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5714|回复: 213

转帖某大量读经班学子回忆录集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过的这段路


经典的教化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自己读经将近三年,反观走过的路程,未尝不更加肯定经典的内化力。
07年正月17,正值高一下半年开学,因为厌烦了乏味的学习,觉得生活毫无乐趣,父亲得知读经教育。便毅然要把握送过来。和我说这里只读书就可以了,不必背,没有作业,没有考试,也没有老师讲课,当然就想底下还有这么好的学校?(可知当时目光只限定于安逸或说是自甘堕落的生活)当然迫不及待的转学了。
来之前,也算受了十年的体制教育,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很轻松的成为了各科老师的宠儿。并且顺利的进入理想的高中。小学、初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把我宠坏了,到高中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成绩就排在了中游,刚开学就成了普通同学五味瓶的味道,很是不甘,于是下定决心赶到前面去。努力了二十几天,后来还未因为身高以及成绩的原因坐在了后面,桌子上的书城足以成为做任何事情的堡垒。刚开始只是偶尔的在自己认为无聊的语文、英文课上做些小动作,如写作、传纸条,和同桌聊天等。但随着自己的惰性与懈怠,直至发展到在班主任课上睡觉,和同学一起逃课。当时自己也惊叹自己的变化。但已经不以为然,因为在我身后的同学还有更放肆的事情。
以点观面,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风已是这般模样,不知天底下还有多少优等生可以担当大任。回想起来,也只能深叹一口气,感叹这种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的目的地在何方?人类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景象?
但现在亲身走过读经教育将近三年,以及身边同步的同窗好友,我们自身的变化。不仅让我们坚定了继续读经的信念,而且决定将来也要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教育。
记得刚进入德谦学堂的第一年,作息时间散漫,上课无纪律,一本《学庸论语》花了七个多月的时间才结束,虽然也有英文与中医课,但都是边玩边读,并没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进度慢的像乌龟爬行似的,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在那十年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为老师学、为分数而学的心态。
后来,学堂规模开始扩大,学校新来了几位老师,也分开了大、中、小班,外在的制度不断完善,内在的经典也慢慢化入我们心中,启发着四端之心。
在这段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问题,因为这段叛逆的年龄免不了倔强的狂逆,也曾和老师吵过嘴,扭过气,现在想起来却觉得自己当时无知的自以为是是多么渺小。
问题的出现就表示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这是老师对我们错误的宽恕与包容,而且使我们充满信心,特别是赵老师的讲课,每一次都会让我们满心的怅惘。似乎有一颗太阳在等我们去拿,就是这样的光明,这样的信心十足,在日记里我都称赵老师是我们的生命加油站!
在这种环境中,我不在掩饰,辩解自己的错误,不再与老师发生口角之辩。反而充满了尊敬与爱戴,相信老师的话,感动于老师的真心付出。这样,问题的几度出现,让我几度反省,长进。渐渐向理性走进,不再冲动,不再发脾气,不会在老师离开时偷偷做小动作。学会了自律,自学,并且因拥有这种能力而自豪,懂得了我在为自己而读书,而学习!
一个人是在追求真理,追求人性的圆满的过程中奋斗者,我们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遗言,渐渐抹去心灵的污垢,返璞归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过经典后,才真正的感觉出学习中的快乐,愉悦,尽管现实不再那么安逸,没有零食,没有电视,电脑,没有花花绿绿的世界但那终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中求乐,苦中求乐。生活中苦难的出现正是磨练我们的意志,激励我们前进的好机会。
简单的环境,简单的作息,简单的学习,还有一座与世隔绝的德谦,似乎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让我们的心欲一收再收,起初对学校古板苛刻的规矩甚是不理解,怨声四起,很是不满意,而现在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学能够坦然的遵守每一条校规,我们懂得所有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我们的学习更快的长进。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多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收起一颗浮于世俗的心,能够安心的潜入到学习中,是一件何等福气的事情,生命诚可贵,虽然年龄已经不再是黄金阶段,但父母给我提供优厚的条件,做一名无忧无虑的学生已是不幸中的万幸,是我当下最幸福的生活。
感恩一切!

傅小益
09.11.13
(十九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忆录——李亚哲学弟

     此题目突然使我感到与亚哲有了距离,平日里朝夕相伴,低头不见抬头见,但要将脑海中一团又一团的印象疏理成文字却甚是困难。无怪乎罗马诗人贺拉斯言:“要敢于认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识,有倾盖间如旧故,如此浪漫的友谊自然还没幸临到我;又有虽白首而交犹新,交犹新倒也不至于,因为至少(据我所知),我与他的头发尚且是黑色,故我认识亚哲至何程度呢?便要从今年三月十三日讲起。
那晚,北国寒春,亚哲与其亲戚弟弟自台返校,至山东莱州,舟车劳累,二人挤在一张单人床上睡着了。晚课结束后,我回到宿舍,见到他安静的侧面胖靠着一张小脸。这景象在寒风凛冽的当时让人感到暖入心扉的温馨。
台湾人也是要吃饭的。第二天,这位不苟言笑的素食主义者以一副清者自清之尊容背对着我于餐厅入座。于是,一向持生命平等观而此时却在拨弄盘中肉食的我有如芒刺在背。我心里念叨着:素食主义者是怎样一种心态?这是否是尊重生命的究极体现?我想,要认识他人,首先要认识自己。于是,数日后,我加入了素食桌。
“你也吃素?”一天,他问。
“一直心向往之,只是家庭环境与父母的照顾未能使我如愿。如今学校有专门安排,便也决定吃素了。”
“真的?”他瞪着眼睛,表情呆呆的。
亚哲当时张着嘴拉下巴的神态让我窥见了陌生之墙的空隙,这是我们第一次交流。后来,我得知他是“胎里素”,所谓自胎儿起便开始茹素不沾荤腥。我猜想其父母在其他各方面对亚哲的要求也该多异于常人。很自然,他会不解与陌生人交往时的隔阂感,遂转为动物性的护己:自私,小气,以己度人,无法超脱于各种即成规矩。一叶知秋,他纵贯的性格系统之表现也在意料之内。莱布尼兹言:“主词一经被建立,所有的谓词已包含在内。”有一日,(学校对零食之处理尚未实施严格制度时)我看到他手中拿着一块糖,便试探性的走过去,检验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猜测与现象的一致
——“不给。”他甚至眉毛都没翘。
但是康德又认为物自身与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处于鸿沟此岸的现象(知识的此岸性)。故尽管亚哲当时一直重复着“人心险恶”,然其真性格必然有所隐藏(不论其有意无意)。孟子道性善,良知良能未经充体呈现,非才之罪也。
距离产生美,熟悉拉近距离,近距离同样产生美。接着我们之间美到他向我诉说感情问题之程度时,我发现他的那些缺点只是对于外界之不成熟的应付状态。也就是说排除这其势则然也的原因,其实亚哲之内心是善良而且大方的。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们共同于美妙的钢琴旋律中陶醉过,共同在校外的菜地里撒下劳动的汗水,我教导他写朗诵文,他在我生病时为我端饭送碗……在不断的改变我对亚哲的印象同时留下许多令人感动的回忆。与其说是我引导了他,不如说是这个连搞恶作剧都要引经据典的集体融化了他。与其说是外在的氛围改变了他,不如说是经典的智慧内化而完善了他。读经一般不会改变人的性格,但可以升华人的性格,他曾经的小气自私已经大部分变成了谨慎专心的秉性闪闪发光。
七个多月的全盘素化让我体会到了素食者的心情,面对美食鱼肉的诱惑不动一箸一勺需要极大的自制力,尤其是当四周只有自己一人时更是一种操守的坚定。无论素食肉食都不会改变一个人内心对生命的尊重,但杀生却不该被提倡。素食者倘若以自己的饮食标准来衡论他人的生命观是非是不对的(我茹素期间难免会反感肉食者的饮食姿态),是分别心的作祟。持同一的心态对待不同饮食习惯的人且坚持茹素是神圣的。故我常常思考亚哲八个月背下七万字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其坚持的品性,同时我注意到,他几乎不写信,不收包裹,平时很少花时间与人交流(非自律意志)。这样,心思自然易收聚于一点。或许,这其中也存在他执着于每周计划的因素。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广毅班的师生花了大量时间摸索出了读经的具体计划与实施案文,已有一位同学完成十书三十万字。喜贺之余,部分学生难免不生与同龄常人的比附心。十月五日,广毅班由莱州校区迁至浙江遂昌校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并未因此而改变,亚哲私下向我表露出了其他同学可能也存在的对于莱州校友的思念之情。而他自己明日也将动身宁波直航台湾,不知明年会否返校。依然不善言谈的他,可能还会从那些整日向人证明自己似乎已经或正在脱离智慧的不成熟状态的人那——如同某些自满自傲于自身饮食方式的素食者一样——感到不必要的自卑。但是,我想告诉他:“亚哲,老实、大量读经才是正道。”
记得以前总有成年人以读经时间太少请教季谦先生,先生慈祥的面容呵然一笑,道:“读十分钟也好”。这是“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的菩萨道之智慧、实践,是大悲怜的自我坎陷。我每每回忆至此,就要感动,就要泣下。先生在大陆推广读经运动以来不辞辛劳终日奔波忙碌于烦恼大海,有教不厌的心量,才有此喟然幽默。按照赵堂主的期望,我们终究是要“成才”的,我个人当然也衷心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时光匆匆,声声觉梦,蓦然回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我欲珍惜的,是亚哲那呆呆的表情,他那张大着嘴拉下巴的面容令我神往。

