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225|回复: 8

阿炳背后的真中国(徐健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嘉静 于 2013-1-21 21:37 编辑

阿炳背后的真中国

徐健顺

一百年来,中国的教育真是有了巨大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带来的变化和好处,世人皆知。但是我也说过,那是education的发展,不是传统所谓“教育”。Education传播的是西学的理念和知识,中国的历史文化,都经过西学筛选扭曲阐释之后,变成了“知识”,教给学生。真正的中国,消失在课本之后。
最近电影《一代宗师》上映,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代宗师》有点想从武侠电影的背景中,把真正的中国武术的真相告诉观众。这种想法是令人钦佩的。武术早已是中国人不知道、不了解的往昔了。有一本书叫《逝去的武林》,是这部电影的蓝本之一。去年我已把这本书定为我的学生们的必读书之一。《逝去的武林》是采访实录,跟我们所做的吟诵采录工作是一样的性质,所以我一看就知道:这是真的!口述的那种凌乱和即兴,都不是现在的作家们编得出来的。书中都是一位老者的口述,讲的是民国武林的事情,他本人是形意拳大家,却在解放后在隐姓埋名,在西单一个小店做看门人。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点穴是真的,而且真得很普通,是常识;轻功是真的,而且真得很普通,是常识。武术之高境界,是电影都想象不到的。那些从科学的角度说武功是神话,要不怎么不去参加奥运会比赛之类的人,都该去面壁看书。而练武的从不欺负人,这位李老先生那么高的武功,一辈子也没真打过一架。练武的目的是修身,这跟文人诗词文赋、琴棋书画,是一样的。武人跟文人一样,都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武人的骨气,也不逊于文人。李存义、程廷华、孙禄堂,这些人都是大英雄。外敌当前,都是挥刀上阵,视死如归。吟诵学会副会长华锋先生,是孙禄堂的曾外孙,也一度掌孙氏太极之门,说起乃祖,眉飞色舞,真令人悠然神往。
真正的中国历史,常被掩盖、抹杀、肢解、重构,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一百年,可谓是愚民教育最严重的一百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对民族历史文化无知无畏的国民,集体的愚昧,常到令人发指颤栗的地步。
前几天去无锡,为“唐调”和无锡国专奔走。且不说无锡人不知道唐文治(崇安寺四大名人雕塑,没有唐文治,满城唯一有唐文治痕迹的茹经堂,从不开放,也没人知道),也不知道无锡国专(自己曾经的北大清华,完全忘记,却追捧北京的北大清华不已),就说是无锡人全知道的阿炳吧,真的是阿炳吗?
阿炳故居,在崇安寺,四周围上白墙青瓦,一片光鲜。里面雷尊殿是新建的,新建就新建吧,里面也无雷神,毛都没有,却有一大屋子的塑料大牌展览,说了些阿炳生平的水话。这就是我们现在古建文物旅游衙门的先进观念。但发现一处故居古建,一律改造,把原来的拆走,换上高楼大厅,再加声光电,然后卖钱。所以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故居居然是一大片别墅,原来的土屋只给留下半面墙,不知这些人脑子进的是什么牌的水。还老在故居办展览,为什么不能在旁边找一水泥房子办呢?真实的才是最有价值的,连这点都没有了,就说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早已不把真实、真诚作为第一要义。我在柏林看到古建修复,周坚老师介绍说是得了联合国文物保护奖的,是把新修的和旧的完全让人一目了然,连半块砖的拼合痕迹都清清楚楚,为的是让游人知道,哪是原来的,哪是为了保护不得不重修的。就是这点得的奖。老说跟国际接轨,也不知道是接到哪儿去了。欧洲的老房子一般都不拆,所以大部分欧洲人仍然生活在老房子里,高楼大厦难得一见。我们,完全不知道在追求什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还是我们办的世博会口号呢,怎不让国际社会笑掉大牙?
