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861|回复: 24

(转帖)为情绪命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7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孙瑞雪著《完整的成长》

认知情绪,首先需要给情绪命名。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我们拥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需要认识星星、月亮、太阳,需要认识树木、海洋、江河、湖泊、森林和高山,需要认识桌子、电灯、汽车、房子,需要认识书、地图、学校、图书馆。

我们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情绪即是我们内在世界一部分。我们需要认识高兴、愤怒、恐惧、悲伤,需要认识嫉妒、恼火、难过、兴奋,需要认识喜悦、爱、快乐和孤独,需要认识感受、体验和觉察。

这两个世界的不同组合演变出不同的价值系统。当我们以物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我们就会被物化和工具化,就远离了生命,也就等于远离了幸福;当我们以内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爱、平等、正义、尊重、成长、创造就成为了我们的价值标准。

内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样丰富,同样需要孩子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认识并体验。和儿童拥有认识外部世界的内驱力一样,儿童同样也有对内在生命世界认知的内驱力。情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儿童自然拥有对情绪认知的内驱力。

儿童认知情绪本身就是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在0 6岁的阶段,情绪认知是最重要的认知,它甚至比认知外在世界更为重要。因为这是早期儿童建构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

怎样帮助儿童认知情绪并使其情绪成长、成熟呢?

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便使孩子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而不是一生滞留和压抑在自己的情绪迷茫之中。

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准许孩子哭,不评判好坏。准许意味着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让他自然地过渡。比如准许他哭意味着让孩子把情绪流淌出去。这是生命最早期情绪流动的自然礼物。

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就如同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这是嘴巴!”“这是书!”“这是地图!”帮助孩子说出她内在正在发生的情绪,“你生气了”、“你感到愤怒”、“你感到委屈”、“你感到伤心”、“你看上去很高兴”、“你看上去很愉悦”、“你看上去很兴奋”、“你看上去很快乐”、“你看上去有些悲伤”、“你看上去有点沮丧”、“你看上去有些孤独”、“你很好奇”“、你在表达爱”、“你在关心别人”、“你在表达快乐” 这叫概念或情景配对。

尽管我们能够清晰知道的情绪范围并不像了解外在世界那样广泛,有些复杂的和更深入的情绪我们依然不知,依然无法分辨;并且每个人的生命状态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需要自己了解的情绪告诉儿童,同时努力增加自己的了解深度与广度。因为对内在世界了解的越深、越广,我们就会成长的越好,就会越接近成熟。

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帮助他过渡并上升到一个尽可能的靠近真实的生命世界。 用爱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慰藉孩子,让孩子从情绪的状态中走出来。

随着儿童的成长,当其他部分发展之后,情绪也从最基本的状态发展起来。这些情绪儿童都必须在生活的某个特定的事件和时间里经历和体验,然后儿童可以感知到自己会再一次的重新经历。这个过程儿童可以很自然地完成,只要成人不去阻拦。我们要准许儿童用自己已经成长的认知能力去认识、调整不断随机出现的情绪,继而发展自己的情绪。

闲闲2岁多,妈妈和爸爸在处理他的情绪时就使用三句话,层层递进。闲闲妈妈采纳了改变先从语言开始的建议。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等)。”给情绪命名。第二句:“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三句:“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

基于我们有太多的成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也没有面对的能力,闲闲的妈妈爸爸请阿姨也这样面对孩子的情绪,不要有其他的话语。有趣的是,这种简单的方式非常有效,不仅对闲闲有效,对社区里的其他孩子也有效。没几个月,当闲闲的情绪涌上来时,父母才说完第一句,闲闲就会意地笑了起来。

这种涌现出来的幼儿内在世界的景象和状态,孩子并不了解、不知道、不认识,如同孩子还不了解、不知道这个外在世界一样。他需要在不断触摸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命名、了解,并知道。情绪同样也由孩子自然形成。这是最早的基础,如同对植物的了解是基于一棵树、一朵花然后才发展到对各类植物的了解,才再深入

情绪开始就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正向、负向之分。对于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向他描述一种情绪的词语,由孩子建立一种概念,然后逐渐增加,像蒙特梭利在她的教学法中要求的那样,一次一个概念。对孩子来说,词语的配对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对他当下的情绪,而当时往往只有一种情绪是主导的。经过渐渐熟悉与感觉的过程,孩子会发现并自然发展出其他更加丰富的情绪。

