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429|回复: 6

[强力推荐]经方派如何用药(转)“药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强力推荐]经方派如何用药(转)“药势”
经方派如何用药(转)“药势”──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上篇)
作者:小乌龟 (台湾)
日日拜读 汽水先生之贴文,驯染其中,浸渐若有所悟,至日昨观美国【汉唐中医】台湾后援网站 倪师海厦癌症论文之首章,仿若醍醐灌顶,过往诸多未明之处,刹时消灭!诸般本草药理一齐冲入脑中,轰然飞旋,竟成不吐不快之势,信笔疾书而成此篇。因想:知我者唯 皮沙士,未是草之稿,暂且付上,唯乞 先生有以正我,还以此抛瓦之文,与 先生共续《本经疏证》未了之缘。
又案:本文为未成之草稿,未成稿而托于大医王的家刊登,主要也是想得到各路高人的指正。如有不合实际之处,拜大家务必不要留手,重骂下来即可,这样我也才有一个反省订正的机会。谢谢大家。


【转载自立和中医】
楔子

在汽水先生的网站贴文中,不只一次见到对读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这,我很明白汽水先生对读者的慈悲。

那么,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时方派的本草学,和经方派的本草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认识观”,而讲难听一点,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本草理论”的改变,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是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
[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桂枝[/url]解肌、[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79/showdetail-373832322ce9babbe9bb842c7a79.html]麻黄[/url]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 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小乌龟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小乌龟的论点,大部份来自于清末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和邹润安的《本经疏证》,如果是汽水先生的爱弟子和好朋友们,对这两本书想必并不陌生。

中医药理学的分水岭与本草史概说

中医分为经方派、时方派,这,不但中国人晓得,日本人也晓得。经方派在日本叫作“古方派”,而时方派在日本叫作“后世方派”,意思一样。而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也都晓得,经方派和时方派的“分水岭”是什么──那就是所谓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虽然齐名并称,其实他们的生卒年是颇有差距的,并不是同生同死。而比他们更早出名的一位,相传是李东垣之师的人,就是张元素,也就是张洁古(易水先生,易老)。而,张洁古做了一件“功德盖世,罪恶滔天”的事情,造成了经方派从此变成时方派。而那件事情,就是现在学传统中医的人耳熟能详的“归经理论”──某某药入某脏某腑、哪一条或哪几件经。

归经理论是错的吗?不能算错,很多时候是很有道理的,临床上也大大有用,尤其是示人一条明径,使人更能掌握用药一事,对学习中医者而言,是甚有助益的。但,它是对的吗?也并不全对。因为,它大大地“窄化”了一味药的药性。

同样是用中药,以“《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或《汤液经法》的作者)所知道的药理学”创出来的方叫作“经方”,汉朝到唐宋,都还算是经方的时代。而以“归经理论”创出来的方,就叫“时方”,其中对每一味药的看法,都和经方是很不同的。

最古的《神农本草经》,其中提到的药性只有“性.味”,也就是“什么味道”、“温凉寒热如何”,而五色入五脏的概念,则是“稍微提及”,例入“五色
[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9/showdetail-333835302ce781b5e88a9d2c7a79.html]灵芝[/url]各入哪一脏”,不是通盘性的认同。而其后,魏晋的《名医别录》,唐代的《新修本草》、《日华子本草》、《海药本草》、寇宗奭《本草衍义》,或是宋朝具代表性的《证类》、《大观》二本草……等诸多书籍,大都只是顺着《神农本草经》之后补入新发现的“效能”,却未曾对“本草理论”作更多的理论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张洁古,他对古代的方剂做了一番整理,发现到“太阳病病到太阳、阳明之间时,会用到‘[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60/showdetail-353934352ce8919be6a0b92c7a79.html]葛根[/url]’这味药……”,于是就以此归纳出了一句话:“[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60/showdetail-353934352ce8919be6a0b92c7a79.html]葛根[/url]是阳明引经药,如果感冒太早用了,反而会引邪入阳明!”同样,对于[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0/showdetail-323938312ce69fb4e883a12c7a79.html]柴胡[/url],也看做是少阳引经药,说它会“引邪入少阳”,而至于[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桂枝[/url],因为有帖“[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桂枝[/url]汤”是治“太阳病”的第一主方,于是“[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桂枝[/url]”的归经也就变成是“太阳经药”了。[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7/showdetail-343635382ce79fb3e8868f2c7a79.html]石膏[/url],他也说是“大寒之药,不可轻用”。