阿炳的住屋,倒是真的,里面的东西,都是假的,虽然说明书上说是真的。但是也有真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就是墙上的题诗。那些用毛笔写下的诗,字很不错,显然是文人辞藻,可惜都被白灰水泥抹上,只偶尔露出几字,估计是恢复不了了。在整个屋子被抹一遍、清理一遍、堵洞封门之后,终于变成了一个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亮亮堂堂、舒舒服服的地方,于是可以开门迎客收钱了。
就是从这样的地方开始,我们拜访故老、翻检文献、查寻旧址,搜寻阿炳的痕迹,想了解那个真实的阿炳。
在崇安寺、华彦均墓,以及很多地方,到处都有阿炳的形象雕塑,或者画像,或者其他美术作品。阿炳的形象已经尽人皆知。他总是穿着破衣服,躬身低头,拉着把破胡琴,脸上满是愁苦。然而,这不是真的。阿炳是从不低头的。
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阿炳和别的乞丐不同,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尽管可能有补丁,但是他的长衫是非常齐整的。他走路从不弯腰低头,而是挺胸抬头,甚至有些后仰。这是给我第一个强烈的印象。自从他失明以后,他就是这个姿态。这是一种倔强的姿态呢,还是一种潇洒的姿态呢?总之绝不是怨天尤人、苦大仇深的姿态。
阿炳只卖唱,不乞讨。别人给钱是不要的。自己的唱曲明码标价。不喜欢的人也不给唱。他卖唱的地方一般是茶楼前,唱的内容有小曲,也有新闻。唱的形式是无锡小调。大家都知道《二泉映月》,可是那支曲子只是阿炳自己没事时拉的,不是卖唱的曲子。卖唱的曲子一首也没有留下来。我们只能在无锡当地寻找。找到一种“小热昏”,就是类似这样的曲种,听一听,热闹非凡,突然明白,阿炳原来是赵本山。他在茶楼前唱的,大部分是逗笑的滑稽曲子。把街坊新闻甚至时事政治都编进去,即兴编随口唱,常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阿炳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照片,是日据时期的良民证。这张照片中,阿炳笑着,英气勃发的眉毛上扬,墨镜歪戴着,露出一只眼。这个神情有点像相声里的刘罗锅了。他好像在做鬼脸,又好像在嘲弄什么。这是一张智者的像。
这些阿炳的真相,也有人知道的。在无锡就还有很多见过阿炳的老人在。于是关于阿炳,就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阿炳的苦难都在心里,但他倔强地望向蓝天,在那里,他得到了永恒,等等等等。另一种,是说阿炳是凡人,他都是为了生存,一切都是装的。这两种说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认定人间没有真诚在,只有假装。
阿炳抽鸦片、说黄段子、搞女人。正史的作法是只当没这么回事。野史的作法是:看这个无赖的本性!而实际上,阿炳是个道士。你不当他是道士,他自己当。他直到死,都是扎道髻的,而且扎得整齐。他曾是雷尊殿大当家,是无锡最有法力的道士。他父亲也是道士,他是从8岁起就在道观长大的。道士才是他的真正职业,只是,他失明被赶了出来。如果不知道阿炳背后的道家和道教思想,我想是无法理解阿炳的。道家本就与天地共舞,道教则是占尽人间好事:占卜、求雨、驱鬼、治病、长生、采补、练丹、成仙……,总之就是享尽人间福分,不做来生念想。道教是欢乐教。道士,一方面是有清规有威严的,一方面,也是世俗无可不入的。对我们来说奇怪的事情,对阿炳来说,恐怕是正常。
而道教乃至道家的这种思想,也应该是阿炳籍以面对惨淡现实的盾牌。阿炳是笑的,他是笑对人生的。他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你觉不出他是个瞎子。他生气勃勃,要卖唱说新闻,要跟人交流,要八面玲珑,要学琴,到老了还在四处拜师学琴,精益求精。他是个生活有理想、有乐趣的人。他不需要人家告诉他要坚强,因为他早已超脱,这才是潇洒。
