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闲 于 2012-3-8 20:37 编辑
(佛手老师一般每周日晚上7:30在YY语音讲堂运用一二三辩症法解读《伤寒论》原文,频道号:43511818,房间:传承伤寒大厅) 辨症取来一二三,其中相对相互观。
观得大道皆从简,以一惯之妙难言。
字里字外读伤寒,悟字更需加实践。
脉弦起手少阳谈,量减质变阳内陷。
量增浮大三阳攀,太过不及弹指间。
表中表阳太阳宣,里中里最阳明酣。
半阴半阳胸胁满,脏腑相连是秘传。
少阴为病但欲眠,头晕体重困如山。
太阴里阴阴霾添,吐利益甚食难咽。
厥阴半表半里寒,阴阳极郁即欲散。
三阳含离归于乾,三阴为坤内寓坎。
巽震始终牵两边,春温秋凉季节换。
二本三枢六门关,关关机关配关键。
经方本是尹尹献,本经三品可饮餐。
尊从道法秉自然,天人一体境界参。
儒家仁义大如天,医中仲景为圣贤。
一二三辨症法的公式
所谓的一二三辨症法,就是将伤寒论从简从速的去应用于临床,这个辨症法的理论体系,是来源于阴阳学说,这个阴阳学说是惯穿于整个伤寒论,如少阳为一阳,一阳的脉是主弦的,阳明是二阳,二阳的脉是主大的,太阳是主三阳的,其脉是主浮的;厥阴为一阴,其脉也是主弦,少阴是主二阴的,其脉主卫,三阴为太阴,其脉主沉,这均从阴与阳发病的脉症病治之而言的,因为我们知道,伤寒论这部书就是以论脉症病治为主的,是以肌体受邪气后,是邪气调出来的阴与阳的频率,再划分为三个区域,也就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的,如果没有的这个邪气呢?也就无所谓的有了阴与阳出现的频率而言,也就原文所说的:“凡病吐,下,汗,亡津液,阴阳和者,必自愈”是符合临床意义,所以阴与阳的概念是病态中出现的,不是指生理的,我们给他的划分就是一二三的三次频率而已,也就是让我们去捕捉住阴与阳中出现的三次病态中的频率,以测知阴与阳所在的一二三的阴与阳的点位上,这个点位是直指方药的,这就是从简从速成,从实际出发去找这个三次振动的方药,去纠正阴阳恢复新一轮的动态平衡中,也就是论中说的,脉症病治,除此之外,论中是没有理可讲的。
如果要是讲理的话,也就是要拿出内经之理,这个理就是为后世辨症论治的的“论”字去服务的,因为你要有理去论症的,这个理就是我们整个中医体系中出现诸多的辨症法,如三焦辨症法,五行辨症法,卫气营血辨症法,三因辨症法,六经辨症法等,这个“论”冯世伦先生说分析好:“论”者,辨症与论治是要写出你的辨症事宜,给病人看的,病是有问也有答之说的,在古人,是给高官达贵过目而用的。
伤寒论是没有这个必要的,他是直接点出辨症之因与论治之果的,是直观的的病案型的条文,没有辨症的过程,也就是没有讲理的程序,如:“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不汗出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他就是“脉症病治”四个字,但是这个理也必定是要有的,朱良春教授说的:“一个没有理论的医学是不会长久的,也是可悲的”,至理名言也,所以我们总结出来的这个理,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个一二三的脉症病治的理,这个理是固有性的,就是一个公式,沿着阴与阳的二条路线图去捕捉论中的脉症病治,可以说是从桂枝汤始,至到乌梅丸终,这是医圣已经给我们亮了底牌的,只是我们没有被发现而已,这个理的出现是病态性的,不是说生理中的理,也就是上面说的是邪把元阳之气调了出来后,进行三次阴与阳的频率振动而已,如果没有了这个邪气呢?这个三次的频率的振动也不出现,也就无所谓有理了吧?所以刘绍武先生说得更详细了,他老前辈说:“脉症病治的高度统一性,就象是天上飞行的飞机,是乘着航线飞到目的的,当飞机不飞时,这个航线也就无所谓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个理其实就是邪气入侵之后,把阴与阳振动了三次,如果没有这个邪气,阴与阳也就没有必要振动时,也就不会出现“脉症病治”的必要。
所以由于邪气的入侵,我们只需从脉症病治中找出频率的对应点,这个对症点出就出现了与一二三相对应的方症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方症学上),也佐证了我们的伤寒相对论的这一观点。
