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650|回复: 16

不要让孩子在不适合的年龄认字——孙瑞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7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个是,儿童生命成长的法则究竟是什么?

另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早早认字?

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0-6岁的儿童,必须在6年中,学会把握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秘密,创造一个自我。这看起来像一个哲学问题,但它表现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和感觉上。

首先是孩子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分离开开始。孩子出生时,和这个世界浑然一体,和自己也浑然一体,儿童必须借助于外在的环境,依靠生命内在的觉醒,逐渐地把自己和这个物质的世界剥离开,把自我的一切剥离出来。例如,儿童所看见的,和自己是一体的,触摸到的,也认为和自己是一体的,儿童甚至不能区分自己身体中各种功能的作用,所以儿童要用六年的时间,或者更确定的说,七年的时间,依靠感觉,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剥离开,把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的此物和彼物剥离开,并且,建立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是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所预定好的,谁不遵守这个法则,就要承担不遵守自然法则而导致的代价。

其次,儿童必须在这六年中,创造出一个自主的内在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自我。儿童两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儿童以占有“我的”物质开始,到语言说“不”来剥离“我”和我之外的不同,最终到区分出了“我”“你”“他”,然后逐渐将这个自我创造了出来,建立了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内在环境,造就了一个在意识上独立自主的自我……这一部分,对于人这种生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在0-7岁前不能建立,人就会沦丧在更低的生命层面求生存,这就是生命成长的法则,也是儿童在0-7岁的最重要的使命。这一点,被长久地忽略着。

你认为这样一个生命的巨大工程,对于一个弱小的生命而言,还不够艰巨吗?

文字,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符号,即使儿童到了5岁时有了认字的愿望,也是把它作为和物质一样的存在,一个符号,一个绘画,一个涂鸦……来进行的。既而他们又会发现,这个符号原来与可触摸的东西,是可以配对的,这个配对会给孩子带来欣喜。

如果是自然状态,你不会看到有哪一个孩子,会把文字当成人认为的那种文字的意义来学习。这正是这个时期儿童生命的特征,所以,如果说5岁有一个认字和书写的敏感期,它也意味着就像孩子认识这个物质世界的其他东西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能够把孩子用文字局限在脱离现实的书本世界里,因为儿童这个时候成长的是生命,建构和创造的是自我,而不是用这么珍贵的时间,来学习一个技能。

我们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非要让孩子认字?我们非要把小学的东西下放到幼儿园,把中学的东西下放到小学?我们要问的是,我们基于什么样的动机这样做?是基于恐惧?是基于对未来的担忧?是基于跟随潮流?还是基于把生存问题提前压到了孩子的身上?当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我们这样做的动机时,答案自然就出来了,我们要不要这样做,也自然知道了。

也可能我们需要问一下,我们对孩子有多少了解?对人的这种生命的成长的过程有多少了解?我们还要问一下,我们怎样做对我们的孩子更有帮助,更有支持?将来,在他18岁走向社会的时候,他究竟是依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并创造自己的生活?是依靠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心理力量,还是依靠提前学会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通过创造自我建立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心理力量,是0-6岁成长的主旋律,错过了这个时期,也许这一辈子都无法弥补;而孩子自然发展到该学习与认字的阶段,儿童会轻松愉悦地学得更好。如果错位,我们会付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代价。
发表于 2011-11-2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1-11-2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的有道理,可是老师不那样想,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没认过字,更没写过,而我女儿的性格又是慢,考试成绩也就是90分-95分。所以去年读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很不喜欢她。还跟我说,你应该让孩子上了学前班再上一年级。她的意思就是人家都学过了,教起来轻松,而我女儿没学过,教起来比较费劲一些。。。
发表于 2011-11-27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识字糊涂始,此言有一定道理。

文字本为标指之月,若执着于文字,反而会迷失事物的本来面目,令文字成为障目的一叶,所谓得意忘言即是文字无法表达之境。过早地识字,过早地进入文字思维,反而会提前关闭形象思维的大门,让头脑禁锢于文字牢笼之中。
发表于 2011-11-27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过早认字读书,会妨碍儿童智力发展

回过头来再说:为什么过早学认字写字,反而不会读书?为什么早早就进“作文屋”培训写作文,反而一辈子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这就是一个很深的教育哲学问题了,也是千年来最受关注的哲学认识论问题。

简单地说:人类的语言相对于“全方位感知和交流能力”来说,本身就是一项很有局限的交流学习手段。它所能够传递的世界真实状况的信息极为有限,连1%都不到。关于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谈。