中国人的精神,不仅有儒家精神,还有道家精神。唐文治和华彦均,就是儒家和道家的两个代表,都是盲人,都比明眼人还忙,都生气勃勃、生龙活虎,都生活在无锡,都是大音乐家。所以我想拍那部电影,叫《大音》。
阿炳的胡琴,据杨荫浏先生说,与众不同。杨先生当然不会乱说的,他既是中国音乐权威,又是阿炳的邻居,又是《二泉映月》的录制人。杨先生说,一般人的胡琴,都是中弦和子弦,阿炳的是老弦和中弦。这意思就是说,阿炳的胡琴的弦,比一般人的粗。粗而要拉出同样的音,就要绷得很紧。这就需要手腕手指很有力。阿炳年少时是坠着重物练弓法的。他的手指骨节特别粗大。这样的琴弦拉出来的声音,在同样的音高上,音强大而亮。我曾见过一张唐朝的古琴,其特点就是高音区反而比低音区亮。一般的琴,到高音都细弱,阿炳的琴到高音更嘹亮。这样的琴音还能听到吗?真的不知道今生还能不能听到。
这就说到《二泉映月》的问题了。先是这个名字,是杨荫浏先生起的,阿炳的原名叫“自来腔”。“自来腔”就是即兴的意思,因词成曲,或者自由创作的意思,在很多地区都有自来腔、自来调这样的小调。不过,这支曲子的旋律也有来源,一小部分来自古曲。这是很正常的。做过吟诵就知道,在中国没有什么不是传承的,而传承没有不改变的。所以传统文化也没有知识产权。杨先生改为“二泉映月”,是为无锡宣传的意思,因为无锡有天下第二泉,又有映山湖。但阿炳是不去那里的。阿炳生活在城里最热闹的地方。
所以,谈《二泉映月》可以完全抛开这个名字谈。下面是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二泉映月》,都是后人演绎的。我从小就听惯的,并且记得播音员一段一段地分析:第一乐章,作者陷入了沉思。第二乐章,作者开始回忆……等等。完全是西方交响乐的架势。从这也就可以明白,音乐学院学习的《二泉映月》已经是西方式的了,就像中文系学习的唐诗已经是poem一样。我们听到的这些《二泉映月》,节奏都偏慢,一味诉苦,假装深沉。再配上交响乐伴奏的,就更不是味儿了。建议大家都去听听阿炳的原音。就是杨荫浏先生录的那一版。感觉:第一,节奏很快,挺高兴的。第二,循环往复,并没有那么强的结构感。第三,弓法很随意,没有那么假模假式。第四,很厚重,其实感情很多,多到无言,多到天凉好个秋。
听《二泉映月》,一定要听原版。
但是,这个也还不是真正的原版。为什么?因为胡琴不同。这是1950年,阿炳的最后岁月。他被强制戒烟,出来后已经不成人样。他的胡琴、琵琶早就不知踪影,他也几年没有摸琴了。是同行的曹安和老师临时借给阿炳胡琴和琵琶。阿炳觉得不称手,就说练两天。所以过了两天才录的。我们再也听不到老弦中弦的磅礴二胡拉出的自来腔的乐曲。再想到阿炳已经病入膏肓,那乐曲会一样吗?还有一种说法,是录音的时候并没有录完,因为钢丝不够了,而且后来还被抹掉一段,所以九段的乐曲只剩下六段。现在您明白了吗?其实我们永远也听不到阿炳的琴声了。
我们在无锡寻找二胡。在二胡店里,店主拿出一把老式二胡,说是最有名的二胡制作名家只做了两把,一把放在博物馆,一把就在这店里,因为,没有人再要这样的二胡了。传统的二胡,是丝弦,所以弹性很大,阿炳才能绷得很紧,但是又容易断。现在的二胡,都是钢弦,原因有二:声音大、不容易断。当然这很好。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不应该听听传统的二胡的声音吗?丝弦的声音小,暗哑,才更如泣如诉,声音不大,才不飘,更重要的是,那个声音听起来是有人气的,就是有生活味道,更现实,不像钢弦。
2013-1-21
发表于 2013-1-22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Education的本意是lead out,也是把一个人本有的东西引导出来。最大的莫过于找到本心,恢复本心。中外都一样吧
发表于 2013-1-2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无锡人,还真不知道阿炳这么多事情。
谢谢楼主宣传。
发表于 2013-1-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中做过测试,二泉映月是唯一一支各国国籍的人都觉得好听的中国民乐,连梁祝都没有这么广泛的接受度。
发表于 2013-1-23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炳背后的真中国