那我们就在从方症学上看一下这一二三辨症的吧。因为阳是合一分三的概念,也就是阳合则为一阳,分则为三阳,阴也是合则为一阴,分则为三阴。比如桂枝汤法与乌梅丸法吧,桂枝汤法中的,桂枝,生姜的辛温之性,与乌梅丸中的桂枝,干姜等的温热性,均是站在同位数的阳性上吧;桂枝汤法中的芍药与大枣,与乌梅丸中的黄连,黄柏不也是站在同位数的阴性上吗?这就将阴与阳形成了一个抛物线一样,阴与阳各站在抛物线的二边,随着阴与阳的振荡频率的大小而分为一二三的量与质而已,这个质就是阴与阳为质,这个量就是邪气的多少而定。 (编者注:我个人的理解是,阴阳的振荡频率代表一二三的频道,而振幅的大小和强度代表这个量,邪气的多少)
一、桂枝汤的二进位法
其实大家看一下桂枝汤的脉症病治,就会感受到一个病人因为乾坤之气的虚弱,形成了一个桂枝汤的方症学,因为桂枝汤的方症学,就是一个阳气不断的释放过程,也就是说:“头痛,发热,汗出,恶寒而表不解的表阳症。
这个方症局的出现是由于东汉末年的战争频繁,医圣看到的饥饿困顿,这是形受了伤,人们的惊恐又使神也受了伤,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又叫神明之心,因为发热汗出而使阳气释放而不收敛,先损耗离火,所以桂枝汤法进行了首次分裂为桂枝甘草汤法,以追还元阳之气,载还给三阳中的二阳,因为二阳为(胃气),生命之根本,也是坎水之阴的所用之阳;
如果是敛而化热,邪气不退呢?就会闭滞化热,初期阶时是麻黄汤的方症局,发表不及时,这里是为了讨论桂枝汤给于的二进位法,所以麻黄汤的到原文会有交代的,如果说这个紧闭的热邪气深入,耗伤阴液,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热耗阴津,就会出现脚挛急及虚风内动等的症状,桂枝汤法就去辛温之性,存苦平之剂,也就是芍药甘草相配伍后,所潜敛之阳热得以解除,阴液得以滋养,难经曰:“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此桂枝汤法,虽未谈及神的病态,试想营卫中的心,不正是五脏六腑之神吗,精血中的神,不正是水阴中的精吗,均体现了精与神的体用关系的。
此皆是邪气调动了元阳之气出于表阳,如果是释而不收呢?敛而不释呢?这均是为桂枝汤法增减而展开了二进位法的宏观思路。所以说桂枝汤法,调营卫是小局,调和阴阳是大局,桂枝汤法是顺从的“脉症病治”的路线图时,展开了三阴与三阳的无限离合性时,就是以原文作空间结构的。
这种调和法则是:也是一分为二的,桂枝随阳之性,芍药随阴之性,阴分三,阳分分三。当阳病处在三阳中的太阳时,三阳是主开的,以开为目的,你不一定要用麻桂剂,荆防羌独之剂均是可以的;病处在三阳中的二阳时,以通降为目的,以清凉法为手段,三承气汤及大小柴胡,大小陷胸汤,麻仁丸均是可以的;当病在三阳中的一阳时,以枢和为目的,以枢转透发为手段,四逆散、大小柴胡汤、逍遥丸、柴胡舒肝散、一贯煎均是可以的。
病在三阴中的太阴时,以温开为目的,以去散寒湿为手段,如理中汤,四逆辈;当病在三阴中的二阴时,以枢和元阳为目的,以温补为手段,如真武汤,附子汤等;当病在三阴中的一阴时,以和敛为目的,以调寒热虚实为手段,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这些方法(手段)均是为目的所服务的。
这就是桂枝汤法在二进位中的具体实施中,是随着病态的发展而出现在一二三的阴与阳的频率时,去捕捉相对应点上的方症学,所以诸方症学,也就是诸方症法,这个法也就秉赋了宏观性。
二、是谁撬动了伤寒论的机缘呢
伤寒论高度统一的思想性境界确实是高处不胜寒,历代的医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这个高难度,那么又是谁撬动了论中的机缘呢?这就是四个字“脉症病治”因为这四个字是病态中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的“脉症病治”,是实践的应运而已,也就是说按此四字的治疗过程的病案记载而已,如果是没有这四个字,也就无所谓有症组成的病,也就没有后来了治疗方症学了,所以只有出现了“脉症病治”时,才是邪气调动了元阳之气之后,形成了阴与阳的频率后,再将阴阳细分为阳为三,阴为三的概念的。
