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949|回复: 18

光明心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7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明心 于 2011-6-17 09:15 编辑

1、道理不仅仅是让人懂的,是让人活出来的。不然,道理就会成为头脑的存货,只能供作谈资了。一如没有消化的食物,不仅变成不了营养,更可能是一种体内的毒素。
2、人是如此依赖头脑,只是因为每个人真正爱的不是别人,是自己。而头脑就是全部的“我”。
3、当道理没有被活出来,就会成为沽名钓誉的工具或强暴别人头脑的工具。
4、所有对他人的崇拜,只是不了解自己。当你真正了解了自己,就会知道,你就是佛。所有对他人的诋毁,也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真正了解了自己,就知道,自己也是小人。
5、不要把欲望的满足当作是爱。凡夫都恻隐之心都很难升起,更遑论慈悲与爱。
6、用“心”活比依“脑”活,更自在,更放松,更从容。
7、歧伯一句“将神守形”,胜过天下所有叽叽歪歪的养生、修炼的说教。
8、高论养生的人,其实都是在“养身”。原来,人更爱的只是自己的一百多斤。
9、不懂养气,养神的人,一定不懂得养身。
10、气为何物?形神相守之产物。神为何物?一念不生时之了了灵知。
1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何由“未发”而致“发而皆中节”?神之感应也!
12、“寂然不动”,何能“感而遂通”?神在其中矣!
13、修行人,不知神为何物,一生只在肉身上玩弄不休,直如一蠢物去!
14、人不甘寂寞,便开口说话;人管不住自己,便开始说教别人;
15、愤怒只是你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反应。
16、所谓世界,只是你的念头而己。念头就是你的世界和人生以、命运。
17、外在世界的认同或否定,只是自己念头的认同与否定。
18、点化,只是师父的烛光靠近你,点燃你。如果你还没有成为另一根蜡烛,就不会被点燃。思考和研究师父的光是没有用的。
19、明心,就看到念头的本质,它的本质就是你错误认同的世界,就是你全部的“我”;见性,就是进入念头之所从来处——念头升起的那个地方。
20、修行之初,要学会享受与自己相处。
21、向外追逐,无异捕风捉影,其实,所谓的外在世界,都是自己念头的影子。
22、如果用一句话展示修行的真谛,那就是:观自在!
23、用心生活的人,越来越优雅;用脑生活的人,越来越俗气。
24、静坐只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们照出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25、生命的能量是宝贵与有限的。“凝神气聚”,是生命能量的节流;“形神相守”,是生命能量的开源。
26、神凝在何处?古人云:昔日遇师亲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气穴何在?于“喜怒衰乐之未发中参究!
27、修行是在心上修,不是在头脑中修。所以,息脑运心,舍识用根之旨,是初修行人的紧要入手处。
28、打坐,坐在哪里?不是坐在念头思绪中,也不是坐在身体的感受上,是坐在自心本性上。如果还没找到坐的地方,就尽快求教明师,明心见性。
29、人太执着身体,宗教又太夸张人的精神。我比较同意道家的说法:聚而成形,散而为气。人也是一样的。大可不必把暂有之形躯以及这堆形体的工具思想看得太重,一气的变化而已。
30、应酬太多,话太多,聚会太多,可能只是内心不甘寂寞。但是,向外求永远不可能填充寂寞的。什么又是向内呢?“谁”寂寞?就是这样。
31、想疯,就多看书;想燥,就多说话;想乱,就多聚会。
32、法眼未开,看书会乱心。因为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书,也无法鉴别书的好坏,即使好书,也无法与之相应。所以,还不如多打坐。
33、现代人最好的打坐方法应该是上坐后,直观当下,参究“谁”字话头。这是整合现代人头脑知识观念太多带来的分裂的最好手段。
34、纵观社会上的“大师”,要么扮得枯木死灰般冷峻、高不可及;要么故作洒脱自在、一切无所谓。我猜想,真正见性明心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情怀丰富的人。
35、人,一天之中,在人前的语言、行为,有几分钟不是演戏呢?
36、人天合一在哪里?就在你耳目之所见处。堵车,就是你的三焦不通之象;温室效应,就是你的头脑常常冲动之象;洪涝,就是你的湿气太重之象;干旱,就是你的津液不足之象;地陷,就是你里寒脾虚之象。
