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卯田妈妈

成长中心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9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壮早晨做了很多让小朋友不乐意的事情。于是,一个老师就抱住他。抱了一会,等他平静一会让他再去玩。等一 ...
卯田妈妈 发表于 2012-4-12 14:37


令人心痛的小杜,心中一定藏着许多被人忽视的委屈呢。
在朋友的学堂也是,一般会攻击人的小朋友,基本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的,只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爱了,其它情绪才慢慢释放出来的。

对了,请教一下田妈,对这种小孩,如果他们回到家后的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变,作为老师的,除了给多点关心(注)和爱,还可以做什么呢?

和小朋友呆得越多,越来越发觉小朋友的问题基本都是来自家庭,来自外界的很少很少,有些来自外界的,如果家庭处理得好,也会很快消化掉的。
发表于 2012-4-2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田前天晚上发烧了,昨天早晨就如常活泼了。自己烧着,睡着,出着汗,似乎也就一点事没有了。至于发烧原因 ...
卯田妈妈 发表于 2012-4-25 13:16


在田妈身上,看到好多很有共鸣的理念,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1# 风听海说
之所以是成长中心,就是指大人和孩子的。对于孩子的情况,如果有需要家人配合的,我们会和家人交流。当然,交流不见得就能改变什么。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在我们这里能和在家里一样,做真实的自己。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们眼中非常乖的孩子,今天第一次在我们面前流泪,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放声大哭,还在地上打滚。然后,安静地睡着了。

凡事我们尽力就好,成功不必在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问老师们,听得孩子哭吗?我说我现在看到孩子放声大哭就开心。不为别的,因为,现在哭了,长大以后就更容易会冷静平和。

1岁半的小蒙第一次离开妈妈和我们在一起,我抱着他。他狂哭得把我的脖子也抓破了。30分钟后妈妈回来时,却如同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而且,自己很愉悦地坐在小桌子边等吃饭了。

让孩子哭吧。在一边全心全意陪着孩子就可以了。你甚至不要说任何话。但是要全心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3岁多的孩子会说,“我只是要哭一下”。其实,他们表达得非常准确,也非常清楚。他们只是要哭一下,爸爸妈妈不要去满足他提的什么要求,也不要在一边喋喋不休。更小的孩子其实很多时候也只是需要哭一下。只是他们还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西三天前从另外一个幼儿园转来的。刚开始老师们发现小西不敢哭。第二天和第三天小西放声哭,给她什么就说不要。额头一直出汗,一直有老师抱着。我相信,一周以后小西应该可以真正不哭了,真正开心了。

小学之前,其实孩子真没有多少知识要学的,把身体的底子打打牢固,对自己的心性有感觉,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就这些都需要成人用心去做了。至于知识,或者智力,那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关注多元智能。前几天给这个理论的创始人,哈佛大学的Gardner教授写了邮件,他回复的同时,帮我引见了美国儿童教育领域的几位学者。陈杰琦教授是其中的一位。陈教授6月3日和4日在深圳讲学。我把写给陈教授的邮件选贴一些在这里,与热心儿童教育的朋友分享交流:

“我再次感谢上天给我机会让我接触您。对于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我说一说目前自己真实的想法,敬请陈教授不吝赐教,也能为6月份见到您时当面请教做一点铺垫。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和西方教育的关系非常感兴趣,以前一直有很多困惑,真正有点头绪是在2009年我回国后开始接触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后。从接触中医开始,中华传统的文化打开了我人生中的另一扇门,也让我对孩子成长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

中国本土的儿童研究的状况和美国有太多的不同。这未免让人忧心忡忡。但是,反观历史上诺贝尔奖的华裔得主,除了生于美国本土的两位,有四位生于民国时期。因此目前的教育状况的成因追溯起来并不遥远。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只是一种工具,只有用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多元智能的理论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并没有给孩子的发展下一个定论。这个理论本身的发展是极开放的,包容的。而且,在深度发展,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这与经典里的“眼耳鼻舌身意”和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是并行的。因此,象您这样研究多元智能并不言放弃的学者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深尊敬的。

对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我的理念是中体西用,道体德用。世界上没有一种单一的教育理论或者理念能解决一个人发展的问题。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是人,是父母和教师。当我多次读《大学》,读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时,我才真正反思到自己多年来追求的教育应该要从哪里做起---从改变自己做起,从陪伴好自己的两个孩子开始。我枕边最喜欢翻的还有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我相信孩子的成长其实更多依赖于他们周围成人的成长。