那又是什么能开辟论中的高度统一性,和无限的离合性呢?这就要回到阴与阳的概念上的,阴与阳既然是合一分三的,那么这个三阴与三阳在病态中处于三阳中的太阳时,这就出现了桂枝汤方症,这个桂枝汤的方症,虽然是治疗太阳的中风症,但是是可以总调阴与阳的,因为桂枝之阳性,辛温秉阳,是以阳能温馨摄阴,是辛温的桂枝温开了三阴与三阳的开机,因为开而能收摄,使阴阳处于动态中,温摄了三阳中的津血之液,再还给了离火,使火从虚化,三阳复位后,还于乾阳,只有当邪气加临时,三阳因为应邪气的调动而再进行三次的频率振动,这个频率的振动归于“脉症病治”的范围。
芍药是苦平,是归阴性的,能开通三阴诸有形之气后,以纳阳归宅(位),使坤处于静极而生三阴中的坎卦,在芍药的固摄下,阳气归藏于水阴之中,精血之躯,乃得以温暧,也是芍药苦平收敛了三阴三阳的开机,因为合而后出,使阴阳处于动态中以应邪气所带来的频率振动,这个振荡的频率就是:“脉症病治”的信息。
所以清代著名大医学家陈修园曰:桂枝得生姜甘草,则总和一身之阳,芍药得大枣甘草则总和一身之阴,即是此理。
从以上可知,是桂枝汤的机缘启动了阴与阳的运动图象,使阳随桂枝而加温,以开启了三阳之乾象,以配天运,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在而上卫外者是也,也是藏德不止的表现,气出其中以布诸阳,内经曰:“天气清净光明者,藏德不止,故不下,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孔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不表则????,”,这就在说日与月,昼与夜,均是秉承于天的空间结构所支配着的。
芍药呢?启动了三阴的坤象以配地,地阴者,也是万能的,亦是藏德不止的,论中有“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主,无所复传”之说,也就是说诸气秉得胃气则愈,如厥阴篇中的:“伤寒热少厥卫,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逐血”,你看他的病情的转归是热除,欲得食,不正是秉土之象吗?如少阳的默默不欲食,厥阴的饥不欲食,均是不得秉承二阳之气(也就是坤土)之气机,又是比如我们在土地洒什么种子,就会结出果来,这也是归内经所曰:“精阴者,藏极而起,化生阳气卫外而为固”是也。
当阴与阳顺着桂枝汤法的路线图循行时,阳随乾化为三阳,内藏离火,阴随坤化为三阴,内藏坎水,阴与阳的平衡相对后,再随着邪气振动着三阳与三阴的频率,这个频率的大小,使阴与阳随着邪气,再进行施张时,形成合一分三之象的,就是顺从这个阴与阳的路线图的不断延伸就形成了传世不朽的巨著《伤寒论》。
这也就是说明了阴与阳者,出于乾坤之象,化为三阳与三阴之气后,形成了坎离之用,这个用就是正与邪气的相搏点,也是元阳之气所处的关健点。
如果当病态危及生命的时刻,就会出炙甘草汤与四逆辈的方症学时,就是以为着所用的坎离之气,有脱离乾坤之象,阴与阳就会有亡失之险,使用炙甘草汤与四逆辈时,可以使坎离之气归位复宅于乾坤,以留住生命,这也就是说三阴与三阳出于乾坤,化为坎离之用,最终还原于乾坤,就形成了伤寒论的高度整体统一思想。也就是还原法。
三、伤寒论中的线索
伤寒论的线索,也就是内外之邪气的加临后(内经上叫主客,是客调动了主),也就是邪气调动了人体所藏的元阳之气,出于三阴与三阳之中与邪气相搏时出现的频率振动后,出现的三阴与三阳的“脉症病治”,再将阴与阳进行三次的分离,如表阳症,表阴症,里阳症,里阴症,半表半里的阳症,半表半里的阴症,是以阴阳惯穿于八纲之中,这个阴与阳就是在病态中出现的。
另一条线索是桂枝汤法的起手所决定的,阴与阳与桂与芍有同求相属性的规律所定型的,桂枝秉阳时,症也就处于阳性的阶段,桂枝助于元阳之气的温煦,迫使邪气内透外达,当与炙甘草配合时,桂枝之阳,正元之阳,把三阳调旺而盛大时,得生姜大枣之中枢,使处于盛大之阳以得营卫之周济,使正汗止,邪汗驱。
芍药秉阴时,症也就处于阴性阶段,芍药助于元阴之气的滋养,迫使邪气内透于外达,当与炙甘草配伍时,芍药之阴,正元之阴,把三阴调旺而盛大时,亦是得生姜,大枣之中枢之气,使盛大之阴,以得营卫之周济而处于正气敛,邪气去状态。
从桂枝汤中是可以看到整个阴与阳病,与药性中的阴与阳性亦是同“脉症病治”同步进行的离合(分裂的),
提供的线索就是邪气的频率需要阴与阳的再次分裂后的相应过程,引领论中的不但的深入,当桂枝汤阳性不但的减弱时,病会递增到三阴中的四逆汤方症学中;当芍药的阴性不但的增量时,就是递增给了三阳中的胃家实之方症学。