黄岸谷切
2009年11月13日
己丑九月廿七
(十八周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四年 十本书之后

        其实随着自己性情的怠惰,此篇是不想写的,但先生命之曰:人若非生而知之者,则多是勉强而行之。经典教育在家自学,也需要一些实例,这是人之常情,这里没有夸耀,或许能给后来学人一些借鉴,实应为之。闻此则不可不写,细来想想,人本该归于理性的,不是想不想写而是应不应该写,所以我又再次翻开斜风细雨的过去,重温一下历史.算是对过去的反省和对未来的展望,对期许我的人一个小小的交代,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读经好多年孩子的感受,可以从我身上吸取些经验,少走些弯路,亦可知道这是厚积薄发的教育。看成果不在当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抓住老实,大量,快乐读经的基本理念,不要在现实上有过高的要求,他不发倒好,只薄发一点点就足以让你大吃一惊,就足以高出同龄人一大节!
           讲我,得先从我父亲开始,父亲是硕士毕业,自小刻苦用功,他们的年代,犹其在农村出一两个大学生是极不容易的,父亲在校时主修食品工程系。毕业后,分配至山东大家乐食品公司,经多年努力,任工厂技术厂长,后又被多家中外合资食品企业聘为总经理,厂长技术顾问,后来自己开设食品厂,事业道路可谓一帆风顺,大学之学可谓学以致用,不存在专科不对路之问题,但这些都不足以让我引以为傲,我佩服父亲能在复杂的尘世,颠倒的社会中,冷静思考,觉人生之不足。父亲说:上了近二十年学,不可谓不用功,不可谓不努力,可就没有学到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懂得怎样做人。人都立不住,纵使你有再好的技术,何以过的塌实!?于是父亲就在思考何以先让我学会做人,可能是缘分吧,上下求索的父母把我引上了这条路,而一发不可收拾。
         四年了,有过彷徨,有过挫折,而又何尝不是在彷徨挫折中长进,摆脱这个彷徨后,进入下一个彷徨,经历这个挫折后又迎来下一个挫折,而何时才能不彷徨?我想终在不远的一天,待我生命立住,学问立住时,彷徨会灰飞湮灭,那时的挫折也就并非挫折了,想孔子厄陈蔡,七日不食仍弦歌不绝,他心灵何曾感到过压抑,只是有时悲悯地感叹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有万变无穷之妙用,此时外在的打击对他而言已不叫做挫折,世上无难事,何况所谓 的打击!?
           别人说我是持之以恒了4年,我倒不如说自己是死皮赖脸的坚持了4年。三十万字,十本书只不过是数量上可以使人起虚荣心的东西,自己心灵上的长进又有谁能看的到呢?从最初,晚上爬墙去上网,早恋,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到现在一路走来起起落落。正如前面所讲一个彷徨接着一个彷徨,一个挫折接着一个挫折,所以说,往事只堪哀。实为自作孽亦没什么真哀。若不是早期人少,要知道刚开自学班时,大孩子只有五人,要不是老师管的松,父母和老师关系好,早被学校除名了。直到现在看着以前朝夕相处的好多好朋友一路远去,真替他们惋惜。可是这些事不是自己能解决的,我何尝不想有一两同窗与我共勉。可老师说:没人和你读了呀!我想说:本来应该有的!此时心理不是骄傲而是感性上的凄凉。
        习惯了有些大人们挑剔的目光,他们用自己心目中的圣人,君子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读经的孩子,他们会失望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读经的孩子也是孩子,我很佩服欣赏一位姓康的老师,他有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孩子,让他们不犯错,使他们行为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而不知他们是否能接受,是否能真正明白,若只是做为一个习惯的直觉反应来培养,当下显现的的确很好,而真正踏入社会,接触到真实的善恶美丑,种种本末倒置,是非不明的生活,他会茫然失措,为什么?肚子里没有东西啊!”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没有真正的认识和抑制力,那些外在的好习惯是经不住风吹雨打的,真正的通情达理是通过心灵的开发而自然自觉成全的,否则只是现实的婆气和拖沓,虚有其表,甚者,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我把一路所见所闻所感而认为对的道理写下来,现在的学堂纪律严明,老师又善于开导学生,再加上老实大量读经之根本,学长学弟之间互相勉励提携,一片春意盎然。纵使有些小打小闹亦不足为训,我认为也像我一样,小时侯打打闹闹很正常,俩好朋友前五分钟打得鸡飞狗跳,后五分钟就跨着膀子称兄道弟了,但原则性的问题,犯则严惩,一旦集体有了大秩序,就看我们的外在表现,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是不太具备的。外在行为规范的提倡要有,但不必花太多时间心思。在生活中常纠正,多引导就好,但我知道我们现在没有的以后总会有,但现在我们有的是大部分人现在没有以后也很难有的。   
          学堂的发展和我们的长进一样,在原则之外,总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没有自己经历过,真正认识到错误,是很难一步到位的,我不会再犯以前的错误,同样学堂也是在发展中一步步完善。
         我不是书呆子哦,随着自己理解力的增强,以前学过的才艺,全在脑子中浮现,整合,从而得到升华,每天写毛笔,闲时练琴,画画,唱段京剧,却是自己调节生活的方式,而这些才艺,也在不知不觉融贯,飞速长进着,若说这种方式会读成书呆子,只有一种可能——他本身就呆,但通过读书变成书呆子,也比呆子强好多吧!
        其实回过头来看,我的每一步,都是在验证王教授的理论,也是越走越感觉到王教授的不容易,光网络回复集成整理起来就足足有两大本那么厚,该说的都说了,该回答的都回答了,可问题还在,为什么,没有坚持去做呗!所谓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就像赵升君老师那句单纯而富有实践哲理的话:“读经,读经,读经就好!”所以老子感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王教授何等德量,何等见识,路已明朗,走就好了,难免小坎坷,只要认准目标,终会成功,你会越来越塌实,像我这种问题少年都觉得踏实都变的没问题,更何况大家。那不懂怎么办?现在我进入复习默写,什么不懂!?是越来越懂,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快乐,这又印证了王教授的话,我已知自己的的路该如何走,这也是王教授早已安排好的,剩下的就是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向前走吧。
          就像一位朋友开玩笑说:“肚子里三十多万字经典,哪怕作贼,也要作像萧十一郎那样劫富济贫的大盗,作杀人犯,也要专杀贪官污吏”这固然只是个笑话。
        一路走来,沐浴着圣贤的荣光,而在背完最后一本书那一瞬间,不是狂喜,而是释然,平淡,这个句号终于画上了,而肩膀上不自觉又有了一点小小的责任感,而这又是我不忍翻开过去的另一个原因。
        对这一路,关注,期许我,和我伤害,辜负的人,尽力报答,以后偿还。