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分享情绪。通过分享,孩子们就能了解和认识情绪。我们和孩子们讨论情绪,了解处理情绪的方法。

RR回忆说:“我已经画完画了,可妈妈让我涂颜色。我就生气了。”老师试图去理解他的话:“你是说你只是想画有轮廓线的画,可是妈妈让你再涂上颜色,你感到被强迫了,你就生气了,是吗?”RR点点头。

DD委屈地说:“每次我都很努力了,可妈妈总说我做的不好,然后她就生气,还跟我急。”老师说:“噢!你觉得你没有被妈妈接纳,你就是这样生气的,我知道了。”

TT说:“在家里,我都很努力地做好每一样事情,可妈妈还是不满意 就是认为我做的还不够好就是还不够努力 ”听完TT的讲述,老师轻轻地把他拥抱在怀里,告诉他说:“T儿,你觉得受委屈了。我知道了,我很理解你。”TT看来有些感动了。孩子们分享完,就欢快地出去玩了。

早晨,老师接孩子时发现默默不高兴。老师说:“默默,你看上去不高兴,老师抱抱你好吗?”默默说:“不。”然后转身走了。默默要独自面对他的情绪,因为他要独自面对他发生的事情。

主题活动时,老师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分享爱的表达。”

常常抱抱TT,老师说:“啊,你是这样表达爱的。”BB对默默说:“我爱你。”并轻吻了默默一下说:“我妈妈就这样爱我的。”老师说:“噢,妈妈这样爱你,你也这样爱别人。”

SS对宝宝说:“你很胖,我喜欢你。”宝宝听完就哭了起来,SS呆住了,然后也难过地哭了起来。老师说:“SS,你想告诉宝宝,他胖嘟嘟的,好可爱,所以你喜欢他,是吗?”SS点点头边哭边说:“是的。”老师问:“宝宝,你为什么哭呢?”宝宝说:“胖是骂人的话。有一次我说妈妈胖,妈妈生气了,大声说:不许骂我。 ”老师说:“你为什么说妈妈胖呢?”宝宝说:“我喜欢妈妈。”老师说:“噢,就像SS一样,妈妈误解了你。你愿意今天在妈妈接你的时候,给妈妈解释吗?”

YY说:“老师,我爱我妈妈的时候,什么都不表达,我就玩着,我妈妈就知道我爱她,我也知道她也爱我。”好几个孩子说:“就是,我什么都不做,我就知道我妈妈爱我。” 默默在分享中快乐了起来。

这是儿童学习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的模式,学习分享自己的情绪来源,学习倾听他人各种不同的情绪理由,学习整合自己的情绪。

任何东西,只要我们让它清晰起来了,我们就会如释重负。实际上,人一直在追求一种真实和秩序。真实和秩序,就是清清楚楚!

一个4岁的小女孩,无比兴奋和喜悦穿上一条妈妈刚给她买的新裙子,兴高采烈地玩耍奔跑中摔倒,裙子脏了,也摔破了。孩子看着自己刚刚穿上的、非常喜欢的裙子,情绪从兴奋转变为懊恼、不知所措和难过都快要哭了。妈妈发现后指责了她一通,“怎么这么不小心 ”

这使孩子焦虑到了顶点,她哇哇大哭妈妈更加指责:“还哭,有理哭了还?”一切就变得混乱并交织了起来。妈妈不知道孩子内在发生的故事,她也还处于对自己的情绪不自知的状态。这种夹杂着妈妈的情绪,以及妈妈指责之后在孩子的内在再次产生的情绪,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过复杂了,最后导致孩子的内在一片混乱,孩子还无法理清,结果他内在的情绪只能像乱麻一样阻塞在孩子的身体中。一系列变故突然发生,孩子不知所措,然后新的痛苦又突然一下子累加了上来。

这位妈妈说,对她来说好似她的意识里有一个不能被人破坏的既定模式或者说路线图:新衣服,不弄脏,不磕碰,不摔倒,不哭,像蝴蝶一样飞舞过后完美回家。要是这路线没走好,情绪就会不可遏制地涌出来。这反映了一种意识上的强制状态。

