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知止

自学中医理法方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知止 于 2010-2-1 19:24 发表
《天元纪大论》中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是在讲属天的四时阴阳与属地的五行气化的规律。根据四时的气候特征,把一年分为六个时段,即 ...

这一段有些费解,本来其间也有些疑惑的。今天太晚了,明天继续学习。
发表于 2010-2-2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饮食的运化,好像明白点了。自己天天都在吃饭,从没想过吃的饭会被自己如此精密地予以分类、升华,真是白活了,呵呵。

人类宁愿用高精尖的技术制造高仿机器人,却不肯花点时间研究研究自己。2000多年前古人就明白的道理,我们至今仍弄不明白,我们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

我们可以登上月球,可以漫步太空,可以征服宇宙,但是我们一定会败给自己!
发表于 2010-2-24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复杂的文章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gmm 于 2010-2-24 16:59 发表
好复杂的文章啊



暂时先这样复杂点说,以后俺的水平提高了,再说简单的。现在离了书本不会说话啊!

继续:

中医学是教人了解正常、保持正常的医学,知道如何是正常的,才能知道什么哪些变化是异常的。中医学所说的正常与否是一个结合了各方面因素的过程性概念,要“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而不是机械地以某些现象作为判断的标准。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一切生命活动都“各如其常”,人就能健康长寿,哪一种活动“失其常”了,就是病态,这就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病理观。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正邪交争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致病的邪气和人体正气相互斗争的结果。换言之,正邪斗争是贯穿于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全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外乎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偏离常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机体欲回复常态而进行调整的过程。


正气,简称正,又常被称为真气、原气、元气等,是对人体的精、气、神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抗病能力、康复能力和自身调控能力的总称。可见,正气是同病邪相对的一个综合概念,它既指物质,又指功能。前者包括精、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后者包括脏腑和经络所主使的功能。由于正气这个概念总是作为病邪的对立面而提出,一般所讲的正气,基本可以理解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病后恢复健康的能力等功能活动。


邪气简称邪,又称病邪,是引起机体偏离常态、出现各种证候的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势力的总称。广义上的病邪即可来自体外,如虫兽灾伤所致的毒害,也可是产生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还可以是因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减弱时遭遇的相对异常的气候因素。病邪对正气的损害,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造成形体和精微物质的损伤,如吐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二是使脏腑、经络等功能障碍或失常,如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代谢受阻等。病邪的伤害持续存在而得不到有力的改善,还可以改变个体的体质,使之更容易感受病邪而难以恢复。病邪损伤正气的能力同病邪的种类、性质、感受程度及方式等密切相关,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正气本身的抗损伤能力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疾病就是机体正邪交争的过程,以风邪致病为例,例如《素问•风论》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有风邪“与卫气相干”,两方面交争的结果是“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所以才出现病症。

再如《素问•疟论》说:“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于邪气相合,则病作……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更加详细地讲述了疟邪致病时的邪正交争过程。

大意是疟邪随着经络向机体内逼迫,卫气奋起反抗,才会发作寒热交作的病情。邪气中于头项部,卫气也到头项部来祛邪而表现出症状;邪气深入到背部,则卫气也到背部来抗邪……总之,要有卫气抵达病所,与邪气相遇,才会发作病情。卫气不来抗争,病症就得以休止。卫气再聚集起来抗急,则病情再度反复。这说明了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不仅仅是致病的邪气,更重要的是正气对它的反应,正气的防御、调整能力与状态是决定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说明症状只是正邪相争的外在表现,症状本身不是疾病,产生症状的内在原因才是疾病的根本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在临床中病人的症状表现并不是要治疗的重点。扶正祛邪,消除产生病症的内在原因才是治疗的目的。只有合理地解除机体内的正邪交争过程而使症状不再出现才是正确的治疗。如果没有扶助正气,甚至也有消除病邪,只是为了消除症状而消除症状,那么即便能达到消除症状的结果,也不是真正的治疗,只不过是使正气无力抗邪,或改变了正气抗邪的表现方式而已。总之,只要没有帮助机体恢复到本来的常态,对症状或体征控制得多么“有效”都不是真正的治疗,而且这种不能顺从机体本有的调整机制的所谓“治疗”,实际上是对正气进行了更加深重的干扰。往往有“乱气”甚至是“绝气危生”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治疗者业已明确的“毒副作用”和仍然毫无所知的“药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就像本书一开篇所提到那样,在当代的美国大约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经历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延长住院时间,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这就是没有正气的概念,以所谓的治疗进一步伤害正气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方式的治疗在当代已经成为主流!血压高就降血压,还要终生服药,血糖高就降血粮,也要终生服药。终生服药就是让病人终生都不必回到正常,这是医学和医生所要做的事情吗?如果一个人腿瘸了医生给他一个拐杖,说要终生拄着,这个就是治疗腿瘸了吗?消炎药、镇咳药、手术……似乎病人的治疗甚至是生存根本就不必要有正气,什么事情都由医生和药物来包办就可以了。但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就像医生可以帮助病人把断掉的手指接上,但要靠病人自己长上。他自己不能长,接上了也没有意思。正气是不可以被代替的,只可以顺从它而帮助。