此篇仅献给我过世一年的姥姥
愿他平安谐乐

王丘山(十六周岁)
己丑九月初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赋得永久的梦

     前些日子,广毅先生在班会课上询问了大家多半对之产生了“距离美”的“读书之目的”,方式是不自由的点名式。诸学生搔耳托腮,绞其脑汁,磬其所有,或曰“为心安”,或曰“为立君子品”,甚者如慧中学弟直言“成佛”,实令人作长太息哉。及至先生点名问我,说:“你现在的读书目的肯定和以前不同吧,乃至和几个月前的也不同。”我听罢,默然颔首。诚然,几个月前,我有着壮阔而振奋的学习目的:开发人类全幅理性,接通华族慧命之类。而今每每思索,深入内心的却是另一番向往。我缓缓答道:
“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能有一天 …在一个叶子很浓密…阳光透不进来的…葡萄园里温暖的…泥土地上…安稳的睡上一觉。”
          这个梦想(目的)从学问的角度分析,并非曾皙之“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及仲尼夫子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意义。那是圣人渴慕的大同世界,我不敢妄加以攀援欣羡。一直以来,我有这么一句口头禅:睡觉,是不可避免的犯罪。姑且用它来解释我的读书目的吧。
      “犯罪”这两个恐怖的字眼,当然不是指犯法,而是指道德良心上的不安(不安亦不是指无道德)。休息是为了侍奉人的躯壳,不得已而为之。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思考,提拔自己的心性,只有精神附庸才会要求工作与休息时间分开。然人之为肉身,有诸多无奈,是故有诸多不可避免的分神、拖沓与躯壳上的照顾。每次的睡眠都是为了补充生理意义上的精力。以前亚哲学弟时常在课上打瞌睡,我便对他讲:“劝君惜取少年时,莫把教室当卧室。”一个人,尤其在求学阶段,有多少时间可以拿来睡觉?
      数日前,我作了一个梦,梦见我违反了学校校规,表现为严重的不尊师重道,为了自身利益而欺负弱小等方面,等待我的是开除,醒来后一身冷汗。继而我开始反思,为何在梦中出现的我的这些在当今社会常见的乃至于自己几年前曾经表现过端倪的行为如今看来是这么的令人匪夷所思?在读经的几年内,我不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长的,我只是在翻阅着经典的同时听到了同学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子曰”、“孟子曰”。而今回忆起来,却令我潸然泪下,从前迷茫在物质、欲望之交逐中的我今天沐浴在圣贤的光辉里。接下来,我将怀着此时无比的感激之情,不顾双手的颤抖,记下我对读经的体会。我想,单纯的回忆往事并不能使人进步,唯有肯定当下,才是切实工夫,而一切现实,迟早将成回忆。
       心,现实的心不断思考,加以运用,受到引导后,得到奇妙的结果。有一种心让思想变得极为混乱,它能挽起思想的狂澜,想你所不能想,忘你所不愿忘(暂时性的不自觉),甚至改变你的潜意识,此种状态的心便是梦眠中的心。
      人们的灵感来源于天命,来源于现实,也有的来源于梦眠(但是梦眠正是进入自然现实后的思维反应),这些灵感经过条理的,系统性的整理直到易被第二个体接受,继而面向更多的客体之活动便是交流。但是一个人的思想(灵感本源)不管其在梦眠状态还是清醒状态都是极为复杂且难以言喻的,倘若要把思想从脑神经转到喉部,必须通过一种委屈意愿的过程始能完成此神经代码的转换(发出声音)。所以语言是思想的降层表现(另一方面,动物性的冲动亦能形成语言,但不必经过思考),思想是高级的(理性或非理性),降而再降成文字,更要经过过滤甚至选择性遗弃的过程(非不民主国家对文字流通的限制意义),最后完成其低级形态。故古人借书载道,大体是他们的委屈思想(或曰糟粕,实不尽然,相对与绝对之别),看似有条理、系统性,却常常使人闹不开而陷溺其中。若要学会他们至纯、未经委屈、未经锤炼、过滤的智慧,则需要各个体去冲破那条理、系统(勿以言害志),才能窥见古人的智慧。但真正的经典记录的是圣人活泼舒朗的心胸,只有依靠读经,启发并引导我们的理性,思维才有源头活水,才能循循然从现实中繁琐的空气里超拔出来。
      我希望自己不要陷入永恒的梦眠状态,因而期待教育并坚持读经,走上孔孟内圣之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个“敬”字,对父母的孝,便是有标准(受过启发)的心觉而别于禽兽,提升心觉为智觉,不断的与自身动物性作否定,始能贞定自己。我个人处在此阶段,知痛苦是必然(反身修道),因而也无所谓痛苦。因此,在此状态中,意志允许“安稳的睡上一觉”便是我永久的梦了。正如圣人之圣性(例如仲尼夫子之圣性),在永恒的学不厌教不倦中彰显一样,梦想,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
      近半年来,我常常思考篮球这项体育运动的意义:人的动物性通过此运动得以释放,或曰此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团体意识,但我认为一切即时规矩下所表现的团体意识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即时性,意即无法长久。且我身临其境,看到的只是运动暴露出了人类动物性本能的粗野的语言、举动,病态的表现欲(NBA赛场常有斗殴事件,日常生活中也常有为了比赛的个人得分而不顾甚至摒弃友谊、亲情的举动,不管其持续的时间多么短暂都令人感到不安),而宽容、谦让、理性、智慧、真善美等均被践踏在地(从哲学方面讲,高频率的活动难以让人作入微的沉思,人的心灵完全胶著扑着在外——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当今社会竟公然支持,举行大型赛事,美其名曰国家荣誉,使纷纷然为之引领而望的观众——多半缺乏理性的引导——纵容自己的耳目之欲,崇拜球星、运动员,谈论其衣着、外表、技术,互相攀比,文化意识被扭曲。不止是篮球运动,不止是体育,商业、教育、政治…整个媒体所能公开的一切活动,无不充斥着类似现象,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哀。人若没有理性的引导,徒以原始生命作纵横,要在此时代立住其自己,认清生命的纲维,谈何容易哉?
      季谦先生常言:“读经的孩子是有福的。”回照自己,这个“福”到底有多大呢?我不敢把握。在我风华正茂无忧无虑的年纪,我选择了读经,而这一刻即将消逝,一去永不复返。现在我所作的努力,不只是为某个阶段而作的努力,带着我一如既往的热忱与虔诚,将一生奉行。

黄岸谷切
2009年11月16日
己丑九月即朔
(十八周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飘落的枫叶
——自述十五年的成长历程

