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1 16:40 编辑

2902 游戏治疗的精髓

      中午婆婆做的鸡翅炖土豆,吃的时候感觉好腻,很想去找点儿大葱来吃解解腻。(生长在东北,生活在山东,吃葱,你懂的)
      但是,每次吃大葱,是这样的,吃的时候很够劲很过瘾很给力,吃完之后,饭后身体就感觉难受……
      所以,当“我想吃大葱”这个念头一起来,就开始烦恼纠结,想吃又不想吃。
      嗯,顿了一下,心里默念“我想吃大葱,我喜欢大葱,我想吃大葱,我喜欢大葱……”几句默念下来,感觉自己有些放松了,知道自己有个想吃大葱的意念,但是可以不吃。清爽,没了纠结。

      一种什么感觉呢?
      就好像,当你有一种想法,注意力会胶着在那里,貌似非做不可,唯一可行,没有别的选择。
      但是,当你自己理解自己,理解自己身上正在发生的事,理解这里来了一个访客(情绪、动机、愿望),当这种理解、接纳、欢迎、允许一发生,人就好像往后撤了一大步,隔开了一个空间去看它们,然后人好像有更宽的余地做选择,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
      再打个比方,有点儿像波轮洗衣机,之前,人和念头,就好像衣服和水一样,顺着那个力量一起旋转,搅在一起。而后面的情况就是,衣服是衣服,水是水,水仍然旋转搅动,但是衣服已经自己拎出来了,它看着水搅动,它多了一个选择,它可以跳下去跟着水一起搅动,也可以不动。

      之前把游戏治疗应用在与孩子的互动上,我对其魅力就已经颇意外了,这两天,用在自己身上,效果也一样令我我惊喜。
      所以,游戏治疗看着貌似非常简单,但是它的核心精髓,对人性的了解与洞察,非常的有深度,很深刻,当真了不起。
      我还觉得,对于学佛者,如果把它简单地看成只是和育儿相关的世间法,那就错过大宝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2903 结束啦

      中国好声音结束啦,谢谢他们这个夏天带来的感动,祝福他们。
      我这两天总会哼哼金志文改编的《山沟沟》最后那几句:“哦哦,走过了山沟沟,别说你心里太难受,哦哦,我为你唱首歌,唱得白云悠悠,哦哦,走过了山沟沟,大风它总是吹不够,哦哦,走过了山沟沟,唱得大河奔流……”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2904 不值钱的无价之宝

      法会上有人分享感言:莫将轻易得,视作等闲观。
      很多宝贝,在世间,真的是一毛钱也卖不上,就算你倒找给人家钱,人家也未必要的呀,可是,它们偏偏就是无价之宝。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2905 我不需要那么对

      老公同学一家和他们朋友一家自驾来这玩,两家各有一个正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孩,今晚和老公尽地主之谊宴请他们。
      席间,
      孩子舔杯子、玩牙签、吃烤肉被禁止,我啥也没说……
      孩子哭被呵斥,我啥也没说……
      对于我不工作在家带孩子,她们礼貌询问下面藏着诧异,我啥也没说……
      总之,各种“不想说”。
      如果,彼此有一种开放性的欣赏和分享,那我还愿意说一说。
      如果,彼此僵在那里都要坚持各自是对的,那我就真的就宁愿啥也不说。
      我也没闹清自己今晚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总之和各位都是第一次见面,不熟悉,我也不确定,我说了,对方的态度会怎样。
      但是我知道,我如果把握不好那个度,一说起来,就好像只有我是对的,那一定会让对方反感的,彼此无益。   
      另外就是,我以前拯救者情结、关爱强迫症是很强烈的,是因为,看到一些状况,会强烈地认为孩子们是受害者,自己很痛苦,但又担不起那个痛苦,于是乎,就会情不自禁地要说出来,也不掂量是否对彼此有益,坚决要按照自己的线路拯救……我现在看到一些状况,依然会痛苦,但是比以前担得起这痛苦,无意识的投射要少一些。
      而且,还有一点,以前,我的注意力常常会固着那些在父母不正确地对待孩子的事上(比如情绪),对于父母对孩子的正确的爱,我却比较无视。但今晚就好一些,比如,那个孩子被各种制止,但是后来,孩子妈妈非常有耐心地陪孩子玩Iphone给贝壳照相,孩子也亲昵地依偎在妈妈怀中,妈妈亲密地搂着她陪伴她……我的注意力范围好像可以扩大一些,也能更多地看到家长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很棒很令人赞叹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1 23:14 编辑

2906 我对你错

      武志红老师的那条微博——直接表达真实的愤怒,是对关系真相的尊重,不容易导致冲突升级,并且会带来更深的流动。对关系造成伤害的愤怒,多是这样一种东西“你错了,所以我愤怒,而且你看我这么好,我甚至都可以原谅你”。包裹着“我对你错”的愤怒,是很容易讨人厌的。

      说得真好。
      分享彼此不同的真实的看法观点感受,是对关系真相的尊重,会带来更深的流动。
      之所以会频频出现问题,就是中间总是携带了一个“我对你错”的信息,而且常常双方都携带这个信息,让彼此都反感讨厌,不会助益彼此,反而还会伤害。