语言能够表达的人类的感受,也最多有10 %。你会经常发现自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百感交集”等等,不是因为你没有感受,而是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只会用语言来“感受世界”,绝对变成一个干巴巴的,线条很粗,情感反应很简单的人。

相对于“语言”来说,“书面文字”就是更有局限性的交流学习方式。脱离了语言环境的文字,传达的信息只有语言的10%不到。这一点各位应该很容易感知出来:同样的语言,不同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对象说话,差异很大,甚至含义完全相反。同样一句“大坏蛋”,配上语言环境后,可能是敌对的情绪,也可能是温柔的情话。但是书面文字上你可看不出来这些。所以,有些重要的事情,各位显然不愿意用打电话的方式来交流,更不愿意用信件来交流,而选择见面谈。因为不见面的语言,表达的难度虽然比较高,但是准确度,可靠性越来越低。显然脱离了语言环境的传播信息含量自然很少。

相反,如果全面发展思维和孩子全方位感受的能力,反过来也会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语言就像是海面上的冰山,你看不见的基础,也就是冰山最大的部分90%是藏在水下面。想通过在上面人造培训冰块来扩大冰山的“壮观”程度是很愚痴的表现,只有通过进入能够制造出“冰”的环境,同步增大看不见部分的冰山,才有可能出现“壮观”的冰山景象。

所以,简单的推理你就知道:如果局限在以“文字”为基础的学习,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仅仅开发了人类学习潜力的千分之一,这比冰山表面的比例更低。因此过早地让孩子进入书面语言的学习,或者把孩子的学习简单地局限于书面书本学习,是最低效率的学习手段,毫无疑问剥夺了孩子99.9%的发展空间。这种孩子不变呆才是怪事。

最要命的事情是:这种孩子将来长大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都很差。甚至有些孩子体质都很差,往往显得很脆弱和敏感,单薄。

不幸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中国所谓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用非常书面化的方式来学习,没有人去注意“看不见的部分”。这是完全违背基本教育原则的。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说“知识原来不能改变命运”,其实说错了,她根本没有知识,只有一点可怜的书本知识,还不会使用。至死不悟,当然“命运不幸”了,希望各位家长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书本知识是最不重要的教育手段。思维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才最重要,面向生活面向自然和真实世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有了书本知识,不见得就能拥有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但是拥有良好思维方式和良好价值教育的人,一定可以轻松拥有任何他想要拥有的知识,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学到。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还可以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知识,他轻易可以成为任何专业的专家----只要他愿意。



上面这种思维和现实的问题,中国古人早就有注意,说过“言不尽意论”,还有很多教育家思想家,都讨论过“名实论”,就是探讨这种人类意识与真实世界的关系,要大家不要被名相所骗。要点就是:

第一:书不尽言------书面文字无法充分表达语言所能传达的信息内容

第二:言不尽意------语言不能准确表达人类的意识。

第三:意识又不能完全表达我们人类对世界的感受(心理学的选择性接受信息模式)

第四: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与世界本身的状态又有很大的差距。

第五:名不副实----我们对世界的描绘和认知概念,永远无法与世界本身合一。

因此,看了上面的思维层次,理论上就知道,人类要想通过“语言”这种工具来完全认识世界是愚蠢可笑的妄想,更别提用“文字”了。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而且,还是一种很不好用的,缺陷很大,很容易造成误解的交流工具(【与神对话】中的评价)。庄子早就说,要“得意而忘言”,就像如果你的目的是要抓鱼吃,得到鱼后自然要把捕鱼的工具丢掉,不会连工具一起吃下去。他的这种理解,来自于【老子】的智慧。另外,一部【金刚经】,全部说的就是要破除名相,才可得到大智慧,才能知道更深的宇宙真理,不过恐怕也没几个人看懂。估计中国人只是把【金刚经】请来家里驱鬼镇邪了,不会相信它真的是讲最高智慧的(金刚经原文含义就是指至高无上,能断一切愚痴的智慧法)。现在很多学者读不懂【老子】,读不懂【金刚经】,主要就是被“文字”给障碍了。

后来的中国禅宗发展更完善,专门有一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特殊教学法,就是要破除文字概念对于人类思维的限制。【五灯会元】【传灯录】等等就记录了这些教学法,往往一个公案就要花数年时间揣摩,有一天才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可是自己用语言还是表达不出来,或者是完全可以用别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这才证明你真“懂了”。老师会换个词,甚至用完全相反的词,来考你相同的问题,看你如何回答,就是怕你用语言蒙混过关。只会用文字来混的禅师,会被讥为“野狐禅”----动物级别的禅师(也可以理解因为执着于文字,太笨了,智慧不开,下辈子要去当动物)。

