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禅音

南师:非常稳当的禅浄双修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2-3-7 22:01 编辑

張尚德老师《禪門語錄》-《念佛精要》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至达摩书院网站查看原文或看原书




一、念佛即是信佛、依佛、歸到佛。

二、念佛必須堅信佛。釋迦牟尼佛說:小草、微塵中都有億萬佛,所以念的雖然是阿彌陀佛,實際上是與一切佛合而為一的,這稱作感應道交。

三、淨土法門的念阿彌陀佛,是在助我們往生淨土,上品往生要有誠敬心、深心、迴向心;
      下品往生,在臨終時,一念清清明明,貼住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淨土,這也就是一念迴機,便成本得。

四、雖說淨土,實際上淨土是超時間與空間的,也就是說心淨即淨土。

五、念佛即入念、淨念(阿彌陀佛)不斷,即心法之正法。

六、念的是阿彌陀佛,空的是自性彌陀。

七、因為空的是自性彌陀,所以淨念也空。

八、既然本來淨土,本來淨念也空,進入淨念,貼住一切空,又超越淨念,超越空,這就是禪,達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一念超空,超空一念。

九、密是由生起次第入有,從而入光明定,最後又契空,且盡虛空、遍法界。念佛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淨土五經》,無一不為密。

十、在《淨土五經》中,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祂是悟道的《楞嚴經》中之二十五圓通第二十四位,入禪先要悟道,真念佛者就是悟,真悟者必念佛,
      所以禪必契佛,念佛必能入禪也。

十一、因此,禪、淨、密是一而三,三而一的。

十二、音是質,聲是量,淨音與淨聲是由無相之常寂光起用,這是由實悟與真修兩者達成的。

  -------------------------------------------------------------------------                        

张尚德老师《修楞嚴咒的道理》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或于达摩书院网站查阅



。。。
音聲無數、無量、無限,這是從它的量上來講;它的產生呢?來也無影,去也無蹤,不知道那裡來的,也不知道那裡去了。這音聲的本身,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正說明了金剛經的道理,金剛經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謂之如來。」這個音聲,根本不知道來源,你說我這個聲音是從喉嚨來的,但沒有我肉體的存在就沒有音聲;而有我肉體的存在,如果沒有這個教室、地球的存在,也不會有我這個音聲。音聲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因為它是無限的,因此它所表現的力量也就無限。所以佛法講「佛法不可思議,眾生的業力也不可思議。」

音聲的業力,音聲所造成的正面與反面的力量,兩者的不可思議是同樣的。

。。。

楞嚴咒是怎樣透過音聲的結構來做表現呢?它可以說是無限音聲變化的總合。如果概括的講,一切的存在,它有三方面:我們假定中間是零(空),往右走是正,往左走是負的。零或空的本身是生命的歸元,我們生命本來清淨、自足和具有無限力量的「那個」,一直是本來歸元的。比擬的說,我們本來一直是在立體生命十字架的中央,這個「中央」是「零」是「空」,如果我們起用時歸到善法,他便一直與零相應,若是陷在惡法上,它便與煩惱相應了。空或零的延伸,便是盡 虛空、法界,楞嚴咒的音聲,它往右走時給了我們一個限定,會走到最後三百六十度,也就是陽的極致。

。。。

右邊「+」代表陽電,左邊「-」代表陰電;右邊陽性,左邊陰性,宇宙的一切都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我們人的本身(空—零)非陰非陽,我們這個生命本身的解脫,我們這個生命本身的自在,我們這個生命本身的無事,它原不在陰陽中,也就是說不在陰中,也不在陽中。往右走、往上走屬於陽性(生命的本身是立體的,這是一個平面圖,實際上它是立體的)。音聲的表現,不僅是平面的,而且是立體的;不僅是立體的,而且是圓的;因為圓才能三百六十度轉,因為三百六十度轉,所以盡虛空、法界。楞嚴咒它的質的表現,在陽的這方面來講,有三百六十度,陰的這方面,也有三百六十度;一轉呢,「碰」的一下,整個三百六十度,從陽轉到陰,從陰轉到陽。甚至在極微的時隙中,陰與陽互轉的三百六十度會因時隙的消失,而達到非陰非陽,這時便氣住脈停,便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三、擁有一切

楞嚴咒整個就是這樣表現的,所以在你還不懂,或念不出來的時候,它會怎麼樣呢?它會產生熱,它會產生陰與陽的三百六十度,不斷的互相相挫,這陰電與陽電會熱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最後,你念得很熟,陰也把它轉化了,陽也把它轉化了,你自己歸到那個非陰非陽裡,絕對的和楞嚴咒的本身合而為一,就跟諸佛菩薩,跟你自己合而為一了------徹底的自在,徹底的解脫------這效果出來了。楞嚴咒是這麼樣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表現,它是透過音質的轉變,所以把這個技巧抓住了,很快就可以進入楞嚴咒,那你生生世世就夠了;也就是說,你會很快就如釋迦牟尼佛對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有楞嚴咒就擁有一切。
。。。
音聲和我們這個存在,是地、水、火、風構成的,地就是骨頭,水是種種液體,火就是動能,風就是呼吸。

