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104|回复: 27

有勇气做个平凡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4-5 09:51 编辑

梅贻琦先生在清华的历史上、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奇迹,然而他本人却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他的谦逊和善及怀有平常之心,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他在一次对清华学生的演讲中说:“我只希望大家有勇气去做一个最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轰轰烈烈···”


在他临死前,他留的遗言还是:我只希望你们能有勇气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不要总想着轰轰烈烈……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贻琦:奠定清华校格的教育思想家

在清华的校史上,有一位校长与北大校史上“大名鼎鼎”的胡适之校长卒于同年,这就是梅贻琦。梅贻琦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过,不要因此就以为清华的校长是好当的,情形恰恰相反,梅出任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以清华来说,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清华的学生们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

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佐证,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与胡适之相比,梅贻琦显然没有“暴得大名”的胡博士那么风光,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这句话近年来也常为时贤所征引;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的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不过,历史自有其可玩味之处,“诸君子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独有梅贻琦在身后赢得“翕然称之”、“胥无异词”。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在比较广泛地材料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异词”或“谤语”,但却迄无所获。这也证明了“翕然称之”、“胥无异词”所言不虚。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所谓的“平凡人”,其实是最不满足的人,最不平凡的人。每天心里都是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
发表于 2011-4-5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人物都梦想着当上大人物,大人物都梦想着当上小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4-5 10:05 编辑
小人物都梦想着当上大人物,大人物都梦想着当上小人物。
姜与炙甘草 发表于 2011-4-5 09:56


你说的话好快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给真正的平凡再多点描述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4-5 10:40 编辑

对于真正的平凡来说,是否大小人物并不重要。只有向这个方向走,才能学好真正的中医。
真正的平凡也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头。它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从未离开过,只是我们从没有认出过它。普通人偶尔也有机会在很短的时间经历过它,人类中的智者也更有机会体验它,但只是我们从未彻底认识它而已。所有的觉者,都想让我们发现这个秘密。

以下摘自《一个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辨识出内在空间


    思想之间的空隙可能已经多少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了,只是你还没有察觉到罢了。一个被经验迷惑,并且被制约只会与有形世界认同的意识,也就是说,物体意识,一开始几乎不可能觉察到空间的。它根本的含意就是,你是无法觉察到你自己的,因为你一直在觉察其他的事物。你一直被有形世界所搅扰。即使看起来你好像觉察到自己了,你其实是把你自己变成了一个物体,一个念相(thought form),所以你觉察到的只是一个思想不是你自己当你听说内在空间这回事的时候,你可能开始寻求它,然而,因为你是以寻找一个物体或是一种经验的方式在找它,所以你找不到。这也是那些寻求灵性觉醒或开悟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因此耶稣说:“神的国的到来,没有可供观察的迹象,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或在那里。因为看哪,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

    如果能够不把清醒的生活都花在不满足、愁烦、焦虑、忧郁、绝望或耗尽在其他负面的状态中;如果能够享受极其简单的事物,像聆听雨声、风声;如果能够欣赏掠过天际的云彩的美丽,或是有时可以一个人独处,不会觉得孤单或是需要其他娱乐的心理刺激;如果可以不求回报地从内心深处对一个陌生人发出善意……那就说明了,无论如何的短暂,在从未间断思考的人类心智中,有一个空间已经打开了。在这种情形下,你会感到幸福,而且有一种鲜活的平安感觉,即使非常的细微。这其间强度的差异可能很大,从一个好似背景般几乎察觉不到的满足感,到印度古圣贤所称的“阿南达”(ananda)—— 一种本体的狂喜。因为你被制约只能去注意有形世界,除了以间接的方式之外,你可能很难觉察到它。比方说,在鉴赏美丽之物、欣赏简单的东西、享受自己独处或是以爱与和善待人的能力之间,是有一个共通点的。这个共通点就是满足、平安、活力的感觉,这就是以上那些经验所需具备的无形背景条件。

