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7298|回复: 32

中医养生有诀窍(作者樊正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3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养生有诀窍(作者樊正伦)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align=center background=/image6/bg_line.gif border=0><TBODY><TR><TD vAlign=center colSpan=2 height=50></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0>&nbsp;</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TD></TR><TR><TD vAlign=top width=50></TD><TD class=f15px vAlign=top width=500><!--                <pre class="f14px"><br>&nbsp;&nbsp;&nbsp;&nbsp;编辑手记<br>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举办2007年度新闻媒体座谈会,特邀中国<br>中医药出版社原古籍编辑室主任、研究员樊正伦作了题为《中医药文<br>化与养生》的科普讲座。他阐释了中医养生的四个要义——顺四时、<br>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行。<br>  在场的各大新闻媒体几十位跑口的记者,对中医药也属于略知一<br>二了。然而他们不仅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还不停地做着笔记。<br>演讲结束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向樊教授提问,纷纷表示听君一席谈,<br>受益匪浅。<br>  是什么吸引住了这些见多识广的老记们?是樊教授通俗易懂的语<br>言和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是当今生活工作快节奏的人们对养生保健<br>知识的迫切渴求,也是前一段时间网上热议是否要将中医逐出主流医<br>学,从而使记者们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医药更加好奇。<br>  中医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治病的?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br>还能指导当今的中医治疗现代的疾病吗?<br>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唯一没有断代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华<br>民族历经战乱、瘟疫而能繁衍昌盛几千年,中医药功不可没。然而,<br>由于记载中医药的语言是艰涩的古代汉语,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就<br>好像雾里看花。<br>  如果《黄帝内经》里讲的道理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能让市井<br>坊间的老太太们都听得懂,如果将中医古籍里那些文言文翻译成大白<br>话,让那些没有受过严格古汉语训练的年轻一代也能读懂、能接受,<br>如果……借用樊正伦教授的话“顺时则生”,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当<br>今,中医要想继续延续几千年的辉煌发展历史,也要顺时而变。当然,<br>变通的是表述形式,不变的是实质内容。<br>  当代的中医药人,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让古老神秘的<br>中医药理论从神坛上走下来,变成大众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东西。<br>一旦被大众了解了,接受了,信任了,一旦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从<br>临床上尝到中医治病简便验廉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甜头之后,传统中<br>医在现代化的今天,就依然能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继续发扬光大。<br><br><br>  诀窍1&nbsp;&nbsp;顺四时<br>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br>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br>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br><br>  春生&nbsp;&nbsp;夏长&nbsp;&nbsp;秋收&nbsp;&nbsp;冬藏<br>&nbsp;&nbsp;&nbsp;&nbsp;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br>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br>,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br>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br>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br>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br>为人的阳气都跑外面去了,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br>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br>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br>  很多南方人相信吃膏滋药的好处。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br>天吃呢?因为夏天人的气血都跑外面去了,内里是空的,别说吃膏滋<br>药了,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吸收不了。而冬天由于人的气血都藏到里<br>面去了,这时用点阿胶呀,熟地呀,吃进去能够运化,运化是为明年<br>春天做准备,就像树要冬灌一样。<br>  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br>这句话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夏天天热人出汗,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br>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人在一呼一吸时,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br>所以说肺主皮毛。可每到夏天,人们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br>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环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br>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调整体能,把体内代谢物<br>由汗排出体外去。如果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就留在身体里面做病<br>吗?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人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br>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br>那么多的汗,有人却老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br>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br>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br><br>  春夏养阳&nbsp;&nbsp;秋冬养阴<br>&nbsp;&nbsp;&nbsp;&nbsp;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br>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当春天<br>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影响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br>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br>肝气的生发。<br>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生麦饮由人<br>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br>治暑热。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br>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br>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br>  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主闭藏、宣发与肃降。