      可不可以在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放弃“我对你错”?
      新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907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2dww0.html

      “我们这次办女校便是要推广这样一个教育文化,是希望女性负担起来男性没有做好的工作,女人出来,把推动社会国家文明进步的责任承担起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身作则,教育好下一代。”——南怀瑾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2908 感恩

      微博上看到“2012年9月30日晚太湖大学堂南怀瑾老师荼毗仪式现场”的图片,不明白“荼毗”是什么意思,百度,一看到解释,泪如雨下。
      21集的南禅七日,已经看到第4集,可爱可敬的老人家,感恩他老人家。
      摘抄音姐的微博:无始旷劫,流浪生死。仰冀洪恩,哀悯摄受。资以慧命,示以行愿。甘露法味,遍洒人间。明月一轮,九州同伴。亿兆苍生犹涕泪,百年身世太零仃。读南老诗集,感怀悲愿,涕泪横流,感恩不尽,无以为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909 深深为大自然着迷的人——自然录音大师-丹.吉布森(Dan Gibson)

      Dan Gibson生长在尼加拉瀑布附近的一个农庄里,十岁时已经萌生对环境观察与艺术的兴趣,当时他用柯达布朗宁相机拍下邻人的房子,并且出售给屋主。 对户外景致的热爱,更让他渴望对大自然进一步深入探索。5、60年代,可说是户外影片制作的萌芽期,虽有画面,但缺乏背景声音的资料搜集,为了克服这个困难,Dan Gibson不断钻研相关知识,破天荒地制作出声音、影像同步的户外影片! 毕生以摄录大自然影像与声音为职志的Dan Gibson,在1994年,也就是他72岁那年,获得加拿大最杰出公民的殊荣。敬业的Dan因为长期穿梭于丛林与荒野中而导致膝盖病变,他拄着拐杖与加拿大总理握手的那一幕,更显得格外感人。丹.吉布森对艺术的敏锐度、对自然的热忱、以及他筚路蓝缕的精神,不只彩绘了Dan的生命,也造就了Solitudes的成功。创立Solitudes公司,是丹.吉布森的另一项创举,他以自己最喜爱的歌曲-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的“我的孤独(In My Solitude)”来命名。 丹并且开始不断扩充录音材料,还开始南征北讨到各地去录制大自然的声音。 从北边的森林到西南炽热的沙漠;由浪声滔天的太平洋沿岸到毒蛇遍布的佛罗里达。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候,录下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让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1986年,Solitudes公司加入一位生力军,那就是丹的儿子-葛登.吉布森。葛登从小就透过父亲的双眼及摄影机的镜头观看世界,他自己也有许多想法,并为Solitude带来新意。 他建议将精心制作的乐曲与大自然的天籁结合,相得益彰之下,更能营造一种动人的听觉环境。果然,新专辑一推出在加拿大就创下了白金级的销售量,丹、葛登和汉尼贝克(Hennie Bekker)都为此十分欣慰。汉尼贝克是一位十分优秀的作曲家,也是Solitude的重要功臣。而后续的作品也有许许多多才华洋溢的音乐家如隆.艾伦(Ron Allen)、霍华.拜尔(Howard Baer)、克劳德.狄贾登(Claude Desjardins)、约翰.赫柏曼(John Herberman)及迈可.麦斯威尔(Machael Maxwell)等人参与。 近年来,Solitude更获得世界各地极大的回响,除了品味大自然外,消费者也认定它具有心灵疗效,评价:成功也起而仿效,但合成模拟的声音,根本比不上丹.吉布森以岁月与努力所建立的“自然声音图书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2910 自然之声

      昨天和今天,在虾米网听了很多首Solitudes出品的音乐,流水、小雨、昆虫的鸣叫……
      自然,放松,舒缓,亲切,喜欢。
      虾米网链接http://www.xiami.com/artist/top/id/2407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2 15:28 编辑

2911 强迫症的背后

      昨晚我和老公先到饭店,等朋友们到来。
      老公说:我给他们打电话。
      我立即说:别打电话了,发短信吧。
      老公说:打个电话行了。
      我又说了句:还是发短信吧。   
      可能是我当时的语气很和缓,虽然建议了两次,但也没激起老公的反感,他还是打了他的电话。   

      之后我才觉察到自己频频在推销自己偏爱的联络方式,但是它并不是老公喜欢的。
      强迫症,关爱强迫症的背后,往往就是这样,只能看到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偏爱的需要的,看不到对方,看不到对方喜欢的偏爱的需要的……

      后来,往深了觉察,为什么自己更喜欢短信?
      其实,我是有些害怕和人联络的,有些安全感不够,怕人家有事儿打扰到人家,怕有些话说不好反而添乱。
      相对于通话,短信更加退缩一些,更加封闭一些,更加安全一些。

      后来大家告别,同学的老婆过来拥抱我,我虽然迎上去,但是我感受到自己有些拘谨和退缩,有点儿生硬,没有敞开全然地拥抱对方。

      说出来,并不是想否定自己这样的状态,恰恰相反,就是要接纳自己就是如是的样子。
发表于 2012-10-2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39# aliliya