对此,太多违背原则的错误治疗已经把大众误导到以错为对的地步,尤其在最常见的感冒治疗中,破坏正气、掩盖症状的治疗俨然已成为常规。

一位西医同仁对此做了详细的澄清,请大家参考。
    感冒别吃药打针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23090&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0-2-28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知止 于 2010-1-7 21:24 发表
很显然,“神”是生命体最核心的必要组成。

        《灵枢•天年》中谈到“人之始生”的问题时,岐伯说“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明确指出父精母血的结合只是提供了物质基础,此 ...


知止师兄,读了你关于神的论述,很受启发。“神”是中医的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其中“神”这个概念,最难理解,最容易产生歧义。我考虑内经中神的意思有三层,从深到浅我分列如下:
    第一层“神”的含义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包括生命)的内在规律。
    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的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化,到人的生长壮老、气的升降浮沉都受一个内在规律的支配——这个内在的规律就是“神”或叫“神机”。比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讲:“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其中这个“神机”就是这个意思。
    把这个内在的规律或“神机”拟人化,就是有神论,认为冥冥中有“上帝”在支配这一切。认为这个内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发现的,就是无神论者。

    第二层“神”含义是指:人内在的生命力及外在表现。
    人之所以活着,不光是一堆筋骨皮肉,人体及每一个微小的部分都在不停地生生化化、出入升降,这个生化一刻不能停止,一停止就是死亡。这个一刻不停的运动生化过程,就是“神”或“神机”或“神明”。在内经中是这么论述“神”的这层含义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灵枢•天年》讲“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人内在的生命力或说是“神”、“神机”,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有外在表现的,比如通过面色、神志、肢体活动、脉象等等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望神”、切脉来知道某人内部的神机如何,健康还是不健康、可治还是不治。
   
    第三层“神”含义则指:人的思维、意识、情绪、意志。
    关于“神”的这层含义内经是这么论述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心藏神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
   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在志为思,在志为忧,在志为恐——也是这层含义。
   
    内经里和后世所有中医理论中关于“神”的概念,我觉得基本上能用上述三层含义解释清楚。

    以上看法不知妥否,还请师兄及各位同道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仁兄指点,有一点不同理解,一是我的理解已如前述,二是看过一篇 民间中医高人 孙传正 老师的文章,供兄参考!

我传不上来word文件,贴出来吧。
======================================
神明究竟系何物?
孙传正
医学界对谁主神明的争论由来已久,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的记性在脑不在心就是其例。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思维意识活动在脑不在心,尽人皆知,心主神明就成了西方医学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第一靶点。所以求证中医学上的神明究竟系何物则成为中医学能否顺利突围西方医学否定中医科学性的关键。

    “
心藏神心主神明之说源于《内经》,然《内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复经斗转星移,岁月淹流,文字语义变化层叠,加之汉文化一字多义现象比比皆是,后人训解难免有所谬误,历代众多医家误将心藏神心主神明之说作为第二信号系统思维意识活动归属于心的著名论点,即是此种谬误之体现。此谬误袭以成弊,遂使《内经》原本井然的大脑理论处于混乱,即便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也未能摆脱此种混乱。这是中医学术上至今未予澄清的一大概念误区。穷本溯源,导致这一学术性概念误区的原因有三:一是对神明的概念认识失真;二是将《素问•八正神明论》所启迪的对神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错误地理解为神之本身;三是将《灵枢•本神第八》中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误释为脏象之心。由于以上三者的关联,于是就被误认为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功能之主体。本文兹就上述概念失真和经文误释问题澄清如下,以还其本来面目。
一、《内经》的神明,无一是指思维意识活动
《内经》论神,每与形联在一起,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又,《灵枢•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淮南子•要略篇》对神解释云:精神者,所以原本人所由生,而晓悟其形骸九窍,取象于天,合同其气血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广雅》曰:与,如也。此古文通借字。《淮南子》扼要地点明了精神是一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血气相从如雷霆风雨,喜怒之相反如昼宵寒暑神之变的动态特征。故中医学上的,是相对于形而言的形神兼备之神,是生命活力通过不同生理形态而体现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气蕴,是精神、神气、神志、神彩等同类概念的统称。它存在于诸如脉搏、色泽、声音、视听、感知、意识、思维、语言、动作等一系列生理形态的过程之中,但却决不是这些过程本身。

