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2 21:18 编辑

2916 哈哈,又来

      之前同城的同学说好久不见,十一要一起吃个饭,刚才老公说,你打电话问问哪天呀?
      我说:我上微博给她发个信息。
      老公:你打个电话不就得了。
      我还是发了信息。

      不否认信息有它便利的一面,但是扪心自问,我自己的确有一种想要躲开正面交流、躲开别人的意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2916 摘自《TED 2012 Sherry Turkle: 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3NTI2MjQ0.html

      我们在开发一种被称为“社会性机器人”的产品,它们是专门设计来陪伴老人、孩子,甚至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已经对给予彼此关怀毫无信心了吗?我的有一项在疗养院进行的研究,我们把社会性机器人带到疗养院,希望它们可以给予老人被理解的温暖感,一天,我走进疗养院,看到一位失去孩子的妇女,正在对着一个小海豹型的机器人说话,那个机器人看上去像是在看着她的眼睛,看上去像听得懂她说的话,它可以给她安慰,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技术很棒,但是那个妇女居然在试图让一个对人类的生活轨迹毫无感受的机器理解她,那个机器人只是完成了一个很棒的表演,我们是如此脆弱,会把伪装的同情和共鸣当做真的。在那位妇女沉溺于机器人带给她的伪装的同情时,我在想:“那个机器人不可能真正地同情,它不用面对死亡,它也不懂人生。”
      看到这位从机器人的陪伴中找到安慰的妇女,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这技术先进,我发现那是我这15年的工作里,最复杂最纠结最不是滋味的时刻,但是当我退一步来看,我感到我自己就在这场完美风暴冰冷无情的中心。我们对技术的期望越来越多,我们对彼此的期望却越来越少。我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相信,原因是技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正是我们最脆弱的一方面,我们都很脆弱——我们很孤独,却又害怕亲密的关系。所以我们研发社交网站和社会性机器人。这样的技术使我们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况下体验被关心和陪伴的幻觉,我们借助技术找到和别人保持联系的感觉,并且可以舒服地控制这种联系。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这么舒服,也没能很好地控制。
      如今,我们口袋中的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心灵,缘于它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想关注的地方,二、总会有人倾听我们,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这第三种,“我们永远都不用独处”的错觉,对于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是最关键的。因为当人们独处的时候,即使只有几秒钟,他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难安,因而转向那些电子设备,想想人们在排队的时候,在等红灯的时候,独处像是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人们试着用联系别人的方法解决它。但是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治疗,它表达着我们的焦虑,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症状,频繁的联系改变着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它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此最好的描述是“我分享,故我在”,我们用技术来定义自己,分享我们的想法和感觉,甚至我们刚刚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所以以前的情况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我想打电话告诉别人,现在,事情变成了,我想要有个想法,所以我需要发短信告诉别人。这种“我分享,故我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和别人断了联系,我们就感觉不再是自己了,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所以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联系的越来越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隔绝起来,为什么联系会导致隔绝呢?原因是,没有培养独处的能力,一种可以与外界分离,集中自己思想的能力,在独处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转向别人,与他们形成真正的联系。
      当我们缺乏独处能力的时候,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者是为了感觉自己还活着,这时候,我们并不是真正地欣赏别人,而这好像是把他们当做支持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备用零件。我们简单地认为总和别人保持联系就能让我们不那么孤单,但是这是有风险的,因为事实恰好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够独处,我们会更加孤单,而如果我们不能教会我们的孩子独处,他们只能学会如何体验孤独。1996年我在TED演讲,报告早期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时曾说:“那些对于网络世界最为投入的人,是带着一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上网的。”这也是我现在想要呼吁的,我们需要一些反思,甚至是,展开对话,讨论我们目前技术的应用,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会让我们失去什么。
      我们被技术(带来的错觉)迷住了,而且我们就像年轻的恋人一样,害怕说太多话会毁掉浪漫的气氛。但是,是时候该交谈了,数字技术伴随我们长大,所以我们也认为技术已经成熟,但实则不然,它还在起步阶段,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来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它,如何发展它。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抛弃我们的电子设备,我只是建议我们应当与电子设备、与别人,也与自己,建立更加有自我意识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开始改变:把独处当做一件好事,为它留出空间,向你的孩子们说明独处的价值,在家里开辟出专门的空间,例如厨房或者客厅,用于和家人交谈。在工作中也可以这样,我们在工作时总是忙于(浅层的)联系,以至于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时间谈论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时候该改变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需要聆听彼此,包括说那些无聊的细节。因为正是在我们结巴、迟疑、找不到合适的词的时候,我们才向对方展现出真实的自我。技术正在试图重新定义人们之间的联系,例如我们怎样关心别人和关心自己,但是它也给了我们机会来确认我们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对此,我很乐观,我们拥有做这种改变所需的一切。我们身边有彼此,而且我们有很大的几率成功,只要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脆弱性。我们会轻信技术能“将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的这种脆弱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听到“生活很难”,“人际关系充满风险”云云,然后技术出现了,更简单,充满希望,乐观而充满朝气,就像天降一位专家,解决所有烦恼,一个系列广告这样说:在线使用虚拟形象系统,你“最终就可以爱你的朋友,爱你自己,爱你的生活,如此简单。”我们被虚拟的爱情吸引,被电脑营造的奇幻世界吸引,也被“机器人会变成我们最好伴侣”的想法所吸引,我们晚上泡在社交网站上,而不是和现实中的朋友去酒吧玩,但是我们对于这些网络替代品的幻想已经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如果,我们需要专注于找到可以让科技将我们带回现实生活的方法,带回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圈子,我们的社交,我们的政治,我们自己的星球。它们需要我们。让我们来关注和讨论如何使用数字技术,那些我们梦想的神奇技术,来帮我们回归这样的生活,充满爱的生活。