论中是可以以方测症,以症测方的,只是我们将其打上了阴与阳的烙印而已,我们顺着阴与阳的二个路线图进行思考时,测知论中的宏观性,无不是在随着阴与阳的属性而进行着无限的展开与深入,引领我们去发现脉,症,病,治的阴与阳的属性,这个线索也就形成了一个抛物线,把脉症病治定在阴与阳的一二三上而已。
第一讲,讲了一二三辨症法的总纲,也就是让我们了解一二三辨症法的意义与目的,这个意义就是来源的于伤寒论的原文作支持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同时从简从速的在一二三的辨症法中找到病位,病性及方症学的对应点,所以这个一二三辨症法,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病人的表现是我们给他打上了阴与阳的烙印,使们不要站在自已主观意思上去意测及推断,(“意测”就是拿自已的主意去猜测病人的症状,“推断”就是拿很多辨症法去分折推理这个病的症状,均是将辨症法推向复杂化),所以是病人的脉症说了算,我们通常用的剂量,也是病人说了算,为何呢?我们的治疗就是根椐病情而定的。
这个辨症法中是不含诸辨症法,如六经辨症,脏腑辨症,气血辨症法,三焦辨症法,卫气营血辨症法,三因辨症法等,比如:就拿来伤寒论本身也说,其学说也是很多的,如气化学说,标本学说,空间学说,运气学说等,我们这里强调,一二三辨症法,并不是不要以上的辨症法,而是辨症法的浓缩,也就是提取其精华,更加的接近实战。
那么请问如何去理解一二三辨症法呢?大纲上已作了交代,阴与阳是合一分三的,以后在原文上会更加的体现出来的,当我们在临床时,病人的脉象是一阳的脉时,脉是弦象的,弦秉胃气乃和,是不病的象,那如何知道这个一阳受邪气了呢?他的三部的脉均是弦的(如论中的阴阳脉俱紧),说明了一阳中的少阳为病,脉亦是阴阳俱弦的,少阳是主阳枢的,阳不枢机,那么郁滞在一阳的火热不能透发,我们就给他定位在一阳中的少阳,定性是一阳的阳枢受滞,火热内郁,在论中为半表半里的阳症,主症就是柴胡汤类的方症学,那么此脉弦也是指病在少阳时,也是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
这个弦脉是指阳性的,他续继发展呢?向二阳中的大脉,三阳中的浮脉,所以从弦大浮的脉象时,论中也是有原文支持的呀,如阳明篇中的:“阳明病,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得通”,这一条就是指三阳同时了邪气。
你不能就说浮脉就是太阳病了吧,所以这个浮与大脉与弦脉一样的,在其本病的范围中,也是具有普遍性对临床起着指导意义,这个浮脉只是指示了病在表阳症而已,但不是太阳病,这个大脉只是指示了病在二阳而已,但不是阳明病,如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说的:“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如果弦脉向阴的方向发展呢?弦的象就会减弱时,弦脉就是名词,减弱就是动词,金匮要略上说的是弦则为减,这个减就是弦脉变弱了,弦细则病在一阴,弦卫病在二阴,弦沉病在三阴,当阴盛极时呢?就是格阳,戴阳,拒阳,浮阳了。所以当脉浮而无力时呢?虚阳外浮了,这时的浮脉呢?是浮而极了,也就量变到了质变,所以李频湖脉学说的:“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大家看看,脉并不复杂吧,阳三与阴三而已,各因为极而量变到质变而已,均是在本病脉的基础上能求得的,我赞成中医的博大与精深,但也不能是没有边际吧!中医是取象的,是宏观的,这是其本身的学术范围所决定,你总不能拿来细胞学来衡量中医吧,那是显微镜下的医学,是另一门学科的,我们中医取的就是象,是象带来的阴与阳的宏观信息后,你把这个宏观细分为六个区域,刘绍武教授说称为六症,胡希恕先生称为表阳症,表阴症,里阳症,里阴症,半表半里的阳症,半表半里的阴症。
也就是临床所产生的六个病种,是随着阴与阳的波动的频率而定位,定性,定方症学,找出“脉症病治”的一二三次的振频频率的太过与不及,以及阴与阳相对方的强弱,再以测预后,过到即病防变,未病防病,即病防变的极积态度。
如太阳相对着太阴,我们治疗就有预后性,不使邪气内转,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扭转截断法,是符合临床实际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