这样的情景时常发生,致使孩子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纠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锁定和桎梏了。那种生命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虑的情绪之后,认知开始产生一个不真实的结论(甚至不经过认知而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价值感的低下就这样形成了。实际上,这样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无法走出来。那破坏了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地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时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它也会时不时出来作怪。

如果妈妈不累加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只需面对裙子脏了、破了的沮丧,她自己就会调整。或许哭一哭,沮丧就哭了出去;或许坐在那儿和沮丧待一会儿,也能把情绪释放出去。趁着孩子还小,生命中的调节功能在爱和自由中会自行启动,因此父母应该趁早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以避免阻碍孩子的自我调整。

情绪会来,但孩子可以让情绪像孩子的身体一样成长,最终达到成熟。伴随着自我逐渐地形成和成熟,我们就可以真正管理我们的情绪了,情绪也就会来去自由了。

在幼儿期,多种情绪的叠加,首先会导致他情绪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又会导致心理的混乱,既而导致认知的混乱和错误。有的时候我们就会永远停留在情绪的层面,或是停留在心理层面的纠葛中,或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桎梏之中。不流动,就是一种没有自由,内心无自由应该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理解。当我们走不到作为人的显著标志精神时,我们就是被禁锢在了某种不发展状态,而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当然,即使是成年人,面对过于复杂的情绪时也会迷乱,难以理清思路。情绪流动的最后结果就一定是对生命有帮助的吗?是的!自然流动总是能促使人得出一个接近真实的答案,无论是关于外在世界,还是关于内在世界。这在我看来是生命法则的预定。但是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它必须流动到最后一个结点精神。当然,情绪会直达真、善、美。

如果我们认为有些情绪是不好的、无用的,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时,我们就会阻止,不让它流过,不给孩子空间和时间。我们说:“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我们阻止孩子的情绪,用我们的情绪再度造成孩子新的情绪,混乱和停滞便开始了。一旦情绪被阻塞,不流动,它就真的成为问题了。不仅会让孩子时下有了错误的看法,还会使他以后的心理和认知出问题,而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的做法。

更为重要的是,阻塞的那部分可能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成年后再度回首,你会发现,有多少个童年流浪在我们的生命之河中,它们多少年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命里。成年后我们千百次的受挫,我们头脑是知道的,但解决不了,我们需要再次回到我们童年被阻塞的那个情绪中,让它流动起来,改变才成为可能。

现在我们是否重视,是否观察到,是否从内心的一隅觉知到了内心的世界? 事实是,我们的孩子如果成长得正常,他们自己就能解决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情绪问题。
发表于 2011-3-2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看孙瑞雪的书.
发表于 2011-3-28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瑞雪老师和庄严先生,是我育儿与自我成长的两位导师。
发表于 2011-3-2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我从《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发表于 2011-3-2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好了,谢谢!
发表于 2011-3-28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瑞雪的心真柔软啊!
发表于 2011-3-28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上了一课,以前真的一点不懂关于情绪这些事,自己的情绪就是一团乱
发表于 2011-3-28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学会释放。
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去释放情绪。
发表于 2011-3-2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已经犯了多少让孩子情绪混乱的错误?女儿9岁了,现在改变,不知道是否还来得及。
谢谢先生,谢谢孙老师。
发表于 2011-3-29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先生!
发表于 2011-3-30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非常受用!感恩先生!!!
发表于 2011-3-30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2010-02-22 11:29:03)转载标签: 杂谈  
《完整的成长》之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悦悦对妈妈的情绪好像有天然的预知力。悦悦2岁多时,每当妈妈不同意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要去阻止她的时候,悦悦总是着急地大哭。妈妈想,这孩子情绪怎么这么急躁。3岁多时,有一次,当妈妈又去制止悦悦的行为时,悦悦对妈妈说:“妈妈你别生气了。”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妈妈觉察到,原来自己的内在有一股焦虑、生气甚至愤怒的情绪正在升起……