徐健顺

一百年来,中国的教育真是有了巨大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带来的变化和好处,世人皆 ...
嘉静 发表于 2013-1-21 21:36


我喜欢这篇文章。
发表于 2013-1-23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Education的本意是lead out,也是把一个人本有的东西引导出来。最大的莫过于找到本心,恢复本心。中外都一 ...
helendai 发表于 2013-1-22 20:29



    有意思,呵呵。
发表于 2013-1-2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寻找中医
我也喜欢这篇文章。
发表于 2013-1-2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不像钢弦那么冷冰冰,金属味儿。弹古琴的人都知道,丝弦和钢弦差异巨大。听过丝弦,就不想再听钢弦了。

现在您明白了吗?其实我们永远也听不到阿炳的琴声了。

什么叫“自来腔”?就是即兴的、随时都变的,感情不同、环境不同,就不同。所以杨先生录的那一次,只是那一次阿炳的“自来腔”而已,阿炳要是录一百回,一百回都不同。现在的琴家,会拉《二泉映月》没有什么了不起,会拉上得了音乐厅的《二泉映月》,也没什么了不起,您会改《二泉映月》吗?每次即兴就改,每次都不同?更重要的是,每次都是真心的!都是从心底发出?更更重要的是,从心底发出的情感,是生活的、人性的、弘毅而超脱的?我想,没读过道家经典,不知道道教真谛,没经过黑暗人生,没有一颗健康活泼的心灵的,是不可能拉出好的《二泉映月》的。

音乐,没有什么好听不好听,只有感人不感人。

阿炳,从一个道士被塑造成乞丐,从一个昂首挺胸的汉子被塑造成愁眉苦脸的瞎子,从一个生气勃勃的智者被塑造成惟利是图的小人,从一个中国音乐的行家被塑造成西方音乐的另类,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被教育的所谓“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这个变化,正如从丝弦变成了钢弦,而且还把丝弦忘掉,以为自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钢弦,就有了朗诵,就有了五线谱,就有了拼音文字,就有了逻辑和科学。

天下一致,这就是宗教,也就是科学,也就是西方文化的基本思维。

而我们中国的思维,是天下一体,并非一致。科学就是要找到万事万物之中的统一规律,为什么呢?因为有上帝啊,上帝是不变的,所以世界有统一的规律。只要世界有统一的规律,上帝就存在。所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都走向宗教。科学就是宗教的一种形式。但中国不同。为什么世界一定有统一的规律呢?要是没有呢?所以我们叫做“道”,道是变的,叫做“易”。掌握“道”可比掌握“规律”难得多。你看孔子说“孝”,对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孝”到底是什么?你一问,就是针对你的“孝”。那么没有个核心吗?当然有,但是那个核心不是能说清楚的,一说就是错。然而可以掌握。所以孔子是真的知道“孝”是什么的人,所以他对每个人都说的不一样。要是他说的一样,他就反而是不知道了。这一层,西方也不是不知道,只是他是通过不断地细分来逐渐靠近的。

西方科学的终点,是中国道学的起点。

中国文化之高明,是西方文化难以想象的。所以用西学解中学,实在只能是一锅粥。中国人学外语,学科学,怎么样?出了数不胜数的杰出人才。西方人学中文,学中医,学武术,怎么样?出过一个杰出人才吗?事实如此,还需要雄辩吗?

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媒体,我们的影视剧,我们的学者,告诉大众的又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等部门组织过一次全国性的音乐搜集工作,最终成果是几种音乐集成,比如歌曲集成、戏曲集成、歌谣集成等,其中比如歌曲集成,就是中国民歌的集成,按地区和歌体分类,共有三四万首。看起来,几十大厚本,好了不起。可是,三四万首,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一个村子的歌曲数量。为什么呢?你看,现在的调查,一个中学生,可以背过的歌曲一般都超过一千首,一个班的学生,就够三四万首。当然你要说,那些歌是重复的!当然当然,因为那是sang,不是“歌”。“歌”是中国的,从来都是即兴的,自己的词自己的曲自己唱,所以是不重复的。一个民歌手,以前也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只是爱唱歌,一般都能唱个几千首上万首,要是把不同的词所以依字行腔产生的不同的曲算上,那就是无穷尽。