这时候你要<br>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用一点秋梨膏,就不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br>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br>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桂附八<br>味丸等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大枣、核桃<br>仁等制成的膏滋药。<br><br><br>  诀窍2&nbsp;&nbsp;节饮食<br>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br>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br>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br><br>  鱼生火&nbsp;&nbsp;肉生痰<br>&nbsp;&nbsp;&nbsp;&nbsp;《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住,五畜为益。”畜就是<br>猪肉、羊肉。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很多四五十岁<br>的人,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br>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br>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些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br><br>  代谢缓慢&nbsp;&nbsp;晚上少吃<br>&nbsp;&nbsp;&nbsp;&nbsp;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br>上升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br>没关系。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br>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那你不发胖谁发胖?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br>老年人尤其如此。<br><br>  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br>&nbsp;&nbsp;&nbsp;&nbsp;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有<br>它的偏性。到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广<br>州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br>你如果不吃那老鸭,不拿火烤,那么吃完就可能拉肚子。鸡就不用烤<br>,炖鸡汤用越壮实的鸡越好。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br>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温性的<br>。中医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遇到寒性的胃溃疡,我<br>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再发起<br>来,在里面放点碱,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br>温胃散寒。<br>  中医学的很多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br>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除去孩子,孩子<br>太馋,什么都想吃),只要是成年人,一定是你体内的需要。中医没<br>那么多特殊的忌口,不要把中医的忌口开出一大堆。但是有一条,要<br>浅尝辄止,什么东西一吃多了,人就要受损伤。<br><br><br>&nbsp;&nbsp;&nbsp;&nbsp;诀窍3&nbsp;&nbsp;调情志<br>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在风、寒、暑、湿、燥、<br>火等气候的变化中,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另一方面,<br>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br>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br>了的。<br><br>  勤动脑体不动心<br>&nbsp;&nbsp;&nbsp;&nbsp;《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br>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br>说,在今天这样的现代化、快节奏条件下,还能做到恬淡虚无吗?其<br>实,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br>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br>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br>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br>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则五内俱焚。<br>  老子说“无为,无不为”。其实说的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br>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br>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我当医生,<br>你当记者,他经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不管你压<br>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br>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br><br>  恬淡虚无&nbsp;&nbsp;真气从之<br>&nbsp;&nbsp;&nbsp;&nbsp;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br>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br>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br>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br>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br>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br>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br>智慧就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br>阴平阳秘,精神乃至”。<br><br><br>  诀窍4&nbsp;&nbsp;慎医药<br>  用药性之偏纠人体之偏<br>&nbsp;&nbsp;&nbsp;&nbsp;药好比是开门的钥匙,门打不开的时候怎么办,你要用钥匙把它<br>打开。人得了病就是你这门打不开了,假如那门本来是通的,你没完<br>没了地用钥匙去捅那个锁,一把好锁也会捅坏的。中药也有毒性,这<br>毒性是它的偏性,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br>然是一味中药,关键看你怎么用。<br>  找我看中医的女同志很多,问她年龄,我是看她处在哪一期的哪<br>一个段上,这个段的正常状态是什么,她的状态和正常状态有什么区<br>别,这是中医大夫的理念,是决定使用中药的关键。<br><br>  孩子老人慎用药<br>&nbsp;&nbsp;&nbsp;&nbsp;我发现,抗生素使用越多的小孩,到成年时候发病几率就越高。<br>西药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西医看病其实很负责,也写得很清楚,这<br>个药物的作用是什么,副作用是什么,可能伤害肝脏或是肾脏。西医<br>用这些药是慎之又慎的。<br>  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小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张三喂完<br>李四喂。我对家长说,孩子还小,脾胃功能调整能力弱,你却把什么<br>东西都给他吃,唯恐他不胖。其结果是什么呢?吃进去了不能运化,<br>里面就形成了中医所说的内热的环境。如果他里面是凉水,对外面就<br>不敏感了;如果里面已经变成了热水,毛孔打开了,外面稍微受点风,<br>就感冒发烧了,一发烧就得肺炎,就打针或吃抗生素,当使用抗生素<br>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后,药的作用很明显,烧退了,但由于机体的调整<br>能力很差,排毒能力没有建立起来,体内就会有很多有毒物质储存下<br>来。