  真实的情况是:在悦悦更小的时候,当妈妈的情绪突然在她自己的内在升起,情绪的迷雾还没有完全酝酿、扩展出来,还没有变成一种氛围的时候,悦悦的情绪就已经跟妈妈的情绪一体了。当妈妈愤怒或者焦虑的情绪出现,但却还未被妈妈感觉到的时候,悦悦就会开始哭闹。2岁以前,悦悦虽然从妈妈的身体里走了出来,身体上是分离了,但是在情绪上尚未和妈妈的情绪剥离开,依然和妈妈是浑然一体的状态。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生体”,意思是就像还在妈妈身体里共同生活一样。悦悦不知道那是妈妈的情绪,她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的,就像悦悦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她认为她和妈妈是一体的。现在,虽然身体不共生了,但情绪上她仍然和妈妈处于共生状态。

  在儿童内在的世界里,身体、情绪、感觉这些方面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共生的状态或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最容易共生和浑然一体的首先是情绪。儿童必须历经一个发现、剥离和独立的过程,当儿童的自我开始出现,儿童就会发展出从共生或者浑然一体状态中把自己的各部分(当然首先是情绪)剥离开来的需要。当自我逐渐被儿童创造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生命内在的各部分的独立也就被儿童建立了。3岁多的悦悦终于发现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自己生气了,这就是情绪上的成长。

  2岁多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悦悦急躁的大哭是因为悦悦不同意妈妈当下的做法,实际上那是因为她和妈妈愤怒、焦虑的情绪产生了共振。随着年龄的增长,悦悦对情绪的熟知度越来越高,她的内在开始具有辨识能力,同时她也在不断发展这种能力。当妈妈内在的情绪刚一冒头,尚未释放出来时,悦悦就可以用语言告诉妈妈:“妈妈你别生气了。”当悦悦这样说的时候,她已经从妈妈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了,她不再有之前那种强烈的焦虑感。这时候,悦悦妈妈才觉察到原来是自己生气了。悦悦的发现让妈妈觉察到了自己,悦悦妈妈说:“我女儿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情绪上的问题,我现在才逐渐了解了我的情绪。看来我的情绪还处在童年时与我母亲情绪的共生状态。”

  共生是客观和天然的状态,如果父母情绪较为成熟,内在较为平和,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就比较清晰,孩子情绪成长的空间就相对宽大和良好。共生的这段特殊的时期,可以使儿童极容易熟知情绪的世界,然而当孩子情绪无法成长时,共生也易于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核心的问题是情绪的成长过程是否可以完成。

  父母如果是爱孩子的,孩子的情绪依然是和母亲共生共感,和母亲浑然一体。爱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其他情绪并高于其他情绪的特别存在。爱是特别的共生,孩子学会了爱,就学会了与生命的连结。

  由于是合为一体的状态,所以儿童非常容易将这个时候形成的一切转化成自己的潜意识。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剥离开,那么他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熟悉是开始,剥离是成长的第一步,然后逐渐地辨识“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辨识的过程,情绪便独立了起来,最后伴随着“我的”而为自己的负责。而这个剥离必然要依靠儿童创造出来的自我,没有自我的力量儿童无法从浑然一体中超然地脱离出来。因为情绪还没有被自己深切知道“这是我的”,我的我应该为我负责。这就是大多数成人喜欢抱怨,内在总以为“是你导致我生气的,都怨你。”这种游戏就不断重复着。

  逐渐创造出的自我首先区分了“你的好吃的”与“我的好吃的”这种物质的东西,然后基于物质,儿童进一步学会了区分了非物质的东西,比如“你的情绪”与“我的情绪”。这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区分“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够清晰地区分出“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你的感觉” 和“我的感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会迷惑。这可能是成年人积淀之深的痛苦。这就叫没有得到充分成长。

  童年时期孩子由什么样的成人陪伴,这非常关键。因为儿童大约需要长达6年的时间来逐渐走出共生状态,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没有走出共生状态,儿童就很难完成这个过程。除非给儿童爱、自由和规则,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悦悦妈妈不启动焦虑或愤怒的情绪,而平和地与悦悦交流,即使悦悦的认知尚未发展到能够理解妈妈的要求,悦悦也不会被妈妈的焦虑或愤怒情绪所驱动。如果认知水平发展到了可以理解的水平,一般情况下,孩子很容易接纳。在童年期,儿童对情绪的敏感度高于对认知的敏感度,因为认知是后天逐渐发展起来的。问题的核心是,很多成人无法做到不启动情绪,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情绪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还停留在与自己妈妈情绪共生的时期。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婴儿就必须发展两个方面,而且必须同时向这两个方面迈进: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质的、文化的、人的关系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智能,发现并建立与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关系。这可以被称为客观世界。向内走,走向内在的生命世界,开拓一个丰富的、生动的内在世界,创造属于自

