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嘉静 于 2013-1-16 14:24 编辑
【观察孩子记录】关注孩子的状态而非关注孩子具体在做什么
2013-1-16正雅儿童吟诵课 依然是和琪琪一对一上课。 今天琪琪来晚了,到正雅的时候早餐还没吃完,我对她说,不急,你慢慢吃,吃完告诉我,我们再开始。 她在吃早餐,我到房间找《声律启蒙》,书柜甲书柜乙书柜丙都没看到,琪琪走到房间门口,观察了我大概30秒,忽然问:你在找什么? 我说:《声律启蒙》 她走出去,从自己的袋子里拿出一本书走到房间门口说:我有。 然后翻开了《声律启蒙》那一页递给我,我拿过来一看,嗯,正是《声律启蒙》。 我惊讶于琪琪的观察力和敏感细心,上一次来发现我没有《声律启蒙》就专门把自己的带来了,我进房间找书她就那么敏感的觉察到我要找什么书。把书递给我的时候,还把《声律启蒙》那一页翻开递给我。她让我很感动。 琪琪还指给我看,她的书旁边都贴了小标签,标签上写着《三》《千》《声》,以方便一翻就可以翻到想看的那一篇。我赞叹她的巧思,她说标签是妈妈拿回来的,她就想到这样用了。
我翻看着琪琪的书,这是陈琴老师编的经典素读本,从一到六年级的经典素读目录看来,很吸引。 我问琪琪:你最喜欢读哪一篇? 琪琪:没有最喜欢。老师教什么就读什么。 我:你可以读一点给我听吗?我想听听看。 琪琪:老师没有教全。 我感受到她的不情愿,就放弃了。 我说:那你还是最想读《黄帝内经》是吗? 琪琪:是的。 我:琪琪,我们商量一下,今天开始你来决定想读多少,可以吗? 琪琪:我现在还不想做决定,等我想决定的时候再告诉你。 我:好的。 听到琪琪这样说,我很高兴。决定不做决定,就是在做决定。支持你,琪琪!
我们于是开始读《黄帝内经》。 一边读我一边观察她和感受她。 在跟读的时候她的注意力会放开,眼睛到处看,耳朵是听着我,声音模仿我。我知道有读经的私塾要求孩子指读,目的是希望孩子眼睛、耳朵、嘴巴都以工具来牵引注意力。我暂时不下定论,希望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来摸索适合的方法。因为我更愿意相信孩子自己内在的驱动力。《黄帝内经》是不是真的是她自己喜欢而选择的,我还在观察中。 在自己读的时候,琪琪的注意力自然就放到书上,还会用手指读(我想这是学校要求的吧),但是有一个地方每次读都会错,我于是发现,即使指读也是不能控制孩子的注意力的。我想,唯有兴趣才能产生专注力和意志力! 读了两段《黄帝内经》之后,我提议粤语吟诵《声律启蒙》,她无可无不可。我是希望用《声律启蒙》的韵律文字来让她感受粤语。确实比之前用粤语吟诵《黄帝内经》好多了,纠正了几个字的发音。
休息的时候,我泡茶喝,问:琪琪,你要和我一起喝茶还是喝白开水。 琪琪:我喝自己带来的水。 我:好的。 我开始泡茶,把茶水注入杯中,拿起来,饮,坐在我对面的琪琪也和我同步拿起自己的水壶,把水倒入盖子里,饮。我们相视而笑。 孩子就是这样模仿成人的吧。
然后就是琪琪自己看书的时间。 再次印证了兴趣产生专注力的论点。上次没看完的那本漫画书,琪琪今天继续看,趴在桌子上,那样的专注,冬天的阳光柔和的照进来,老张在旁边弹琴,琪琪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书里,什么都无法影响她。她一边看书,一边拿起桌上的一包饼干,书里仿佛有磁场吸引住她,她把饼干放入嘴中,眼睛须臾不离开书。那种专注和投入,和刚才读书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如果我们多关注孩子的状态,而少一点关注孩子的具体行为,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纠结和焦虑,孩子就会多一些快乐和宁静。 如果孩子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打破她,把她从那个宁静的世界中拉出来,要她去看我们想要她看的书,要她去做我们希望她去做的事情呢?
老张说,希望正雅能够给孩子一个安静的乐土,给孩子一个休养生息的港湾。 我想起古老师亲子课里大家写“家是什么”的那些话:家是港湾,家是疗伤的地方,家是休息的地方………………
(不过,我看,照这个样子下去,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我这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