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571|回复: 8

观心略说 (光明心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为道日损——放下你的头脑

平常的课程,是从“为学日益”这个角度来讲的,目的在于增长大家对传统文化方面的学养,丰富这方面的见识。纵观当今社会,具有文化属性的中国人是越来越少了。由于文化的断层,作为中国人,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没有中国人独特的修养、气质、人格精神,没有中国人的生存艺术与生活意境。中国人看不懂老祖宗的书,不了解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自己民族的文化,这算什么中国人呢?活得越来越肤浅,精神越来越空虚,心灵越来越迷茫。所以,静园讲堂就是在这个大的现状上,系列开讲传统文化领域的内容。

而我们星期天的讲授内容,却是以“为道日损”的特点来展开的,是要把我们所学的东西放下。把头脑清理干净,目的是超越知识的局限,去体道、悟道。就如儒家所说的“君子务本”,从“本”上去探究。

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你拥有任何知识、观念、理论,就同时被它所局限和占有。任何你所拥有的东西都在束缚和控制着你。这一点要好好的去领会,要领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是不是这样?从生理的体验来说,吃饱了,你的胃就被占据了,更美味的东西端上来,你也吃进不去了,就是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一切领域、层面都是一样的。你是唯物主义者,就不可能同时是唯心主义者,因为你的头脑被唯物主义的思想占有局限了;你是基督徒,就不可能同时是佛教徒,因为你被占据了。

家庭、爱情多美好呀,可是你有了家庭,晚上十一点必须回家,呵呵呵,当然,你会说这是责任,同时也是束缚啊!就像郭博士,每天到了点必须回家报到(众笑)。

所以我们拥有什么,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我们同时就被什么东西所束缚所局限。而恰好,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物质上的、思想上的等等,在享受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也一直被它们所局限、所制约着呢?

那么我们可不可能超越思想种种的束缚,达于真正自由的心灵之境呢?
所有的宗教、哲学讲的就是这个,都在探讨生命的解脱、超越、觉醒。我们有没有思考:解脱什么东西呢?超越什么东西呢?

我们要了解,解脱的反面是束缚。那么,是什么东西束缚着我们?超越的背后是局限或牵制。是什么在局限或牵制着我们?觉醒的反面就是沉睡、迷失,那么我们沉睡在哪里?迷失在哪里?因为迷失,才需要觉醒,因为束缚才需要解脱,因为局限才需要超越。很多人都在谈这些振奋人心的名词,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思考过它的涵义?
今天,我们把前面讲了二个多月的禅修的内容,再从体系化的角度,做一个脉络上的清理。

本来星期天的课程,我们是重在实践,重在实修。为什么要花这么大气力讲这些道理、理论?就是因为现代人学道,信力不够,什么东西都要去评判、分别、检视一番,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不明白道理,我们很难放下身心真正去实践,这是现代人学禅、学解脱之道所面临的问题。今天的内容就好像是洗涤剂,除垢剂,一旦清洗干净了,尘垢和洗涤剂一齐清空掉。

古人的脑子不象现在人这么乱,因为不像现代社会的诱惑多,他的信力比较强,你给他一个法门,三言两语,他就信了,信了他就踏踏实实的去实践,去落实,所以成就的多呀。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你们看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心呀,却越来越烦恼、苦闷,我们心灵的愉悦、快乐、享受没有跟我们的物质条件成正比,甚至从现实经验上看,成反比。

我这么讲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看社会几个流行现象:心理医生多了,律师多了,医院多了,对不对?因为心理病人多了,所以心理医生才多啊!因为社会人心混乱了,所以律师才多啊!我们再听一听这个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几乎所有的音乐都是哀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音乐都是爱情。歌曲、音乐就是时代人心的声音啊!当我们不断的在咏唱某一个主题的时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特别缺乏这个东西。而且这个爱情歌曲里头那种孤独、哀怨,那个可怜兮兮,象个爱情乞丐的意境,表现出这个时代人心的一种颓废,一种失落,迷失,一种苦闷。人们内心的孤独在这个时代真是无以复加呀!

