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2946 摘自《Alain de Botton:一种更宽容更温和的成功哲学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2MjI2OTEy.html

      我们时常被告知我们处在一个物质挂帅的时代,我们都是贪婪的人。我并不认为我们特别看重物质,而是活在一个物质能带来大量情感反馈的时代,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这赋予奢侈品一个崭新的意义,下次你看到那些开着法拉利跑车的人,你不要想“这个人很贪婪。”而是“这是一个无比脆弱、急需爱的人”,也就是说,同情他们,不要鄙视他们。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6 16:34 编辑

2947 摘自《Alain de Botton:一种更宽容更温和的成功哲学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2MjI2OTEy.html

      嫉妒,嫉妒在今日是一个禁忌话题,但这个社会上最普遍的感受,就是嫉妒。嫉妒来自生而平等的精神,这么说吧,我想在场的众位,或者观看这个影片的众位,很少有人会嫉妒英国女皇,虽然她比我们都更加富有,住在一个巨大的房子里,我们不会嫉妒她的原因是,她太怪异了,她太怪了,我们无法想象自己与她扯上关系,她的语调令人发噱,来自一个奇怪的地方,我们与她毫无关联。当我们认为我们与这个人毫无关联时,你便不会,越是两个年龄、背景相近的人,越容易陷入嫉妒的苦海,所以千万避免去参加同学会,因为没有比同学更强烈的参照点了。

      今日社会的问题是,它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学校,每个人都穿着牛仔裤,每个人都一样。但,并非如此,当生而平等的概念遇上现实中悬殊的不平等,巨大的压力就出现了。今日你变得像比尔盖茨一样,有钱又出名的机会,大概就跟你在十七世纪成为法国贵族一样困难,但重点是,感觉却差别很大。今日杂志和其他媒体让我们感觉,只要你有冲劲,对科技有一些新颖的想法再加上一个车库,你就可以踏上比尔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书店感受到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当你像我一样到大型书店里的自我帮助类书籍,如果你分析现在出版的自我帮助类书籍,它们基本上分成两种,第一种告诉你:“你做得到!你能成功!没有不可能!”,另外一种则教导你如何处理我们婉转地称呼为“缺乏自信”或直截了当地称为“自我感觉极差”,这两者中间有着绝对的关联。还有一些其他原因造成我们对事业、对我们在世上的地位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再一次地,它也和好的概念有关,这个好概念叫“功绩主义”。现在,无论左倾还是右倾的政治人物,都同意“功绩主义”是个好事,我们应该尽量让我们的社会崇尚“功绩主义”,换句话说,一个崇尚“功绩主义”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崇尚功绩主义的社会相信,如果你有才能、精力和技术,你就会飞黄腾达,没有人能阻止你,这是一个美好的想法。问题是,如果你打从心里相信那些在社会顶层的人都是精英,同时你也暗示着,以一种残忍的方法,相信那些在社会底层的人天生就该在社会底层。换句话说,你在社会的地位不是偶然,而都是你配得的,这种想法让失败变得更残忍。你知道,在中世纪的英国,你遇到一个非常贫穷的人,你会认为他“不走运”,直接地说,那些不为幸运之神眷顾的人,不幸的人。今日,尤其在美国,人们如果遇见一些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被刻薄地形容成“失败者”。“不走运”和“失败者”中间有很大的差别,这表现了四百年的社会演变,我们对谁该对人生负责看法的改变,神不再掌握我们的命运,我们掌握自己的人生。如果你做的很好,这是件令人愉悦的事,相反的情况,就很令人沮丧。社会学家Emil Durkheim分析发现,这提高了自杀率,追求个人主义的已发展国家的自杀率,高过于世界上其他地方,原因是人们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全当做自己的责任。

      人们拥有成功,也拥有失败,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刚才提到的这些焦虑呢?是有的,我想提出几项。

      先说“功绩主义”,也就是相信每个人的地位忠实呈现他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想法太疯狂了。我可以支持所有相信这个想法的,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的政治家,我同样相信功绩主义。但我认为一个完全彻底以能力取决地位的社会,是个不可能的梦想。这种我们能创造一个每个人的能力都被忠实地被分级,好的就到顶端,坏的就到底部,而且保证过程毫无差错,这是不可能的。这世上有太多偶然的契机,不同的机运、出身、疾病、从天而降的意外等等,我们却无法将这些因素分级。我很喜欢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里的一句话,他说“以社会地位评价人是一种罪”,用现在的口吻说,看一个人的名片来决定你是否要和他交谈,是罪。对圣奥古斯丁来说,人的价值不在他的社会地位,只有神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他将在天使围绕、小号奏鸣、天空破开的世界末日给予最后审判。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世俗论者,这想法太疯狂了,但这想法有他的价值。换句话说,最好在你开口评论他人之前悬崖勒马,你很有可能不知道他人的真正价值,这是不可测的,我们不该为人下定论。

