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40# 无所住

是啊,你说的对,我在某些方面不但不懒惰,而且还非常勤快哩:)

之前在内在空间看到一组问答,也让我对我的懒释怀不少
:有时候会有倦怠感 ,明明要去做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事后又后悔没抓住时间。怎样调整这样的状态呢?
德芬:首先就是你做的事可能是你不喜欢的,所以会拖延。你肚子饿了吃饭会不会拖延?你和心仪的对象约会的时候你会不会拖延?找到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很重要。
当然,我们很多时候无法任性的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个时候你就是要下定决心改掉拖延的这个坏毛病。你会提出这个问题就表示你并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你想成长,不是做一个受害的小孩,就先要像个大人一样去负责。否则你可以一直坐在这里抱怨自己拖延,然后到处问人家我该怎么办。手脚都是长在你身上,亲爱的,别人帮得了什么忙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12-4 20:43 编辑

895 虽然很长,但是必须摘抄的部分——豆豆和豆豆妈的故事 P123

      晕,这么长,本来想baidu或google的,结果未遂,都没查到,慢慢敲吧……

      豆豆可能和南南在外在环境上有着不同的地方。南南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心理活动说出来,使南南的心理得以上升认知。但是豆豆却被妈妈拉进了一场心理游戏之中。
      在幼儿园里,豆豆妈妈(幼儿园老师)正在工作。豆豆跑过来坐在了妈妈的腿上,非要和妈妈在一起。妈妈拿出本子,让豆豆画画。豆豆一边问这问那,一边画……时间过去了半个小时,豆豆妈妈温和地对豆豆说:“你去找老师,老师有一本你爱听的故事书,她会给你读”
      豆豆说:“我还要再画一页。”
      这一页画完了。
      豆豆妈妈说:“你已经画完了,老师在教室等你哪。老师好喜欢你的。”
      豆豆说:“妈妈,我再画最后一行。就最后一行,好吗?”
      妈妈说:“这次说话算数,就最后一行。”
      最后一行画完了。
      豆豆妈妈又说:“好了,我们去教室了。老师等着你,给你讲你最喜欢听的故事呢。”
      豆豆又说:“妈妈,这一行我画坏了,所以要再画一遍。”
      豆豆妈妈开始恼怒起来……

      豆豆妈妈的心理活动孩子不清楚吗?不,非常清楚。儿童对成人内在真实的情绪、感觉和心理活动,其清晰的程度超过了思维层面的语言。这不取决于豆豆在认知上了解妈妈的状态,而是豆豆可以和妈妈浑然一体,由于这样一个生命特征,豆豆就和妈妈共生了,被妈妈带进了妈妈的生命状态中。一方面在心理层面,一方面在语言层面,这是两个系统,它们同时在一个人的身体和大脑里运行。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心理需求说出来,那就是:“我要和你在一起,我要你关注我,爱我。”
      如果把妈妈的心理活动说出来,应该是:“你离开吧!我有还没做完的工作,你打扰了我”、“我现在有点儿焦虑”、“你必须离开,到老师那里去……”“你这样,让我很恼火,现在我是忍着不发火……身边有同事,所以我忍着,假装温和耐心地跟你说,你最好赶快去教室找老师。”
      豆豆知道妈妈想用他喜欢的东西诱骗他离开……同时也知道妈妈的焦虑,知道她忍耐着不发火。豆豆的心理活动是:“我不想走,就是不想走。看你怎么办?”

      豆豆的妈妈为什么不这样说:“你想和妈妈在一起,是吗?”(给孩子描述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
      豆豆可能会说:“是的,妈妈。”
      妈妈说:“妈妈爱你,妈妈也想和你在一起。妈妈抱你10分钟。”(满足孩子的渴望,告诉孩子你可以做到的范围。)
      妈妈说:“然后妈妈工作。妈妈需要把工作做完。你去找老师玩。妈妈工作完成了,就去找你,好吗?”