   “
神明,是神的概念的动态延伸。试比照《灵枢》、《素问》对心与神、心与神明的论述,其义自明。《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义同,然一,一静一动,神明,昭然若判。静者象也,精神也;动者态也,神明也。神明者,精神之状态也,泛指生命表现之正常精神状态神明精明,系《内经》表达生命状态的特定用语。明者,日月之光辉,阴阳之有序;明亮、清晰之谓,彰明显示之义。神明一词,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移精变气论》中都有十分精确的阐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这里,神明指的是生命运动变化(即状态)之规律,所以强调其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移精变气论》更是提出了使生命运动如何处于正常状态的具体治疗方法----“理色脉而通神明。原文曰:色脉
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夫色这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该文同时还提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科学论断。该经文的要旨是:理色脉而使之色脉相应,即是合于神明。《内经》一书,虽篇章众多,内容浩瀚,但是逻辑严谨,互为呼应。我们不妨以《内经》的其他篇章来印证该经文对神明的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本神》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精明者,精的彰明显示也。综合上述经文,则知色为精之明,亦乃神之华;神为精所搏,亦乃脉所舍。故色脉者神之所凭也,所以视其色脉之变也即知其神之变。神之变者动态也,神明也,此即理色脉而通神明之义矣。反之,神失其常度,即为神明之乱。如《灵枢•天年》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又《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神明之乱也。此者,精神状态之乱,给以理色脉而通神明治之,智虑自可以还其本来也是,此临床所常见。由此足以表明,《内经》所论神明,无一是指第二信号系统的思维意识活动。
二、《素问•八正神明论》何谓神之理解应重在领会其文义基点
《素问•八正神明论》在答复了何谓形之后,对何谓神作了启迪性答复。其原文是: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对该经文的理解,首先要肯定其文义基点是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因为这东西,既听不见,又不能用语言表达,所以作者只能用引导的方式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它。目明心开而志先,是指导其认识方法;独悟独见独明,是运用这一方法对神认知的由浅入深的必然过程,最后独明其旨:神是一种若风吹云而不断变动的精神气蕴。神乎神是一种句式,并不是强调其神的神奇。有的注释本就是因为没有明确文义基点而望文生义,误将对神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喻之为神之功能,以至延伸为思维意识,不啻为南辕北辙!


三、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字,指的是感知力,并非是脏象脏腑这心
《灵枢•本神第八》是《内经》对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功能论述最为详尽的章节,但最易令人错误领会的是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字。由于历代注家都将此字误释为脏象之,由此导致了思维意识活动源之于心的误区,此正是西方医学否定中医大脑理论科学性的主要依据。
评释该字的涵义必须从原文着手,该节原文为: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失精,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因何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与?何谓德气精、神
、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米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中国文字一字多义是普遍现象,该文的字何义,以下我们不妨从古文文法和语法角度来加以评释。
对古文的理解,必须要重视全篇文义的贯穿,否则就会文义不伦。该经文从故生之来谓之精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一层次,是对前问答句中精、神
、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概念的具体阐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字,与前问答句中的前后呼应,一脉相承,属于同一词义。试观问答句:何谓德气生精、神
、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也。前为提问句,后为陈述句。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是承提问句所作的答复。为指示代词,代指人或事物,这里是代指提问句中的精、神
、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作为指示代词,必须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这里的,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生者也是动宾结构,,表示肯定语气。那么,所指代的精、神
、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是一气呵成的并列宾语,这种并列宾语的内涵必须是同一属性。既然精、神
、魂、魄、意、志、思、智、虑均为精神意识范畴的抽象概念,唯独是脏腑之具体概念可乎?此文义不属,文法结构所不许也,古人必不做此等文章。再释其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一句的后续经文对精神意识活动的递进性表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其修辞特点是前后句与句首句尾之间,内容层层相因,层层递进,每一句的首尾词性相同。倘独一字为脏腑,则心有所忆谓之意一句因首尾词性不同面不伦不类矣,全篇经文之华美被毁之殆尽。故该经文之字,非脏象脏腑之心,当与精、神
、魂、魄、意、志、思、智、虑为同一内涵,与现代汉语的心不在焉小心火车心驰神往等心字字义类同,是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注意等在内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力。
上述各疑问之澄清,足以证明中医学上的,是相对于形而言的形神兼备之神,是生命活力在形态上的体现;神明指的是生命表现的精神状态。它们都不是思维意识活动,更非智力智商之谓。心主神明是中医学用以表达心的功能与生命状态之间生理病理关系的经典名言,立足于西医学者,未谙神明之科学内涵,却从解剖学的思维意识角度提出脑主神明,以期取代心主神明,得失大矣!