             时令已是深秋了,但南方似乎看不到秋天的足迹。此时北方已是落叶满地,远处望去,看到的只是那深黑色的树干和树枝上几片枯黄的叶子,毫无生机。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回忆的季节。回想起家乡那满地落叶,最与众不同的是飘落在地上的那一片红色的枫叶,上面记录着我所有的回忆。
              此时我仿佛乘着时光机回到童年的时代,伴着呱呱哭声坠地的那一刻,父母把所有的精力和希望投到了我身上,他们视我为掌上明珠,我就在他们的爱护下一天天长大。
               记忆停留在上小学时,妈妈每天早上都会骑着自行车送我上学,每天在路上都会说这么几句话:“上课要好好学习,不要在学校里惹事打架。”那时还小,什么都听父母的,而在三年级时,学校里有一些坏孩子,经常欺负我,我一直记着妈妈的那句话,不让妈妈为我担心,没有去反抗。有一天,他们终于把我逼火了,我跟他们打了一架。正如甘地的一句话:“我深信假如只有怯懦和暴力二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的多。”但我选择了暴力,从那时我的性格变了,变得暴躁起来,不再去容忍他人,人的劣根性慢慢显出来,幸好以前的家庭影响,善的一面遮住了我的劣根性,但有时还会显出来。
                到了中学,父母因工作繁忙,把我送一个住宿的中学。因为没有父母在身旁的监督和督促,我也有些放松有些颓废,在学校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思丝毫没有放在学习上,和同学们攀比穿名牌、上网,有时去打架、欺负小同学。那时父母对我几乎是失望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通过朋友知道了一个乡镇中学,毫不存在攀比之类的事情,因为都是农村的孩子比较单纯,父母又把我转到了那个乡镇中学,这个乡镇中学名列前茅,加上班主任比较欣赏我,对我的要求比平常学生高一些,那时学习成绩有了一个很大的长进,但思想的成长几乎等于0,父母也不再愁容满面了,又对我重新建立起了信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机缘,让父母接触了读经,那时08年的6月份,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到我家做客,谈到对孩子的教育,岳叔叔(爸爸的那个朋友)说他想让他儿子去读经,问爸爸什么看法。爸爸刚开始是反对的,岳叔叔又说先让他儿子去参加莱州市王财贵经典学堂的暑假班,看看效果,爸爸觉得我假期在家中也是虚无的度过,不如一块去参加假期班。我刚开始不同意,是被逼着去的,想混一个假期就回去了。不料经典的魅力太大了,在还有半个月就要结束时,自己已经慢慢的喜欢上了经典,加上老师的一些引导,我当时就决定要长期的读下去,当时的想法是:人生就好比两个点,通过读经我会在这两点之间会划出美丽的图画,也有可能在这两点之间划出一条直线,平平凡凡的度过一生。
               刚来的时候还带着许多社会习气,不适应,上课时经常走神,但我遇到了一位对我很好的先生:吴先生。当我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为我做适当的开导和帮助,让我一步步的成长。当我背完第一本《老子庄子选》时,我体会到读经的快乐,更加坚定要读下去,今年对我人生是一个较大的改变,让我懂得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同时也发生了很多。
               阳春三月应该是一个美丽的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但天公不作美,厄运降临到我的头上。三月二十二日,是傅小益同学十八周岁的生日,我们都沉醉在这个欢乐的时光里。一会儿王丘山走过来说:“你回家一趟。”我当时一惊,一定是家中重病的表哥离我而去了。天不再是那样的蔚蓝,天空不再充满那欢乐的气息,我似乎感到寒风刺骨,冻得我几乎无法呼吸,我的手在颤抖着,我坚强的忍住了眼泪,我要把坚强的一面送给朋友,把脆弱的一面留给自己。不要让他们因为我扫兴,我勉强的一个微笑走出了教室,那不争气的泪珠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我始终没有让他落下来,我和表哥的一幕幕涌上心头。表哥比我年长一岁,他是那么的懂事,那么的听话,成绩那么好,品德那么好。我当时真想大喊,苍天啊,你要干什么,为什么那么不公平啊,把厄运降临到这样一个好学上进品德优良的君子身上,怎么不去惩罚那些无恶不作的小人,到底是为什么。怎么忍心看着一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年匆匆的从人间消失。我当时怀着悲痛的心情乘车回到家乡,当我看到从前那一个一米八多高的大个现在变成了一盒灰,此时忍不住泪流满面,再回到家中,看到满头银丝的姥姥,不再是平时那样慈祥满面,而是满面愁容,眼眶红红的,显然是刚哭过。我终于明白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默默的叹息人生的短暂。谁也不清楚自己在哪一刻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通过这件事我也渐渐的变了,我明白现在,我不仅是一个人,我还替表哥活着他剩下的大半生。要好好活下去,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也深深的体会到孔子所谓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我二十四号返校时,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三月份下雪很少见的。爸妈说是天公在为哥哥送行呢,希望他在那边安息吧。希望他把自己的才能在那边充分的发挥,找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默默的为他祈祷。回到学校之后,同学都来安慰我和逗我开心,让我感到集体的温暖,但这个永远忘不了悲痛一直激励着我。
          通过读经,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价值,现在的社会都误以丑为美,误以美为丑,这是一个文化的可悲啊,比如说现在穿衣,有些女同胞们不知穿衣不仅是为了御寒还是为了遮羞,中国古代的美女,露半边脸都可以倾国倾城,现在你穿的再少也不一定美,现在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他们现在看的那些言情小说、网络小说、动漫、玩的网络游戏,听的一些流行歌曲、摇滚乐,和中国的经史子集和古典音乐相比,不想便知,那些东西只会让你颓废。
               明白了人的一生要快乐要充实,要有修养和涵养,不要让自己的一生虚无的度过,只为了金钱,为了荣华富贵,为了自己外在的享受,去奔波去忙碌,没有真心的朋友,没有真正的快乐,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在这里我觉得每天都很充实,很有意义,不会觉得空虚,如颜子在陋巷之中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人不堪其忧,回仍然不改其乐,因为他志于圣贤之道,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我明白了为人处世之道,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处事要外圆内方,自己要有“慎独”的功夫,要有个大根本,不要人云亦云。
         在这里,我明白了何谓君子,一个君子应有的品质是:如水一样善居下流,如玉一样暇瑜并现,如松柏一样刚正不阿。君子会安顿好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君子做每一件事都需先弄明其道理,君子对自己有个终极关怀。孔子有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子曰:君子坦荡荡,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人要用辩正的思想,不要沉迷其中。自古就有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要有佛教所谓的执著心,一个人要时时否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然后才能肯定自己,净化自己,才能真正长进。
            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我以后发展的方向,如周易上经,乾卦第一有云: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野有大人,朝有大人,天下大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做到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要使自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量,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正人君子。
        转眼间读经近一年半了,回头望去,那时怎会明白何谓廉耻纲常,把孝悌忠信作为自己的行为方向;何谓温润如玉谦恭礼让,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正直端良;怎会明白孔融四岁知让梨,甘罗十二做宰相,项橐七岁为圣师,他们年幼聪慧,出口成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怎会明白高雅的欣赏,去欣赏琴的高远剑的清刚,爱慕松竹坚贞幽兰芬芳,瞻视如翠般美好的飞檐。怎会明白……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的回忆。做一个对比,给自己一个肯定,让自己继续朝着圣贤的殿堂前进,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提升自己。
          那片红色的枫叶不知又飘到何处,但在我记忆中的停留,给我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曲寂翰(十五周岁)
己丑年九月二十九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三年回眸
  
      于闲暇之时远观周边风景,云雾缭绕山隙间,思绪翩翩。
不经意间,十九个春秋冬夏已于脚趾间悄然流过,回首往昔,仅可将其分为两阶段。
       其一为06年之前,每个人的前16年,人生的黄金时期,然对我而言,却是无价之期,宝贵青春完全是在毫无意义之事中荒废掉,留给自己用四字即可概括为:一无所有或两手空空。于体制学校九年内知识性的学习,使自己几乎变成分数下的产物,不懂得如何正确思考,处理问题,只有横向的平铺,没有纵向的深入,只是一味的学知识——考试——分数
——判断学生的优劣——以分数划分好坏学校。因自己毫无见识,父母亦从未思考过教育问题,仅是人多的地方安全,随波逐流至初中毕业,荒废了生命。十三岁时认识了赵老师,却因种种理由或云因缘未成熟,背了一点皮毛,可谓是与经典擦肩而过,福气不够吧!每每提及此事,便是后悔莫及!不禁长叹一声:当时听赵老师言该多好呀!
      其二为06年7月后。七月九日,正式步入莱州王财贵经典学堂,自此始,与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生命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此开始了对人生的另一种选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经典智慧之结晶,给了我无限启发,让自己真正的直接接触到了文化传统之最高智慧。“其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似“润物细无声”之微妙,在经典的潜移默化中陶养了自己的心性气质。远离城市的喧闹,摆脱了许多扰乱学习的外界音符,让我们大家在清心寡欲中提升自我,读经后方知“有志于学,乃为务本”,一个人应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活出光彩,绝非在吃穿,在金钱等处,那是一种“小气”,做一名君子应是“不器”。生命需要一种内在的充实,一种内在的长进,一种心怀“仁义礼智信”的宽阔胸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许多的读经历程使自己内心对善的向往逐渐显现,且学会了自我反省,择善而从……同样的时间,不同的选择,却给人不同的人生观。此种心性的提升绝非在当今体制学校教育内所能比。思及普天之下,莘莘学子们,不免为他们叹息,只怪福气不够吧!佛家“四难”之一种讲法: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圣教难闻,圣贤难成!不知上辈子需积多少善,今生方有此机缘读经!真想时光可以倒流,让自己重回到胎儿期,成为一个“读经宝宝”,但不太现实,仅能利用当下了!
      古人读书三年为“小成”,九年为“大成”,十年寒窗苦读书,董仲舒“十年不窥园,三载不下楼”。与前人相比,自己所用功夫不及他们百分之一。
     “学,然后知不足”,在庞大的五千年文化载体中,自己仅是沧海一粟,遨游其中,使渺小的自己不禁感慨:“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常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故,学不可以已!时刻勉励自己,把握根本,老实大量读经,崇本息末,反本归真,将经典伴吾人一生,尽管自己已不可能成为大才,但亦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充实,且若遇有缘人,定此将读经理念告知,让全天下愈来愈多之人都有福报接触经典,依人性而行,此方是实现和谐社会之真谛。

王艺晓(十九周岁)

己丑九月廿八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怎么样

社会当中只要是读经的孩子就很特别,冷静,气质非凡,记忆力强,满口的经典等等,当然,这些都令人注目,而且感觉就跟常人不一样,因为读过经,别人不明白的道理他就懂得。只因为他们能在读经当中将收获堆积在一起,所以受用他们一生。这一生中,他们将把读经概念教导给下一代,下一代又将文化传递到世界中,社会当中又拥有了更多的读经孩子。
在这里,被冲洗干净的孩子日益健康,在社会被潮流改变的孩子日益恶烈。所以,我会选择读经,我的想法也因此而被改变。我,一开始就跟母亲发现了读经。我的想法也因此而被改变,因为极受感动,所以来到了这儿,我来的时候是背老子,后来又背了大学,中庸,论语,有三万多字,我从以前到现在已经呆了一年了。我的记忆只停留在经典上,学习任务是必须及时的完成。
我只按照四个字去做(老实读经)。每天至少有半天是在老老实实地读经。读经的方法是先一字一字去专心仔细的去读,再一句一句的连读,一般是要一遍一记,读一遍记一遍,记好遍数。遍数一周二百遍,复习一周连背时一百遍。一般是听一遍读一遍,读一遍背一遍,领读班是边听边读,自学班是边读边背,因为读经的检查是背,所以自学班一周一连背,领读班一月一连背。这样,一年下来,至少也有六七万字。我每天也必须按时早起早睡,早上六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睡觉。一天有十个小时在读经,学习。我对读经的感受:现在这社会太需要读经教育了,因为如果小孩从小不读经,就等于浪费时间,而且如果小孩都能读经的话,那整个天下就太平了,不太平至少也不乱。
读经至少也是一种文化传统,能继承这种传统,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承传。经典是智慧的杰作,如果有人能付出精力来读经,也是对得起中国老祖宗了。一生下来,能读的书本来就不多,如果能挑几本好书读,也就是经典之作,就算一个有知识,有文化财产的人。学习经典就是学习人类的共同智慧。经典中的精神是人类所共有的,能将经典中的精神理解并体现出来,大概也只有深入的读经了。
讲了这么多读经的好处,先是经典的作用效果等等,等读完经你自然也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经典怎么样?你读了就知道了!
2009.11.17   黄慧中(十三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的我