到了青春发育期需要调动起来的时候,隐性的问题出现了。还有<br>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一定要慎用药。因为你的解毒能力、排毒能力、<br>调整能力都减弱了。<br>&nbsp;&nbsp;&nbsp;&nbsp;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原古籍编辑室主任、研究员樊正伦 </pre>//--><FONT size=5>编辑手记<BR>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举办2007年度新闻媒体座谈会,特邀中国<BR>中医药出版社原古籍编辑室主任、研究员樊正伦作了题为《中医药文<BR>化与养生》的科普讲座。他阐释了中医养生的四个要义——顺四时、<BR>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行。<BR>  在场的各大新闻媒体几十位跑口的记者,对中医药也属于略知一<BR>二了。然而他们不仅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还不停地做着笔记。<BR>演讲结束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向樊教授提问,纷纷表示听君一席谈,<BR>受益匪浅。<BR>  是什么吸引住了这些见多识广的老记们?是樊教授通俗易懂的语<BR>言和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是当今生活工作快节奏的人们对养生保健<BR>知识的迫切渴求,也是前一段时间网上热议是否要将中医逐出主流医<BR>学,从而使记者们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医药更加好奇。<BR>  中医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治病的?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BR>还能指导当今的中医治疗现代的疾病吗?<BR>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唯一没有断代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华<BR>民族历经战乱、瘟疫而能繁衍昌盛几千年,中医药功不可没。然而,<BR>由于记载中医药的语言是艰涩的古代汉语,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就<BR>好像雾里看花。<BR>  如果《黄帝内经》里讲的道理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能让市井<BR>坊间的老太太们都听得懂,如果将中医古籍里那些文言文翻译成大白<BR>话,让那些没有受过严格古汉语训练的年轻一代也能读懂、能接受,<BR>如果……借用樊正伦教授的话“顺时则生”,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当<BR>今,中医要想继续延续几千年的辉煌发展历史,也要顺时而变。当然,<BR>变通的是表述形式,不变的是实质内容。<BR>  当代的中医药人,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让古老神秘的<BR>中医药理论从神坛上走下来,变成大众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东西。<BR>一旦被大众了解了,接受了,信任了,一旦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从<BR>临床上尝到中医治病简便验廉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甜头之后,传统中<BR>医在现代化的今天,就依然能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继续发扬光大。<BR><BR><BR>  诀窍1&nbsp;&nbsp;顺四时<BR>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BR>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BR>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BR><BR>  春生&nbsp;&nbsp;夏长&nbsp;&nbsp;秋收&nbsp;&nbsp;冬藏<BR>&nbsp;&nbsp;&nbsp;&nbsp;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BR>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BR>,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BR>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BR>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BR>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BR>为人的阳气都跑外面去了,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BR>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BR>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BR>  很多南方人相信吃膏滋药的好处。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BR>天吃呢?因为夏天人的气血都跑外面去了,内里是空的,别说吃膏滋<BR>药了,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吸收不了。而冬天由于人的气血都藏到里<BR>面去了,这时用点阿胶呀,熟地呀,吃进去能够运化,运化是为明年<BR>春天做准备,就像树要冬灌一样。<BR>  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BR>这句话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夏天天热人出汗,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BR>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人在一呼一吸时,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BR>所以说肺主皮毛。可每到夏天,人们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BR>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环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BR>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调整体能,把体内代谢物<BR>由汗排出体外去。如果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就留在身体里面做病<BR>吗?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人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BR>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BR>那么多的汗,有人却老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BR>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BR>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BR><BR>  春夏养阳&nbsp;&nbsp;秋冬养阴<BR>&nbsp;&nbsp;&nbsp;&nbsp;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BR>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当春天<BR>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影响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BR>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BR>肝气的生发。<BR>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生麦饮由人<BR>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BR>治暑热。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BR>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BR>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BR>  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主闭藏、宣发与肃降。这时候你要<BR>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用一点秋梨膏,就不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BR>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BR>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桂附八<BR>味丸等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大枣、核桃<BR>仁等制成的膏滋药。