当然,除了上面的公案教育模式外,中国的古人还有其他各种能够更准确更完善地理解世界和学习交流的方法,一向行之有效。由于这里涉及更深入的潜意识和多元思维学习法,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很难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自我提高方式,我们学堂的教学中会有一些运用。

了解上面这个教育哲学理论后,你就知道,想要用读圣人书的办法来培养圣人,在理论上是很无知的表现。所以我一直对“经典诵读”能够达到的教育效果报严重怀疑的态度: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就能成为大人才?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吗?我只是认为读这些书,应该比小学语文课本要好一些,但是不认为这是能够培养真正人才的方法。这只是已经死去的古人一点残余的智慧,别把它捧太高了(这也是庄子说的)。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手段,应该是全方位的。这一点,婴儿做得最好,他具有最开放的学习系统。只要你想一想,孩子来到世间短短几年,他们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无论多难的一门语言,而且学会了良好控制自己的身体(你只要想到机器人行走的软件控制,至今仍然是一大科学难关,就知道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学会了与人互动,情感敲诈,学会观察和控制大人的各种手段等等高难度的心理学等等,这些内容如果要求大人们去学,远远不如儿童吧?实际上对于人的面部表情表达的心理,大人们已经退化了,都很迟钝,孩子们很快就能知道。孩子对外界人和物的感觉能力都远远超过成年人,语言学习能力成人同样远远不如儿童,我们为什么偏偏要让孩子用我们大人的笨办法来“学习”呢?

这就是老子说的,要大家回到“如婴儿乎”这种理想,就是成人感知世界的最佳境界。因为大人们已经失去了“全方位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只会很笨而低效的学习模式。如果大人们把自己学习的方式来要求孩子,让孩子过早地进入“限制型交流体系”中,反而障碍了儿童的长远发展。
   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gwg9.html
发表于 2011-11-2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宝贝教他也不愿意学,但比较喜欢看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的有道理,可是老师不那样想,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没认过字,更没写过,而我女儿的性格又是慢,考试成绩也 ...
雨佳 发表于 2011-11-27 19:07



老师自身的问题,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了
但是我们可以支持和帮助到孩子,不受或少受老师的伤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宝贝教他也不愿意学,但比较喜欢看图片
菊花开 发表于 2011-11-27 20:56


小区里一个妈妈很坦诚地对我说:不用教小孩太多……我小时候就是神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7-38-55定律: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时,需要词语+语音+表情(肢体语言)。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尔伯特·马哈宾博士称其为3V:视觉信号(visual)、声音信号(voice)以及语言信号(vocabular)。视觉信号是指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衣服、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声音信号是指人怎样使用他的声音;语言信号指遣词造句。视觉因素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也就是说,别人对我们的认识,只有7% 取决于我们所说的內容,93%是取决于我们是否专业和自信。
发表于 2011-11-2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
发表于 2011-11-2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儿童必须在这六年中,创造出一个自主的内在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自我。儿童两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儿童以占有“我的”物质开始,到语言说“不”来剥离“我”和我之外的不同,最终到区分出了“我”“你”“他”,然后逐渐将这个自我创造了出来,建立了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内在环境,造就了一个在意识上独立自主的自我……这一部分,对于人这种生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在0-7岁前不能建立,人就会沦丧在更低的生命层面求生存,这就是生命成长的法则,也是儿童在0-7岁的最重要的使命。这一点,被长久地忽略着。aliliya 发表于 2011-11-27 00:23


有几人能认识到这个呢?
一声叹息。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寻找中医

上次艾瑞老师的公开课,特别用一定的篇幅并举例解释了这句话——人就会沦丧在更低的生命层面求生存,印象深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小孩走进一座院子里,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感到惊诧不己。母亲说:“你看,那多美啊!”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必定要集中在妈妈的话上,看和听就被阻断了,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被价值判断取代了。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而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摘自《谁在我家》P13)
发表于 2011-11-2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没有把孩子当人看。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是把孩子作为自己求名利的工具,所以拼命按照工具的标准去打造孩子,想要比别人更早地拥有更厉害的工具。很少有人真正去理解孩子生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西方人这方面就做了很多研究,值得我们借鉴。

这就让我想起盆栽,给树脂缠上铁丝,不让它自由生长,以求得某个特异的造型,并卖个好价钱。很多家长就干着这样的事情。
发表于 2011-12-1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aliliya


    这篇昨天我也刚刚看到,这话是我常常说的,想想真是震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6:46 , Processed in 0.0253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