己生命的、情感的、心灵的、认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观 ——这是“自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环境,并以此连结外在的世界。这可以被称为主观世界。

  儿童渴望认识外在世界,也同样有认知内在世界的内驱力,而情绪就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只是我们忽略了它,或者我们自己的这个景观本身就是一个空白。
发表于 2011-3-31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跳舞的小人 于 2011-3-31 11:26 编辑

前几周一晚,家里来了一些亲戚。女儿将两块方巾对角扎好挂在沙发扶手上后去玩别的,我边跟客人聊天,边将方巾叠整齐。女儿回头看到眉头一皱扭动着身体哼哼着小手往我身上打来,我知道是洁癖在作怪,因此有点心虚,跟女儿道歉。女儿说:“我不喜欢你刚才那样做。”我说:“你还要用,我不该叠,我给你恢复原来的样子,是不是这样…”女儿刚才的情绪一下子就过去了,拿了方巾继续她的游戏。众人前,长辈有点抹不开面子,但听女儿那么说于是说孩子很会表达。我心里很清楚孩子情绪的来龙去脉,这都得益于“为情绪命名”。以前女儿有很多孙园“行话”,但后来就不怎么提了,唯独这“情绪”相关的表达,常常能体现出来。

有这样几则小故事:

故事一(三岁前):

女儿洗完澡在浴垫上踩湿脚印玩,我在她之后走出浴室,湿漉漉的脚正好踩在她的脚印上而破坏了她的小脚印。女儿让我道歉,我虽道歉了,但她的情绪却一时没缓过来,穿衣涂香香梳头刷牙全都不配合,还老是说我踩坏她脚印。因此我也来了情绪说:“我是不小心踩在你的脚印上,而且我已经道歉过了,请你不要再唠唠叨叨的了。妈妈觉得很烦。”女儿突然安静下来,接着上床讲故事,情绪是平和的。可能是体会到了平等和真诚才欣然接受。

故事二(三岁前):

爸爸和爷爷给女儿喝梨水,不知为何女儿发脾气把碗推到地上打碎了。我没看到也没再问。洗澡时爸爸教导了女儿,女儿转而问我:“妈妈,你还喜欢我吗?”爸爸说:“妈妈永远喜欢你,但不喜的你的行为。” 女儿立即哼哼着从浴盆里出来要我抱,爸爸只好离开,让我来处理。我安慰她无论她做什么爸爸妈妈永远爱她的。女儿这才继续洗澡。但她把洗澡玩具放在盆沿上让我推倒,于是我照做了,女儿说:“我还喜欢你的。”女儿让我反复做了三次,她也说了三遍“我还喜欢你的”,情绪才缓和了。女儿用这种方式发泄她的情绪,并证明无论如何我们都爱她。

故事三(三岁一个月):

图画书讲了一本又一本,女儿都揉眼睛了,但就是不愿睡下,我不愿再讲了让她睡觉,她不得劲了,说:“妈妈,我有情绪。”“我知道,要和妈妈一起睡觉了,你可高兴坏了。”女儿边说“不是”边笑着钻进被子里睡了。

故事四(三岁四个月):

家里有女儿的情绪区,她哼哼时我常让她去那里安静五分钟,不过没一次她照做的。这日午餐结束,女儿看着只剩葱姜的碗说:“我也要吃虾”。但虾已被爸爸妈妈吃完却一个也没给她吃。女儿撇着嘴压抑着说了句“过分”,转身去了情绪区。对于什么才是情绪以及情绪区的功能,女儿比我的理解透彻得多。

故事五(三岁九个月):

