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0353|回复: 62

推荐阅读——回顾五年探索、养生与成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家乐妈妈 于 2014-2-24 09:24 编辑

  走在化性路上的亲人们,建议大家看看下面这个帖子。作者娓娓道来,让人升起淡淡的喜悦感和安定感。
  原文链接:http://www.51yam.com/thread-138846-1-1.html《回顾五年探索、养生与成长(连载中)》,作者:清清静。



  声明:这个帖子不是我写的,是山药社区的“清清静”写的,上面有原文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场】

    不知不觉,从第一次接触《求医不如求己》到现在,六年已经过去了。
    社区的数据显示,我是在2009年3月13日注册的,今天是2014年的1月23日,再过50天,我在社区就已整整五年了。
    这五年,对我来说,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五年。从迷茫到清晰,从散乱到汇聚,从吸纳到转化,从外寻到内求……慢慢地找到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力量;慢慢地体悟生命的本义,慢慢地感受世界的异同。
    今天是小年,再过一周要过年了。在这年与年交替之时,突然有一个念头,想纪录一下这五年,算是留一段成长的足迹。这串歪歪扭扭的足迹,也许能为有缘的朋友增加一些信心、提供一些经验、带来一点启发、乃至于开心一笑。那么它,就不仅仅是自己的一段生命历程。
    我,在路上……
    所有的以前,会被慢慢地淡忘。因为,记忆拼不过时间,生命在转化,流逝是必然。
    知道变化的存在,平静地看着它,不悲,不喜。也是成长的收获之一。
    ……
    不知道,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段有些奇怪的开场,和我下笔前预想的完全不同。但,也不去思量“为什么”。我相信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它。
    我们所做的,都是有缘由的,是原本该出现的。
    这个贴,我会慢慢写,大约在50天内写完。不会都是这个调调,不会只是一个调调。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2007年初,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出问题了。