再比如,你到书店去看看,什么书最流行,最上排行榜,更多的人都在看什么书?玄怪小说,情爱小说,盗墓小说,功利的成功学、管理学,灰色黑色的纪实小说等等,甚至80后的孩子们的作品都被社会追捧得不得了,这些现象都暴露出这个时代人们心灵和文化方面空虚、肤浅、功利、颓废的状态。 由此看来,静园国学讲堂星期天这个课程,我以为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讲观照法门,到今天算是第一个阶段的小结。我之所以想把二个多月来讲述的观照法门做个理论化、体系化的疏理,不仅仅是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自身能够受益,我还特别希望,当然也是你们自己表现出来的一种愿望,就是今后能够把这些道理、方法传达出去,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和范围之内,教化、影响一方,所以在此给大家拈出一个理路出来。


(二)  依“观心法门”来了解生命的真相

我们活了几十年,其实对自己的人生并不了解。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我的?我是谁?我的人生生方向在哪里?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都会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困扰内心的问题。
我们星期天的课程的重点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个上面,在道上面——怎么样能够解决生命的这些遗憾、问题、困惑。这是我们的主旨,也是我们的缘起。因此不是一般的小课题,不是一般的小知识、小学问,是试图解决整个生命根本问题的学问,古人叫作道。
各家各派的学问,它的宗旨都是这个。儒家讲“明明德”;道家讲“见道”、“见独”;佛家讲“明心见性”;西方的哲学讲认识自我、生命的本体、我是谁等等这样一些最根本的生命问题。这都是我们星期天的课程宗旨所在。

我们重点是依观照法门来修持。什么叫观照法门呢,就是古人所说的“观心”。这其中有深浅二个程度的修持入门。深一点的观心功夫,就是你往那里一坐,然后呢?心里在想什么你“知道”,身体在感受什么你也“知道”,就保持这个“知道”,不管身、心的一切感受,只是保持那个“知道”。浅一点的,对现代人心散乱的特点,要安住于那个“知道”,是很困难的,所以,先去观照身、心的感受,用那个“知道”去观照——不加判断地去“看”。

观照法门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超越头脑的制约,解脱思想的束缚。那么我们谈到解脱,谈到觉醒,谈到超越,是什么束缚着我们——思想——也就是过去的经验、记忆。谈到觉醒,觉醒的背面就是沉睡或迷失,晚上我们都睡在床上,白天我们都睡在我们的观念、记忆、思想、理论、理解、判断、知识、学问、性格、信仰之中。

我们为什么要超越思想,超越头脑,我们有一堂“生命的自我认知”的课程,已经讲过了思想和头脑的特性、本质——局限性、被动性、陈旧性、积累性、主控性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再讲了,这一讲又是一大堂课。

今天主要是把观照法门的体系捋清楚,让大家心理明白,按照这样一个理路来修持。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我们的目的、目标就是超越头脑,超越思想,解脱思想的束缚。

(三)如何观心

第二个呢?就是方法。观照法门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法门。人的认知功能都是向外去了解,向外去思考。那么观照呢,它是要求我们向内去了解自己。很简单,你坐在那里,当然辅助上一个外在的形式——静坐。其实,在平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行世处事,时时刻刻都要观照。怎么样观照呢?“无拣择的看”。在此,给大家讲了两个口决,一个是“成为思虑的观看者”。随便你想,没关系,你只是“看着”自己在想什么就行了。还有一个是,“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这讲的是经验,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你往那里一坐自然的就是这个样子,你即便是傻瓜,你即便没文化也是这个样子——往那里一坐,心中思虑纷飞,身上酸麻胀痛、寒凉温热都来了。好了,你怎么知道你在想呀,你怎么知道你在想这个想那个呀,你怎么知道你的腰疼痛腿疼呀,脑袋昏昏沉沉呀,你怎么知道的呀,谁告诉你的呀。因为你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啊,那个“知道”就对了。用那个“知道”看着身心的这些感受、想法,就好了,但不要跟着这些感受想法跑掉就好了。

我们这个观照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打坐的时候,身体有各种感觉、反应,心理有各种各样的思虑活动,同时还有一个东西: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心理的各促思虑,就保持这个清清楚楚的“知道”,这就是观照法门。这里面有一点要求,就是不加拣择地觉察,也就是你对待身心的这些情况,不要依主观经验去投影,去判断、评判、推理、研究、联想、猜测、理解等等,不用这些东西。只是“知道”,保持单纯的“知道”。