我們在念楞嚴咒的時候,實際上是地、水、火、風在念。


這個道理你要自己去參、去證。是我們這個骨頭、血液、呼吸,還有動能、生命的熱能,


另外加上空、識在念楞嚴咒。

這咒子,有的人念得好,有的人念得不好,有的人比較念得好,有的人比較念得不好,有的人絕對念得好。那絕對念得好的,就是跟諸佛菩薩合在一起,是地、水、火、風、識在念啊!

怎樣才叫做念得好呢?當然是平衡,把地、水、火、風平衡起來。那最大的平衡是什麼呢?無論地也好,水也好,火也好,風也好,不管那一種,你只要在陰、在陽中就不平衡。這是楞嚴咒也是一切佛法的大秘密。你只要在陰中、在陽中就不平衡。所以楞嚴咒它是絕對的陰,絕對的陽,不斷的轉換;它透過音質,透過三百六十度的陽,透過三百六十度的陰,就像以前的紡織機,左來右去,不斷的轉換,陽--陰,陰--陽。它轉換的最後,化掉陰,化掉陽,讓你歸到非陰非陽,楞嚴咒就是這麼大的秘密。最後地、水、火、風讓位了,完全歸到非陰非陽,所以觀音法門一開頭就講「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陰與陽完全讓位,陰與陽讓位後再歸元。楞嚴咒就是這樣修的。
  
      釋迦牟尼佛說:
  有楞嚴咒就擁有一切!
  因為楞嚴咒是超越分析與綜合的!
 
  原載《人文精華》第二期 一九九三年八月
发表于 2012-3-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2-3-7 22:05 编辑

《静坐散记》张尚德老师讲述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学佛有两件非常重要,也很难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你真的相信因果,一切就好办了。


因果只有三方面,就是善、恶和无记。你相信因果,生生世世立即在善业中,问题立即解决。善的本身就是问题的解决,善的本身不仅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始点与过程,更是一个目的,也是一种结果,而且是轮回性、周转性的;是点的也是面的,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

实在说来,很少人能够当下或立即真的相信因果。



第二件就是:你真的相信念佛一定能够归到佛。

念佛即归佛,在《楞严经》里讲二十五位圆通,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加一个“圆通”,
圆就是圆满,圆满的完成了,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不需要增加一点也不能减少一点,叫做“圆”。
“通”就是四通八达,就是没有阻挡。

所以念佛不但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而且能解决得一无缺陷,四通八达的完全解决了。

不仅如此,祂叫做大势至菩萨,什么叫“大势至”?“大”就是大、了不起,“势至”就是一种力量,
大的不得了的一种力量,帮助我们人生解决问题大的不得了的一种力量,叫做

念佛


念佛圆通章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

净念相继”。
        

念佛,念是依靠、回到、归到的意思。

我们绝对的依靠佛、绝对的回到佛,毫不迟疑、毫不打折扣的依靠佛、回到佛的世界、回到祂的家园、回到祂的故乡

那么是一个怎样的家园?一种什么样的故乡呢?答案是:

       “真正的、绝对的真善美的一种世界;绝对欢乐、绝对平静、绝对无事的一种世界;绝对高贵、绝对满足、绝对再不需要什么的一种世界。”


你相信了这种世界,你要回到这种世界,而且你非回到不可。

你要一心一意的,日以继夜的都要回到那边去。


你什么都可以牺牲,什么都可以舍掉,


唯一不要舍掉的,就是你要归到这个世界里面,这个

叫做

念佛

叫做


净念相继
发表于 2012-3-8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2-3-8 14:39 编辑

南师《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从闻思修来学习佛法


大家都知道,在佛教中深入民间普遍流传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摘录自经中之王的「法华经」;而楞严经和华严经里头,也都载有观音菩萨修行的方法。其中楞严经的观音修法究竟如何?许多人都马马虎虎,随便翻过,不大留意。现在特地抽印出来给大家参考,一起研读一下。首先看看经文: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一段经文,是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向本师释迦佛及与大众报告修行经过。他说他最初学佛的老师叫观世音佛,他就在观世音佛那里,发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观世音佛教他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从三个步骤「闻、思、修」来学习佛法。