    2007年初,也是要快过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出问题了。
    夜里正睡着觉,突然心脏会出现刺痛,直接把人从睡梦中疼醒,醒来还不能动,要慢慢地等那个痛劲一点点地过去,才能试着移动身体,换个姿势睡。
    当几个晚上都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的心中开始感到害怕。怎么回事啊???
    我记得某个晚上,痛完了,我真真切切地在想:儿子才一岁多……我会不会在某个晚上就突然地“过去”了?
    害怕加担心,我由老公陪同,去了医院。在一家三甲医院做了多项检查后,医生说看不出心脏有什么毛病,建议做胃镜,看看是不是胃有问题。但是要过年了,胃镜室已不上班了,年后再说。我觉得不是胃的事,于是改看中医。也是找了一家著名中医院的擅长心脏方面的大夫,见面说了我的症状,大夫说:这么年轻,不可能有心脏病。然后把完脉、开了几付中药。那几付药我吃了,没任何改善。
    就这样,一段时间过去了。我也在疼痛中,发现了规律——晚上右侧卧的时候会痛,左侧卧或平躺时基本没事。
    以前曾看过一幅漫画,一个人去看大夫,举着胳膊说:我每次这样的时候,胳膊会疼。大夫说:那就别这样。
    好吧,我也看过医生了,他们都没啥好办法。那我以后就左侧卧睡觉好了。
    左侧卧睡觉,据说会压迫心脏,不是一个好的睡姿。但是,这是无奈的选择。偶尔,睡觉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换成了右侧卧,还是会痛醒。
    所以,这事我一直都不会忘。后来,凡遇到医生、按摩师等与健康相关的人士,我都会咨询这个问题。但一直都没有答案,没人听说过有这样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科学是探索、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彼时,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在读研究生,方向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尽管不是学医的,但对于学习生命科学的人来说,医、药并不陌生。
    本科时学微生物,成天泡在实验室跟细菌、病毒打交道,微生物有致病的、有和人体共生互利的、有能产生抗生素的、有能发馒头酿酒酿醋做酸奶的……总之,它们与我们的身体、生活息息相关。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医疗技术发展的前提: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免疫抗体、靶向治疗、生物材料、药物新剂型……这些东西都是先在实验室出现,然后若干年后在临床应用。
    这样一个背景,让我从来不“迷信”一般概念上的“科学”。
    亦步亦趋,不停地探索、不停地了解、不停地修正……是科学的本质,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令人尊重的。但同时,“科学”的结论,并不是坚不可摧、一成不变的。它们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得到的特定结果、规律。如果条件不是完全相同,结果和规律很可能会发生改变。而且,你会发现,你“知道”的越多,你所“不知道”的越多。
    当然,我也不排斥科学。我觉得:科学,是探索、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真正的科学家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单纯、专注的人。我是工作九年后又读的硕士,本科的同学们大部分一直在生命科学领域读硕读博、从事科研,我们时常有联系。记得,早些年同学聚会时,文科出身的老公极不适应——一群男女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聊着精子、癌细胞、小白鼠的脑组织……还能一点都不影响胃口。
    所以,对于西医,我也不“迷信”。因为,我知道那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路来认识和对待生命。尽管,有着高端的设备、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化名词,它弄清楚的问题,远远少于它没能清楚的问题;它能解决的问题,远远少于它不能解决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3、一颗种子,在心里种下;一扇窗,从心里打开。
    我是在2007的夏天看到《求医不如求己》的。当当网的订单纪录显示,2007年6月20日我买了两本书,一本《小儿王的育儿经》,一本《求医不如求己》。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读书长大的人,当年我对育儿书的关注度是很高的。古今中外的都买过,基本上是先看书,然后下手养孩子。自己觉得不错的有两本,一本是《郑玉巧的育儿经(婴儿卷)》、一本是《小儿王的育儿经》,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中医出身。
    再接回来说正题——《求医不如求己》。
    这还真是一本挺神奇的书,它让你很容易就走进去了,走进一个陌生但充满善意和能量的世界。
    在那里,没有太多的担心与紧张,一切都被轻松化解,举重若轻;在那里,都是寻常生活、寻常话,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在那里,头一回知道自己的身体还有那么多道道和有用的机关,它们叫做“经络”与“穴位”;在那里,对身体和生活,有着别样的理解和活法,自然,和顺,不吃力、不纠结。
     ……
    还可以这样!!!太棒了!
    很轻松,一本书一气读完,开心、舒服。
    自此,一颗种子,在心里种下了;一扇窗,从心里打开了。
    多年以后,一次看中里老师打太极,充满能量,浑然一气,一动无一不动。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是《求医不如求己》开启了大家对中医养生的兴趣,为什么是它掀起了巨大的养生潮。
    因为,它不是医书!
    它不是头脑思索而来,它不是君臣佐使、排兵布阵,它不是杀伐攻克、势不两立。
    它来自心的感知,它源于亲身的体悟,它带有温热的气血,它传递的是爱与能量。
    以往我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别。虽然没有意识到,但我相信:气息的不同,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是心里感受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4、惯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依然在原来的轨道上继续运行

    为什么说读《求医不如求己》,是种下一颗种子呢?
    因为,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到顶天立地,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惯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依然在自己的轨道上继续运行,只是心里多了一点点的不同。
    接下来的一年,我都在忙着做课题,每天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八点回家,不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就是在图书馆查文献。晚上回家还要陪孩子、带孩子睡觉。身体依然是继续透支的状态,慢慢地我感到后背发冷,脊柱发凉。虽然这让我感觉不舒服,但对于这不是“病”的状况,我不知道如何处理,也没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关注。
    那时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一项接一项的,我的全部精力都在外部:做课题、写论文、发文章、答辩、找工作、照顾孩子,乃至于后来看房子、买房子、买家具、搬家、找幼儿园……等我终于觉得可以稍稍停下来时,时间已快到2009年。
    我没有选择继续读博,原因之一是:我的老板还要经常读文献到凌晨三点。他已经很优秀了,不到四十岁就是博导,曾担任过副院长。但是做科研,要拿课题、出成果、发文章,就要紧跟前沿进展。我自问,已经没有那份热情与心力。尽管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发了SCI的论文,但是我已拼尽全力,如果未来还是这样,还在这样一条路上,我觉得自己没有希望。
    潜意识里,我希望有自己能做主的生活,而不是被绑在战车的轮子上。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5、为什么我不会对陌生人微笑?