一个人几十年的习惯都是不断的向外去了解,向外去分析、判断、理解、研究的,那个惯性太强大了,现在要把注意力收回来,向内看,看自己的思想,了解自己,观察自己,要逆着你这个惯性来。古人把这种修炼的过程叫作“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把那个很熟悉的向外的惯性要慢慢的淡化;把那个很生疏的向内观照的习惯慢慢建立起来。先要建立起这个“向内”观照的模式来,并且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练习观照。 这是第一,目的;第二,方法;

四)破中显立的“观心法门”

第三,这个方法的特点在哪里呢?就是破中显立。它不给你一个正面的道理,比如说真心本性、佛性、开悟等等,它并不是告诉你什么是真心本性,它只是让你把不属于真心本性的东西让你放下,把假的“我”放下,放到最后,剩下放不了的,剩到最后的就是真心本性了。这就是破中显立。

比方说,我**了,1000、3000和5000,你猜我赚了多少?你猜,1000块钱?不对。5000块钱,不对?剩下就3000了嘛。把那个不是的去掉,剩下的就是那个是的。这也是“为道日损”的一个重要的特质所在。

几十年的人生,大家都在说“我”、“我”、“我”。那到底究竟什么是“我”呀?你以什么东西为“我”呀?我是谁呀?你们都会说,我就是这个身体,还有这个思想、性格、观念、理论、性格、信仰、立场等等。那么好,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经验,身体有各种感受,心里有各种活动,还有一个东西,清清楚楚的“知道”身体的各种感受、心理的各处情绪活动的那个“知道者”。

你说身体是我,心也是我,那么,那个观照着身、心二者的活动的那个“观照者”又是谁呢?

当我在观照身体的感受,心里的感受时,发现还有一个见证者,还有一个觉察者,还有一个观照者,我们姑且给它起这个名字啊,当然,你还可以叫它真我呀、禅呀、本我呀、灵性呀等等,名字不重要。通过观照,让我们体验到身、心——以前我们执着的“我”,现在却都不是“我”,还有一个“观看”着身心的那个。就这样的破,破除我们一直所执著的那个身、心的那个“我”,剩下的,破不掉的,就是真的啦!就是是古人所说的“去其本无,即吾固有”,“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可还者,非汝而而谁?”。

所以我们先把那个外来的,后来附加上的东西破掉,这个破掉并不是把它给否定,把它给抛弃,而是不再认同它,不被它所迷惑。那么本来的真实的东西就慢慢的显现出来了。这是我们讲这个观照法门的这个特点,在破中显立。

(五)观心法门的解脱原理

第四,观照法门的原理何在呢?就是了解,也可以叫洞察;然后是超越,也可以叫剥离;最后是转化。以前我们不断的去了解外在的世界,认识外在的世界,现在我们通过观照法门把一直向外了解、关注的心收回来,把所有的觉察能力,感官功能都收回来,向内观照,了解我们的头脑和思想,也就是了解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我”、“我”、“我”。观照法门,初步是起到这个了解的作用,了解以前所执着的这个“我”不是真实的,它只是一堆过去经验记忆的积累而已,或者说,它只是一堆工具而己。
然后呢,就是超越。其实了解的过程就包涵了超越,观照的过程就是超越。身、心的“我”被觉察到是不真实的,被观照到,就意味着“观照者”跟这个身、心的“我”是二元的,是二个,对不对?一个观照者,一个被观照的对象。

最后,了解、超越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转化。我们的这个头脑呀思想呀记忆呀,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但是,这个工具一直在作主,在操控着我们的人生。
我们讲“空”,不是说要否定你的头脑,让你成为一个大脑失忆的患者,而是说不受它的束缚和控制,最后让头脑还原其本来的属性——工具。让头脑成为工具,让我们的知识、观念成为工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头脑、观念像主人一样,一直控制着我们的生命。

转化的意思就是说,我更能够善巧的运用我的头脑这样一个工具,我的知识、观念、经验、学识这样一些工具。而不再受经验的控制和主宰。
其实,了解,超越,转化,三个方面就是一个方面,观照的当下,你就不属于头脑,你也更清楚地看到头脑的虚幻性,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的了解才啰哩啰嗦说这么多。
  
