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知止

自学中医理法方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求意见版--饮食的运化

人在出生后,形体的成长全靠饮食的供应。饮食的摄入、腐熟与运化是人体最大的生理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也就是人体主要的气化过程。《灵枢•五味》说:“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摶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这是讲人所食用的五谷有五种性味,五味进入人体后会分别归属于五脏。胃在人体内的地位很特殊,五脏六腑都有经脉与之相连,就像百川归都于大海一样。饮食先入于胃,脏腑都是通过相连的经脉从胃中得到水谷的精微之气。五味不同的水谷精微中会各自走向与它相应的五脏,味酸的先入肝,味苦的先入心,味甘的先入脾,味辛的先入肺,味咸的先入肾。就这样水谷的精微先化为津液与营卫通行于五脏后,才把食物中的糟粕依次下传,排出体外。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仅是据文字的理解,请指正

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水谷一开始入于胃后,把所化生的精微先出于胃而到达上下二焦以灌溉五脏,也就是前面讲的“五味入其五脏”,这是进入血分的五味精微完成的。此外的精微进入肺而输布于全身时,又分别为营气和卫气两种途径,这是属于气分精微。属于气分的精微占很大的比例,它们在化生出来后,先是团聚在一起,不进入经络运行,都积在胸中,所以胸中叫做“气海”。对此,《灵枢•邪客》也有论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就是说,饮食摄入后,分为糟粕、津液、宗气三个部份。其中的“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从而贯注到心的血脉中,推动心跳并主司呼吸。从宗气里分出来的,能分泌津液而入于血脉,变化生成血液,从而荣养四肢并内注脏腑的,是营气。从宗气里分出来的慓悍疾速而能先行入四肢肌肉皮肤之间的,是卫气。可见,宗气就是上面提到的“大气”。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中提到人体内具体的气只有“宗气”、“营气”、“卫气”这三种。具体的气都有具体的名称来表达它的特点。营气,就是营周之气;卫气,就是卫护之气。宗气是什么意思呢?宗的本义是“尊祖庙也”,即祭祀祖先的处所,后来引申为祖先,也就是现在习惯所称的“祖宗”。宗气,也就是具有“祖宗”特点的气,全身的气都是从它繁衍而来。“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是讲宗气自肺部沿喉咙而出,呼则出,吸则入,以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就是说血脉中的精微之气流向外周时与经络中的营气相化合,时刻都受到营卫之气的营养与调节。因为经络之气最后都回归到肺,所以肺也就因此集散了全身血脉中的精微之气,即“肺朝百脉”。这个“朝”读音为“潮”,本意是大臣在早晨拜见君王。在春秋时期以前,各地的诸侯王在春天拜见天子,也叫“朝”。后来诸侯间自相见,子女见父母,同辈间的过访都称作“朝”,朝就是相见的意思,这里指的是肺可以与周身的血脉之气相见。肺的精气要输送、滋养到皮毛。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是指从肺布散到皮毛的精气与在皮表弥散的微细血脉中的精气再发生化合,然后把化合后的精微之气行入较深较大的血脉中,这里的“府”不是指六腑,而是指较大的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这一段是在谈论有关血的问题,所以这个“府”指的就是“血之府”。

这样经过多次化合后形成的精气在血脉中发生了微妙难测的变化,最后在心的主司下,输送并存留到肝肺脾肾四脏中。这样看起来,食气入胃后的运化过程实在是够复杂的,五味先入五脏也不是机械同步的,但这个复杂的过程也不外是一气所统帅,是有序的,表现在“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即在气的调节下达到平衡。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是指这所有的过程最终可以表现在气口的脉搏上,“气口”又叫“寸口”,就是手腕部的动脉,从这里的脉象就能够判断正常与异常的气血状态,判断病情的生死愈后。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讲述了“食气入胃”后的的运化过程,即食物中的精微进入血液后,通过血脉的布散滋养于周身,最终化生精气留于四脏。《经脉别论》中接下来还专门讨论了水液的运化过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意思是水液进入胃后,其中的精气游行布散,由脾向上输送。脾气把水液的精气布散到全身,在营卫之气的统帅下,最后都上归到肺。再由肺“通调水道”,“调”是调配的意思,即分配得均匀合适。也就是肺疏通调配吸收的水液,最后下行输送到膀胱。这整个过程中,水液中的精微遍布周身,五脏的经络都得以充行。这个过程合于四时与五脏的阴阳消长变化,要以此来判断水液代谢得是否正常。例如天热时汗多,汗多则尿少;天寒时汗少,汗少则尿多,这都是正常的。很显然,水液的运化完全合同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出于升,“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降与入,水液的代谢主要是在气分上进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脉别论》这两段专门论述了食物与水液的代谢过程。生命活动所需的气血津液都在这些过程中产生,所以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前面讲述的所有内容的综合。人体内最多的是水液,所以要用相对最多的气来统摄、运化这些水液,很多的气化异常就出现在这个层面上,这也是《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的内容最多的原因。合理的饮食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发表于 2010-2-21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知止 于 2010-1-22 15:17 发表
我在查 营卫资料时发现,有一位 “王不留行”(周东浩)先生对此有相当系统的研究,在网上能找到很多他的文章,我看后很受启发。对营卫有兴趣的朋友搜索一下营卫和他的网名就能找到很多。他关于卫气的问题考证与 ...


