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315|回复: 0

经典诵读学习中的修身意境(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典与科学知识二者的学习,最大差别在于:科学知识往往是告诉我们某一范畴有限的客观事实,学习中需要的是记忆、理解、掌握;而经典揭示天地宇宙万物间自然规律存在、运行、发展的真相,学习时更需要以心身意相融一处,反复诵读、体悟实行。    如果把诵读分为口诵和心读的话,那么,学习经典不仅是这两种方式的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诵读的同时以身感格、以心体悟,依于文字的引领,却不局限于文字本身,从而顺利进入经典文字之外广阔无垠的浩瀚意境之中。也只有身心同步真实打开和走入那个意境,才能体味和解读经典本身所要传递的超越文字本身、言语无法道尽的深邃内涵。
    白居易《读老子》写道:
       “言者不知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这首诗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大道的不可言说性。若在静定之中细致体悟,圣贤所具有的那种不可言而强言的悲悯仁爱便赫然可知,不禁想起《老子》中“昆成”篇的相关内容以及《清静经》中“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论述。古圣先贤以天地般无私情怀,以经典千比万喻讲述天地自然之道,为的是让后世子孙能够以文字作为可循之迹,去探寻和走近那蕴含在万事万物当中却又超乎万物之外、看似无迹、可传而不可授的道之本源所在。
    借用一个比喻:问道修身之人提出的问题是“月亮在哪里?”而经典就是圣贤们指向月亮的手指。当我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去依照正确的方向寻见黑暗中的“月亮”时,必然需要智者指点。但问道修身者自己一定要清楚:指向月亮的手指本身不是月亮,它只是帮助我们见到月亮的一种必要凭借,正如经典文字本身不是天道自然规律本身,但为了修身修德进道,经典的引领指点却又必不可少。
    正因为如此,大智大慧的圣贤们尽管明知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道德的原貌,但还是不得不说。正如指向月亮的手指虽不是月亮本身,但却是帮助人们循着手指的方向去找见月亮的最好媒介引导。
    大道无言,知者不言,圣贤著经典,无不是围绕“月亮”的必然。重要的是:当圣贤伸手去指的时候,问道修身者是局限于手指本身盯着看,将手指本体当成“月亮”的全部去解读呢,还是果真如圣贤们所期待,循着手指的指向,将目光投向更为广袤的宇宙星空,寻觅天道的真实意境,找到“心中的明月”所在?
    《清静经》讲“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庄子。在宥》中广成子有言:“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都是对于心中明月升起的美好心境的描述。这都决然不是以眼实观的“眼见为实”,而是用心体悟解读,身心同步打开一片宁静真实的辽远天地。若只局限于有形文字本身去读,岂不落入难以捉摸的不可知论当中?
    对于经典,口诵(文字内容,启智)+ 心读(意境同步,开慧),身心意一体同行整体参与,才能透过文字本身,读出文字之外更深的心灵意境。许多经典,如果只读文字表面,可能会于浅浅中停留于一种道理层面的说明或是行为方面的单
纯训导;而当加入心灵意境的感格体悟时,会发现: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对于深刻含义的准确表达和传递,而且许多时候,经典传达的正是我们自己心中想说想讲而不知道如何准确讲述的内容,时常会在一种“恍然大悟”之中心领神会,独自一笑。喜悦在内心流淌,个中三昧,点点滴滴洒落心头,仿佛身心的每一个细胞,都伸展出灵性的触角,与经典相印,与圣贤的思想相合。。。。。。
    于是在不经意的瞬间,蓦然回首时会发现:在圣贤经典的引领下,在身后,已然留下一行成长的足迹在坚实中不断清晰,一缕“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愉悦渗透身心。对于经典那不可言说却又真实无虚的意境,便也延伸出更为确切的理解和体悟,继而进入更深更阔的妙境当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0 16:00 , Processed in 0.0265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