      摘抄完毕,我只能说,太棒了!关于网络,关于虚拟社区,关于科技……这些前沿的研究与探索,让人获益太多!感谢!
发表于 2012-10-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2900 错在根儿上了

      重点说的是,以前,烦躁的时候也念过:我很烦躁,我很烦躁,我很烦躁……着急的 ...
aliliya 发表于 2012-9-30 15:57


允许情绪们存在,允许他们来这里串门,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53# 红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3 08:49 编辑

2917 感受

      http://216.24.199.190/thread-66860-1-1.html

      又想起第一次古老师课上,互动环节中,老公谈感受

      老公:我做销售,遭到拒绝和漠视都很正常
      古老师:说感受
      老公:销售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无所谓
      古老师;说感受
      老公:挺难受,不舒服……
      古老师:对,这个是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3 19:12 编辑

2918 观点的背后

      带儿子在外面玩,路过一家吉他店,花30买了一只竖笛,拿回家玩。
      我乱吹,婆婆说:耗子都招来了。
      儿子乱吹,婆婆笑逐颜开地说:哎呀,我大宝子,吹的真好。
      ……
      

      其实很多观点的背后,都是有觉受、感受在发挥作用的,观点不只是观点那么简单。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4 14:05 编辑

2919 内向

      [TED][中英字幕]2012SusanCain:内向的力量!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4NjY2MTc2.html
      找了一下,演讲者也是当当网这本书的作者,出版时间2012-9-1,新出炉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62897
      从自己生活中的体会来看,内向的成人,内向的孩童,内向孩童的父母,都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比如,觉得自己或者孩子不好、不对,有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2920 Temple Grandin的演讲

      刚才看到这个2010年的TED演讲《世界需要不同的思考》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2NTM1MjMy.html
      演讲者就是爱乐之前在她帖子里提到的电影《自闭历程》的主人公Temple Grandin。
      小激动!
发表于 2012-10-4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22# aliliya


    前天,想到将aliliya的回帖转到自己的帖子里,需要跟主人商量一下。不过先斩后奏了。今天特来打个招呼。希望aliliya能接受我的私自转帖。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59# 红泥

亲爱的,没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921 三种思考类型的脑

     Temple Grandin在演讲中提到三种思考类型的脑(05:00)
     1、Photo Realistic Visual Thinkers——Poor at Algebra(图片写实视觉思考,不擅长代数)
     2、Patten Thinkers——Music and math(模式思考者,音乐和数学的脑子)
     3、Verbal Mind——Poor at drawing(口语的脑,他们知道所有事情的理论)

      Temple Grandin:目前有些研究显示,在自闭症范畴里的人,实际上是以视觉皮层为主要的思考(类型一),但是重点是,视觉思考者只是其中的一种思考方式,自闭症的脑是倾向于特别的脑,善于一件事,而不良于其他事,而我不优的就是代数,我不能上几何或者三角函数,超大的错误,我发现许多孩童需要略过代数,直接学几何或者三角函数。 模式思考者,更抽象,这类是工程师,电脑程式师,这是模式思考,那个合掌螳螂是由单一的一张纸做出来的,没胶带,没裁剪,那背景是折叠的图案。

      看完这段,作为明显的第一个类型的脑,我真是感慨良多。
发表于 2012-10-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60# aliliya


    谢谢你的接纳,很需要,拥抱……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62# 红泥

拥抱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922 你快点给他们上上课

       昨天三家人凑到一起,孩子分别是7岁、2岁、四个月。
       我正陪着儿子忙活呢,那边儿不知道起什么争论了,同学喊我:你快点儿给他们上上课!
       我哑然一笑,没反应,继续和孩子玩,其实,也没人在乎我是不是有什么反应。
       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哈哈,可见自己平时在人家眼里是多么地好为人师啊~~~~

       之前凑到一起,我常常不去体察当下的状况,自己blabla地说了过瘾,争论话题也多是育儿相关,很多时候,都是在表明:“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
       效果如何?碰壁呗。
       不但自己的理念推销不出去,连自己的形象也搭进去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哈哈。

       也挺好。
       这些经验,别人跟你说你也未必听,非得自己去撞个头破血流才知道是咋回事。
       这些来自生命真实体验的经验,非常宝贵。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4 16:18 编辑

2923 放下

      今天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年轻女人争论。
      甲说,昨晚洗洗衣服洗洗澡,然后在网上看了一会儿书,就睡了。
      乙说,啊?你在网上看书?那眼睛多难受啊!多晕啊!
      甲说,不晕啊,看两个小时没啥问题。
      乙说,快行了吧,多晕啊,你还是买纸书看吧。
      甲貌似有点儿不爽
      ……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都是这样的,包括我自己。
      《中国好声音》,可以看到这样的争论:
      我喜欢梁博,你竟然喜欢金志文!?
      吴莫愁很有个性很有风格!拉倒吧!鸭嗓子,我宁愿什么都不听!

      很多人都知道“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君子和而不同”等等这些道理。
      可是,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和我们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人,我们真的很难撕开自己的视角,很难放下自己的立场,去看看是否有另外一种可能,放下一个大大的“我”,去看看别人听听别人,不容易的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9 05:19 , Processed in 0.0305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