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7 18:27 编辑

2952 有慈性,才有磁性

      好久之前看《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里面一个章节的题目就是:有慈性,才有磁性。
      有点儿明白了,人啊,都是哪儿有慈就奔哪儿去的,你如果有慈,当然有磁性啦,如果用这两天新学的词儿来解释慈:温暖的情感反馈。
      从《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里摘一段——

      师父告诉我:一如经典上所说的,真能造就人的,应该是一个人的慈性,因为能有慈性,才会有磁性。我牢牢记住师父的教诲和庭训,觉得自己领受了这份好处,也应该把这能造就人的不二法门,分享这世间的每一个人,以免迷惑的众生,像无头苍蝇般,到处求神问卜。这社会,的确有很多的可怜人,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名、没有利,甚至没有事业、家庭、和朋友。因为这些人没有慈性,所以没有磁性。他们没有能够吸引人的磁铁般力量,什么也吸引不住,什么也吸引不到自己的身边来。像成家立业,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吸引不住对方,他就不会有人嫁他或娶她,这样怎么成家?又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就不会有职员,不会有朋友,也不会有客户,当然也不可能有钱,有生意,这样又如何谈立业?且放眼看看四周的人、事、物,举凡能成大功或立大业的人,都一定是个磁场的中心,是个能强力吸引人的灵魂人物,这种人必然一生应有尽有,不会有任何欠缺,只要他真想要,也必可因他的慈性而一一吸引到手。
      有一个朋友,结婚多年,仍然没有半个子女,找遍不孕症名医,仍然音讯渺茫,他来找我,一脸十分痛苦。我说:“有慈性才有磁性,而有了磁性,自然会产生磁力,吸引住您的子女来您家投胎,否则,用尽心机也枉然。”
      真的,他改了,他彻底变了一个人。第二年生了一个男的,隔了一年,又生了一个女的。男的后来读建中,女的后来读北一女,都非常优秀。   
      又有朋友,开了店,没有生意。我说:“您没有磁性,如何吸引客人上门呢?有慈性才会有磁性,才会有磁力。”
      近三十年,我救过不少垂危的大小企业,也救过不少 濒临破碎的家庭,我发觉症结点,都在于欠缺慈性,只要他们有了慈性,就必产生磁性,而具磁力,这正是能否起死回生的重要关键。
      师父千叼咛、万叮咛:要我悲悯地以慈眼慈心来等视六道一切众生。这里的等视是没有分别心,唯有如此,才能应有尽有,而不致缺东缺西。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2953 问题与解决方法(摘自海灵格《心灵活泉》P200)

     问题总是解决方法的一个障碍,如果我现在来研究调查问题,毫无疑问,我也在寻找解决方法上造成障碍了。
     如果把目光完全集中在问题上,目光就会变得狭隘,只能观察到细节,而缺乏整体性。
     谁把目光投向解决方法,就能把整体收纳在视野范围内,也可以从这个广大相连的关系中找到一条出路。
     ……
     问题产生的地方,也是有爱的地方。因此,只有找到呈现爱的地方,我才可以了解求助者和他的问题。
     所以,寻找解决方法必须与制造问题的那个力量共同运作。
     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的出现,都是因为爱,只是方向不同罢了。
     简单地说,我向求助者直说,他如何能够好好地爱:用解决的方法,把爱更灿烂地展现出来,这比执着于问题的爱,好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7 19:47 编辑

2954 震撼

      那天随意翻到,楼上海灵格的这段话,很震撼。

      之前列举的“传统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差别是——
      传统心理学关注的是:失败、问题、障碍。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优势积极、品质、力量。

      孙瑞雪老师提到过: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上,我们会觉得压力特别大,我们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创造上,我们过去没有,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就没有一个和谐的关系,现在我们要学着爱我们的孩子,去创造一种关系。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里说:父母应该受到训练而非责备。

      我自己觉得,他们都是在说,不要把目光完全集中在问题上,把目光投向解决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2955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离开对问题的习惯性描述(《心灵活泉》P201)

      人们面临问题或者疾病时,会对此进行某些描述,过了一段日子后,这个问题或疾病的描述会变成千篇一律的,使问题再也没有解决空间。重复冗长的描述只会巩固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应该是,离开对问题的习惯性描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7 20:33 编辑

2956 继续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

      不肯放弃问题,不愿意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
      海灵格说:继续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
      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真的只能自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8 08:47 编辑