周东浩,95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临沂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现为河北医科大学内分泌在读博士生,著有《中医:祛魅与返魅: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一书。(http://www.ssooee.com/html/41/n-422541.html
发表于 2010-2-22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意义上讲,整个天地就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气立”。前面讲过“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我们对于人体比较习惯于围绕“根于中”的生命现象去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生命还有 “根于外”的必要因素。天地自然就是人体外在的根,违背自然就会伤及这一生命之根,其结果必然是走向“气止则化绝”的境地。而人能顺应天地,则自然而然地就已安立在健康之道,维系健康根本不需要任何高昂的代价,也无需任何繁杂的知识,只要“无为”就够了,因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宝命全形论》)。所以从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念来看,个体的生命并不仅仅是父母给予的这个身躯,还包括了他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程度,个体的生命之根源于父母与天地,个体的生命也就是对父母与天地的延续,哪一个根不能延续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绝。————————————————太精辟了!
发表于 2010-2-22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必从反面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我们就先让自己不做天地间的“癌细胞”好了。,,,,,,,,,,,,,赞!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天上流云 于 2010-2-22 21:55 发表
在这个意义上讲,整个天地就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气立”。前面讲过“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我们对于人体比较习惯于围绕“根于中”的生命现象去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生 ...


这个内容 志一老师 在讲 中医原理时讲过,原话大约就是这样,不过我们的观点很一致,我想这样可以不算是  抄袭

[ 本帖最后由 知止 于 2010-2-23 16:46 编辑 ]
发表于 2010-2-2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知止 于 2010-2-23 13:01 发表


这个内容 志一老师 在讲 中医原理时讲过,原话大约就是这样,不过我们的观点很一致,我想这样可以不算是  抄袭



我也非常喜欢志一老师的思路。

真理就一个,都能接近真理就都智慧,没“抄袭”什么事儿,,,,,,,,很多正确的东西送给别人听人家也未必能听进去。

正因为观点一致,故才同气相求嘛!
发表于 2010-2-23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老师在春节期间依然笔耕不辍。
惭愧一直忙于俗务,今天才看到。
那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看。先感谢老师
发表于 2010-2-23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知止 于 2010-2-1 19:23 发表
土地的这种特性古人称之为“坤德”。在人类的比喻中,经常把大地比喻为母亲,确实也只有母亲才能配得上这样平凡而伟大的比喻。从临床及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具有“坤德”的女性确实是位好妈妈,她的孩子和家 ...


哈哈,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前总被解为对女性的轻视,其实不然也!
发表于 2010-2-23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稼和穑是两个过程、两种状态的事件,不像前面四行那样只能呈现一种过程和状态。——这个解的详细。正是因为土的这种特殊性,才有第一种应象的五行模式。伤寒论里有“阳明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也是用的这种五行模式吧。
抽象的五行和应象的五行,就是哲学和医学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慧观的哲学系统,一切的学术都是从这个哲学系统里推论而来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成功之处,古人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事实上就是一个具备慧观的哲学眼光的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做个知县知府什么的,那一方的农田水利市镇等等百姓百事都无师自通。现代教育讲的是知识储备,讲的是术有专攻,都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祸患。
说远了,跑题了,俺就是爱瞎联想。抱歉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2:04 , Processed in 0.02927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