    2008年奥运会开始之前,我搬家了,搬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大型社区。走在园子里,迎面碰到的不认识的邻居,会对我微笑。通常,我会连忙回一个微笑,很仓促地。
    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洒满阳光的日子,又一次在园子里遇到主动打招呼的陌生邻居后,我问自己:我会主动对陌生人微笑吗?答案是:不会!
    为什么呢?
    我在自己的心里探询……我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戒备与紧张。我的心里缺少那种微笑与能量。心里没有的东西,如何能给得出去?
    我第一次切实地觉察到,不同的人,心的状态是不同的。
    我一直都是紧张的,从小到大。从小就要做个好孩子,好好读书,好好学习,长大要努力工作,完成任务指标。外界一直有标杆,我要尽自己所能、努力达到。从家乡的小城市、到省会城市、到首都北京,环境一直在变,我的背后一直有期待,前方一直都有更高的标杆。我就这样一直绷着,放松不下来!
    尽管放松不下来,但那种随意的微笑对我有很深的触动。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与能量,也可以发自内心地、坦然友善地,对陌生人微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6、 瑜伽,对身体的感知和内心的觉察

   在2008年下半年,把一切都安顿好、可以稍稍停歇时,我开始关注与健康有关的问题。
    2008年的“十一”长假之后,我开始练习瑜伽。小区的瑜伽馆里有三位老师,教授不同风格的瑜伽,我比较喜欢练的是对力量和平衡能力要求不太高的“阴瑜伽”,其次是“哈他瑜伽”,象对力量要求比较高的“阿斯汤加瑜伽”,我的体力都不足以上完一节完整的课。
    在两年时间内,我断断续续地练习瑜伽,从中也有一些收获。
    完整的瑜伽是一套修炼身心的体系,从体势、呼吸到心灵、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只练习瑜伽体势,基本上是一种导引术。
    教阴瑜伽的老师,会比较强调对自身的感知,感觉呼吸、感受内在。在做体势的时候,每个人只需做到自己最大的限度,然后再回来一点点。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不必完全和老师一样,不必和其他练习者比。尽自己所能,一点点地进步,可以避免身体受伤。中里老师在《求己不如求己4》里也讲过类似的观点——“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就会生病”。可见,这个道理,不仅可以用在身体练习上,也可以用在工作、生活上。大道都是相通的,适用于各个方面。
    我逐步认识到,自我的觉察很重要。它使我们的注意力不仅放在外界,还能收回自身,开始主动地了解与感知自己。这种觉察并不难,也不是只有通过练习瑜伽才可以做到,它是一种“意识”。如果意识到了,稍加练习,都可以做到。但没有这个意识,虽然只隔一层窗户纸,也象隔了一座山。
    对于练习瑜伽,我稍稍觉得有点遗憾的是:赤脚练习是最方便的,也是传统、有益的练习方式。这与发源地印度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相适应。但是在中国的北方,恐怕只有夏天适合这样做。尤其是冬天,如果没有地暖的话,对于能量不足的人来说,赤脚练习的方式并不舒服,易受寒。
    现在想来,练瑜伽的那两年,是我气血状态最低的阶段。由于气血实在太弱,练习也不够系统,以导引为主的瑜伽体势练习,对我身体的帮助是有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7、清清静,未来之路

    2009年3月,我在网上发现了山药社区论坛——中里巴人官方网站。有了当初《求医不如求己》的机缘种子,见到它倍感亲切。论坛里各种养生话题,温暖宽松的交流氛围,吸引我立刻安扎下来。
    注册是第一步,取个什么样的用户名呢?
    那时,我感觉周围的世界好乱,心里觉得若能清清静静地,多好!
    叫“清清静静”四个字有点儿楞,叫“清静”两字有点儿单。想来,我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清静下来,那就一步步地来吧,清、清、静。
    嗯,清清静,一步步地,尘埃落定;一步步地,去除烦扰。符合我当时的状态,也代表着我对未来的期望,就用它吧。
    那时候,我简单地接触过一点的中医,对佛道几乎一无所知。两年以后,我逐步发现这个名字,与养生、道、佛法,都有些缘份。大概真正源于心的,都能直接相通。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8、不擅长治病的亲子健康版版主

