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975|回复: 16

为学之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论各有观点与人格品德无关,故道不同不相为谋,法不同各行其是。

尊重对方就是尊重自己,人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各有所得。为学当取长补短,相互切磋,人若有得,若己有得,凡是能利益万民,皆由衷为之高兴。不当揪住某些软肋,击之而后快。凡靠贬低某些东西来抬高自己者,亦是底气不足之表现。人法地,地之德,在于容载。看人学术观点,亦有慧眼,找好处是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切不可轻视任何人,谁都有过人之处值得学习的,这样才能善获利益。

如果认为某些说法不恰当,亦有两种情况:一者,根本没有理解人之意图,自己存在误解。二者,自己恰好看到了对方不足,可以补之。若是一者情况,出言不逊则贻笑大方。即便是第二种情况,玉尚有瑕,何况人乎?想想自己也有诸多疏漏,此时更应该有为人锦上添花之心,切莫彰人之短,矜己之能。总之,学问不应成为贡高我慢的资粮,如果我慢不断随知见增长,则不如无知反能养德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师道之重

黄帝当年问道广成子,斋戒膝行而后问。诚敬之心,令后人肃然起敬。

白石老人门生众多,最器重苦禅先生,尝谓:英也夺我心。苦禅先生自始至终诚敬其师,视师如父,白石老人赞曰:苦禅弟思想画品之高将起余辈,尚不倒戈,其人品之高可知矣!
今人之对师,稍有心得,便认为其师不过如此,轻薄不逊者辈出,观之实为可叹!纵艺过其师,教导之恩岂可忘哉?当年白石老人与其无数门生,大名享至于今日者,白石老人苦禅先生而已。德薄而才高者当不无,而其声名学问能传千载者,鲜矣。
发表于 2008-11-1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者,父母!
不尊师祖,禽兽何异?

[ 本帖最后由 知我 于 2008-11-1 16:0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1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修行渡己,人人成佛!
发表于 2008-11-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理,当学人之长,明其人之短。不应喷人之短以抬高自己。
发表于 2008-11-1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禅音 于 2008-11-1 15:09 发表
理论各有观点与人格品德无关,故道不同不相为谋,法不同各行其是。

尊重对方就是尊重自己,人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各有所得。为学当取长补短,相互切磋,人若有得,若己有得,凡是能利益万民,皆由衷为之高兴 ...

師兄所論極是。
對照自身,慚愧無地。
平日素習,見己之長,他人之短。若有所得。均不足道。
愿自今日后,不輕未學,能與別人錦上添花,能學他人一分之長。
发表于 2008-11-1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开示语

无论在家出家,即应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静坐长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只我一人是凡夫,果能如此修行,定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发表于 2008-11-2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法地,地之德,在于容载。看人学术观点,亦有慧眼,找好处是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玉尚有瑕,何况人乎?想想自己也有诸多疏漏,此时更应该有为人锦上添花之心,切莫彰人之短,矜己之能;苦禅先生自始至终诚敬其师.""對照自身,慚愧無地。愿自今日后,不輕未學,能與別人錦上添花,能學他人一分之長。"

師兄所論極是。
发表于 2008-11-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此言甚是,正如王善人所言:找好处(即无论见何人何物,均取其长处)便是清轻上浮者为天,认不是(即无论何人何物的不是,均认到自己身上,便是浊阴下降者为地。
发表于 2008-11-7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发表于 2008-11-22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聪明人不等于有智慧,学问家也不等于智者.常见的现象是越有文化的越喜欢出来卖弄,争强,大体与我们从小的势利教育有关,寒窗数年还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嘛?"什么人要面子树要皮".......分别心,执着心都很重的.
德才兼备德者甚少!
发表于 2008-11-24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医精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荣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发表于 2010-4-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禅音 的帖子

说的真好!
发表于 2010-4-8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立为待有缘,少破以减己过。
发表于 2010-4-8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警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8 08:08 , Processed in 0.0231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