(六)修持观心法门的障碍

第五,修持观照法门过程中的障碍。
那么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障碍需要我们注意到,需要我们警醒的呢?
第一就是,你开始观照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心里头碟碟不休,自言自语,乱得不得了。每个人都是这样,你一坐下来都会是这个样子。它为什么会成为问题呢?是因为我们几十年的习惯特别容易认同这些思想、思虑,容易跟随它跑掉。你认同它了,跟它跑掉了,就不是观照啦。所以这是个障碍。

那么对于这个碟碟不休的心我们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时时保持警觉,时时提起观照,不要认同到“所观”的境界当中去了,不要随顺着这些想法或感受跑掉就好了。
现代人学道很不容易。一方面,因为我们一直追逐于外在的世界,对内在的心灵世界非常陌生,所以要不厌其烦的讲,引领他向内看;另一方面,有的人非常聪明,现在资讯又广泛,他读了很多修行或心灵方面的书,很容易把别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修持经验、修持成果当作自己的,当作自己的成果来去理解一切。你比方说很多人借禅或者密宗大圆满修行的道理说“烦恼即是菩提”,“妄念越多越自在”,“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妄念都是自性展现的光辉”等等。他会想:你王老师刚才说的从外在的世界把心收回来,这是错的,因为没有外在的世界,所有的世界都是自心的呈现等等。他说的都不错呀,但那都是人家一步一步的这么实修的最后智慧的体验,你除非到达这一步了,不然的话你就是鹦鹉学舌,你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的走人家曾经走过的这条路,最后才能够达到没有世界,只有你的心。这是结论,但这个结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画饼不能充饥呀,是不是?比如,你在银行负责收银工作,每天点钱,你点了一百万,那个钱不是你的呀。所以,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禅修或心灵领域)的人,他有障碍、有问题,就是他听了很陌生,因为从来没有了解过自己的内心;另外的一种人呢,就是他读了很多的书,很有知识,很有见解,然后用别人成就的道理来审视一切,说这不对,那不对,但自己在实际的体验和生活之中呢,他往往又是漏洞百出,一踏胡涂。

因此我在开课的第一天就讲,我们这是演戏,我今天演的是一个皇帝,你演的就是一个宫女,他演的是一个太监,就好好演好各自的角色,一散场大家就都是哥们。要听话,千万不要玩聪明。

第二个呢,碟碟不休的心,它的本质是什么呀?它的本质就是自我。那些念头是什么?念头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我”、“我”、“我”,念头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性格、观念、理论、信仰、立场、思想、学识,就是那些东西的直接表现。

我们总说思想,性格,信仰等等,但你见过思想、性格、信仰没有?没有吧?你只见过它们的表现形式——念头。是不是这样的经验?你通过观照念头,就可以了解思想、性格等等。你好像你从来不可能见过人民或群众,但你可以见到每个人体的人,这些人体就是群众或人民的具体展现。

念头就是你的记忆,就是你的经验,把它哲学化一点就是“自我”。有个“自我”在那儿挡住了,我们就无法看到真相。我们要透过念头,深入了解念头的属性,也就是所谓“自我”,自我在那儿不断的表现,不断的展现,怎么办?就是无选择的观照,就是如实的看,只是看而已。这一点很重要。

念头正是形成我们每个人人生命运的动力或程序。命运就是由念头一点点展现出来的过程。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第三个观照过程中容易成为障碍的就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很多奇特的体验,这些体验有两类,第一类,是你所熟悉的体验,比如生理上的酸麻胀痛,寒凉温热,心理上的思虑纷飞,情绪往来,是不是?这些都是生活中都有的。
这个熟悉的经验里头也有方面,一类是很舒服的。还有一类是不舒服的。有人坐着就难受,有人坐着就好舒服,像铁军经常坐着就舒服的很,象那个奶糖在温水化掉一样,很舒服,很享受。

