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23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由于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坚信人具有“实现的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即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坚信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具有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因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的,而实现健康人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变成自己的过程,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人同时也就成为了充分起作用的人(full functioning persons)
罗杰斯认为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一、自动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罗杰斯在其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个人能否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首先取决于其早年是否得到了父母的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无条件地接纳、关爱和赞成孩子。在罗杰斯理论中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自(self),在罗杰斯的观点中,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和在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主要取决于他所经历的社会评价。如果一个孩子在其成长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渐渐地,他就会产生和谐的自我,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关注。他在任何时候就都能感觉到自身价值,具有安全感,能创造性地生活,能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并自然走上实现自我的正途。这里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不是指放任孩子,对孩子不加管束,而是指不以管束和规矩为爱的条件。不是“你按我说的做我就爱你”,而是“我爱你,我希望你能听取我的建议”。不是“你不做我就不爱你”而是“你不做我会不高兴,但这不会影响我对你的爱”。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他被父母忽略甚至冷淡,或者只有当他的行为符合他父母的期望时才能得到爱、接纳和赞许,渐渐地,他的自我就会被扭曲,就会产生价值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即认为自己只有在做了别人所希望的行为后才有价值。其表现是,把别人的感觉当作自己的感觉,用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不敢信任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举例说,在高考制度下,一个学生的价值不再是他自身的存在,而取决于他的行为和分数。人的价值成为行为或分数的价值,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无意识中害怕考试、害怕竞争、害怕排名、害怕别人比他“强”的结果,因为那只会带来对他真实价值的否认,并使他在价值条件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丧失自我价值。这就是在外人眼中看到的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的无意识的活动,因为是在无意识水平)外人和孩子都没有意识到,所以,外人不知道孩子的不爱学习是因为害怕被贬低的评价,孩子则不知道自己的不爱学习是在逃避被评价或者说就是被贬低,因为在一个喜欢用外在标准评价孩子的家长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永远也无法满足其评价标准的。 一个处于价值条件化状态的孩子会为了换取成人的关注和爱,学着曲己从人,学着用别人的标准评价衡量是非。其结果往往是,他被外界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他自我关注的需要却受到了挫败。如果他总是依赖成人的关注而不顾及自己内心的判断,久而久之,他内心就会产生自我不协调,即他的经验和他的自我概念发生分裂。而这种不协调的产生有可能导致焦虑、混乱和不适应的感觉,这就有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其主要表现是否认和歪曲,个体运用这样的防御机制去否认或者歪曲他自身的经验,以降低对自我概念的威胁,结果往往就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罗杰斯认为,得到父母亲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绝大多数都具备自动解决自身问题的动机和能力,因此,在他们产生“自我”意识之后,便会自动自发地走上实现自我的道路。对他们而言,实现自我的过程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是发展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性和潜能的过程,是建设性承担人生责任的过程,这过程将持续人的一生,其最终目标便是:发现并且实现自我。但罗杰斯也指出,实现自我的过程并不总是充满快乐。有时候,它不仅是艰难的甚至会是痛苦的。它可能会饱含着紧张和种种考验与挑战。举例说,很多时候,有时候,一个人仅仅是坚守自己都很难,因为它可能导致被误解、被嘲笑,甚至被孤立。即使你再自信和富有勇气,久而久之,也会体验到不被理解以及被孤立的苦涩。
所以,实现自我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它充满了挑战与冒险,但它使生活丰富,使生命富于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自动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因为即使客观上看某人的父母是无条件爱他的,并且他在外界也没有受过什么大的伤害,他仍然可能因为他的心理现实而有很强的挫败感并因此形成价值条件化。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方法上。
二、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面具中走出来
指不过份依赖自己的社会角色,在遵从社会规则的前提下抛弃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努力学习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并判断事物,努力去发现并接近真实的自己,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出自由的选择。这种摆脱面具影响的做法最初往往有可能会给人造成混乱,比如一个人一辈子习惯于按别人的指令办事,现在让他自己做主去做一件事,他会感觉不安甚至恐慌,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自己承担责任,但如果他坚持迈出第一步,学习运用自己的判断并做出自己的决定,渐渐地他就会协调好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关系,而不再只知扮演角色而丢失了自己。罗杰斯此处的意思不是指人可以不要人格面具,而是指人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时也要能保持自我,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
2.体验自己的情感