先听闻佛法,然后研究经典,思维其理,再依法奉行修持,

如此才能顺利进入观音法门修持的功夫境界。

我们究竟依什么来学佛修道呢?还不是靠眼睛、耳朵、嘴巴以及脑子思想。但是一般人光靠脑子思想,往往摸不着边际,不太灵光;嘴巴更有缺点,只晓得吃,又爱骂人,挑拨是非;鼻子两个孔吸气又出气,出去又进来,很麻烦;眼睛但看前面,顾不着后边。只有耳朵功用能听上下十方一切音声,左右内外都不阻碍,最为圆满。譬如现在我讲话诸位听到,同时轻微的冷气机声也听到,有人咳嗽一下也听到,乃至外头车来车往的阵阵噪音都会在听觉范围之内,耳朵灵光得不得了,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修行工具,因此以耳根来反闻自身的念佛之声,实是一大奥妙。


并且,在中医上讲「耳通气海」,这点老年朋友和女性朋友要注意了。现代一些女孩子,年纪轻轻,什么毛病都有,头昏脑胀,肩酸腿软,往往是「气虚」之故。

女人之患在「血多气弱」,男人之患在「气多血弱」,耳朵观想念佛声音,由于「耳通气海」,可使气机充实,健康长寿,却病延年。尤其老年人耳朵闷住了,听不见,正好念「佛」观「音」而修,慢慢的功夫上路了,必能恢复年青时敏锐的听觉。




入法性之流  心念空寂


以耳根听自己念佛声音的观音法门,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而且易于得止得定。当然修观音法门也可听外界大自然的各种音声,

但还是以听自己的念佛声为最佳。

不管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

「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字一字念得清清楚楚,


不宜求快

最好是用金刚念诵法,一口气一口气地念(念咒亦同),气的长短与音调因个人身心状况和习惯而异,


轻松自然为原则,避免勉强搞得气急败坏。


般人念佛都是粗浅地在喉咙间嘶叫


没有让气自然沉至喉咙以下


同时也将心沉下来


念佛如果心浮气躁,那就不对。那样念法,声在喉间,越念气就越粗越大,根本是吼不是念,名为念观世音,其实有如在骂观世音。

真正念佛应充满了亲切诚恳的归属感内敛含蓄,有如投靠在诸佛菩萨的怀抱里,或者将诸佛菩萨捧在心坎里。


念时嘴门微张,嘴唇不动,只舌头动,牙齿轻动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气别窜出来,沉至丹田,一口气「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苦萨、南无……」地接下去,等到要转气时,嘴巴闭著,不要呼吸,让气自然充满胸肺,顺心沉淀下来。嘴里微声,心里在念,不管开口念闭口念,大声小声,躺著坐著,

皆将注意力轻轻放在心窝子胸口处

不宜在脑子里念,否则容易睡不著。


如此,你边念,心中宁静安详,同时耳朵用心回转来听自己的念佛声「南─无─观─世─音─菩─萨」,一个字一个字听得清清楚楚。此时,如果中间有其他杂念妄想来,你不要管,不要担心。

妄想再多都无所谓,它并未阻碍你念佛的正念

这有如蜡烛的光明和黑烟一样,佛号等于光明,妄想则是周遭的黑烟。黑烟尽管冒,只要佛号不停,即是光明不灭,二者彼此无碍。又如挖井,把泥巴挖出来成一深坑是念佛,挖掘中途难免有些碎泥剥落是妄想,碎泥剥落,没有关系,主要在于不断挖掘,越挖越深,井自然成。

以上所谈的修持方式,便是观音法门的「初于闻中」,然后「入流亡所」,这样念久了,也许一日、或一月,乃至一年,也许两年三年,乃至八年十年,不知那一天,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有如接上了宇宙能源的总开关,一下入到自己自性清净之流。你们有人做气功学长生不老,练到百脉顺畅,气机归元,也是一种「入流」。但佛经之「入流」为入法性之流,初步回归到法界本体。

心念空灵,杂想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什么念头皆不起,清清净净,有如楞住了一样,但非昏沉冥顽,而是清明通达,无客观之境,这是

「亡所」的初步境象


其实,我们修观音法门,闹市中的咖啡馆、音乐厅,是一种极佳的场所。到那里去,不要听音乐,只听声音,身心放下,听听听,无所谓曲调音色之美不美,或者歌声之断断续续,不要多久,人就「咚」地宁静下来。像我们年轻时,一些学佛朋友在一起用功,有时兴来说,嘿!大家修观音法门去。干什么呢?──看戏。戏园子里,台上「咚咚咚」锣鼓敲得紧,人影幢幢;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声嘈杂,四面八方空气鼓荡。你一边自净其意。一边眼晴望著台上,以看非看,只是倾听,没一会儿,整个人顿时静谧下来,外界再怎么热闹吵杂,毫不妨碍,不觉周遭有任何人存在,舒服极了。
一真法界  寂然现前
此是观音法门之第一步,还得再进一步修去,更上层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5 00:30 , Processed in 0.03278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