这,有没有错?从某个角度来说,“
[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1/showdetail-333034322ce6a182e69e9d2c7a79.html]桂枝[/url]汤”的确是“会”作用在太阳经,而单味药的[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0/showdetail-323938312ce69fb4e883a12c7a79.html]柴胡[/url][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60/showdetail-353934352ce8919be6a0b92c7a79.html]葛根[/url]和少阳、阳明二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可是问题就在于:“不只如此而已!”后世的学者,因此就随随便便把某味药找几条经随意归类,做学问是简单化不少,可是却变成“见树不见林”,迷失了那一味药真正的本性。

可是,因为这种“时方药理学”方便好用又好记,而张洁古先生又的的确确是一位医术甚高明的医者,于是紧跟在他之后成名的“金元四大家”,也自然纳入了张洁古的这个系统,而有了相当好的成就,比如说李东垣自创的“补中益气汤”或是修改了宋朝陈自明《妇人良方》中的
[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81/showdetail-383039392ce9be99e883862c7a79.html]龙胆[/url]泻肝汤而成了“去男人下阴臊臭”专方的“东垣[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81/showdetail-383039392ce9be99e883862c7a79.html]龙胆[/url]泻肝汤”(真的是‘痱子粉’!)(皮沙士案:),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堪称“伟大之方”。

可是,归经理论,却是一套“反映了一部分真理却不等于真理”的不完全的理论。洁古本人、金元四大家都是苦读《内经》起家的,偏得还不太多,但愈用到后来,纰漏愈大,新创的方剂效果愈来愈差,“一剂知,二剂已”变成了今日的“你回去吃半个月再来看看有没有好,如果没好我们再换药试试!”

到了后来,当然有人觉得好像事情不对头了,想要扳回如崩墙倒壁般的中医“末法”劣化状况,明朝不少医家都在重注《神农本草经》,想要从这个大根头去重新寻回些什么。当然也都是小有成就,但效果并不明显。

明朝那一位“把之前有的理论、药性全都收录”而编成《本草纲目》而被 倪师海厦先生痛批的李时珍,其实不是中药学劣化的源头。源头在张元素,光是他的几句“
[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60/showdetail-353934352ce8919be6a0b92c7a79.html]葛根[/url]引邪入阳明,[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0/showdetail-323938312ce69fb4e883a12c7a79.html]柴胡[/url]引邪入少阳”,“[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7/showdetail-343635382ce79fb3e8868f2c7a79.html]石膏[/url]大寒不可轻用”就把经方中这三味药封印了八百年。明明没有这么一回事儿的,太阳初感,证齐全了,就可以用[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60/showdetail-353934352ce8919be6a0b92c7a79.html]葛根[/url]汤;傅青主也用[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30/showdetail-323938312ce69fb4e883a12c7a79.html]柴胡[/url]剂治伤风初感而很有效,并不会因此引邪入里,[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7/showdetail-343635382ce79fb3e8868f2c7a79.html]石膏[/url]更只是“凉”而已,不用八钱到四两甚至一斤,很难显出药性。可是张元素之后,人人都跟着这么说嘛,绝大部份的医者,小心翼翼地就都“尽量不要用《伤寒》、《金匮》方”了。(皮沙士案:)

直到清朝,事情才有了转机。如果以医术而论,陈修园、徐灵胎等人,因为临床功力够,其著作《神农本草经读》或《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都有卓然不群之见,但那是临床上的强而让他们得以重新明辨了历代本草的得失,并不是真正在本草理论上有所革新。

本草理论在清代得以翻身,主要的功劳,其实起自“儒家”。

清代的儒家,对四书五经有了很大的“革命活动”,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古经典的注疏,绝大部分都被宋朝的朱熹垄断了,朱熹乱改原文,后代也只好照单全收;朱熹说某句如何如何解,后代也不好意思说不是。可是,总觉得有问题。但,离先秦时代那么遥远了,连同一个中文字的字义都古今不同了,要如何平反才是?于是清代的儒者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同时代的文献,做平行比对!”比如说《论语》中的某个字,朱熹说是这个意思,可是先秦时代的《庄子》、《列子》、《左传》、《诗经》、《尚书》等等其他书中出现这个字时,却都不是朱熹说的那个意思,于是他们就晓得:那是朱熹弄错了,那个字应当是某某意思才对。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习”字,先秦当时是“实践”之意才对(即使是现在的日文中也是‘学到上手、会用’的意思,唐代传去的字义还在),“学到的常常能用在生活中,很快乐。”如照朱熹的说法,学了就一直温习,就会快乐了吗?正常人类是没这么一回事儿的。