2011年的时候我说过,我将把余生贡献给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温暖的环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母亲,恰好爱好教育这个职业。其实与孩子接触得越多,我越诚惶诚恐。我首先要来解读自己,这样才能更多的懂得孩子,才能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们本自具有的能力,才能帮到他们真正发挥潜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元智能在全球》这本书横向纵向帮助我们360度了解多元智能的运用。最让我动心的是这个理论背后的研究者们的开放和包容和发展。《序》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课堂中的多元智能远远不只8大智能这么简单,正因如此,参考书是不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它蕴含在多元智能的故事当中:在特定的情境,目标,用途和文化下,那些应用多元智能的教育者的经验中和头脑中的故事。”

书,或者任何文字,都是别人的经验,是别人的故事,不管情境多么相似,故事是无法复制的。我深信,我们接触到的一切只是给我们打开了窗,打开了门,至于进不进去,进去后又看到什么,那都是自己的事情了。
发表于 2012-5-9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田妈的贴总能扩阔视野,学习到更多更好的育儿之道。
发表于 2012-5-9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HI,看到你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突然想起,几年前,兜兜上幼儿园的时候,接触过这个理论,现在依然能记得当时的惊喜。后来,在自己的教学当中,我确实用自己的眼睛和一颗诚恳的心去发现了很多孩子在这几个智能方面的区别和特征。这是很珍贵的体验。

下面附上原来的日志。对了,3,4号陈教授的讲座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我们能参加吗?

2009年8月28日
“暑假很快过去了。这意味着我要披星戴月地工作,意味着儿子要第一次过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近乡情怯,看来将来受分离焦虑的是我,而不是我们家的这个小男人。不过焦虑也罢,还是整理一下为儿子上幼儿园所作的准备吧。

1 选择一个相对满意的幼儿园。我的标准是:不要给我儿子太多的学知识的压力,不要吃的太“好”的,允许小孩疯跑疯玩的。

2 了解现在的幼儿园的一些主流理念:(1)意大利女博士蒙台梭利创立的蒙氏教学。很多幼儿园都有标榜,但是那只是皮毛和形式(甚至都说不上)。蒙氏的“敏感期”和“吸收性的心智”这两个学习特质的提出,我非常的赞同。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的说教如何做人。而是发现儿童,帮助儿童发现自己。儿童不是事实都依赖成人的呆滞生命,也不是需要填充的容器。(2)美国的加纳德的这个理念我们学习心理学就有接触: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者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者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它让人们换了一个角度看待人的智能,并且由此建立了新的观念和评价方法,尤其改变了人们对于儿童智能结构的认知,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每一个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头我把那个研讨会的信息发给你。多元智能的发展之道让我动心。和人一样,最难的是不停反观自己,有时需要推翻或者否定自己。这个理论是有生命力的。它和美国另外一个我也研究过的high scope的课程不同。后者给我发了一本合作指南,我感觉会被绑架,你明白什么意思的。所以,虽然它好,我还是放弃了。但是多元智能不会给你限定课程,他们支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发展自己的东西。他们会指导,而不是制定。这符合教育是增上缘的道理。

我准备上他们的认证教师课程。过不惑的我又开始啃书本了,想想都很兴奋。只是体力和精力不如当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元智能只是工具,不是教育目标,是为健康的全人的成长服务的。这是这个理论背后的研究者一直强调的。给我很多的启发。而且,从他们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们对哲学,对中国的古代哲学是有研究和深刻思考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位早教老师告诉我,他们的课程目标是训练孩子的弱项,虽然最终看似练得有提高,但是新问题出现了,孩子开始焦虑,情绪,自信都出状况了。强项带动所谓的弱项发展才是健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参加女儿的家长会。会后,和校长表达了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担忧,因为我发现自己说不到孩子的心里。而且,很多时候她是不言无不尽的。胖胖的和蔼的校长拍拍我,轻松地说,家长啊眼界要远一点,放宽一点。这些非常正常,而且总是会过去的。也许是我多虑?有着丰富经验的小学校长对小学生的理解比我肯定更深刻。我在担忧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西妈和我们说,因为自己是第一次当妈,所以就愿意相信有十多年办园经验的园里老师的话,但是有时又觉得哪里不对劲,但是说不出来。相信自己的直觉,根据妈妈的直觉作出的判断也许更靠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9-21 12:48 , Processed in 0.02113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