      告诉孩子你自己的真实情况。没有什么比高度一致地给孩子说真话更容易让孩子接纳的了。
      许多成人无法捕捉自己的内在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当成人无法觉察时,就会把孩子牵引进来,孩子会跟随着大人同步进行,这样的情景就会被复制和循环。这种状态应该被称为人生的游戏,在这种无意识并反复进行的游戏中,自我创造的历程被堵塞了。
      核心的问题是孩子两方面都看似清楚,但孩子还没有能力可逆性地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
      对儿童来说,早先这种心理和语言分离的状态似乎是清楚的。但如果常生活在其中,就会开始不明,内心活动、情绪、感觉、心理需求和认知思维全部就会各自逐渐分离开来。这就是分裂。……(省略了我看来很重要的一段,这一段我看起来有些晦涩)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治疗的过程就是把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用一致性的沟通达到对成人的治疗效果。
      ……
      如果心理成为纠葛和障碍,人就没有办法再把它拿出来,也没有办法用认知厘清,心理就不能流动到一个高级的上升的状态了。但是认知还会出来帮忙,认知会对这种逐渐累积下来的心理状态给出一个结论或者一个出路,这正是认知的工作。但这种由于心理固结而得出的结论一定是负向的,一定是阻碍生命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被一点点地拉向了这条歧途。这就开始展开了一个永不停止的心理游戏和权力斗争的智力游戏。这个人生游戏一直会持续下去,直到这个人的生命开始在生命内在觉察。然后生命开始寻找一条一致化的路。原本孩子就是高度一致的,像一条奔流不息的生命河流……
      非常有趣的是,很多妈妈会问:“10分钟后,孩子还是不想走,怎么办呢?”这就是妈妈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和状态,这个心态是什么呢?是妈妈的焦虑,是妈妈承受不了孩子的哭,当然也承受不了分离的痛苦?妈妈的这种心态太容易被孩子捕捉到了,实际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态,而是真真实实地和孩子待10分钟。如果那时孩子还不想离开,你可以让老师把他抱走。即使是哭着不愿意离开,儿童也会逐步接纳这样一个现实。但至少这是一致的,不会给他造成一种潜在的心理障碍,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把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分离开。
      为什么妈妈不直接说出孩子的心理需求呢?为什么妈妈不说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呢?首先妈妈没有办法把这种隐形的无序的想法上升到清明的意识中,这种心理状态非常可能是妈妈的一种惯常的状态。就是说不出来,描述不出来,或者说出来的就是另一套东西。这样的心理纠葛太久了,河床的淤积越来越厚,潜意识越来越多。这就是大部分的生命成长的过程。
      如果未来想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想清清明明地知道自己的每一部分,那就需要觉察,需要和自己的身体、感觉、情绪、心理、念头连接,并清楚地一致性地说出来,这需要一段漫长的。可能也是非常痛苦的心理历程。
      父母的一致,会给儿童的生命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正常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12-4 20:17 编辑

896 因为对方的不一致而生气

      之前有个树洞提到,婆婆说找公公玩没意思,要自己一个人溜达,结果一出门就去和公公会合去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生气。
      昨天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昨天下午孩子睡着以后,我和老公出门逛商场给婆婆买了双鞋(不系带的鞋,婆婆说以后不再穿有带子的鞋),回到家后,婆婆很满意,连声说:我给你钱,多少钱,我给你们……我们说不用,就是给你买送给你的,婆婆还继续说给你们钱,给你们钱,但还是没行动……我就有些怒,我真的不在乎钱,如果在乎钱的话,就让公婆自己去买好了,我就是看到婆婆的这种不一致,内心的真实感受想法和实际表达出来的不一样,我很愤怒。
      幸运这两天看《完整的成长》有关“分裂”和“不一致”这个部分,我多少有些能够理解了这种生命状态,大部分的生命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其实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尤其是老人,他们无意识的心理纠葛更久更厚,淤积和阻塞都比我们严重……谢谢《完整的成长》帮我理解婆婆和自己的生命状态。

      我愿意更多地练习觉察,和自己的身体、感觉、情绪、心理、念头连接,并清楚一致地说出来。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897 千千说……(摘自《完整的成长》P128)

      千千13岁的时候,强强5岁半。这几天,千千是强强家的客人。这个晚上,千千又听到强强妈妈在卧室里对强强大发脾气……一会儿,强强带着满脸的愤怒、难过、内疚走进了千千的房间。千千蹲下身,注视着强强,她马上和眼前这个生命融合在一起……她用手轻轻抚摸着强强的后背说:“我知道你非常生气,非常难过……但妈妈就是这个样子的,你要接纳她。”强强注视着千千,良久,愤怒、内疚都在这句话后的注视中消解了、释然了,然后强强把头轻轻靠在了千千的肩膀上,一句话都没有说。