    因为有孩子,在接触过《求医不如求己》之后,我也读了些与小儿推拿有关的书,并跟一位来自山东的中医学过一些小儿推拿的操作,有时也用它给自家孩子做做保健。大概由于这个机缘,来社区不久,我被委任为亲子健康版的版主之一。
    做了版主势必要加强学习,所以那个时期,我特意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比如《中医儿科学》、《小儿推拿学》、《王伯岳论儿科》、《火柴棒医生手记》等等。不知为什么,我始终对钻研治病兴趣不大,我觉得孩子是天然而成的生命,不敢唐突,更愿意从养育、保健、护理方面进行实践与探讨。
    孩子就象幼小的、充满生命力的苗儿,如果拥有适宜温度、土壤、阳光,就会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长(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在2009年的一篇帖子里有简单小结:小儿调理之我见——与新网友的漫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总生病的孩儿,一定有养育不当、家庭环境的原因,或者被反复过度治疗。所以,真正的病根儿在外部,不在孩子。
    坦率地说,因为“医术”不行,所以我的回贴基本上都是探讨、建议。对于自家孩儿,看不清病因不轻易出招儿;在社区,更不敢包揽急病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不轻易出招儿”也有好处:一是“不干涉”,给孩子正在发育完善的免疫系统,留出自我完善的机会;给身体自我平衡,留出时间空间。二是“有病不治,可得中医”,意思是有病不治,相当于请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医治,不会有有治偏治坏的风险。当然,“不干涉”并不是完全置之不理,与平时相比,会让孩子充分地休息、保持愉快心境、清淡饮食,集中力量来进行自我康复。如果能辨症清楚,就用一些相对安全、柔和的方式,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减轻病痛。
    从我的自身体会来说,不擅长治病、从养育和保健的角度入手,也能很好地护佑孩子的健康。我来到山药社区之后,孩子更少生病,只在2010年去医院看过一次病;偶尔有点小症状,一两天就过去了。这两年孩子上小学后,往往是听妈妈们聊天,我才得知近来流行肺炎了、流行感冒了、哪哪看病比较方便等等。因为不担心孩子生病,平时也就不去主动关注这些方面的消息。
    另一方面,我也很佩服对小儿病辨症、用药精准的朋友,那是真正下了功夫才能达到的程度,能救人于急困。在这方面,我的水平相差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9、小儿推拿,就象亲子游戏

    对于小儿推拿,我觉得是一种很容易接受的方法。
    怀孩子的时候,医院组织的准妈妈必修课教过“抚触”。“抚触”,顾名思义,就是对孩子进行抚摸,与孩子进行皮肤接触。在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里,我也坚持做过。
    每次,孩子洗完澡,抚摸着他小小的身子,捏一捏、捋一捋他的小胖腿、小胳膊,握着他的小手、小脚,揉一揉可爱的小手指、小脚趾。这是一种自然保健法,是妈妈与宝宝间的交流,也是爱的传递。
    所以,当知道中医有“小儿推拿”这种医疗保健方法的时候,我把它作为护佑孩子健康的首选。妈妈给孩子推拿,就象在做亲子游戏,就是母子间爱的传递。
    记得最初开始给孩子做捏脊保健的时候,他大概三岁。孩子的皮肤比较敏感,会觉得痒,不会老老实实地趴在那里让人捏。我就用做游戏、讲故事的方式,一边说一边做。把两只手放在他的尾椎附近,嘴里开始念叨:“一只毛毛虫,从山脚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手就开始由下往上捏;“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了山顶上”,捏到颈下,在“大椎”的位置停下来、揉一揉;“然后,毛毛虫坐着滑梯,吱溜一下滑下来了”,双手也顺势从“大椎”滑到尾椎。一趟做完,再换个“主角”,毛毛虫可以换成小蚂蚁,也可以换成小猫咪、小山羊。捏脊最后一遍用“三捏一提”的手法,因为有“提”的存在,这就换个会跳的小白兔或梅花鹿。
    这样捏脊,孩子可喜欢了。几次之后,皮肤适应了,他觉得捏脊是种舒服的享受。有时候我忘了捏,他都忘不了。
    妈妈给孩子捏脊,用心体会,手下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正常情况下捏脊,孩子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假如孩子受了寒,或者身体有潜在的病灶,一路捏过来,就能感觉到某个地方有些紧、或者有些凉,往往孩子也会觉得疼。我会告诉他,这底下藏着小病病,捏一捏就可以把它捏跑了,通常孩子也会忍一忍,让妈妈继续捏。
    偶尔遇到孩子吃多了,有口气,除了清淡饮食、适当减少食量,我也会给揉揉板门、清补脾经;在户外玩耍受了寒,揉一揉“外劳宫”;吹了风,揉一揉“风池”……平日里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练出经验、手感,孩子乐于接受。如果哪天真是生病了,用小儿推拿调理或辅助治疗,心里也会比较有数,不至于一片空白。