37、人拥有什么,即为之所自赏,为之所陶醉,为之所骄傲,也为之所束缚,为之所沉迷,为之所局限,为之所占据,为之所催眠。无论是有形的财富、家庭、事业,或是无形的名誉、知识、理论、见解、专长、才艺。鲜有人能自觉于此。
38、心理学研究的是大便,哲学研究的是为什么要拉大便,宗教研究的是拉大便的意义,禅研究的是拉大便的是谁。我却只考虑“拉”。
39、坐禅没有进步,可能只是因为我们都在谈论坐禅,都在想坐禅,都在写坐禅的文字,而没有“坐”禅。
40、以“聚而成形,散而为气”来看,身体是心的影子。治疗只停留在身体层面,就好像影子不正,去纠正影子,能解决问题吗?故古人云:调摄修养,药石次之。那么从心治疗吗?心又在哪里呢?性格、世界观、价值观、信仰、学识是心吗?
41、其实,很多人学佛,只是把它作为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已。有些人,更是把它作为博得“现实”成功的手段而已。还有很多人,把它作为了人生失意、落拓的暂时避难所。更有些人,把它作为附庸风雅的点缀、装饰。你属于哪一类?
42、佛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的第一句话说的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不能证得。佛告诉我们的是:你就是佛——智慧、慈悲圆满具足的人。只因认同到妄想中去不自觉,由此迷失了本性。那么,妄想是什么?如何去掉妄想?想去掉妄想的又是谁?
43、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到了什么?缘起性空而已。何谓“缘起”?见、闻、觉、知的身、心、世界是也!何谓“性空”?身、心、世界之所从来者也!会么?
44、与其收集很多的修持法门、禅修的技巧,不如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佛?我为什么要禅修?佛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吗?
45、静观世人一天的言行,如果去除头脑出于自我安慰而贴上去的“意义”、“价值”、“必须”的标签外,确如行尸走肉、无头苍蝇一般。鲜有真正清明在躬的“真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46、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禅的方法。只有真正外在世界成功的人,才有可能学禅。因为,当外在世界再也不能真正满足他的时候,真正令他失望与厌倦的时候,他才可能死心踏地转向内在。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当他还带着想成功的欲望在挣扎、奋斗甚至痛苦、失意的时候,他更相信神、上帝、极乐世界、天堂之类给予佑护、逃避、安慰或寄托的方法。他还对外在的世界感兴趣,所以他还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兴趣的丧失必须以了解为前提。他无法在这个时候回到内在,这个时候的内在是渴望、是憧憬,还有未达成的自卑、怨气、愤怒、失望与痛苦,他无法面对。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寺庙、教堂、道场的人很多,而真正独修,清修的人很少。
47、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如何能真正的“静”,须归根。何谓“根”?如何“归”?如何能真正的修复损耗的生命能量?须“静”。何谓“静”?
48、生命的奥秘可以从睡觉中得以窥探。精疲力尽之后,睡上一觉,即神清气爽,精神饱满。无知无觉、浑浑噩噩的睡眠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生命得以如此的“充电”?
49、生死的道理,只在当下“一念”的生起与灭去中找到其来源与去处,即大事了毕。你信吗?
50、佛在《楞严经》中曰:“以生灭心为修本因,而求不生不灭之佛乘,无有是处”,然天下人皆在生灭心中安身立命,皆在生灭心中安禅修道,如此之辈,岂能说是佛弟子?
51、坐禅时,直观当下,参究“谁”在妄想?“谁”在观空?“谁”在打坐?……不许自问自答,不许守空,于不动一念时而有消息,方可入道!
52、一生光阴就二万多天,试想,我们消耗了多少天?怎么消耗的?还剩多少天?准备如何消磨?如此,可增道心!
53、佛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知否?天堂、极乐世界也是欲钩。那么佛智是什么?
发表于 2011-6-17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心老师,我转载到我的QQ空间了,谢谢您!
发表于 2011-6-17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46条,我的理解:

  人都得真正找到两个极端,然后才能中庸。
  在俗世中成功到极限不可能再推进后,转身尝试另外一个极端。
发表于 2011-6-1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收益于老师的《默默与天言》和《虚空中的棒喝》,并把这两本书收藏进书架,希望将来的某天我的子孙们会在书架找到它们
虽从未见过光明心老师,老师却是照亮我禅修之路的一盏灯!
发表于 2011-6-1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6-19 10:49 编辑

不喜欢46条和53条,印光大师如果看到您这么说极乐世界,会怎么说呢?辜负了阿弥陀佛的一片苦心。
有些禅修的人,看起来的确很骄傲。
发表于 2011-6-1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

——摘自虚云老和尚《念佛方法(虚云老和尚在印光大师生西十二周年的开示)》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 ... =%E5%BF%B5%E4%BD%9B
发表于 2011-6-1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了一遍虚云老和尚的文章,还是他老人家谦虚。
发表于 2011-6-1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居士在他的修行笔记中写道:

    一日,穿着运动服背着包下山,人问我在哪上学?

    一日,穿着军装下山,人问我在哪个部队?

    一日,穿着西装下山,人问我在哪里发财?

    一日,穿着道装,人问我仙乡何处?

    一日,剃光头,着百衲衣,人问宝刹何山?

    一日,穿破旧衣站街头,人呵斥,要饭的,一边去!

    。。。。那我是谁呢?谁又是我呢?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54、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非空无一物之无,乃是“虚空不碍白云飞”,“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无。有,非是万象林立之有,乃是“能”生万有之有,“能”感万有之有。
55、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者,寂然不动也!有者,感应之能也。既然“寂然不动”,如何又能“感而遂通”?通什么?万象始现也!会么?
56、烦恼的根本在哪里?
《楞严经》云:“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楞严经》这一段,是说,如果标榜学佛的人,尚不知道自己烦恼的根本在哪里,我们是如何迷失的,那怎么入手学佛得解脱、断烦恼呢?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我们烦恼的根本是有一个执着的“我”。通俗地说,就是:“谁”在造就自己的命?“谁”在承受自己的命?在娑婆世界受苦的是“谁”?在极乐世界、天堂受福的是“谁”?想离苦得乐,从娑婆求生西方的是“谁”?
当然是“我”。然众生所谓的“我”,究为何指?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如何“降伏取如来位”?
佛说,这个问题是“初学根本决定义”之一。所谓“决定”者,断然不易之谓也。