      这个13岁的少女,她历经了大量的把意识的碎片或者把散乱的意识用认知整合起来的内在经验,所以她会用极快的速度厘清不同人的状态。她不仅在认知上清晰发生的事情,她还透过事情发现者事情背后的生命本质。她已经从精神上了悟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她真实而本质地告诉了5岁的强强。强强并不完全依靠认知来理解这句话,他用心灵了悟这句话的真意,放下了痛苦和愤怒。他好像不用和别人发脾气,也不用把脾气埋到心里。情绪碰到真实和本质时就奇妙地消失了。
      接纳一个真实的存在,就是爱。在我们成为爱的所有爱中,这种爱是最博大、最真实、最深刻的爱。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898 一楼的大爷,走好

      大爷刚退休一年,看起来很年轻,很勤劳很温和总是笑呵呵的,前两天看到他用砖砌台阶,给窗户栅栏刷漆,忙里忙外……
      今天得知大爷昨晚心梗突然辞世……错愕……痛惜……感慨生命的宝贵与无常。

      南无阿弥陀佛!愿大爷一路走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12-4 20:10 编辑

899 艾瑞老师的比喻,还没太看懂,先留着,以后再参

      因为《完整的成长》包含这些章节: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整本书也稍显晦涩,艾瑞老师做了一个比喻帮助我们理解,她的原话——      
      忽然想起可以用牛吃草的整个过程来说明下感觉、感受、心理、认知等的关系。
      感觉是吃草:需要牙齿、舌头,和草(外在世界)直接接触。
      感受是把吃进去的草调动至反刍胃的过程。
      心理活动是反刍到底过程
      认知是吸收的过程
      我们试图不让孩子通过吃草、反刍的过程来吸收营养:我们希望他直接吸收营养。
发表于 2011-12-4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所住 于 2011-12-4 17:44 编辑

回复 1746# aliliya

我个人的体会,举个例子:
小孩学吃饭,一开始掌握不好餐具,会撒得到处都是,桌子上,身上吗,一碗饭可能吃了不到一半,剩下的都浪费了。
成人(至少我是这样)希望孩子能保持干净,不浪费粮食,那么有的父母可能就自己喂,有的父母在孩子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就会训斥孩子(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下子就火大了,即使明明知道要允许孩子犯错,可还是会有脾气,气大的时候有时候自己可以处理,有时候就忍不住训斥孩子)。
如果父母不干涉,孩子可能是这样的状态:
在自己想动手吃饭之前,已经观察过大人吃饭了,现在要自己尝试了 (但是看人开车和自己会开车是两回事),自己开始吃的时候,控制不好,就会撒,撒到桌子上了,撒到身上了,一片狼藉,身上也粘糊糊的不舒服。撒到桌子上的饭,也有可能还玩玩,这都是自己去体验,这个吃饭的过程反复经验之后,自己动手能力提高了,对自己身体的掌控能力增加了,饭一开始是热的,后来变冷了,什么味道,摸起来什么感觉,撒到身上和桌子上什么感觉等等,都有体验了,其中大人如果有什么情绪,孩子也能捕捉到,如果饭热,撒到身上,烫了一下,会不舒服,会有情绪,也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伴随一些心里活动,最后也许自己认知到:饭热的时候慢慢吃,要试一试,饭撒在身上不舒服,撒到桌子上乱糟糟,大人会不高兴,等等。这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经验,最终达成的认知。
如果一开始孩子就不被允许自己吃饭,自己体验,只是让孩子知道不能浪费粮食(浪费很抽象,孩子不懂),要保持整洁等等,完全是不同的过程。孩子自己体验了,经历了,认知了,自我就慢慢建立了。反之,直接灌输的,孩子的自主能力就被压抑了,就无法建立自我。建立了自我和没有建立自我的孩子是有很大区别的,孙瑞雪老师的书上也有一个例子,我的书被朋友拿去看了,不能原文摘抄,大意是:有人劝说孩子吸毒,然后说:你不敢吸就不是男子汉!建立了自我的孩子是不为所动的,他了解这个敢不敢吸跟勇气没有关系,没有建立自我的孩子,有可能逞强,就吸了,或者也没有吸,,因为知道吸毒是有害的,很恐惧,但另一方面却真得认为自己是懦弱,没有勇气的(这本身就很纠结,心里很矛盾)。这后面的分析是我加的,我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加的,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47# 无所住