人人都会唱歌,人人都会作词作曲,音乐随时都变,乐器随地都有,这就是以前的真中国。

我以前做过少数民族音乐的田野工作。还记得大凉山的一位彝族老人,叫阿尔拉支,他吹拉弹唱什么都会,自己做二胡。阿炳就是自己做二胡的。我要买阿尔拉支做的二胡。他就把自己的给了我。他自己没有了,当晚就在那削木拉弦,过两天他又拉上胡琴了。他随手摘叶就能吹奏,好多叶子都可以,吹什么都可以。他每天笑呵呵的,晃来晃去,经常弹着月琴唱情歌。他六十岁了。可是你不知道,他全家都死了,死于吸毒和艾滋病。曾经他是那个村子最富裕的一户,现在家破人亡,连小孙子都死了。现在他出来,参加一个公益艺术团,走乡串村,宣传反毒品。他心中的痛,你是看不出来的。谈起来,他也好像很淡然,甚至还笑笑。这个在深山中的老人,也许就代表着以前的真中国。

道教音乐是跟道教紧紧在一起的,是一体的血肉,变成现在的表演,像纳西古乐那样,就是放过血的超市的冷冻肉了。而我们现在学的就是冷冻肉,然后又觉得不生鲜,于是再放进微波炉烤烤。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民族音乐了。

诗歌,是儒家的传统,是儒士的功课,变成现在的文学,也是放过血的冷冻肉,再觉得不生鲜,于是烤烤,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诗人和诗歌了。没有儒家情怀,作出来的只能是poem,还是非正宗的poem。

我们不了解真中国的音乐,真中国的诗歌,也不了解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医学、武术、教育、生活。

中国的农业从很早开始,就可以养活全体中国人,而且颇有富余。古代中国的农业产量,自唐代以后就可以养活几亿人。饥荒和动乱,是政府的腐败造成的,并不是中国农业不行。现在呢?我们的产量还是能养活几亿人,其余的要靠进口。这就是袁隆平院士多年努力以后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耕地减少了,尤其是肥沃的土地,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去了。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走上了一条高消耗的道路。

80年前,曾有那个时期的联合国派出的农业调查团,他们到中国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世界农业的未来,不是现在正在发展的机械化,而是在中国延续了七千年的生态农业。因为中国的农业水平太高了。

您有没有发现,中国南方的食品和吃法都比较讲究、细腻?你看福建沙田小吃,那还是普通人家的饭。粤菜就更讲究了。说是地理原因,这个可能有,但是更重要的,是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不是当地的,是古老的北方的。北方华夏民族多次南下的结果。现在的南方人,多是古代华夏人的后裔,而现在的北方人,多是更北边的夷狄后裔。这没有什么可回避的,事实如此。而现在我们都是一家,叫中国人。中国人不是一个民族概念,正如朱翔非老师所说,汉族也不是一个民族概念,而都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这个群体的人,相信万物一体,同生共荣,他们就叫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内部,可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俗,不同的血缘,但是,他们首先是中国人,信仰中国文化。我也有满族血统,但首先是个中国人。

看吃饭的方法,就知道农业的优劣。南方的吃饭不仅仅是因为南方是鱼米之乡,也因为这吃法是从北方带来的,它说明了原来北方农业的发达。后来气候变化,人群迁徙,北方的吃法就如此粗犷了。我外祖父常说:要解馋,辣和咸。他是北京西直门车站的民工。朝鲜韩国有大酱汤,有泡菜,是朝鲜农民的日常食品。这就说明那个地方比较艰苦。德国人晚餐只吃面包,就是要睡着不知道饿,所以还舔盘子,这些都说明原来日耳曼地区很艰苦。回想中国的淮扬菜、湘菜、粤菜、川菜,就算是普通老百姓的吃法,您就明白了。

所有的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变了,更多的没有了,消失的时候还背着腐朽和落后的骂名。

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生龙活虎的中国文化?

就从认识真中国开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5 14:34 , Processed in 0.0342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