放眼看我已度过的十六个春秋,这十六年来不知经过了多少酸甜苦辣,给家里带来了多少的麻烦和泪水?但最终还是让我找到了归宿,就是读经。虽然从一个中学生到成为一名读经人,这期间的变化也是很多,起起伏伏很不稳定。但是依靠经典的力量,这些问题都将不解而解。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把十本书背完,有了目标就要向目标发起进攻,一切阻碍我完成这个目标的事和习气习惯都将会被赶尽杀绝。一路冲过去,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挡的住我的目标,即使在这期间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但是目标已明确,所以那些出现的问题也会不攻自破。
在还没有接触到经典前,在一般的体制学校里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和所谓的朋友们吃、喝、玩、乐,把那些东西当成人生的乐趣,根本不知学习,更不要说成圣成贤了,但是有幸遇到经典,但是刚刚接触的那段时间真是度日如年,天天想着外面的花花世界,随着读经的时间和数量的慢慢增加,对经典又了新的认识,自己以前的那些不好的习惯,也被经典慢慢的精净化掉了,有些则是根本的认识的,彻底的断除了,有些则还没有完全的断除,虽然明白,但是还会依着自己的情绪来做事,我相信,会随着读经时间的增加,这些问题都将会解决,自己也会向圣贤走去,也是越走越近,最终达到。
在读经有一段时间后,感觉到思考问题和做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思想也变化了很多,在没有读经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则是为能上一所好的大学,上了大学则是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找一个好工作则是为了赚钱,赚钱则是为了想有一个好的家庭,就这样一直过下去,但是读经后便不这样想了,甚至感觉以前的想法很幼稚,很好笑,现在想的则是要学习为人之道,和怎么提高自己的德性。只有懂得怎么做人,才能和万物融为一体,不会再感到种种的不好。而是从容的面对一切,即使遇到了再大的苦难,也不会再为此而抱怨,还有提高自己的德性,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再来感化身旁的人,使之越来越美好和谐,最终达到大同世界。说的容易做的难,更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果真能像想象的那样该多好啊,即使达不到大同,但最少也要让自己学会怎么做人和提高德性。
到现在为止,读经已有不少时日了,在这期间大大小小的事也犯了不少,但是还能够读下来,想想也不容易,在这期间,犯的最多的错误,也是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总和老师过不去,最近这个错误又来了,但是这次我明白了,彻底的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首先回想一下,为什么会和老师起争端,大多是因为不满一些事情,又想一想,这些事情对自己的进步有没有帮助,再来想如果是为了自己好,那么为什么还总是和老师过不去?是因为欲望太大了,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老师想的则是长远的,还有尊重老师就是尊重自己,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了我们慧命,如果连老师都不尊重的话,那还读什么书,学什么?读书就是教我们向往圣贤,不尊重老师难道是向往圣贤吗?从古到今,哪一个有成就者不都是先从尊敬自己的老师做起,在以后的学习路上,陪伴自己和教导自己的不正是老师吗?这使我想到一个故事,有三种人很笨,一种人是和父母过不去,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从小养大,要什么给买什么,而反过来他还和父母过不去,是不是很笨?还有一种人,和自己老师过不去,老师是教他怎么学习做人和做事,而他反过来还和老师过不去,那他还怎么学,学什么?也是很笨。最后一种人是和自己的领导过不去,领导是他的上司,他天天还和领导过不去,说不定哪天就被炒鱿鱼了,所以说千万不要做以上三种人,因为他们很笨。
经过了这次的错误,我明白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更要珍惜家人吧我送来的目的,是希望我向往圣贤,而他们对我的希望也是那么的大,作为一个我来说,绝对不能让家人再对我感到失望,家里人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也要为家里付出很多,也绝对不会再让家人感到伤心,难过了,读经让我明白了亲情,为了这份情,我也要好好读书,来报答所有为我付出的人,更何况读书是给自己读的。
09.11.15    刘秉岳(十六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中的长进