邻居孩子来家里玩,三人抢着吃一个水果,女儿的叉子不好用,我去给她换,她只好眼巴巴看着他人吃。我看得出女儿有点情绪,但她绷着没有发泄出来,一会儿三个孩子又玩在一起。两天后一个晚上睡前我画蛇添足地提起这事,其实想伺机灌输她以客为尊做个热情周到小主人的道理,还没讲完女儿就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我要把情绪发泄掉。”我没说话看着她哭,哭了一会儿后女儿说:“我哭好了。”然后笑着过来听故事。

故事六(四岁)

女儿在泡脚,我正转身要离开时,她一边掰着姜片一边说:“妈妈,爷爷说他不喜欢哭和吃手的孩子。”女儿语气极为淡定,也没看着我。“你无论怎样我们都是爱你的,再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我小心地措辞,尽量淡化此事对她的影响。女儿并无吃手的习惯,但身边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她偶尔就学一下,用些工作引开就完了,这真不是什么事儿。她虽嘴上常说她是她自己的主人,不要我们强迫她,可一旦家长使出“你再如何如何,我就不喜欢你了”的杀手锏时,孩子往往是屈服的,受压抑的。


故事七(前几天的事)

讲睡前故事,三本讲完,女儿又要求讲三本。我太困了,不知所云。女儿大叫:“讲大声点,请你讲大声点。”我试了几次,但每次强打起精神,读不了两句就又迷糊了,于是强迫她脱衣服睡下,她说:“臭妈妈,我一巴掌把你打出去。”“你知道一巴掌是什么意思吗?”女儿说:“就是八个手指头的意思。”于是我伸出八个手指在空中挥,问:“是这样子吗?”女儿大笑。

故事八(上周日早晨)

女儿的被子从幼儿园拿回来后,我将被套洗了,被芯子放在沙发上。女儿让娃娃睡上面,盖上方巾。第二天我将娃娃拿掉,被芯晒到露台上。并叫女儿帮忙把垫褥递给我,女儿气嘟嘟地说:“我才不帮忙呢。”然后就给娃娃布置新床位去了。我于是开始叨叨“被子是你的…”云云。女儿说:“别说了,让我安静五分钟。”我干完家务,女儿仍旧在摆弄她的娃娃们,很安静,但冷不丁说:“妈妈,五分钟到了没?”我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五分钟?我们之前约定过五分钟吗?”女儿说:“刚才我说过让我安静五分钟的呀?”我这才想起来,我说到了,于是女儿笑着开始跟我讲其他事情。后来我在楼梯上发现娃娃的新床铺,被子盖得好好的,娃娃的小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累放着,一旁一双小鞋子也是摆得整齐得很。我绕过娃娃,没舍得帮她收掉。

自一岁半到三岁,女儿显得特别执拗,在人前我总解释执拗期到了,请长辈们宽宏大量,不要跟着“执拗”。我们叉开话题、讲笑话总能化解她的情绪;后来我使用孙老师的三段式,女儿哭的时候,我总说:“很难受是吧?妈妈理解,你哭吧,我陪着你。”这一招无往不利。也是利用这招,两次、每次十分钟,就终止了被长辈喂饭的行为,女儿从此干干脆脆高高兴兴地自己吃饭。但三岁半后,这招常常不好使。因为她每回情绪上来,一点不想哭,而是先说出她的情绪,然后两手就打上来。还喜欢用一些强烈的字眼“坏妈妈,我不喜欢你了。”我知道又面临新挑战了,我用这样那样理论自我安慰,但有时候也装装可怜,告诉她“你打我,我可真难过。”这种情况还在继续着。孩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过活,我在等待她这个阶段顺利度过。

平日生活中如果一事不按我的心愿发展,通常我会发表我的意见,再多强调几句。如果是针对我的丈夫,他会说我很啰嗦或很烦;但如果是针对我女儿,她会说:“妈妈,你那么说让我很不舒服。”或“妈妈,请你不要那么说。”或“你不能强迫我。”或“妈妈,你把坏情绪传给我了。”女儿的话很坦白,直指我的问题所在。于是,我也就去反省自己所作所为去了,不至于再衍生出别样情绪来。生活琐事无关紧要,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做法,哪怕不妥当,他们也有在错误中成长的权利。成人不允许孩子犯错走弯路、不允许孩子有情绪、哭闹,也就是不给孩子做自己的机会,剥夺了他们的生活和情绪体验,阻碍了他们的完整成长。成人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安全感的缺失,于是都好“替天行道”这一口。