<BR><BR><BR>  诀窍2&nbsp;&nbsp;节饮食<BR>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BR>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BR>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BR><BR>  鱼生火&nbsp;&nbsp;肉生痰<BR>&nbsp;&nbsp;&nbsp;&nbsp;《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畜就是<BR>猪肉、羊肉。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很多四五十岁<BR>的人,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BR>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BR>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些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BR><BR>  代谢缓慢&nbsp;&nbsp;晚上少吃<BR>&nbsp;&nbsp;&nbsp;&nbsp;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BR>上升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BR>没关系。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BR>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那你不发胖谁发胖?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BR>老年人尤其如此。<BR><BR>  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BR>&nbsp;&nbsp;&nbsp;&nbsp;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有<BR>它的偏性。到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广<BR>州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BR>你如果不吃那老鸭,不拿火烤,那么吃完就可能拉肚子。鸡就不用烤<BR>,炖鸡汤用越壮实的鸡越好。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BR>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温性的<BR>。中医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遇到寒性的胃溃疡,我<BR>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再发起<BR>来,在里面放点碱,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BR>温胃散寒。<BR>  中医学的很多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BR>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除去孩子,孩子<BR>太馋,什么都想吃),只要是成年人,一定是你体内的需要。中医没<BR>那么多特殊的忌口,不要把中医的忌口开出一大堆。但是有一条,要<BR>浅尝辄止,什么东西一吃多了,人就要受损伤。<BR><BR><BR>&nbsp;&nbsp;&nbsp;&nbsp;诀窍3&nbsp;&nbsp;调情志<BR>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在风、寒、暑、湿、燥、<BR>火等气候的变化中,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另一方面,<BR>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BR>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BR>了的。<BR><BR>  勤动脑体不动心<BR>&nbsp;&nbsp;&nbsp;&nbsp;《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BR>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BR>说,在今天这样的现代化、快节奏条件下,还能做到恬淡虚无吗?其<BR>实,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BR>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BR>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BR>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BR>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则五内俱焚。<BR>  老子说“无为,无不为”。其实说的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BR>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BR>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我当医生,<BR>你当记者,他经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不管你压<BR>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BR>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BR><BR>  恬淡虚无&nbsp;&nbsp;真气从之<BR>&nbsp;&nbsp;&nbsp;&nbsp;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BR>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BR>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BR>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BR>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BR>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BR>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BR>智慧就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BR>阴平阳秘,精神乃至”。<BR><BR><BR>  诀窍4&nbsp;&nbsp;慎医药<BR>  用药性之偏纠人体之偏<BR>&nbsp;&nbsp;&nbsp;&nbsp;药好比是开门的钥匙,门打不开的时候怎么办,你要用钥匙把它<BR>打开。人得了病就是你这门打不开了,假如那门本来是通的,你没完<BR>没了地用钥匙去捅那个锁,一把好锁也会捅坏的。中药也有毒性,这<BR>毒性是它的偏性,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BR>然是一味中药,关键看你怎么用。<BR>  找我看中医的女同志很多,问她年龄,我是看她处在哪一期的哪<BR>一个段上,这个段的正常状态是什么,她的状态和正常状态有什么区<BR>别,这是中医大夫的理念,是决定使用中药的关键。<BR><BR>  孩子老人慎用药<BR>&nbsp;&nbsp;&nbsp;&nbsp;我发现,抗生素使用越多的小孩,到成年时候发病几率就越高。<BR>西药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西医看病其实很负责,也写得很清楚,这<BR>个药物的作用是什么,副作用是什么,可能伤害肝脏或是肾脏。西医<BR>用这些药是慎之又慎的。<BR>  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小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张三喂完<BR>李四喂。我对家长说,孩子还小,脾胃功能调整能力弱,你却把什么<BR>东西都给他吃,唯恐他不胖。其结果是什么呢?吃进去了不能运化,<BR>里面就形成了中医所说的内热的环境。如果他里面是凉水,对外面就<BR>不敏感了;如果里面已经变成了热水,毛孔打开了,外面稍微受点风,<BR>就感冒发烧了,一发烧就得肺炎,就打针或吃抗生素,当使用抗生素<BR>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后,药的作用很明显,烧退了,但由于机体的调整<BR>能力很差,排毒能力没有建立起来,体内就会有很多有毒物质储存下<BR>来。到了青春发育期需要调动起来的时候,隐性的问题出现了。还有<BR>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一定要慎用药。因为你的解毒能力、排毒能力、<BR>调整能力都减弱了。<BR>&nbsp;&nbsp;&nbsp;&nbsp;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原古籍编辑室主任、研究员樊正伦 </FONT><><FONT size=5>&nbsp;</FONT></P></TD></TR></TBODY></TABLE></P>
发表于 2007-2-16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两天看了些这类文章,作为一个传统爱好者,总有些心里话想说出来:

中医的养生之道非常高深,奥妙无穷。在介绍中医养生的时候,对自己的认识、理解是不是谨慎一些的好?不要让人误以为自己的话就是中医的内涵(或者原文)。

我觉得一个人没有达到内经的高度,就不要随便解释内经或中医理论。当然可以讲,也很有必要讲,最好把自己的理解和原文分开来。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中医负责。

也许这话说大了,但我希望谨慎一点好。科学界的伪科学之争最近很热闹,中医界不应顺潮流出现什么伪中医吧。如果没有办法避免,也希望能少一点,尽可能少一点。

非常关心中医、关心中国传统的一个爱好者的一时感慨
发表于 2007-2-19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非得用阿胶,白鸡,还有无辜的鸭子养生呢,这是《黄帝内经》的真义吗。我看三七先生救人,没有一个方中用荤物的。

最可怜的可能是黑熊了,因为它长了一个被“中医”认为可治病的胆而饱受非人所思的痛苦,真是应了庄子所说的“有用”不是福啊:
http://www.cctv.com/science/special/C14009/20050928/101133.shtml

我个人私下偏执地认为,象三七先生这样才是华夏医学的正统,而不是那些用什么“鞭”呀“胆”呀之类的“名医名方”。期望三七先生日后有机会正本清源,让黑熊等生灵免受活体取胆如此之苦。

[ 本帖最后由 bay 于 2007-2-19 17:48 编辑 ]
发表于 2007-2-20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养生是个大学问,系统庞杂,我们只要坚守一点,按照三七生先生的提示去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头来什么都不能坚持
发表于 2007-2-20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同意3、4楼坛友的意见,呵呵

对所谓的主任、研究员等自以为是的老子口气和解释不以为然。
为何在解读经典的时候不能慎重点,比如对比下面两句话,:

1.老子说“无为,无不为”。其实说的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2.老子说“无为,无不为”。我理解它的意思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第二句是不是更好呢?应该用更高的标准来尊重老子、读者。
往往解读无为,却又同时有意无意的做着有为之事。确实无为的境界太高,要没有一点私欲是很难的啊。有感于此,拉杂几言。
发表于 2008-10-31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不同意见

说到冬天补肾用6味地黄丸不是很为合理吧,有几人合适用这个补的。
发表于 2008-11-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桂附八
味丸等都可以用。
现在所谓学士明星代表着传统中国文化的方向 又不知生就多少沽名钓誉之人 读了一本黄帝内经就成养生专家!?我反正死活只认三七先生!!
发表于 2009-1-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里面已经变成了热水,毛孔打开了,外面稍微受点风,
就感冒发烧了
发表于 2009-1-8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木子的话很有道理,也代表了我的观点。
发表于 2009-3-21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甚同意楼上几位的观点

