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bay

李双江谈谈孩子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7 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洞庭烟雨

谁有资格给或者不给别人说三道四的资格?
发表于 2013-2-27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3-2-27 06:56 编辑

南师《论语别裁》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爱里生害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这句话有关于教育,也有关于个人修养。真爱一个人,如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溺爱,太宠爱了就害了他。要使他“劳”,这个劳并不一定使他去劳动,要使他知道人生的困苦艰难。前天一位富有的朋友,他有个孩子很好,很乖,他说预备将孩子送到南部一家工厂做工,我非常赞成。在我们看来,像他这样的家庭,无论怎样好的教育,生活环境是太舒服了,弄不好会害了这孩子的一生。教育和《孙子兵法》一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硬要想办法使他受苦,使他知道困苦艰难。以这种道理,就能理解“爱之,能勿劳乎?”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人生。其次,不管部下或朋友,即使对自己很忠实,但不要仅仅喜欢他的忠实,还要教育他、培养他。

---
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

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后来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自愿任教。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就这样开始教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高强的轻功,一跃出了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先生有时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养气的,年羹尧听了要求学吹,于是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这才开始慢慢教他。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气质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这个故事,可说明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譬如说古人这样讲,就告诉他这值得考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昌黎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不是光靠服从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我们看儿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服气,而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服气,尤其老一辈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实际上要使孩子服气,接受上一代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愤、能悱才行。再引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来说明:

清乾隆时代,有一位世代书香的大员,有个儿子,文学很好,但不成器,行为不检点。一年,给这孩子五百两银子上京考功名,结果他到了京里,把五百两银子在妓院中花光了,被老鸨赶出来,剩下一身病,骨瘦如柴。回到家里,老太爷知道了,气得要把他打死,但一检阅他的行李,发现有他写的两句诗,老太爷一看,笑了。想想五百两银子值得,这个孩子在文学上很有心得。以文学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诗的确很好!原句是:“近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这是古人对文学的推崇。如果是现在,科学搞不好,光作两句诗,不把父母气死才怪。我们举这个例子,也可说明“愤”与“悱”的一隅道理。下面是讲一个人的领悟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些人读书学习很用功,但是领悟力不够,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最低限度,也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原则差不多,道理是一样,只是发生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能够举一反三,就可前知过去,后知未来。否则,白读死书,“则不复也”。学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发表于 2013-2-27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3-2-27 06:54 编辑

東方週刊 南懷瑾:修行初步(上)
http://www.wtis.cn/?q=zh-hans/%E5%AA%92%E9%AB%94%E5%A0%B1%E9%81%93/384
。。。

现在流行一个名词叫“粉丝”,据说外面有我很多粉丝,其实都是假的,他们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们连我的《论语别裁》都没有看懂,先读懂了《论语别裁》才知道什么叫修行。《论语》真正讲的是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道,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另外一本书是《原本大学微言》,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这本书开宗明义都讲到了。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在印度讲就是佛菩萨,在西方就叫作先知,在中国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传统上,把孔子看作是个人,不必加上乱七八糟的神秘外衣,他就是一个人。

所有仙佛修行之路,都是要从人道做起。
发表于 2013-2-27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时人都能相信因果,或对因果存敬畏之心,世上也许会少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至于解读,我觉得音姐那个层面的解读就足够了。
发表于 2013-2-27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春天天


    哈哈,十分荣幸啊。
    下次请早。
发表于 2013-2-28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百度一下“写给李双江的一封信”,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发表于 2013-3-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燕果

这句话很震撼啊
发表于 2013-3-29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双江之子辉煌的成长历程:首先中关村三小——无数家长向往孩子能上的小学,然后是人大附中——无数家长向往孩子能上的中学;随后是美国留学——无数家长向往孩子能去的地方,最后是拘留所——所有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去的地方……孩子的成长究竟什么最重要?分数名校洋文凭吗?孩子的核心品质:德行孝心!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家长很好的警醒!
发表于 2013-3-29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燕果


    甚是
发表于 2013-3-2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子的教育很难,但是大人的教育更加难,自从认识到小孩子的教育要重德轻技以后,我就立志改变,但是最大的阻力是另一半,这个比让她接受中医难多了!!!几乎试了所有的方法,效果甚微。
发表于 2013-3-2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想改变对方,后来发现,没用。从改变自己开始吧,永远不要改变任何人,反求诸己。
发表于 2013-3-29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师讲过,永远不要想着改变别人
发表于 2013-3-2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吧
发表于 2013-3-2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我一直在改变,但是我担心的是我孩子,如果我的速度太慢,没有办法影响到她,这时她继续按原来的方法教育孩子。等我已经影响她的时候,孩子已经大了。就麻烦。我是个病人,有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她来做,人,真的没有办法改造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0:58 , Processed in 0.0266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