时光飞速,眨眼间我已经来这儿将近一年多了,在这里我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比如说吧,以前在那些体制的学校里上课时脑子一会开小差一会手里就玩东西,反正上课就没认认真真的听过一堂课,上课玩课后的作业肯定就没办法写,没法写怎么办?那索性就不写或者就是乱写,所以考试常常不及格,也常常被老师留堂补课,当然也免不了被家长骂。这些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也就不觉有什么了,更为严重的是我的性格问题是和同学和不来(体制学校的同学),和不来的意思是经常打架或吵架,有时就是因为觉得老师做的不公正所以和老师也大打出手过,(体制学校的老师)这也就不算什么了,我自己觉得最不好的是,每次父母为了我好,多说我几句或管我几下,我就会和他们吵起来,说他们烦又怎么样的,不过现在想起来自己都想打自己两掌。
不过自从我来到这个读经学校,一开始没有什么进步和变化,一直到后来才慢慢的有所改变,直到现在的我。先说一开始来吧,一开始刚来时因为底子太差,所以学习任务一直拖,连每周六百字的任务都完不成,别人都背两千或三千的,更厉害的还有背五六千呢!甚至和我一起来的蒋永田背得都比我多。后来在大班呆了几天,因为学习任务和效率实在没有什么改变,所以不免被降到小班。在小班里,在老师的领读下有了很大的长进。例如:认识许多繁体字,繁体的拼音也都全部掌握了。在小班里因为自己在那里算得上是大姐姐,所以老师有时会将一些事情交给我办,因此对小孩子就产生了一种不好的心理,总是以大欺小,但是因老师发现的及时,也及时制止了我的这个行为,也严厉的批评了我。再后来在小班呆了几天又升到明德班,在明德班又呆了几个月又重新回到大班。因为刚回大班有点不习惯,所以任务有时还会完不成,一直就是一千五百字左右。直到后来调到了浙江的王财贵经典学校后才有了新的长进。例如:从一千五百字左右升到了一千八百字左右,而且学习的认真也比以前有了好转,还有学习的态度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又从第一位调到了第三位,也就是我现在呆的位。对了,现在我和同学相处也比以前平和多了,不像以前那样说吵就吵,说打就打了。当然对老师也不例外,起码知道了尊师重道,不像以前那样对老师那么莽撞了。对自己的父母嘛……嘻嘻,虽然有时还会和他们因一点小事而争争闹闹,但绝对没有像以前那样了。这也就是以前和现在我的对比。
孙嘉遥(十五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眸
南国十一月,烟雨濛濛。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望着院中已渐渐泛黄的乔木树叶,我的思绪随之飘回北方,风风雨雨的十六年都在那里度过,心中感念油然而生,曾经的我在脑海中再次显现出来。
眨眼间,来德谦已一年有余,今日的我再次回望过去,有说不出的滋味。在来德谦之前,我和所有的同龄孩子一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平凡的生活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性格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等等说白了就是像女孩子,多方面的原因,使我在学校里倍受同学们的嘲笑,那时的我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上学是每天让我最难受的时候,最害怕别人看我异样的眼神,笑容和话语。从来不敢大声说话,没有自己的主张立场,也从不主动与他人交往、说话,自我封闭很强,没有朋友的我习惯了寂寞,空洞的生活到周末就钻进书店,一度迷上了青春、科幻生活,只有在空虚幻想中寻求快乐,悲观的认为我只能这样的过下去。尽管如此,但这些我从未向父母提起,每天佯装快乐的样子,默默承受痛苦的一切,而别人也从未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那时,父母是我的全部,我觉得只是为他们而活,在被外界压力压的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就顶撞他们,抱逆反心理。现在想起真是万般后悔,对不起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妈妈,也许那些过错永远也无法弥补,我的懦弱无能让我的父母蒙羞,让他们在我身上奉献的心血付之东流。而我的父母从未埋怨过我,尽量满足我的需求,这更使我感到不安,我不知怎样改变这一切,心中没有希望和快乐,一想到未来是那么迷茫黑暗,就会害怕的流下眼泪。我想说我爱我爸、妈,但我的所作所为却使得这个“爱”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痛苦的一切一直持续到十六岁,直到2008年7月10日那个让我一生铭刻在心的日子。初二暑假,我参加了德谦学堂在莱州举办的为期四十天的经典暑期班,从未远离过父母的我一开始只有回家这一个念头,从未打算留下,很快,不到一个月,我以回家为动力,把一本庄子背了下来,但当这四十天接近尾声时,我却开始犹豫,想留下来,在王老师的引导劝说、我父母的支持下,我留了下来。8月25日,我正式加入德谦学堂,这是我一生当中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他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就像黑夜里雾气弥漫的大海上的灯塔,为过往的船只指引着光明的方向,在这里我结识了自学大班,遇到了王老师与吴老师,我的生命价值有了质的飞跃,读书的气氛感染着我,我每天过的很充实,快乐,总感觉时间飞速,不够利用,终于找到了精神家园。期间也曾有气馁,想放弃的时候,但终归走了过来,为了适应环境,我必须改变自己,“蜕皮”的过程是痛苦的,而王老师一直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是她在我最步履艰难的时候陪伴我,有了她,我不再孤单害怕,她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直到今日我离开她,还会想她,想的哭出来,我一直对她充满感激之情,我曾好长时间进步缓慢,还一度停滞不前,缺乏勇气,我这样子有再多感激的话也是假的,没有脸说出来,好在如今我已经转变很多,曾经很多人都帮助,安慰我,而我却一直反复不定,最后才明白只要慢慢读经就好,它会慢慢升华人的心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的障碍终究要靠自己突破,0和1的距离很远,但突破0走出第一步后继续将会接二连三。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如今,我终于敞开心扉与同学在一起欢声笑语,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长时间的读经使我沉下心来,不再被感情驾驶,我的父母也察觉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很阳光,不再像过去那样忧郁、悲观,回望一年之前的我,信中感慨良多,那时的我给人的感觉只有悲观,自卑,多愁善感,而如今我寻找到了真正快乐的价值所在,那就是读经,他是潜移默化的,渐渐我已可坦然面对过去的事情,明白一个人在挫折苦难中成长的最快,并感激那些曾经给我带来困扰的人,是他们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变得坚强起来。我有今天,一切都受益于读经,老师及同窗,让我坚定了心智,增进了慧命,找到了自我。
我之所以讲述这些是想让大家通过我的事例,让更多的人读经,回首从前真是虚度时光,八年的学习什么也没有得到,为自己感到万分惋惜,希望其他的孩子家长有了前车之鉴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要知道八年的青春岁月,人生中最美好幸福的时光就这样一去不返,而我得到的却是几乎没有用的“垃圾”。八年,如果用来读经,我想如今的我将会是另一番更好的面貌,你的孩子是否小小年纪就每天趴在电脑旁,没有节约意识的挥霍你的血汗钱,过着极度空虚,糜烂的生活,小小年纪如此这般,长大会是什么样子,你现在供给他,能供他一辈子吗?你给他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底是为他好还是害了他,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想过没有?也许你认为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你就可以随波逐流,放任他,断送他的一生?作为父母,你要为他一生负责,自古英才出贫贱,古来顽固少栋梁啊!你又会说经书非国家法定教材,那学了十二年的法定教材,对我们来说起了什么作用,等工作后一切还要从头再来,那么十二年换来的是什么?一份优越的工作吗?为了挣钱,成为金钱的奴隶,在安逸享受中堕落,当今社会大学生一捞一大把,二三十个硕士抢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这种事情已屡见不鲜,事实告诉我们即使你小孩子上了再好的大学,也会被将来生计所奴役,这目光短浅可悲,自古英才富贾,哪个是高等学府毕业的,靠的都是奋发博取自学自立的毅力。
鱼离水则形枯,心离书则神索,人不读书就不长进,慢慢变的迂腐、懒散,读书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有着中华几千年历史久盛不竭的书就是好书,那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什么,就是四书五经,读经可以使人明事理,增慧命,最重要的是经书中蕴含有天地之道,世间之真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不要遇到读经就立刻否定它,说他复古迷信,你对读经不了解,怎么可以随便下定论呢?这是你的不负责任,便是对你孩子的不负责任。大的不说说小的,鲁迅,胡适之哪个不出自私塾教育,而他们推行的现代教育推行之后中国出了几个人才?连胡适、鲁迅这样的人都没有了,中国文化空前绝后,那将意味着整个民族的衰落。
所谓读经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读经的孩子和不读经的孩子是不同时,读经的人有追求,有抱负,有光明的向往,一个人即使富裕,安逸又有什么呢?倒不如简朴充实,做一个本分的人,即使不成名也比被物欲蒙蔽好很多。
在读经学校里,没有攀比,享受这一说,学校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你的一生考虑。万望各位家长慎思,多了解接触读经,为了你也为了你的孩子,万不可随波逐流,但知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人生几何,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即便读书行善,能有几时?不要再让你的孩子在题海中劳碌奔波了,那是在障碍,摧残他(她)的智慧,浪费生命!
让你和孩子读经将会是你今生所作出的明确的决定,相信我们,相信读经,我们深有体会,读经的孩子是幸福的,读经的家庭是幸福的,欢迎加入读经!
最后一首诗送给大家: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009.11.15作于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    邢鸿宇(十六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过去