亲爱的,你的分享我看了两遍,很感谢,我很喜欢体验式的分享,你的分享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这几个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之前我看这本《完整的成长》,看到第3章就看不动,这段时间艾瑞老师领读,我又重新拿起来看,这一看,忍不住感慨:真的是太精彩了!但是目前也只看到第5章,认知、精神、自我那几个章节,还没看到。我相信这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慢慢地开始懂孩子,也慢慢地开始懂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12-4 21:53 编辑

900 愤怒和不一致

      公公上次五一来的时候,我还对他中午晚上各一大杯白酒颇有微词。这次来,我心态平多了,基本上是能够允许的。
      可是晚上我儿子玩公公的大塑料酒壶,并用嘴舔了壶口(虽然盖着盖呢,但是上面还是有酒),儿子被辣到了,我噌地一下子很生气!
      我很生气,自己觉得没怎么表现,但是说了好几遍:儿子今晚比平时兴奋,喝酒了……
      我说最后一遍的时候,婆婆说:根本没喝着。
      我更生气了。

      我觉得有一个情况是比较让人憋闷的,我现在如果有什么情绪,是可以和老公表达的,表达出来人就很痛快了。情绪一旦被确认和同意,就几乎同时消失了。
      但是不能对公婆说,因为老人的自我价值感太低,说了就很可能让他们多想,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但是不说出来,憋着,装……是不是又和内在不一致了呢!?
      我并不是让别人为我的情绪负责,但是我的确真的很想把自己真实的状态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就很很好,憋着+装,的确很难受。

      也许还是要一个人体会和面对吧,毕竟,成长(修行)是一个人自己的事。
      幸好有树洞!
发表于 2011-12-5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看到这个真的好吃惊啊,3年前朋友就说我是一直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当时为这个还跟她争执过,当时的我不希望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于是刻意地向着不那么自我的方向。
  可以说那个时候做事情大部分是尊重自己的内心的,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意见,但是并没有感觉到很多快乐。可能是我的快乐还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上。

880 当我们没有自我时,爸爸妈妈老师朋友……都会住进我们的心里。

      下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咯噔 ...
aliliya 发表于 2011-11-30 18:29
发表于 2011-12-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43# aliliya
这个跟我的情况真是非常像,周六陪妈妈去看医生,付费的时候妈妈也在身边,我是觉得作为女儿,给妈妈看病很正常,付了700元,妈妈在旁边一直说我会还给你,到家,我整理钱包,妈妈又在旁边说还你钱,我说不用的,妈妈一直说,但根本没行动,我也是心里很不舒服,明明不想给,为什么要一直说还给我呢?原来这是分裂,那我释怀了。
发表于 2011-12-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883 摘抄——关于疼痛

      所以当你疼痛时,心自然地就会到疼痛上,你会觉得:“真不好!”你会认为疼痛 ...
aliliya 发表于 2011-12-1 12:23



    先知说出来的话就是精准,"你看着疼痛是为了让疼痛快点走开",最近在反复体验一种痛苦,就是奇怪呢,为什么没有多大效果,痛苦不但没离开,反而如影随形。实现起来太难了,我明明是真的希望痛苦赶快离开嘛,要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和痛苦相伴相生的话,那么还真的有痛苦可言吗?要想不受痛苦煎熬,只有不断修炼强化内心,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七情六欲,没有欲望,才会没有痛苦。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52# 小小草草

看到你重提这句话"你看着疼痛是为了让疼痛快点走开",使我突然想起豆豆妈,和豆豆在一起是为了让豆豆快点儿走开……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51# 盛夏的叶子

艾瑞老师跟我说,老人的自我价值感很低,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觉得自己老了没有用了……但是内心又真实地想要得到……就这样分裂着。呃,其实我们也一样……自我价值感也不咋高,就像豆豆妈一样,也不敢说出自己真心想要的……唯一不同的是,如果我们想改变的话,可能会比老人容易一些吧。
发表于 2011-12-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54# aliliya


   确实是,其实我自己也常常有不配得到的想法,所以我自己从不买衣服,都穿旧衣服,从不来懂爱自己,以前一回家气氛不好,总觉得得小心翼翼的,怕因为我让他们更不高兴。现在好一点了,我跟莲藕说“外公外婆对你发脾气是他们自己的事,跟你无关,你不要放心上”。如果回到家里气氛不好,我也照样跟莲藕一起玩一起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22:53 , Processed in 0.0231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