                -----------
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037217


[ 本帖最后由 知止 于 2010-3-1 08: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这段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焉”。

“五脏六腑之大主”与“君主之官”义同,然一“”一“”,一静一动,“神”与“神明”,昭然若判。

静者象也,“精神”也;
动者态也,“神明”也。

故“神明”者,精神之状态也,泛指生命表现之正常精神状态。
发表于 2010-3-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生老师也来了啊 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游走,简直畅快之极,是吧?
看老师们的学术探讨,基本上属于高手过招了。插不上嘴,在边上看看热闹好了。
一向不善于逻辑推理,看这些罗列的证据一二三也很伤脑筋。
但两位老师的探讨多少于我还是有启发,个人认为其实两位老师的观点并没有差异。
精神,神明,——也就是神的不同层次,精神是只可认知的,神明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意思(这个不好表达,大概是这意思了)就好像我们说的“理法”。“理”是只能认知的,最至高无上的“理”就是“道”。“法”是在对理的认知下形成的规范性的东西,在对“道”有认知后产生的“法”就是“德”。
在天地自然,有道故德泽;在人,精神故神明。
发表于 2010-3-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知止 于 2010-3-1 08:19 发表
谢谢仁兄指点,有一点不同理解,一是我的理解已如前述,二是看过一篇 民间中医高人 孙传正 老师的文章,供兄参考!

我传不上来word文件,贴出来吧。
======================================
“神”与“神 ...

谢谢师兄指教。关于神的概念,近几天我深入思考了一下,有点新认识,发出来还望师兄多指教。

                                        再论中医关于“神”的概念
      我在上贴中(210楼),把神的含义从深到浅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包括生命)的内在规律;第二层:人内在的生命力及外在的表现;第三层:人的思维、意识、感知力、情绪、意志。
    为了叙述方便,在本文中我把神的前两层含义仍称为“神”——这包括内经中大部分神的含义,第三层含义称为“神志”。
                     一 “神”无形无质,无处不在,并不藏在心
   
    精、气、血、津液是有形质的物质,而神不同。“神”无形无质,是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属于“道”,所谓“大道无形”,它不藏在任何地方,但又在有生命的个体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显。
    “神”与精气血津液相对而言,“神”属于“无”,后者属于“有”。无生有,有生无;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无”就没有“有”。就是说,气血健旺之人,就很有神,否则就少神——这是有生无;一个人从无到有,从一个受精卵到长成一个大人,这是“神使之也”——这就是无生有;气血津液一旦停止运行,人就死亡,当然就没神了。既然“神”是无,就不会藏在心或任何单一的地方,而是无处不在。
    人只要活着,在内就生化不息、出入升降不停,在外就通过面色、神志、肢体活动、脉象等显示出神的存在。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望神”知道神旺还是神衰。
    推而广之,一切有生命活动的东西都有“神”,包括动物,也包括植物。例如,树也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之所以生长壮老,也是“神使之也”;在树的内部,从树叶、树干到树根,都在不停地生生化化、出入升降,从树的外部也可以“望神”——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就是神旺。那么树的“神”藏在哪里呢?

                二 “神志”藏在心,也藏在肝肺脾肾
     
    上节所论神的概念,是纯理论问题,是“务虚”,并不直接指导临床;本节所论“神”的第三层含义“神志”,确实是实在的东西,它分藏在以心为主的五脏,对外有不同的表现。
    内经是这样讲的:
   《宣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可见“神志”为五脏分藏。
   《灵兰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以心为主,各脏均发挥作用。
    《阴阳应象大论》: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在志为思,在志为忧,在志为恐——五种情绪分属五脏,这个认识就可直接指导临床。
发表于 2010-3-6 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在这读到知止先生的大作,三生有幸!
发表于 2010-3-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喜见知止先生的大作,与朋友们一道来学习。

    如何学习中医是许多初学中医的朋友常常问到的问题,知止先生在此文的开篇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中医的医理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来如此的、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千万年来都没更变过的那些生命规律。”本人认为这是一语中的,中医就是关于生命运行的自然之道,基于此中医就很好学,背离了这个基本观念就会不知所云。
    现代人要遵循这个准则开始却并非容易,难在我们的所知障,一举动就落入了名相。这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而不是从心底认为自己只是且必然是自然之子,我们在修乾德自强不息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坤德顺承天的修养。学习中医不仅是学习中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中医之道、遵中医之道,天人合一,中医之道其实也就是天地之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如果我们自己遵循道我们怎么能学道知道呢?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所以,虽然知止先生在这里对中医进行了详细清晰的介绍,要藉此进入中医的殿堂还必须同时加强感悟天地之道的修养,首要的是静心、破障。

[ 本帖最后由 志一 于 2010-3-8 20:1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3:39 , Processed in 0.0287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