翻开记忆的相片,回想起了以前经历的种种事情,脑海中又浮现出当时的那种天真与无邪……
还记得在上小学时,我偏科,尤其是数学,总是考不到自己满意的分数,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给我布置了数学题让我做,一共十道题,遗憾的是我只做对了七道,剩下的那三道题努力努力再努力,解了半天,也没有做出来,之后我就无奈的把妈妈找来,对她说,我真的做不出,让她教我,可是,妈妈的讲解我却一句都没听懂,还听的糊里糊涂的,最后我哭了,而那一天妈妈对我说了好多道理,或许,这么小的往事,妈妈早已忘记,可我却记得很清楚,因为妈妈对我说过,努力是人成功的基础,那时的我还很小,只是点点头,也不怎么理解,直到现在,才知道妈妈真正的良苦用心……我庆幸我有这样一个爱我的妈妈。
说到经典,是一个很偶然的机遇,让妈妈知道了经典教育,当时的我才刚进入初中生活,也已经熟悉了初中生活,和同学们相处了半年。有一天,妈妈找到我,说想和我聊聊天,在说话过程中,我了解了妈妈的意思,可我当时还是一个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脑袋里也没有大量知识的小女孩,只知道,我不想离开同学,不想离开家、离开家人,去一个自己并不熟悉充满未知数的陌生地方。我的眼睛湿润了,但看到妈妈那充满希望的眼神,我决定——去体验一下!于是初一下半年,我来到莱州德谦学堂,刚来王老师就把我安排到大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繁体字,所以,就先和王老师一起读《学庸论语》,现在才感觉到那段时间是那么的快,那么的令人回忆。在经典学堂读完一年后,回到家,家人都说我变了,变得更懂礼貌了,而且还变了好多好多。我自己也知道努力和长进了,老师们也说我变了。当时一听,自然是很兴奋了,因为每个人都追求长进,人都是在长进中起来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就志于学,我比他小二岁,也就比他多出两年志于学,孔子可以做到,相信我也可以做到!就这样,我度过了读经学习生涯的第一年。
转眼间,寒假已过去,今年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我的知识又高了一层,见识又远了一些……一开学,我给好朋友写了一封发自内心的信,希望让她也能来读经,接触读经教育。但我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她最后还是没能来,真的很可惜!可能我比她有福分吧,还有跟我同一天来到经典学堂的妹妹,待了两个月后就走了,可我却没有走,因为我知道今年对我们的重要性,祖国的下一代就是我们了,所以,我们更不应该让国家失望!真心的希望长大后,可以以我的微薄之力,带动周围的人来了解经典,认识经典,对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在的社会,最缺少的就是有智慧的人才,而努力了这么多年的大学生,竟一个人才都没有出,有智慧的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培养的,我们大家也是一样。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事情,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被深深的感动,而我们也知道,并且坚信:那样的感动是生命中最为珍贵的记忆。其实,没有必要过多纠结于往事,相反,我们应该做好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的,努力做到最好,不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因为,时间是宝贵的,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而文化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会长大,会发展;也会衰老,会死亡。文化,如果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养分,经常保持新陈代谢的作用,则古旧的文化,可以更新,即使衰老了,也还可以复兴。
王静仪(十三周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岁的回忆录
在没来这里之前,在大部分人眼里,我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不会惹是生非,无需家长老师的过多担心,成绩偶尔不太稳定,除了成绩别无不好的地方,可是我做出的这一切只是为了逃避父母的责罚,老师的训斥,在我心里,我不想做个好学生,不想循规蹈矩,不想坐在那里老老实实学习,我想做个坏学生,想成绩超烂,可是害怕父母的责罚,初三初四时,常会因考的不如他们的意愿而受到严厉的责罚,那时我的成绩可以让我轻松考到一所很好的高中,可……
心里有再多怨恨,再多不满,再多委屈都无法发泄,从小便不跟父母谈心,那时最想的就是逃离那个家,不要回去。初四毕业时,父母嫌成绩不好,我在家里呆了两个月,不敢出去玩,不敢上网,不敢看电视,只能听他们安排给我的任务。可是那样烂的成绩我还是顺利考上了高中,进入了一个很好的班级,上了高中,我成了一名住校生,在家的时间少了很多很多,虽然我早已知父母的责罚是为了我好,是恨铁不成钢,可依旧对他们有着怨恨,化解不了,因为家庭关系,让我变得表里不一,让我成为一个虚伪的人,但我偏偏讨厌这样的人,我甚至讨厌自己。
当初因为不想上学来到这里开始读经,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性格不再那么暴躁,那些未能融化的冰,开始渐渐消融了,我开始对父母怀有感激之情,开始渐渐想念他们,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注意到了白发早已爬上了他们的头,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或许是离家远了,或许是我渐渐放下了过去,或是我不用再面对那一次次可恶的考试……种种原因让我醒悟,我渐渐体会到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境,我亲爱的父母已开始慢慢变老了。
我开始慢慢正视过去,正视自己。曾经的我自卑着,厌恶着自己,懦弱着,逃避着过去,现在的我一点点改变着自己,可以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再浮躁,不再骄傲,我知道骄傲只是我伪装自卑的面具,我慢慢摘下了那沉重的面具,内心中曾经并不光彩的一面渐渐淡化消失了,我开始是真正的自己了,内心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我终于直视自己的过去,不再自暴自弃,一切开始回复正常。虽然在这过程中,也曾有走过错的时候,但我只认定了好好读经这个方向,只是一心读经,虽然在这过程中并没有看出读经发挥多大的作用,但确实是经典的力量帮了我很多很多。如果当初不来读经,改变自己的这条路,对我而言,可能还要经历更多苦难,浪费更多时间。经典让我的内心逐渐归于平静,心情不再有很大的波动,看开了很多,也明白了好多,曾经杂乱的思想逐渐简单单纯,心思少了很多,同时也锻炼了我的毅力恒心。
曾经的我怀有一个大的理想:我要开办公司,要把公司开进世界500强的行列中,我知道那时的理想只是单纯的来源于我想出人头地,我想有很多钱,那时我不想要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惊天动地,虽然我也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却无法克制内心巨大的欲望,现在却早已变了好多,甘愿平凡,欲望渐渐变小了,知道平凡的生活才是最幸福,默默持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虽无绚丽的外表却也是伟大,故也能自得其乐,世间需要伟大的人,也需要平凡的人不耐烦的付出,我甘愿默默为这个社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那种成功的企业家多数到最后穷的只剩那点钱了,什么都换不回了,我渐渐体会到家庭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努力使我的家庭幸福,和谐,尽管曾经有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不开心,可过去的就过去了,留着只会折磨自己。
我知道我现在做的还不够好,还不够多,所以我还要努力,好好读经,好好做好我该做的事,期盼经典能更加深入我的内心,使我的心灵更加纯净,使我成为志于道,向往于德的人。
高正斐(十七岁)09年11月13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消逝的时光
旧的世界和千年即将过去,新的世界和千年将要来临,在这欲望急剧膨胀,不论现实的还是虚拟的财富都备受关注的世界,有多少人想过,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整个人类其实有一笔与生俱来,谁也拿不走的财富,它也是我们最大的希望。这就是我们的记忆,珍视它和呵护它,就是维护我们的尊严和生命,忽视它或者躲避它,不仅是抛弃和糟蹋世间最宝贵的财富,而且还是背叛我们自己,记忆是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不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民族,记忆就是历史,记忆就是生命。是否具有健全的记忆,对个人而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从言谈举止表明自己并不健忘,就不会丧失尊严和我们自己,只有不遗忘过去,才能做未来的主人。
难道十六年仅仅一瞬吗?如果一瞬,那我还有多少的时间,十六年可以换我多少眼泪,浪费掉的时间,永远也回不来,只留下那永远的回忆,现在我们有必要回答那个总是被人回避着的问题——那些坏人究竟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现在走入我的回忆,进入我的历史。记得去年秋天,秋风扫过几片落叶,我才刚刚开始接触经典,接触这种教育,刚开始我也不相信这种教育,甚至很想笑,因为瞧不起这种教育,记得老子曾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在去年我也属于后者吧,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慢慢长大,接触经典的时间越来越长,自己的进步当然也越来越大,我知道我非生而知之者,所以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努力学习,成为学而知之者,勉强而行之者。我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所以还是那句话,努力过,耕耘过,就一定会有收获。
只要路子走对了,才有可能到达终点。记得一句话:只有到终点才是真正的胜利者。现在那些路子还没有走对的人,他们现在该怎么办?这样想一想,我就觉得自己幸运多了,最起码我接触过经典,至于圣贤,虽然成圣成贤是不太可能的,但自己也会成为君子,无忧无虑生活在世间,进行自己的教育,教化下一代的人,这就是自己的志向。为了这个目标,也为此而努力,也为了下一代的人们。
现在再想一想,那些坏人是怎么被教育出来的,人本无好坏之分,是教育改变了人。你可以想一想,一个人生活在罪恶的城市里,他变坏的机率就会很大,相反,一个人生活在好的城市里,他变坏的机率就会很小,这就说明,环境可以改变内心,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一定会慢慢改变,所以我才来此读经,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做错的一切,所以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消逝的时光,除了回忆什么也没有留下,每当秋风吹过落叶,就会想起往事,想起往事的一切,一切回忆,永远成为历史,就不要忘记!
肖成龙(十五岁)  己丑年九月二十九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幸运十三岁
                                
沐浴了十三年的阳光,回首一望,在记忆深处,那过去的时光,如电影般一一回放,没有阳关大道、没有独木小桥,只磕过小跤溅了一身泥泞,只微微一笑,好似胜过那些无聊,
喜欢流行文化,大不咧咧,不听妈妈话却又被妈妈管的很严的小女孩,对现实还有些依恋的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排斥也不喜欢,想离开但又不想家。
同学说我很幸运,他们读经好多年才看到一次王教授,而我才刚来第一天就见到王教授了,感觉没有什么特别,普普通通地,因为那时不解。
最初说实话,是不想上学了,才自愿来到这里消磨时间的,没有考试,没有作业嘛!乍看确实很诱人,讨厌学校的功课,有事没事就考试,作业布置一大堆,我不是“好学生”,作业经常不做,考试考不好,有时还逃课,时间都花在了玩上,现在看来叫做颓废无意义,但那时自己并不知道。因为在那个染缸里都差不多,反而是那些用功、努力的不知什么是“周杰伦、林俊杰、非主流”的才被人看不起。支离破碎的生活在那里叫做好玩,有意义,舍本逐末的精神,被评为社会主流,同流合污的习惯,被称做酷、帅,不知何谓孔孟老庄,不知何谓程朱陆王,更不知何谓廉耻纲常,浑浑噩噩,十几岁出头的我也早已有了世俗的模样,那时说不听爸妈老师的话纯属正常。
听大人们好象说过一句话:环境很重要,一般人,在坏圈子里,再好也好不到哪去,在好圈子里,再坏也坏不到哪去。一个一股人没有那种分辨能力,可以会让自己的欲望、惰性怂恿着自己,直坠落下去。直到来到了莱州学堂。
那里是一个封闭式学校,规章秩序严明,最初极不适应,虽然自己对经典不排斥,但光这么圈着,束缚了自己好多的欲望,坏习惯,故不适应,可不适应也得挨着,每天度秒如年。但不知怎么了,挨着挨着,我习惯了,没有了如坐针毡,没有了杂七杂八的想法,不知不觉的就好了,回想起来,连自己都觉得惊讶!
王教授说十三岁以后,“死马当活马医”了,这句话绝不是空口无凭的,人大了以后,个人的想法也多了,私欲也多了,所谓的尊严、面子也有了,所以说不好管,(自己承认)老师往往颁一个规矩秩序,或许是为了我们将来好,但现实上却违背了自己的现实私欲,可以耍脾气、不同意,可是“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听也得听,不听还得听,一旦听长了、习惯了,最后反过来认真想想,老师是为我们好,最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十个月——三本书,期间多次想回去,但在老师、学姐们的劝说下,还是留下来,毕竟这里才能真正长进,在这里让我学会了自立、自强,让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何谓礼仪,懂得了见贤思齐,明白了一个人应追求最高深的学问,应听善言,应欣然接受别人给自己提出的缺点和建议,还有,应怎样更好的做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没有那么多风霜,我只能将这些短短的时间构成些小小的心灵回忆,写成短短的一篇,待将来看时,小小的笑一下……
                          (胥媛媛  十三周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志者事竟成
                            ——我的读经历程