      还有另外一种慰藉,当我们想象人生中的失败,我们恐惧的原因并不只是失去收入,失去地位,我们害怕的是他人的评论和嘲笑,它的确存在。今日世界上最会嘲笑人的,便是报纸。每天我们打开报纸,都能看到那些把生活搞砸的人,他们与错误对象共枕,使用错误药物,通过错误法案,种种让人茶余饭后拿来挖苦的新闻。这些人失败了,我们称他们为“失败者”,还有其他做法吗?西方传统给了我们一个光荣的选择,就是“悲剧”,悲剧的艺术来自古希腊,西元前五世纪,这是一个专属于描绘人类失败过程的艺术,同时也加入某种程度的同情。在现代社会并不常给予同情,几年前我思考着这件事,我去见“周日运动期刊”,如果你还不认识这个小报,我建议你也别去读。我去找他们聊聊,西方艺术中最伟大的几个悲剧故事,我想知道他们会如何露骨地以新闻的方式在周日下午的新闻台上呈现这些经典悲剧故事,我谈到他们从未耳闻的《奥赛罗》,他们啧啧称奇,我要求他们以奥赛罗的故事写一句头条,他们写道“移民因爱生恨,刺杀参议院之女”,大头条,我告诉他们《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他们再一次感到惊异万分,写道“不伦购物狂信用欺诈,出墙妇女吞砒霜”,我最喜欢的是,这些记者真的很有天才,我最喜欢的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与母亲的盲目性爱”,如果同理心的一个极端是这些八卦小报,另一个极端便是悲剧和悲剧艺术,我想说的是或许我们该从悲剧艺术中学习。你不会说哈姆雷特是个失败者,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不是失败者,我想这就是悲剧所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


      演讲者Alain de Botton的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853485.htm,查了一下,他的书有好多本,在当当网还蛮热卖,蛮多好评。
发表于 2012-10-6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10# aliliya


    一语中的 喜欢这个
发表于 2012-10-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12# aliliya


   把愤怒都指向自己是可怕的 怪不得现在社会自杀率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14# 海蓝蓝

是,很可怕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2948 新词儿

      最近发现网上出现了一对新词儿(不知道出现多久了,也许是我发现的晚):屌丝男,屌丝女……
      失败者的同义词。
      于自己,于他人,的确刻薄。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2949 努力不一定成功

       昨晚看到Alain de Botton的这个TED视频,很感慨。
       他的看法,和我之前在《最家长》上看到的,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写的一篇文章《努力不一定成功》观点类似。
       周海宏的文章链接http://216.24.199.190/thread-66886-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2950 张德芬的最新微博

      人的惯性非常可怕,它造成了我们的命运,无处可逃。心室(识)解构洪老师教我们一些方法打破自己的惯性,像某一餐专门挑自己不喜欢的吃的东西吃,某天挑自己最不喜欢穿的衣服出门。和老公吵架从不先低头的我,先去道歉。违逆一下自己的惯性才有可能跳出自己的习性,脱离我们的人生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2951 物质与功名背后的情感需要

      想起和一个朋友的聊天,她本来只想买15万左右的车代步,但最后买了30多万的车。
      问她为什么?
      她说单位和她同一个级别的都至少开的这个价位的车。
      这背后,是怕被评论,被嘲笑。

      我有时候也挺希望自己能在社会上混出点儿名堂,那样,至少,我爸心里能舒坦,他脸上也有光,亲戚也能高看你一眼,朋友也能对你予以更多关注。
      这背后,是希望被肯定、被认同、被关注。

      我并不认为我们特别看重物质,而是活在一个物质能带来大量情感反馈的时代,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
发表于 2012-10-7 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你看到那些开着法拉利跑车的人,你不要想“这个人很贪婪。”而是“这是一个无比脆弱、急需爱的人”,也就是说,同情他们,不要鄙视他们。
当想到那些开着豪华车,过着优越生活的人们,感受到那是一个强烈需要爱和认同的人,内心就会柔软。
发表于 2012-10-7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94# aliliya


