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034|回复: 4

文钞就是一部大藏经 -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7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fjblog.cn/user1/395/15493.shtml


朱老居士85岁高龄。来之前师兄介绍,老人家是文钞三编校对编辑之一。有幸相识于苏州灵岩山,当时老人家正在佛学院讲印光法师文钞。

第一件事,请我们进屋拜佛。

天气炎热。围在桌前,朱老请我们吃西瓜。随后亲切地笑谈,自己修得不好,业障现前(身体不太好)。我们是莲友间交流。如果有讲得不当的地方请给他老指出来,互相帮助。这样德高望重、学问广博的老师,如此谦卑自牧,一下子令我不知说什么好。马上报告我只是个初学。老居士讲,我的经验教训也许对你们有帮助,至少你们不用多走弯路。下面略记朱老两个小时中开示的要点:(很惭愧,末学心粗,理解不深、记忆不全,自觉有诸多疏漏。某师兄曾建议带只录音笔,末学觉得以诚敬心聆听更重要。即使所记不多,也会得到点滴实益。)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最初一步要分明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学佛要真为了生死。反复学习文钞菁华录,明了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禅与净等等。只有净土法门可以当生了生脱死、出离六道。正确的发心,会带你到达目的地。

2、两种深信
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讲两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3、两种现象
目前净土学人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悠悠泛泛,一种是信心不足。这两者又互相关联和影响。

4、文钞就是一部大藏经
末学刚学文钞时听讲过文钞是一部小藏经,无所不包,一切问题你都可以到里面找到答案。这次朱老则肯定地讲:文钞就是一部大藏经。为什么这样讲呢?文钞里面有句话就可以说明:“莫讶一称超十地,可知六字括三乘。”印祖通宗通教,专依净土。所以说文钞就是一部大藏经。要息心反复多读。读一两遍就觉得自己明白了,有时反而是一个障碍。不能得少为足。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5、以古为师
没有盖棺定论的不要依止。你们遇到文钞,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要珍惜、珍重啊。

6、净土教理
要学习净土法门的有关教理。从净土五经一论、文钞及净土诸祖师著作里面学习。以文钞为主,其他净宗祖师开示也要学习。特别是文钞中印祖所作莲宗十二祖师赞颂,应再四体味。
佛为什么来这个世间啊?朱老看着我,你说。“佛看众生都是佛,为了来度众生成佛。”朱老点点头。我们冤枉受苦啊。我们的佛性没有增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即开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法义。佛力、法力、众生心力不可思议。一句佛号就是佛果,就是法界。

7、知先与守约
知先务必求往生,守约专事持佛名。”佛法要证。要认真持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样念。淳,一心,不间断。淳就是杂念逐渐减少,正念增强。久而久之,心地淳厚,达一心不乱,还要相继不断。要实修持名啊。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离世了。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为什么用这个“浑”字?不用“皆”字?混同在一起、从古至今这一整块都是短梦啊!只有念佛,越念越香光庄严。你们明天去灵岩山,那里有个香光庄严厅。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8、只有两条路
要珍惜时间,不好好持名,到时随业流转啊。我们实际上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往生,一条去三恶道。

9、是一是二?
真为生死和发菩提心,你说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答:一件。朱老点头。是一件事啊。朱老讲了二者的关系。后来师兄补充了他的理解:口说发菩提心却不想当生了生死的人,是没有真正发起菩提心。末学理解:信愿念佛求往生的人,正是真正落实菩提心者,不是自了汉。

10、十念要怎么念?
朱老这一问,很惭愧我们都没有答得如法。朱老讲了昙鸾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中的渡河喻,并劝我们回去好好读。
末学敬摘于此:
问曰。下辈生中云。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云何名为十念相续。
答曰。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刃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唯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经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一往言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凡夫心犹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频婆娑罗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西倾。倒必随曲。若便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前习不在怀。念何可办。又宜同志五三。共结言要。垂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告别时,朱老送给我们一本其与师兄共同助印的《弥陀要解便蒙钞》。一本朱老所撷《道绰大师安乐集(撷要)》。一本《印光大师言行录》。因后两本书比较轻小,我便放置在便蒙钞上面。朱老亲自调整过来,亲切地告知:经(便蒙钞解经)要放在上面。老人家言谈举止,自然流露着谦敬,体现出遵从印祖遗教的风范。特别是体弱高龄,高温炎热,老人家工整摘录了两页祖师大德的净土法语,令我们每读一句,随即详细讲解,并送与我们永久学习纪念,令人非常非常感动。

愿老人家住世时身体安康,往生时莲开上品。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 16:59 , Processed in 0.0311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