干净,恢复你原来的样子,看看你美丽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在心里 于 2012-7-27 09:31 编辑

尊重

小侄女(大嫂的女儿)问我:婶婶,你烦不烦油烟机的接油盒里的油脏啊?
嗯?(有些纳闷,不知她想说什么。她该不会是嫌我的那个盒子里太脏吧?我害怕别人说我什么事情没做好。甚至对于一个孩子的话都心存戒心。)
小侄女:我说,你嫌不嫌那个盒子里的脏油不好清理呢?
我:噢。烦,就是老刷不干净。(心中释然,原来她不是看我的毛病。)
小侄女:那我告诉你。可以在那个盒子里面贴上保鲜膜,清理的时候,只要揭掉就可以了。
我:噢。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原来她是想帮助我。)
你是怎么知道的?(佩服)
小侄女:我和妈妈看电视看的。妈妈就是这样用的。
(佩服。我限制孩子看电视,也限制了孩子的见识。而一直以为大嫂不怎么学育儿,大嫂却教出这么细心的孩子。而我,一直以为懂育儿,却把孩子限制坏了。汗啊。
大嫂做事有耐心,细心,条理,所以她教出的孩子,象她一样。我缺少耐心,暴躁,不会做家务,我的孩子,也和我一样。复制,不会相差一丝一毫。)


一个孩子都懂得:先问你需要帮助吗?如果你需要帮助,并同意我帮助你,那我再告诉你。她懂得尊重。
我不懂。我认为好的。就给了孩子。不管他需要不需要,同意不同意。我就给了。我不懂得尊重。
孩子教我如何尊重。汗颜。尊重。
发表于 2012-7-2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当很快能发现成就感时,就不觉得难了。有点象玩游戏,很快得到成就感时,就愿意继续玩。
做完家务时,夸夸自己,感觉真好。
你做的不错,切的真好,洗的真干净,感觉被表扬了。
利用切菜、洗碗也可以练习临在了。呵呵,切菜也可以成为成长的功课了。
谢谢碗,谢谢你为我服务,谢谢你陪我。让我来帮你洗干净,恢复你原来的样子,看看你美丽的样子。
心在心里 发表于 2012-7-27 09:02


,感觉这活儿干的真开心~
发表于 2012-7-2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孩子都懂得:先问你需要帮助吗?如果你需要帮助,并同意我帮助你,那我再告诉你。她懂得尊重。
...
心在心里 发表于 2012-7-27 09:23


我也要向孩子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37ct.com/thread-50908-1-1.html

安琪拉和取悦男人(摘自《回到当下的旅程》)
看丽丽的这个贴,我感觉自己也有很大程度的雷同。
我讨厌父亲对我的否定、挑剔,从不舍得对我肯定。讨厌!讨厌!当我说小时得到的肯定少时,他说我在找借口。讨厌。肯定我一下就那么难吗?
我把自己交了出去,所以,才会在意别人对我的肯定与关注。没有了自我,为别人而活。
但是,对自己的父亲,我感觉做不到象书里那样去表达。感觉有愧疚,感觉那是不是意恶?
纠结。
不舒服的感觉。
难道对着父亲能这样?
做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父母和孩子
作者:深圳育灵儿童之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9ac3101014mp7.html

小孩的感觉很敏锐,他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父母的感受。所以,当一个孩子看到父母正在痛苦时,由于对父母天然的爱,他就非常想去拯救父母。但是理想和现实是两回事,虽然一个孩子有着强烈的拯救父母的心,但是他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愿非常难以实现,在一次次拯救父母的行动遭到碰壁之后,他体验到极大的挫败感,无力感,以及对自己深深的怨恨,对父母深深的愧疚。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拯救父母照顾父母的心愿,天生都有替父母受罪的心愿,每个孩子都是光目救母的地藏菩萨。我们的孩子如此,我们也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如此。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痛苦时,他也不允许自己去快乐,他要陪伴父母一起痛苦。当这个孩子长大之后,每当他体验到快乐的感觉,他就会由于不允许自己快乐而产生纠结的心理,他的人生因而也无法快乐,父母的痛苦就这样一代代地被承袭了下来。

    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允许自己有幸福快乐的感觉时,我们要让自己知道,我可以感受父母的痛苦,但我也有权利享受我自己的幸福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免除父母痛苦、照顾父母、拯救父母的心愿。所以,当我们做父母的心很安定了,没有什么纠结和痛苦了,孩子就会觉得他无需照顾我们了,他对我们放心了,他因而能够安心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会有哪个孩子的内心缺乏力量,每个孩子的内心天生就充满了力量,即使他的身体上是那样的病怏怏,他的内心依然是充满了力量。孩子的内心渐渐变得没有力量,是因为我们的痛苦渐渐耗尽了他们的力量。

    所以,做父母的好好地成长吧,好好地安我们自己的心吧,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对我们放心,因而能够转过头去,好好地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探索,好好地享受他自己的人生吧。

    我们做父母的不纠结了,就是等于在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换句话也是说,教育自己,就等于是在教育孩子。孩子无需教育,我们做父母的才真正需要教育。父母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教,不教而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0:16 , Processed in 0.02961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