我常听人要求孩子要孝,我还没有体会到“孝顺”为何物。我只感受到和孩子之间爱的流转。孩子临睡前常换着法表达她的爱,我知道那是对我那天高质量陪伴的认可。上周她这样表达:“妈妈,我爱你,无论你到哪里我的爱就跟到哪里。你去公司,我的爱就跟你到公司,如果你看在公司看到一条白线,那就是我对你的爱。如果你去杭州,我的爱(稍停顿)还有我的人就跟你到杭州,如果你看到路上有很多白白的heart,那就是我对你的爱。”

亲戚朋友聚会结束时,大家总喜欢让女儿挨个亲大家,我女儿多数也是愿意的,大人反过来亲她就亲得更多。我常常问她亲别人感觉好,还是被别人亲感觉好,每次她都回答:“亲别人感觉好。”
发表于 2011-3-3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刚看完这本书,正在感慨孙老师这本书写得好呢,就看到庄先生的帖子了。
书中精华很多,先生转帖的这段话就是其中让我感受深刻的一部分。原来也知道在孩子的成长中情绪的处理很重要,但是没有这么清晰的概念。
我还给家中的阿姨读了一点这段话,今天上午孩子对阿姨说,“我想妈妈了,我想哭一会儿。”
阿姨说:“那你就哭一会儿吧。”
呵呵,有点效果,要是原来,阿姨的说法会是让人头疼的:“男孩子还哭鼻子?!别哭了。”或者就是努力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点糖啊什么的。
感谢庄先生,一直如此用心帮助我们!
发表于 2011-4-2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跳舞的小人 于 2011-4-29 15:20 编辑

每天晚上叫女儿洗澡,她总没玩够的样子,说:“我跟好朋友洗。”(她跟她爸互称“好朋友”。)于是乘我洗澡时,她能再玩一会儿。爸爸最近出差,晚上叫女儿洗澡,女儿也没法再找借口了,于是总不痛快。昨晚女儿要求洗脚不洗澡,她站在脚盆里轻轻踩水,我啰嗦了句“会溅得到处都是。”就出去了,想给她点空间看她是否会调整自己,也是给我点空间,看着她那样我肯定会有情绪,强迫她赶紧洗完了事又不是我的风格。过会儿我再进卫生间,地垫、地面已经都是水了,这是我预料中的,但我还是批评了她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又得我收拾。女儿说:“妈妈,我平静地跟你说,等会我和你一起收拾好吗?”我有点意外,只说“好。”给她擦脚时,她问:“妈妈,你情绪好点吗?”我说:“你刚才平静地跟我说时,我就已经没有情绪了。”洗完我擦地,一边擦一边觉得应该让她一起擦,但还是不忍心,最近她感冒,早起还咳几声,晚上又凉,何况她在家不穿鞋,我担心她湿了袜子。女儿转身看我擦地,看了一小会说:“妈妈,我以后不再这样了。”我一边抱起她进房间,一边亲我好女儿。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好像有段时间没听女儿说“坏妈妈”、“臭妈妈”了,反而觉得最近她很容易商量。

比如周日早上女儿想去郊外一个大型的公园,那里的儿童设施新颖且特别合她胃口,她喜欢尽情地爬呀跳呀俯冲呀。她迫不及待地穿戴好站在门口等。但我们都还没准备好,因此我让她进来等,没见反应。于是我喊:“你还没洗脸呢,请你进来,把门关上。”女儿于是进来,温和地说:“妈妈,你说‘请你进来洗脸’就可以了。”女儿最近感冒,昨天也还在外玩,春天风大,我还是有点担心,试着跟她商量还是近处公园玩玩或者小区骑骑车,不费周折她就答应小区骑骑车算了。

又比如昨天早晨我送她去幼儿园,她情绪不高,是被我传染的。她突然说:“妈妈,我想你抱我一会儿。”我正在开车,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于是说:“你别让我做我做不到的事情好不好?”女儿平静而爽快地回答:“好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6 13:33 , Processed in 0.0240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