我怎么觉得文章写得挺好的,读后有启发,鼓励木林森贴多些好文章上来。我觉得读书学习应当是取人精华,去其糟粕,看主体,而不是细枝末节,不应当因为文章中某些观点不太正确就否认别人整篇文章的功劳,甚而上升到对个人品质的评述。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说百分百正确的话,做百分百正确的事,具有百分百合适的表达方式,如果这么追求完美,世界早已不存在了。

其次,关于吃荤吃素的问题,首先声明我是尊重佛教的,但不能因此没有自己的思考。万物皆有灵性,人、动物、植物皆然,同样是吃,对动物是残忍,那么对植物就不是吗?批评别人吃动物,而自己吃植物,不是一种退五十步笑百步的行为吗?欢迎抛砖给我以开示。
发表于 2009-3-23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橄榄绿 于 2009-3-21 08:51 发表
其次,关于吃荤吃素的问题,首先声明我是尊重佛教的,但不能因此没有自己的思考。万物皆有灵性,人、动物、植物皆然,同样是吃,对动物是残忍,那么对植物就不是吗?批评别人吃动物,而自己吃植物,不是一种退五十步笑百步的行为吗?欢迎抛砖给我以开示。



先不说逻辑上的错误,你的说法非常误导,小心断了别人慈悲心的种子。

首先,从科学上的生理解剖来比较,猪牛羊等牲畜和人类一样拥有复杂的血管与神经系统,但植物没有,虽然植物也有成长、繁殖等生命现象,但并不能就此下结论说植物和动物一样是有情识的生命,植物在有些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很多是机械的条件反射,其复杂程度与动物的情绪反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另外,动物与植物在其它方面还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当我们把田里的菜的叶子摘下一部分,把苹果从树上摘下来吃,过一段时间,它们又会长出新的叶子和果实。可是动物可以吗?一只猪可以不断生长出新的后腿以供应你碗里的东坡肘子吗?

还有,我们采摘植物的果实和叶子的时候,它们有像猪或鸡鸭一样惊声尖叫,恐怖挣扎吗?

因此,动物和植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人们不能为了否定素食,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想吃肉,就牵强附会地说吃植物=吃动物=残忍杀生,这样的逻辑不过是给自己断不了口欲而找些借口,同时还想多拉一些人下水罢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你的植物=动物的逻辑成立,那么,吃动物和吃植物的人在残忍杀生的数量上也是有巨大的差别的,因为你吃的动物,即使是素食的动物,需要“杀害”植物而喂养以供你食用,你杀了植物还不算,还要杀动物,残忍的程度比素食者大了去了,到阎王那里算总账的时候,他老人家会明察秋毫的。

如果说了这么多还是不能说服你,那么也就只好也把你的逻辑反过来用一下,无奈地说一句:对动物都不仁慈的人,就不必对植物假惺惺地关心,说什么万物平等了吧!

最后,既然你声称还尊重佛教,而且还颇善思考,那就应该先认真学习一下佛法中关于什么样的众生具有神识,搞搞清楚那些因被你害了命而其神识一直跟着你找机会报复的众生是动物还是植物再下结论吧。

建议你读《楞严经》,这部经里有无限的智慧,就是给像你这样喜欢思考的聪明人准备的。
发表于 2009-3-23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樊正伦说的挺好的啊。

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

具体用动物药,用植物药,那要分情况,看中医师的本领了,我赞成尽可能地去用植物药与矿石药。

吃素还是吃荤,那看您个人的造化了。
发表于 2009-3-2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Interlaken 的帖子