罗杰斯极为重视个人的经验和体验,因为他认为这是人摆脱社会影响,回归自己的重要途径,而机体自动发生作用时,总能把人引向自我实现。他认为,而要想成为健康的人,就需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这种体验可以使人“开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在他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竟是什么,甚至他自己也一直受着这个面具的欺骗。他深刻地,而且常常是生动地体验到了隐藏在他自身内部的各种因素,因此他越来越变成了他自己。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化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306,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原因妨碍我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情感。比如社会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么,当一个男性因为极度痛苦而需要哭泣之时,却往往由于社会的约束、否认和压抑而不敢释放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他就可能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再有,由于价值条件化或说超我的作用,人们不仅难以体验自己的情感,反而常常会为自己产生的一些情感而感觉不安、害怕、羞愧。比如,一个因为迫切想要上进而对别人的成绩产生嫉妒的人,一个因为别人的误会而感觉愤怒的人,一个因为不喜欢某人而产生厌烦的感觉的人等等,他们对自己的负性情绪面前充满了自责,意识中想要逃避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想到去体验。而一个人如果连体验自身情绪的勇气或者说能力都没有,他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并且实现自己?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需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这种体验可以使人逐步地探索在他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竟是什么,使他学会认识并且接纳真实的自己,使他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按照自己内在的指引去实现自己。我们曾经谈过情绪对人的意义,它们就如同我们的四肢一样,有极其重要的适应功能,一个总是否认或者逃避自己情绪的人是不可能与自己同在的,他也一定是不喜欢自己的,所以,如果我们想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我们就可以从学习体验自己的情绪入手。
3..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
罗杰斯主张,和人相处时,不论自己产生了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情感,都应把它表达出来,要敢于抛弃一切保护性的掩饰,以自己的真实面目面对世界。这种表达不仅有利于个人的释放,而且有利于增进人际间的相互了解和真诚交往。我们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要注意几个原则,那就是“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实事求是”。不论是表达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我们都要注意以上原则,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误会。
4.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对于已经发生了心理疾患的人而言,如果没有专业帮助是很难较快地走出困境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向心理治疗者寻求帮助。说到专业帮助,罗杰斯的观点是,由于心理疾患是一个人受到忽略或者得到的是有条件的关注所造成的结果,因此,心理治疗者需要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倾听与真诚等方法帮助其走上实现自我的道路,具体说就是:
(1)帮助来访者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并信任自己的机体
指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来访者重新发现自己,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内在的成长潜能,帮助其学会体验并正视自己所面临的现实,帮助其学会信任自己的判断。
(2)帮助来访者学会给自己以“无条件的、积极的自我关注”
罗杰斯主要指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如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倾听与真诚等方法帮助来访者学会重视并以恰当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使来访者能够信任自己,尊重自己,能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对自己承担起关注、爱护和发展的责任。
但是,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个问题。即:我们也要承担起的自己积极关注的责任。不论在过去的生活中,我们经历过什么,或者由于别人的不关注甚至是伤害,从现在起,我们都要学习承担自己对自己无条件关注的责任,学会关注自己、欣赏自己、关爱自己,并进而去欣赏他人和世界。
说到看心理门诊这个问题,有不少中国人还存在顾虑,总担心别人会因此看轻、取笑甚至疏远自己,总觉得看心理医生是很丢面子的事,总怕因此而被人说成“有病”或“不正常”。其实,人产生心理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就如同世界上不存在100%的躯体健康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100%的心理健康。因为人人都会遇上生老病死,会遇上让自己不快甚至痛苦的事情,这种时候产生情绪上的种种困扰是很正常的,更何况,出现心理问题常常是一个人面临着成长的转折点,因此只要有效处理问题,心理危机就会成为心理转机。
由于机体自调节的作用,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能在自身内部资源——自我实现的倾向——的支持下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只有极少数人会因为钻了牛角尖自己走不出来,这才需要在专业帮助下尽快走出困境。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时去看心理门诊与我们在出现躯体问题时去看医生是完全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不必有顾虑,如果总是走不出困惑就要尽快去向专业人员求助,那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说到向专业人员求助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需要澄清的误区,那就是:“只有有问题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其实不然,心理咨询和治疗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心理问题,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实现自身的潜能,使我们获得成长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并非有了问题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和治疗。
综上所述,罗杰斯对人的看法是以存在——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相信人生来就具有实现的趋向和无限发展的潜能,他确信绝大多数人都能自动自发地选择追求自我实现,也就是朝着更复杂的、独立的、更有创造性和责任感的方向发展。他作为治疗家所提出的帮助来访者走向健康人格的那些方法和原则,不仅对心理治疗者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可以成为我们自我调节时的重要参照。
罗杰斯健康人格观中提倡的健康人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状态的观点,对我们也有很重要的启迪。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自觉地而不仅仅是依赖自发地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生活,体验存在的每一瞬间,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努力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那么就是在走向健康。
此外,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罗杰斯不仅在心理治疗学和教育学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贡献,而且为促进世界和平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人所怀有的坚定信念和他身体力行为促进人类实现其善的一面而作出的种种奉献,值得我们永远感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