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360|回复: 20

如何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3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送给妈妈们,爸爸们。
这是三七网的一份心意,希望您的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安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瑞雪老师:被“创造”,意味着对自己的心灵说“不”

有些孩子从出生起,就没有机会创造自己,他们几乎是被父母或者其他成人“创造”出来的。由于没有自己创造自己的机会,他们也就几乎没有自我。这些孩子的独立感觉和意识,已经在父母和教育的无知觉中遭到损坏。
这个孩子只有3岁3个月,来到幼儿园1个月。老师观察到,他呈现的状态很不一样。
尿完尿后,老师正要帮助他提裤子,他告诉老师:“妈妈说了,尿完后要擦屁屁。”然后自己扯了一截纸巾细致地擦了几下。
看见小朋友玩沙,他会说:“妈妈说了,不可以在沙地里用手玩沙,要用铲子铲沙。”但他会禁不住地站在沙池边,着迷地看着别的孩子开心地玩沙。
玩沙,是所有孩子的最爱。有时,老师鼓励他,他会偶尔进去,但只是蹲着用手去拨拉几下,然后就盯着自己的手掌,不断地使劲儿拍手(想把沙拍掉),然后会要求老师带他去洗手。
吃饭时,看到有孩子抓饭菜,他会说:“妈妈说了,用手抓饭吃,脏!”
早餐前需要先洗手,但好几分钟也不见他从洗手间出来。进去一看,他正发呆地望着水龙头,手不断地在水下搓洗着。老师轻轻地搂住他说:“你不想吃早餐,是吗?”“嗯。”他很小声地应着。
老师说:“如果你不想吃可以选择不吃的,这是你的自由,没有关系的。”
他说:“可妈妈告诉我要吃早餐的!”说完,面无表情地去了餐厅。
问题是:妈妈并没有在幼儿园里,也没有和孩子在一起,她却有效地控制着孩子的行为、想法、心理和内在的愿望,做着孩子的主人。
这当然是对生命的背离,这样的生命状态不是真正的生命状态。有哪一个生命的里面,坐着另一个人指挥他呢?生命是独立的,但孩子不独立了。
如果他是被妈妈做主,那就可能失去自主,从而失去自我。
如果他忘掉了自己,他就失去了自由。
如果他终于完全内化了妈妈,遵循了他已经认为的正确规则……他就可能一生都对自己内在的心灵的愿望和生命的愿望说:“不!”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看到到处都是失去自我的成人,他们像空壳一样,在身体的里面,住着成千上万的人,这些人在他们的身体里打架、争斗,彼此控制和摇摆不定……使他们失去主见,并饱受内在的挣扎、焦虑。本质地说,无自主意识,是滋生痛苦和对抗的温床。
诚诚请了一个星期的病假,再次回到幼儿园时,好像状态变了。她不选择和小朋友在一起,也不选择老师。
她找了一个独处的地方,自己和自己待着,不进教室、卧室、餐厅。她把自己书包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摆放在地上,再依次地放进书包里,整个过程她都面带微笑……她需要有自己一个人的空间。
午睡的时候,她独自一个人在卧室外玩耍。要是有老师经过,她就会马上转过身,敛起她的笑容,警惕地等待你从她身边走过。
诚诚在家里一直是由姥姥、姥爷陪着,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人,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在幼儿园里,她想寻找自己不被打扰的空间,渴望能够支配自己的一切,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儿童用独处的时间统合着自己。
成人也是如此。和朋友们在一起工作、聊天、娱乐……可以使我们快乐,彼此慰藉和支持,使我们情绪高涨和兴奋,使我们互相交流和合作。这是关系的需要。但我们也需要独处,独处可以使我们静下心来。静心使我们回到自己的内在,滋养自己的失去,调整自己的紊乱,用冥想和自己对话,慰藉自己,爱自己,梳理、整合自己的思绪……这就是独处的秘密。
对于0~7岁的孩子来说,发展和成长的是儿童的内在生命。空间和时间从来都是创造的条件,身体和心理独立在一个空间和时间中,儿童才有机会和自己相处,把自己独立出来,统合自己。所以,内心的独立是要有外在的时间和空间保证的。
儿童借助于外在和内在建立自我,这不是一个理论、一个说法、一个头脑……或是和儿童的生活分离、抽象的假说,它就是孩子具体生活的细节和事情,只不过我们必须透过具体的事情,才能看到发生在这事情之中的秘密,看到创造者创造出了一个能自主独立的内在的管理者。
发表于 2014-10-1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孩子生病想吃巧克力,香蕉,里梨,水果,我会告诉他不要吃,恢复好了再说,常常告诉孩子要喝温水,不要吃冰的东西,这样算控制吗w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柳柳66