    我个人觉得,只要用心,小儿推拿并不难,也是可以自学的。这个老帖里有一些相关资料,供参考:http://www.51yam.com/thread-56068-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10、身体和心情的最低点

    没想到,来山药社区不到半年,我就离开了。
    起因是一位同事兼老朋友去了新单位,希望我能助他一臂之力,诚意相邀。我也想试试这份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尽管很不舍,我还是辞去了版主,离开了社区。
     在新单位,我负责综合业务部,工作十分投入。半年后,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了!
     原本老公工作忙、强度高,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事情。现在我也很忙,遇到项目招投标要加班,晚上有时有饭局,不时出差,照顾家庭的时间有限。两个人见面、交流越来越少,即便晚上都在家里,他看资讯,我陪孩子。
     知道这样状态不对,但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工作占了我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余下的首先考虑孩子。老公那不开心的态度,让我也提不起兴趣找他交流。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我也很辛苦。两人就这样绷着。
     那时也没有多少的精力调养身体。夏天办公室里中央空调的温度开得很低,我只能多披件衣服,由于气血不足,缺少防护的脚腕经常会觉得不舒服。下班开车回家时,在户外放了一天的车,内部温度有四、五十度,金属件晒得快能烫伤皮肤。我不开窗,也不开空调,象闷在桑拿房里似的一路开回家,借机帮身体排排寒。但是,我仍然觉得自己挺寒,原先就存在的后背凉的问题,越来越令人难以忍受,有时恨不能在脊柱里加根电热丝加加温。
     又过了半年,绷着的两个人,日渐陌生、淡漠。一天,老公说:我觉得我们结婚是个错误。
     这句话,强烈地冲击到我!我一直都觉得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就是过日子。不管是好日子,还是不好的日子,总之是没有其它想法的“过日子”。这种否定让我实在实在难以接受,我紧绷的心里存着满满的伤心、委屈和愤怒。
    怎么办?!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11、人生一定是“爱拼才会赢”吗?赢是什么?

    情绪先放一边,我需要全面地评估和反思自己的一切。工作、生活、家庭、健康、未来……
◇ 问题不会因为忽视而消失,反而会在你转过头不看它的时候,一直在长大,终有一天大到你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
◇ 我们希望各方面都做得好,但若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说明自身的能量不够用了;
◇ 那一年,孩子生病最终还是去了趟医院,心不静、感觉也不对,我的调理没能起到足够的效用;
◇ 当健康不给力的时候,人在心底是发虚的,外面看起来似乎很好,却不知道能支持多久;
◇ 人生一定是“爱拼才会赢”吗?赢是什么?如果拼掉的东西再也回不来了呢?赢的感觉能维持多久?能替换拼掉的所有吗?
◇ 我已没有多少能量和气血,再去兑换别的东西,我需要解决根本而迫切的问题。
    最终,我和老朋友进行了沟通,并于一个月后离开了工作岗位。
    在和朋友、同事、客户道别时,我送出了若干套《求医不如求己》。既然有缘相逢,这套书算是我的心愿,愿诸位在未来的日子里和顺安康!
    也是经历了这一段,我彻底踏实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2、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一个礼物