      提供一下,我上次和上“非暴力”的阮老师聊天,说现在的学校呀,父母啊都需要非暴力,都太不,,,,说了一通。老师说,他更愿意说,这些老师,父母他们更需要支持,更需要帮助。当然原话老师说的时候,都让你听了不会起反感的。


       这番话,让我非常震撼的。


       然后回家和女儿的相处时,有一次碰到了一个问题,当时真的很无奈,又想起了老师的话,这些父母们他们更需要支持,需要帮助。眼泪就下来了。

        琢磨琢磨,现在还是一直冒出,我很会带孩子,我很会理解孩子,,,,这些我就是要比别人好的思想很多的。貌似自己不用这些支持和帮助,那些“差的人”才需要。但是实际的生活,就是有很多的事情在不断的体醒自己,你才那跟那啊。



        最后一段话跑题啦。他们更需要支持,更需要帮助。哦耶!
发表于 2012-10-7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96# aliliya


    又一次提供非暴力课程上,我摘抄的老师的话,但是自己还没有完全体会出来喔。


     所有人都有各种需要。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需要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7 16:29 编辑
下次你看到那些开着法拉利跑车的人,你不要想“这个人很贪婪。”而是“这是一个无比脆弱、急需爱的人”,也 ...
明明如月 发表于 2012-10-7 04:35


想到之前看的电影《绿行星》,女主角刚从绿行星被发送到地球的时候,落在巴黎车水马龙的街边,她看到满街的车,立即头晕恶心,然后她和绿行星的人联系,非常同情地说:地球人竟然在开车!!绿行星的人们得到了这个消息,也纷纷表示同情……哈哈,假设一下,如果一个开着法拉利跑车的人,到了绿行星,得到了这样的情感反馈——可怜和同情,而不是荣耀、尊重、认同、赞美这些东东,那他对法拉利的情执会不会破掉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7 16:39 编辑
回复  aliliya

      提供一下,我上次和上“非暴力”的阮老师聊天,说现在的学校呀,父母啊都需要非暴 ...
寻爱的孩子 发表于 2012-10-7 07:44


好温暖的对话。

之前看了一点儿《父母效能手册》,第一章的题目就是《父母应该受到训练而非责备》,虽然觉得“训练”这个词儿怪怪的,但还是想分享这段——


    当孩子们惹了祸,或是引发社会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责备他们的父母。这全都是父母的错,可怕的统计数据显示,已经出现或濒临出现情绪问题的青少年,以及吸毒和自杀的青少年人数正在迅速上升,令心理健康专家们痛惜不已。政治领导人和执法官员责备父母们养育了这些少年犯、行凶杀人的青少年、滥用暴力的学生和罪犯。当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不及格或被退学时,老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声称父母应当为此负责。
  但是,有谁在帮助这些父母?人们投入了多少努力帮助他们成为高效能的养育者?父母们又能够在哪里看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如何改正这些错误?
  这些父母们受到的是责备,而非训练。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初为父母者开始承担这项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养育一个婴儿,一个几乎完全无助的小人儿,为他的身心健康承担起全部责任,把他教养成一个具有效力和合作精神的、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还有什么工作比这更困难和费力的呢?但是,有多少父母为此接受过训练?与1962年相比,现在有更多的父母需要接受这种训练,因此我决定为他们设计一个培训课程。在1962年的加州帕萨迪纳市,我的第一期培训班里只有17名家长,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在育儿方面经历过严重的问题。
  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培训过150多万名家长以后,我们已经证明,这种被称作“父母效能训练”或简称P.E.T.的课程,可以让大多数父母学会高效养育孩子所需的各种技巧。
  在这个令人振奋的课程中,我们已经证明,在接受了某种程度的训练之后,很多家长都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在育儿工作中的效能。他们会获得特定的技能,帮助他们保持与孩子的双向沟通畅通无阻。他们会学到一种解决亲子间冲突的新方法,帮助他们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这一课程使我们相信,父母与孩子能够建立一种温暖而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之间的爱与尊重之上。它还证明,家庭中的不和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嘿嘿,又做广告,这书后面的内容我也没细看,但觉得这段内容挺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liliya

  又一次提供非暴力课程上,我摘抄的老师的话,但是自己还没有完全体会出来喔。
所有人都有各种需要。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需要     ...
寻爱的孩子 发表于 2012-10-7 07:46


亲爱的,谢谢分享。
理解,从此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9 01:20 , Processed in 0.0299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