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2 18:45 编辑

2912 摘自《TED 2012 Sherry Turkle: 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3NTI2MjQ0.html


      视频03:04,Sherry Turkle:让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人们在公司的董事会议上,发短信或者写邮件,人们发短信、写邮件、浏览脸谱,上课时,听报告时,甚至几乎在所有的会议时,甚至有人告诉一项重要的新技能,发短信时如何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他们说虽然这很难,但还是可以做到的。父母在早餐和晚餐时发短信和邮件,孩子们因此抱怨父母对他们关注不够,但同时,这些孩子也很少专心地和彼此相处。这是一张我女儿和她朋友们最近的照片,她们虽然处在同样的空间,却没有真正地在一起相处。我研究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别的东西,来分散我们的悲伤或者胡思乱想,所以我们需要玩手机,这样有什么问题吗?我认为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正在为自己挖陷阱,这个陷阱无疑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影响我们和自己的联系,降低我们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2913 摘自《TED 2012 Sherry Turkle: 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3NTI2MjQ0.html

      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是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对彼此隐藏自己,即便我们一直保持着彼此间的联系。一位50岁的商人,曾悲哀地告诉我,他觉得工作时不再有同事了,他工作时不再停下来和别人说话,他不和同事打电话,他说他不想打断他的同事,因为,他说,他们都在忙着发邮件,然后他停下来,他说:“其实我没有说实话,我也不想让别人打扰我。但实际上,我更愿意用我的黑莓手机(联系别人)。”不管哪一代人,我发现他们彼此无法从彼此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如果他们仅仅将彼此保持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距离范围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Goldilocks适应效应,不太近,也不太远,刚刚好。但是对于刚才那位中年人来说,刚刚好的距离,对需要学会面对面交流的青少年来说,可能太过疏远。有一个18岁的孩子,他几乎任何事情都用发短信解决,他惆怅地跟我说:“总有一天,但是当然不是现在,我会学习一下如何和别人交谈。”我问人们:“为什么不面对面地交谈?”他们回答说:“因为面对面交谈是实时发生的,你没法控制你要说什么。”所以这才是最重要的:发短信,写邮件,贴照片发状态,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向别人呈现出我们想变成的样子。我们可以编辑,我们可以删除,可以修改和润色,我们的面容、声音,甚至我们的整个形象,让它不少也不多,刚刚好。人类的关系非常丰富,也很复杂,而且需要技巧和精力来处理,我们可以用技术使它变得更简便,在我们做这种简化时,一个很可能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了简便的联系,放弃了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这是自欺欺人。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或者没有人在乎这一点了,Stephen Colbert问过这样一个让我猝不及防的深刻的问题,非常深刻,他说:“难道那些微小的、简短的、在线交流的片段,加在一起,不能等同于真正的交谈吗?”我的回答是:“不能。那些片段不能整合到一起。”以这种小片段的方式交流,可能可以收集到那些精心修饰过的信息。可能表达“我在想你。”甚至表达“我爱你。”的确,想象一下,接到女儿那条短信时,我有多么高兴。但是那些小片段,很难让我们相互了解,真正地理解和了解对方。我们在彼此交谈的同时,也学习着如何和自己交流。所以放弃面对面交谈,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会损害我们自我反省的能力。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项能力是成长的一个重要基石。我一次又一次地听到:“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我所看到的也是,人们如此习惯于自欺欺人,逃离真实的交谈,如此习惯于逃向更少更浅的交流,以至于几乎他们越来越希望躲开别人。比如,很多人跟我讲过这样的愿望,有一天,更高版本的Siri会更像一个好朋友,一个当别人无暇顾及你的时候,还耐心聆听的挚友,我相信这样的愿望反映了过去15年间,我了解到的一个痛苦的事实,那种“没有人愿意听我诉说”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里起了重要作用。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脸谱页面,或者推特页面,上面有这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呀!那种没人倾听的感觉,使我们更愿意和看似关心我们的机器待在一起。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2914 孩子沉迷电视,沉迷网络,沉迷IPAD,沉迷IPHONE……

      对标题中的各种沉迷感到困惑和疑问的家长,也许可以从楼上这段摘抄找到答案,尤其是蓝字部分——

      很多人跟我讲过这样的愿望,有一天,更高版本的Siri会更像一个好朋友,一个当别人无暇顾及你的时候,还耐心聆听的挚友,我相信这样的愿望反映了过去15年间,我了解到的一个痛苦的事实,那种“没有人愿意听我诉说”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里起了重要作用。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脸谱页面,或者推特页面,上面有这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呀!那种没人倾听的感觉,使我们更愿意和看似关心我们的机器待在一起。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2915 毫不留情

      这段摘抄,一点儿不给面子地毫不留情地描述出我的状态——

      我一次又一次地听到:“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我所看到的也是,人们如此习惯于自欺欺人,逃离真实的交谈,如此习惯于逃向更少更浅的交流,以至于几乎他们越来越希望躲开别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9 05:43 , Processed in 0.0278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