1,和孩子关系好,就没问题。
2,要学会肯定孩子的感受,需求,并不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行为。大多数的时候,父母是习惯的给孩子讲道理,这个里面就有否定孩子需求的成分在里面。建议参考《倾听孩子》一书,非常实用!关键是在这个时候怎么接纳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的感觉,而不是讲道理。
3,有没有控制,这个自己可以观察的,有没有不听我,就生气的情绪,或是必须如此,已经不是事情本身了,而是你就要按照我的来这个情绪。这个自己也可以知道的。很多时候,可以看到,是大人和孩子在较劲。这个是非常伤害孩子的。也会让孩子越来越倔。
发表于 2014-10-15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禅音
感谢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这样,看来还是得放手
发表于 2014-10-15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一遍,要转化为行动!
发表于 2014-10-15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音姐的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克莱尔

谢谢亲们。争取经常给妈妈们礼物。
发表于 2014-10-1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遇到困惑,谢谢禅音推荐《倾听孩子》。
搜到:《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试》 (美)惠芙乐 著    陈平俊 等编译
请教一下,是这本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张灯结彩源

是的,就是这一本!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为父母,我们都不了解孩子什么?
http://www.37ct.com/thread-105477-1-1.html
发表于 2014-10-16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禅音
非常感谢,已经下单。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萨提亚: 
          为什么我们常常心口不一,明明是出于关心但出口总是指责;明明十分不情愿,却很难开口说拒绝,结果总是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明明非常在意,却常常装作无所谓而失却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而且这些心口不一的反应方式,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去,无法摆脱。

  你从童年就开始了心口不一

  沈明莹说:“这种让我们困扰的心口不一,来自我们的幼年生活。”

  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刻,便和父母形成了一个最基本、最初的三角关系(The Primary Triad):父、母、孩子。在那些接触人际往来的最初岁月里,我们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分别学习和父亲、母亲建立关系:有亲密,有疏离,有接受、有拒绝,有愉悦、有沮丧。我们也开始学习建立面对不开心和脆弱的方式。这就是萨提亚提出的著名的“应对姿态”或者叫做“沟通姿态”,在上文的案例中,不同人的反应分别对应了: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这些方式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都是我们在最初的家庭关系中,为了求生存和保护自己而习得的。

  比如,一个小孩子发现讨好父母,顺从大人可以得到赞赏,可以赢得别人的喜爱,于是这种方式就会深深地印在他意识和行为里,一直到成人,在他自己建立的家庭里,在他的工作中,他都会采用讨好的方式。

  但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也要付出的代价:“你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有没有需要部重要”。永远保对方放在第一位的态度,让我们失却了自我,当讨好不成时,我们就会压抑自己的愤怒。而长期讨好,我们的消化系统也会出现问题:溃疡、腹泻、便秘和呕吐。

  比如指责。我们从小就学会强硬,还是婴儿时我们用大哭,长大后我们用大声指责,让别人害怕,成为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我根本会过得更好。”这种暴发性的态度阻隔了我们和别人建立关系。

  而我们的反应模式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养起来以后,就一再在不同的情境下重复。因为人们在熟悉了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后,就会反复使用,所以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工作以后,我们内心自然的反应模式就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22:38 , Processed in 0.0211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