    在生活中,当你能欣赏美、善并能辨识出简单之物的优点时,请在你自身中寻找这个经验的发生之处。但是不要用寻找外在事物的方式去寻找它。你没办法盯住它然后说,“现在我有了”,或是在心智层面去理解并且以某种方式来定义它它就像万里无云的天空,是无形的。它是空间,是定静,是本体的甜美,而且是无限地超越这些描述的话语的这些话语只是指标而已当能够在内在直接地感受到它时,它就更深刻了。所以,每当你能够欣赏简单之美时——一个声音、一个眼神、一个碰触——当你能看见事物之美,当你能对其他人感到爱和慈悲时,感受一下内在的那个宽广空间,它就是那个经验的源头和背景。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年来,很多诗人和圣人都观察到了那份真实的快乐,我称之为“本体的喜悦”。它都是在一些很简单,而且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的事物之中找到的。大多数的人都是忙碌地寻求在自己身上能够发生一些重要的事件,但也因此而不断地错失那些看起来不重要,却可能是相当重要的事物。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一个不寻常的深层定静中写道:“对快乐而言,真的不需要太多!……其实,就是那些最不起眼的事,最温和的事,最轻柔的事:蜥蜴发出的沙沙声,一回呼吸,一次眨眼,目光的一瞥,小小的东西成就最大的快乐。保持定静吧!”为什么最小的事情会成就最大的快乐呢?因为真的快乐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发的,即使刚开始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那个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细,如此没有威胁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识中占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内在空间,那个没有受到有形世界影响的意识本身。内在空间意识与你的真正本质是别无二致的。换句话说,这些微小东西的外相为内在空间留出了空间。而真正的快乐,也就是本体的喜悦,是从内在空间,也就是那个未受制约的意识本身散发出来的。想要觉察到微小的、安静的事物,你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高度的全神贯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静,看,听,保持临在。

    还有一个找出内在空间的方法: 对有意识保持觉知( become conscious of being conscious)。说或是想:“我本是(I am)”,而不加上任何东西。对那个随“本我”而来的定静保持觉知。感受你的临在,那个赤裸的,原始的,未遮掩的存在本体(beingness)。它不会受到年幼或年长,富有或贫穷,好或坏,或任何其他特质的影响。它是那个孕育所有万物、所有生命形式的广大源头。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4-5 10:47 编辑

我再狗尾续貂一下:如果你又抓住了一个思想,或者一个形象,就当做是它,那么,不管它再怎么精妙,我们自己再怎么得意,我们始终不过是掉进了自己的圈套而已。
如果我们再把一些平安的,沉静的感觉当做是它,那么,我们又不过是骗了自己而已。

但是,它确实又是无处不在。

用佛法的说法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这就是无为法。

再重复耶稣的话:耶稣说:“神的国的到来,没有可供观察的迹象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或在那里。因为看哪,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
发表于 2011-4-5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
发表于 2011-8-24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棒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8-24 12:45 编辑
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
aliliya 发表于 2011-4-5 13:04



    那个内在是活活泼泼的。
虚空可以勉强比拟他的广大,但是,它却不是虚空的死寂。
在最嘈杂,最活跃的时候,在生气的时候,你同时还在那个空寂中吗?

当你想着要怎么进入这个空寂中的时候,那已经不在空寂中了——但是,也不能说不在。
本来存在就是如此。还说什么进入不进入呢?

那个普通,有禅师说: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花
发表于 2011-8-24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平凡的,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东西来填满自己的人,一个接纳美和不美的人,一个真实的人。拥抱平凡的生活。
发表于 2011-8-2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寻找中医

最近看拜伦凯蒂的书,终于有些明白活泼泼是怎么回事。
不过也不知道我感觉到的那个活泼和您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8-26 08:09 编辑

这既是因地,也是果地。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吾道一以贯之。
楞严所谓第一义者,以不生灭为因
圆觉开首文殊菩萨出场,所谓清净心,因地法行。贯穿全文至最后一位菩萨——哪位菩萨又不是文殊的化身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懂得这个,慢慢就会懂得真正的爱,以及真正的空。真正的普通和平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1:36 , Processed in 0.0321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