这么一种做学问的方法,一种新创的格物训诂之学(日本人也很爱用这一套),影响了中国少数几位由儒而医的医家,而其中有一系的传承,是: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清.刘若金《本草述》→清末.邹澍《本经疏证》。邹澍在《本经疏证》用了“平行比对”的方式来注解《神农本草经》。而他比对所用的范本,就是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一本“只要‘证’合,药投下去,一定会好”,总有效率达到“神的绝对领域”的《伤寒杂病论》(其他的书也不行,因为有时有效有时没效,未到‘绝对领域’,比对会出错)。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用“减法”来检证每一味药的药性,比如说,《伤寒论》中某一个汤剂比另一个汤剂只多了[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5/showdetail-343432352ce799bde88a8d2c7a79.html]白芍[/url]三两,而这两个汤剂所治的主证却大不相同,于是,去推敲这两个主证之间病机的差异,就可以得到“这三两[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5/showdetail-343432352ce799bde88a8d2c7a79.html]白芍[/url]在此处是做什么用的”之结论。而某几十个方用生[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3/showdetail-343235362ce79498e88d892c7a79.html]甘草[/url],某几十个方用炙[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3/showdetail-343235362ce79498e88d892c7a79.html]甘草[/url],慢慢减来减去,就推敲出了[url=http://www.tcmlib.com/zy/html43/showdetail-343235362ce79498e88d892c7a79.html]甘草[/url]生用炙用的药性之别……

这样一点一点的“相减”,仿佛在玩益智游戏,渐渐摸索出一味药药性的不同层次……而结果,说也奇怪!减出的一句一句,竟恰恰就符合了《神农本草经》那一句一句如天书般令人百思不得解的主治,于是,“三贲”之一的《本草经》之谜,就和《伤寒杂病论》的绝对领域之谜,在二者相互的帮助下,一齐渐渐地被解开了!

如果有些药味在《伤寒杂病论》中没有足够的出现次数可以相减,邹澍就会去找次一级,却也趋近于“绝对领域”的孙药王《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书,再去配合《伤寒杂病论》,一味一味相减,做分析……这种苦工,光听也会知道有多可怕,可是竟然有人做到了,这真的是学问家的龟毛功夫,一般开业医生是没时间也没兴趣这么做的。

而另一位年代比邹澍稍晚几年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唐容川氏了。容川的理论,其《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中《本草问答》本身就阐释得非常完整,他的理学家思考所攀升到的本草学造诣,实堪与润安先生的《本经疏证》相互辉映。

中医的大秘密“古典药理学”,终于在清朝的最后,得以重见天日。所以,生在民国时代而学中医的我们,真是大有福报的。

至于“时方药理学”呢?果真是害人之物吗?有时,我也觉得很难论断,或许该说是“看个人”或“有没有正确的理论与之配合”吧……(皮沙士说,张元素另有秘传,都学会了就会超强,也就是说,张元素如今传下的东西,就是一本被撕去后半本内容的九阴真经,所以时方家才会多半练成铜尸铁尸的等级?)(皮沙士案:)

有一位时方大家,他创的方剂,有效率几乎可以与仲景比美。如果仲景可称为“医圣”的话,这个人大概可以被叫做“医仙”了吧。这仙人就是明朝皇室的后裔,文学医学两得美名的傅青主(傅山),他的《傅青主男女科》也是家庭常备好书,尤其是妇女病,自己在家翻书吃药,比吃市面上一大堆中医开的药都好得更快。

傅青主以时方药理学,加上五脏相传补泻的道理(皮沙士案:),去搭建他臻于颠峰的医术,依此事实,如果换成今日,恽子愉前辈的“看西医检验报告、透视片”来开中药,彭奕竣先生的“不开经方”、皮沙士的“平易之方”却也都其效如神,其事实也就并不值得奇怪,可以放下门户之见而都虚心叹服了。真的是“看个人”。(皮沙士案
发表于 2007-12-3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不错,有机会可以多发一点点.

做一做医案医论的普及,和中医的常识课.

拿一个大顶!!!!!!!!!!!!!!!!!!!!!!!!!!!!!!!!!!!!!!!!
发表于 2014-10-22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4-12-2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错。补了一下中医历史。
发表于 2014-12-2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错。补了一下中医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7:07 , Processed in 0.0236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