    陌生、淡漠的关系,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尽管它是摆在我面前的功课。
    有个词叫“七年之痒”,但我们都不能叫“痒”。中医说“痒”是气血与肌体表层的邪,斗争时产生的感觉。而我们处在一种没感觉的状态——“木”,这种状态中医解释是气和血都过不去,感知失灵,反应迟钝。
    我气血不足,从身体到内心,都是这样。太多的东西堵在身体,也堵在心里,而疏通这些“堵”,仍然要靠气血、靠能量,我的气血亏得太多、能量不足。
    我开始思考婚姻与婚姻中的人。
    通常,人们因为感情而走入婚姻。但同时,大多数人对婚姻也是有期待的,自己做不到的,往往希望在婚姻内得到弥补。比如:如果自己没房,希望对方有房;如果自己缺乏安全感,希望对方特别安稳可靠;如果自己不善与人交往,希望对方会来事儿;如果自己脾气不好,希望对方温柔体贴;如果自己不善做家务,希望对方会洗衣服做饭……如果“缺”的越多,对伴侣、对婚姻的期待往往越多。期待越多,婚姻也变得越复杂,越难以令人满意。
    会有一个“理想的婚姻”,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不会的!没有理想的“你”,就没有“理想的婚姻”。
    那时,我看到一本书的名字叫《爱自己,嫁给谁都一样》,这本书我买了,但至今都没翻看过。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书名的后半部分,我想的是:如果我是“理想的伴侣”,嫁给谁都一样——嫁给谁,都能让自己和家庭生活得幸福。幸福不是别人给你的,不是要求来的。“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一个礼物。
    那时,还曾有一个比较八卦的想法在我脑子里闪过:现在我有时间了,要不要查查老公的电话、行踪?但随即就被我否定了。问题的根源不在外部,“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个道理中学就学过。想满足好奇心,可以从外面扑风捉影;想解决问题,就踏踏实实下内功。
    不管有什么客观原因,在家庭生活方面,我的确用心不够。健康、心理、观念、关系等各方面长期积累下来的,显现的以及潜在的问题,我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改变,只有向前走、向前看、不断成长,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矛盾化解;从未来的某个时刻起,收获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13、找不准位置,就会吃力、吃亏

    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样的。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再上学、再工作……尽管经历了不少,我却象是一直生活在同一种心理状态下,并没有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有多少转变。再上学、再工作的时候,我仍然象未成家之前那样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庭和家人的感受。反思自己,一直活得象个“斗士”,而不太象一个温暖宽和的女性。
    这样做是我不爱家人吗?我觉得不是。好象是一种“平等”的惯性和观念,让我觉得即便结婚生子,也应该象男性一样工作,家庭就被自然地放在第二位。在能量不足的时候,放在第二位的家庭,就被更多地忽略。
    中国传统的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谋生,女性打理家庭。但这个观念在近一百年被改变了,女性也象男性一样融入社会、参加工作,并认为传统观念是对女性的压迫,是不平等的体现。
    真的是这样的吗?后来,我发现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平等不是“一样”。这种基于性别差异的自然分工,并非“不平等”——男主外,男是“外主”;女主内,女是“内主”。从《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窥究竟,书中讲的是家事,当家的是史太君、王夫人、凤姐,凤姐身体欠安时,也是由探春主理,并没让男性担当此任。男性要么入朝政,要么收田租、要么做生意……是不管家内之事的。传统观念中,男性为父为天,女性为母为地,天行健、地势坤,天地相对,各安其位,没有平等不平等之说。如果觉得不平等,是因为能量的不均衡,与位置无关。
    在现代社会,女性和男性一样外出工作,这是现实情况。但是,女性“内主”的角色一定不要忽视。不宜出现两个主外,内无主或忽略内的情况。因为“内”很重要,家是人休养生息的地方,是安身安心之所。在外,宜男主女辅,共同为家庭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在内,宜女主男辅,共同安排营造温暖安适的家庭生活。
    这些年日渐增高的离婚率、对婚姻生活的不满意,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身在其中的人,没有随着生活形态的变化,来调适心理、较准位置,非常可惜。“剩女”现象的出现,太多优秀的女子,无缘幸福,与角色的错位不无关系。
    当然,家庭的模式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或者会有一些客观原因使情况不那么尽如人意……不宜一概而论。我想,一个更有普遍意义的提醒是: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或时常碰壁,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站在了不恰当的位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5:19 , Processed in 0.0222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