2957 无题

      看到这个朱元璋的故事(不知真假),觉得可以给Alain De Botton的观点做注解。

      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了寺庙门口的时候,口干舌燥到处找水时,一个农民把自己解渴的一碗水让给他。朱元璋当即表示:我是当今的天子,你可以不再种田了,我让你当县官。此时有一个读书的人,准备考秀才,人一碗水就当上了县长,他很不舒服,心生妒忌。他在寺庙墙上写上,“十年寒窗苦,不如一杯茶”。第二年朱元璋又来到这个寺庙,他发现了这两句话,随即又在后面加上了两句话:“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2958 尽心尽力,随缘随地

      关于努力与成功的关系,非常喜欢首愚师的开示——尽心尽力,随缘随地。

      摘自《将心向明月》:平常我们做人做事都能做到这八字,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八个字就是“尽心尽力,随缘随地”。在待人处事方面能够“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则所发生的效果和反应以及客观环境,种种条件若是仍不协调,就只好“随缘随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2959 释然

      每天在这里吭哧哼哧地更新,其实自己对想要的结果也有非常强烈的执着。
      嗯,尽心尽力,随缘随地。
      有些释然。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2960 摘自微博

      许知远:我们经常会谴责这个社会怎么样,谴责这个时代怎么样,看着你熟悉的微博,不停的有那么多愤慨的事情,除了对外界释放情绪之后你提出哪些不足东西,你是否能够自我控制住一些东西,即使在外界这么多糟糕的想象,你仍然能够为这个时代做出卓绝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还是伴随整个情绪的狂欢?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2961 摘自王人平的微博

      孩子更容易和接纳他感受的父母沟通,而不是逼着他做出解释的人。在孩子的情绪不佳时,如果我们总是逼问“为什么”、“怎么了”,会让孩子觉得人只能开心、高兴才是正确的,拥有负面情绪是错误的。同时,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两种情况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负担,让他失去表达的意愿。

      做有做的理由,不做有不做的说辞。微博下常看到“没办法”“说的容易”“道理都懂”“站着说话不腰疼”等评论,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段史料,1977年8月邓小平提出立即恢复高考,教育部领导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维持推荐上大学的办法。邓小平说:那就让来得及的人干吧。结果,当年12月就恢复了高考。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8 13:43 编辑

2962 常规的八字反应,创造新的反应模式

      那会儿我们还要没孩子呢,去朋友家做客,孩子要用手抠墙上的插座,孩子他爸喊:别抠,别抠……劝说无效后,十分生气:你抠!你抠!
      昨天晚上,儿子要喝爷爷的白酒,老公开始说:别喝,别喝……劝说无效后,十分生气:你喝!你喝!

      当然,这两位大老爷们不止说了八个字,我只是提纲挈领地把他们的反应模式用八个字来总结一下。

      别抠,别抠……(劝说无效后)你抠!你抠!
      别喝,别喝……(劝说无效后)你喝!你喝!

      创造一种新的反应模式吧!很多选择——

      ACT?说事实、说感受、说希望?温柔地坚持说“不”?给孩子体验的机会?或者慢一点反应,观察一下孩子是否真的会喝?(后来我儿子把酒拿到嘴边,受不了那个味道,自己选择不喝)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8 17:01 编辑

2963 老舍的育儿观

      老舍:我不主张太早教孩子们认字。我对于教养小孩,有个偏见,也许是“正”见:六岁以前,不交给他们任何东西;只劳累他们的身体,不劳累脑子。过六岁,该收缴娱乐,但仍不从严监促。他们聪明,爱读书呢,好;没聪明而不爱读书呢,也好。方正有好身体才能活着。

      老舍认为:儿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一看见小孩穿上小马褂,一举一动全像大人,便想落泪。他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了。”可见,孩子的天真,在他眼里是何等重要,何等神圣!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2964 睡觉规律

      朋友问我儿子的睡觉规律。
      现在的规律基本上是,啥时候我儿子放话:妈妈,睡觉!那我们就睡觉,没有固定时间规律。
      好像从烟台回来以后,他就会张罗睡觉了,看到他主动张罗自己的事,我感到很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8 14:23 编辑

2965 混乱

      还继续说昨天儿子喝白酒的事,乱成一团——

      老公生气喊“你喝!你喝!”
      儿子哭着喊:“喝!喝!喝白酒!”
      婆婆劝儿子说“大宝子,白酒辣,白酒辣……”
      公公则不停地说:“别哭,别哭。”

      我在外圈,想插手,还是算了,混乱持续了一会儿,直到最后儿子喊:妈妈抱……我才有机会插上一脚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2966 情绪——摘自《完整的成长》

      情绪说来就来,对孩子来说,情绪的离开也是说走就走。情绪的“大悲”(大哭)和情绪的“大喜”不断相互转换,以此发展到平静和安详。由于成人在情绪的成长上未走出儿童期,除了带有儿童期的情绪特点,还累加了许多东西。成人的情绪像儿童的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让它走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长期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9 01:32 , Processed in 0.0267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