感谢你这么用心的回答,写这么多字不容易。你的总的意思还在于吃植物和动物有一个“程度”上的区别,导致最后阎王算总帐时处理结果不同,我说的五十步和百步亦是程度上的意思,你的回答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点明“佛法中关于什么样的众生具有神识,搞搞清楚那些因被你害了命而其神识一直跟着你找机会报复的众生是动物还是植物”,我理解动物的能动性大因而产生的影响更大,植物不是没有而是作用力小一些,导致“总帐”的结果不一样,因果差异就产生了。相信练气功出境界的人很好印证是否有这种区别。灵魂是肯定存在的,这点我信,只是这也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场”的存在形式和影响力,而未必有宗教中那么复杂的世界吧(不否认因果论,但是不要太夸大某些神人的公正性吧,想想,阴的世界和阳的世界,运循之道难到不是一样的,那个世界的官和这个世界的官又有什么不同。只是为人之道心存善念,是不同的世界都提倡的主流吧)。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会去看《楞严经》的。
发表于 2009-3-23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橄榄绿 的帖子

我上面所说的除了有关佛法里的道理的部分,其余部分其实是有些“以抬杠对抬杠”的意思,因为每次听到有人用五十步笑百步说事儿,都觉得对方有些故意抬杠。所以言语之中如有冒犯,还请原谅。

如果大家是严肃地讨论这个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了。

吃动物和吃植物其实绝不仅仅是残忍程度上的区别而已。从佛法的道理来讲,众生分为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其中动物属于有情而植物属于无情。只有有情众生是在六道里面轮回的,也就是说,人们餐桌上的动物,无始劫中都可能做过我们的家亲眷属,甚至父母子女,而植物就不会。虽然无情众生也有灵性,但它们的灵性和有情众生是不一样的。植物上有时也会附有神识,但不是植物自己的,是其它界众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一米以上的树都不能随便砍,实在要动,也要先诚心和树神沟通,请它谅解,请它搬家,否则不打招呼把别人的家端了也是要结恶缘的。

如你所说,很多现象和事实其实练气功出境界的人是可以印证的。但是要小心的一点是,在不同的境界里所能印证的事实是有差别的,境界越高,所印证的事实越接近真相。就好比我们用肉眼所看到的世界和带上一副红外眼镜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一样,如果练气功能练出佛眼,那么他所印证的事实才能和佛所揭示的实相一样,否则就只是在一定境界上的事实而已。就像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徒很多都可以通过他们的修炼方法观察到六道轮回的真相,只是不知如何解脱而已。
发表于 2009-3-27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erlaken 于 2009-3-23 23:58 发表
我上面所说的除了有关佛法里的道理的部分,其余部分其实是有些“以抬杠对抬杠”的意思,因为每次听到有人用五十步笑百步说事儿,都觉得对方有些故意抬杠。所以言语之中如有冒犯,还请原谅。

如果大家是严肃地 ...


Interlaken 说话入情入理,不愧是修行之人。就事论事,无所谓冒犯,而且你说的有可能是对的。记得三七先生说过,单只信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明理。我深为赞同!或许你就是那样一个得道之人。你说的境界不同的人所能认识的真相有所差异,我亦深以为是。我是完全不懂佛的道理的,提出的问题怀疑的问题当然是在很低的境界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的问题,想请教你,既然“只有有情众生是在六道里面轮回的”,那么无情众生永无机会做有情众生吗?有情众生不可能被惩罚下辈子做无情众生吗?为什么两者之间如此绝缘。如果佛法说的世界是真相,那世界真的太奇妙,难怪人的命运如此复杂。这样一来,宏观上万物都是平等的,反倒让人心安。只是,无论是通过佛的角度还是其它的角度来解读世界的真相,都有精华与糟粕同在的问题,而世界始终以它自己的规律运行着,我们每个人的取舍影响的只是自己及与己有关的有情众生的命运。

就像三七先生教导的,学中医必须要读郑钦安、黄元御的书;那么,佛教入门除了《楞严经》还有哪些书是必看的?可以简述一下你经历的过程吗?你是因为什么而愿意信佛的呢?你所说的那些理论多出自哪部经典呢?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21:05 , Processed in 0.02138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