写这篇文章,我酝酿了很久,可以说是准备充分,但是真正要动笔时却不知以何入手,感觉是千头万绪。
我是06年5月份,认识到读经的,在放“五一”长假时,我和妈妈无意中接触到读经。虽然未曾了解王教授的读经理念,但是,妈妈就是认为读经好,读经能使我进步。
于是,06年6月1日,我正式进入了莱州赵老师办的学堂。在深圳的爸爸知道我在读经,是坚决反对,问妈妈为什么把我送去读经?将来走向社会能做什么?妈妈也是对读经一知半解,什么也说不明白,渐渐的,家人都得知我在读经,同样,也是反对,妈妈顶着重重压力,继续让我坚持读下去,三年半了,爸爸及家人看到我的进步,也渐渐的认同了读经,不会在反对我们了。
读经时,我是十三岁,十三岁之前我只想用几句话概括,在学校里面对的是题山题海,回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厌倦了这种学习,得不到快乐,越学越觉得内心空虚,找不到精神家园!没有志向,也没有理想,不知自己何去何从。
一开始读经的我,一点也不用心,上课坐不住,左顾右盼,盼着下课,盼着周末。浪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几乎什么都没学到。赵老师曾送我一句座右铭:“自暴者不可以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以有为也”。这一句话一直让我刻骨铭心,一个自暴自弃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也不会有成就。从那以后,我上课就开始克制自己,一节课不说话,不分心,一开始的时候不行,慢慢的就习惯了。
读经最重要的是环境、气氛,真正让我养成自学能力是在07年。这还要从我一个读经搭档吴晓兴说起。他为人忠厚老实,和我一起读书,克服了许多困难,我们俩互相提携勉励,一心向学,共同精进,情同手足。可惜他因各种原因在万般无奈下离开了学堂,去上技校了。我们现在一直保持联系。从信中,可以看出经典仍在他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和他背书有过最高的两次记录,是07年背《庄子》,3500字一周,08年背《孟子》,4200字一周。我俩同桌同铺,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就这样,让我这个又调皮又不守规矩的人慢慢的有了自学自律能力。
当时,学校组织看“医道”(韩国古装电视剧),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剧中的主角无论是从医德还是从医术,都是非常人所能达到的。他令我非常敬佩,我就立志当一名中医。我为何立此志?就是因为自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中华民族屡遭侵略欺辱,西方人以传教办现代医院,培养青年西医,诋毁、弱化、消灭中医。中医被四面围剿,以及看到现在社会良医少,庸医多,医生的道德败坏,良医医人,庸医害人!百姓不信中医,宁可死在西医的手术台上,也不肯让中医救治等等一切社会现象,在这不一一列举。
欲学好中医,经典是古今大师公认的必由之路,是入道津梁,是伐善之斧,除此,别无他途!回想一下,凡是成为名医的人,哪一个不精通医典,哪个不精通四书五经,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若不读五经,不知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读诸子,见事则不能默而认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老庄,则吉凶拘忌触途而生。”总之,想让我们这一代人有成就,就得读经,经典很多,择其精而背之!
不是说一读经,这个人什么坏毛病都没了,这三年我也打过架,骂过人。也跟老师顶过嘴,这些都是社会习气,在社会上不免会染上这些坏习惯,染上之后就会把自己的正义之心给掩埋住,读经不仅能开启智慧之门,还能使一个人的恻隐之心,正义之心,慢慢的萌发。
记得我在连背《孟子》一书时,天天是废寝忘食,早上三点钟起床,晚上偷偷的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读书,白天一有时间就读,上课捂着手背,可能是我天生性格好胜,不服输,造就了我的恒心和毅力。当我连背起《孟子》一书时,我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是怎么连起来的?终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是通过努力,这种努力,是快乐的。虽然是有压力,但是压力是动力的来源。我想,如果当时没有对我施加压力,想必,现在我也连不起《孟子》一书,可能还会放弃。
读经时,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不过不要紧,只要一直坚持王教授的读经理念,“老实,大量”读经。读着,读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势如破竹。
当时,我放弃了英文,想要利用英文课读《伤寒论》。有一次,他们全在上英语,我独自一人在教室里读《伤寒论》,被王海燕老师看到了。所以一谈到我,就提到此事,赞不绝口。为了学中医,我还给赵老师写了一封申请书,据说还被发到全球读经交流网上去了,在信中我引用了赵老师的话“中国不缺八亿农民,三亿工人,缺的是人才”,学英文少我一个没关系,但中医界少了我就是极大的损失,赵老师同意了我的申请,非常支持。妈妈得知我放弃了英文,一开始不同意,非常为我担忧,我也很倔强,赵老师也帮我劝说妈妈,最终妈妈还是同意了,不过还是不放心,对我说:“我选择的路,这样走下去,无论有多困难,多坎坷,都不能放弃。”我答应了,因为我对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热情。
这期间,我还认识了佛教,念佛经不断忏悔自己的过去,相信有因必有果,儒释道三家皆属于中国。孔子、释迦摩尼、老子,皆是圣人,圣人说的法,才可说的上是经典。圣训是永不朽的,在冥冥中,给那些失去方向的人们指明方向,开辟良方。孔子讲“有教无类”,佛讲“慈悲、悲悯之心”,老子追求的是“逍遥、无为而治”
圣人所追求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谓殊路同归。
随着年龄的长大,经典不断的深入,看问题能看的更全面,表达的更有条理性。
徐老师是我在中班时的班主任,吴老师是我在广毅班的班主任,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经常对我提携鼓舞,使我不断超越。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比较心浮气躁,吴老师送了我一句话“眼观千里外,足自硅步行”,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深远的见识,无论多聪明也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不要求立竿见影!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自己追求长进,谁也拦不住。古有“头悬梁、锥刺骨”,董仲舒“十年不窥园,三载不下楼”,现在的读书人与古人相比真是百分不及其一,身为读书人,应该感到惭愧!
在这个大环境中,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老师如父母,同学似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无优劣之分,无高低之别。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并不能影响我们真切合乐的气氛,一心读经,向往圣贤,这里是我们的世外桃源,隔绝一切世俗干扰。
中国文化不能在继续遗弃。“安史之乱、秦始皇焚书坑儒”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将中国文化重重瓦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已灭亡,惟有中国,还屹立在东方,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现在是末法时期,人们沉迷在那靡靡之音中,追求所谓的流行时尚,就拿流行歌来说,港台明星,大陆明星,往台上一站,下面人山人海,群情亢奋、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而喜欢古典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流行歌在古代却是下里巴人,是一种很浅白的音乐,比如唱爱情的歌,爱的死去活来,爱的发疯,几乎把什么都唱出来了,而古典音乐却不同,听古典音乐要静下心来体会,感受作曲人想表达的意志。其实只是人们欲望的纵施,人性的堕落,现代人的浮躁心理,喜好吹糠见米的东西,做什么都想立马见功,不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体悟,惟有经典的教化,才能培养出领导人类的思想家、哲学家。
王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凡是将传统看为包袱的人,不是懦弱者就是败家子”
我们学经典不是守旧,也不是复古,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不一定就是过时落后,所以不能轻易的否定它,遗弃他。“经典是人类文化的早熟品”这个早熟跨度异常之大,以致我们现在还不能真正的认识,现在有很多人将经典不是丢在一边,就是束之高阁,这真是令人心痛。切记!宁可将经书传破,也勿束之高阁。
老子五千言传世,我把一个自序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多,圣凡之书一目了然。
现在为了学校的需要,我们从莱州搬到了浙江丽水。在这里,政通人和,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刚办起了新校,纵然有许多规矩不尽人意,但仔细一想,无规矩不成方圆。校规的制定能让我们更安心的学习。
读经前的我和读经后的我相比,可以说是脱胎换骨,脱时是痛,换完是乐。
写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优美的词汇,只是把我的心声道出,让更多家长了解读经孩子的真实情况,并更有信心的做出决定,不要害怕孩子吃苦,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了成就,回想儿时所受的苦,已了无痕迹,而所读的经典,却是源泉滚滚,影响一生。
请各位家长再三思之,深长思之。
王鹤儒(十六岁)己丑年九月廿九酉时于丽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6 17:35 , Processed in 0.0346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