57、从声音悟道
“不了真性真常,击钟验其不灭”。佛陀说,娑婆世界的众生,从声音悟道是最快的。故在〈楞严经〉赞叹“观音法门:“此方真妙体,清净在音闻"。以钟声为例,击钟之时,能听见钟声。钟声消失后,能听见没有钟声的寂静。此时,“谁”在听见“没有声音”?也即是说:能听见有声,能听见无声的是"谁"?   
此能听见有声、无声的“闻性”不生不灭。故佛陀说它“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58、悟后起修,依“真常”而修。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放下对生灭现象的执着(遗憾的是,众多修行人,皆在生灭中“修持”),安住于自心本性(真常)。如此久久薰习,定力日增,本性智慧之光,自然照脱习气的覆盖。我们悟到起修的基点——“真常”了吗?能安住于其中吗?
59、  我们迷在哪里?
    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觉悟。那么,我们要了解,是什么束缚了我们?我们迷失在哪里了呢?
佛云:“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楞严经 卷一》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楞严经 卷一》
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真心本性,而以妄想为依恃,故有轮转。原来,是头脑里的妄想束缚了我们,我们迷失于对妄想的认同。
何谓妄想?一切见、闻、觉、知,皆是妄想。
了悟“常住真心”,是修行解脱道当务之急的事。
那么,从哪里了悟“常住真心”呢?“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所有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的现象之所从来处。
我们依见、闻、觉、知来认识这个世界,那么,见闻觉知的功能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比如,我们能听见声音,也能听见无声(宁静)。能听的功能是哪里来的?能听有声、无声的是“谁”?这就是“缘所遗者”。
又比如,当下的念头从哪里生起来的?倏忽又灭去了哪里?念头之所从来处,即是“缘所遗者”。
然后,再依此悟见而修,方是佛法修持之正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62、头脑跟肠胃一样,应该是一个通道,而不应该是一个储藏室。如果肠胃成了储藏室,那将是很危险的。而人的头脑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储藏室——臃塞着各种观念、理论、见解、信仰、理想……腐烂正在发生,而我们却以为自己正在丰富与成长。

63、一个常常便秘的人,一定是一个对头脑非常执着,非常认同的人。当你如此地固执于自己的头脑中的观念、见解,你的大便就留在了体内。

64、人其实没有过去,所谓的过去,只是你现在对一些记忆的投影。人也没有未来,所谓的未来,也只是现在对记忆的逃避的投影。

65、对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来说,持戒、放生、念咒,只是二种交易而己。一种,是筹积去天国门票的资金,它的本质是贪婪和对当下的逃避;一种,是平衡内心猥琐、自私、自卑、嫉妒、怨恨等负面心理的自我救赎,有时也是一件装扮神圣、高尚、脱俗的戏服。

66、“过去”是你的资本,那怕是悲惨的“过去”。“过去”一直被你作为沧桑、非富、成熟来炫耀的手段。殊不知,你全部的“过去”,只是你现在对记忆的评判。

67、“过去”的真相,只是一些纯粹的事件。它之所以有“意义”,只是你头脑对它的评判。

68、我只能说,你所有的信念——无论你认为是如何伟大与高尚,只是出于恐惧、逃避和安全感的自欺的游戏。所有的信念都指向未来,这正说明你对当下的愤恨、不满,说明你对最鲜活生命的背叛。

69、“过去”的价值,只是成就了你全部的“我”,“我”=“过去”。

70、“过去”,只是一个狭隘、廉价而脆弱的避难所。我们藏在这个自我安慰的逃难所中,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偷窥着当下,然后再投影出“未来”。

71、少有热衷谈论天堂、极乐世界的人,真的相信有天堂和极乐世界。他们只是满足于谈论,更多的只是给别人听,给别人看——我正在谈论一件很高尚神圣的事。不信你自己问问自己的心,每天有几秒钟在“信”极乐世界?又有多少时间掂记着“红尘”?

72、“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的人,在他信的那一刻,就已经“在”极乐世界了。
发表于 2011-6-2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是筹积去天国门票的资金,它的本质是贪婪和对当下的逃避" 我属于这种,不过,在放生时看见生命重归自然,那一刻的感动和欣喜也是真的。
发表于 2011-6-2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头脑应该是内存条,只作数据交换作用,可我不小心把头脑当做硬盘来用了。

学会释放头脑的数据,回归内存条的作用!
发表于 2011-6-2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我也转到我的QQ空间去了.
发表于 2011-6-22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48、生命的奥秘可以从睡觉中得以窥探。精疲力尽之后,睡上一觉,即神清气爽,精神饱满。无
知无觉、浑浑噩噩的睡眠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生命得以如此的“充电”?

对这一条,俺还真思考过。

类似的问题:为何60老翁后代在老翁百年之后还能活过数十年?(废话嘛!)
后代生命能量那里来?父母?宇宙?
其父母是否能采用这些能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21:03 , Processed in 0.0215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