第二类,就是不太熟悉的体验,从来没有过的。比如有人在静坐中,哎呀,念头一下断了,一直想了几十年的大脑,突然没了。再一个呢,感觉自己的身体特别高,特别大,大的不得了,看一切好像俯视一样,或者感觉身体完全没有了,或者是看到光啊,异象啊等等等等,是一类没有过的体验。这个没有过的体验当然也分为好的——我们感觉到很爽的,还有一种呢,感觉很别扭很难受的,让人害怕的、恐怖的。
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境界,仍然只是观照,观照。比如看到光,是谁告诉你是光啊?不也是你自己觉察到的吗?即然觉察到光,那“光”也是念头啊!你说“我空了”,请问谁告诉你空啦?还不是你自己觉察到了一个“空”?你说气脉通啦,请问谁告诉你气脉通啦呀?那还不是你自己的感觉和认知吗?都当作一个念头去看它。《楞严经》四句话,大家记下来,尤其是你们有心的同学。“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静坐有进步了,光也好,气脉也好,这都是进步的标志。因为有这个标志,你离刚开始那个起点的地方就有一段距离啦。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你觉得这就了不起了,“即受群邪”了。你认同到这个体验中去了。光也好,气脉也好,你一认同进去,就是“即受群邪”。甚至包括一些痛苦的体验。比如腰疼,有没有发现,你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观照了,你的观照已经认同到疼里面去了,你应该让疼成为一个你觉察的对象。

这个观照法门好啊,最起码在日常生活中,现实做人的生活之中,能够淡化和超越我们多少生活的烦恼和痛苦。当你痛苦的时候,当你失落的时候,孤独的时候。你去观照,去观照你的痛苦,你会发现,有一个痛苦,你看着它,你不是它,它也不是你。它是你正在经历的一个情绪和感受。你真的去做这个观照啊,这个痛苦的感觉就淡化多了。你不是痛苦,你是痛苦的一个觉察者。现实生活中,我们谈到有用,这就是有用啊。就不像以前那样,痛苦就是我,我就是痛苦。那你就把痛苦夸大了。

这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三大障碍。这三大障碍呢,其实就是一大障碍。是什么障碍呢?就是自我,自我。包括这些经验,所产生美好的经验,对经验的认同都是自我在里头做祟,自我要不断的凸显自己,标榜自己。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清楚了:
“我” == 思想、性格、世界观、信仰……(总称为心或头脑) == 念头 == 行为、语言 == 命运、人生。
“我”就是心,心的表现为念头,念头形成语言与行为,行为、语言与周围人事的互动,就形成了命运。

七)观心法门的修持次第

第六是观照法门的次第。什么是次第呢,就是观照它随着你不断实践的深入,它是有个层次的。本来观照是没有层次的,只是因为我们是初学。我们设定这样一个层次,使大家实践的一个检试。

观照法门的次第,我有一篇《观心正脉》,大家都有的,可以去参看。

第一步,就是观照妄念,去觉察自己的思虑,去觉察我们身体的各种感受。只是观照着,观照妄念。这一步都很难,为什么?你真要落实到无检择的觉察,那是须要下苦功夫的。不是靠理解的。因为它是在你理解之上的,它是你理解的观看者,所以不要太依赖你的理解。头脑不可靠,不可侍,侍就是依赖。不可依赖头脑。

第二步是观空,观妄念停止以后的那个状态境界。
后面的,你们去参考〈观心正脉〉,我在此就不多说了。但仍然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前二步。甚至我建议大家目前阶段好好做好第一步,并且深入落实到现实生活的每一刻。

(八)身、心、观照者的特质及其关系

第七问题,可以说是对生命深入的认知,大概分二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方面,我们的思想,头脑,或是说念头,起心动念,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属性是什么?我前面都已经讲过,你自己把它归纳整理一下。如果还不明白,你们可以提问。这是我希望大家交作业的。但是,我又不敢,你们都是大老板,就算啦!马马虎虎一点,你们就给自己做作业。这个很重要,这不是我们这个班,我们学道的人须要了解的,做为一个人,几十年的人生,如果你把这几个问题经常思考一下,至少你的人生会洒脱很多,不会像现在真得好苦啊,好可怜啊,我们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真的是好可怜啊。那哪叫活着啊,那叫挣扎。是不是?挣扎啊。这是第一个问题,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了,你对整个修行的次第,整个修行的全貌都会有一个了解。
第二个方面,刚才我们讲了这个身体有各种反应,心里有各种活动。然后呢,这里还有一个,你叫它觉察者也好,观照者也好,见证者也好,隋便叫它什么名字吧。现在的问题是:观照者与身、心,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即然我们是破中显立,那好啦,要破的对象它的特点是什么?属性是什么?那个能够破的,它的属性又是什么?它的特点又是什么?

你不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你就会笼统,你就会模糊。你就会好像知道,但你又说不出所以然。今天我们重点就讲清楚这个。到这个地方为止,我们观照法门的全貌:目的、方法、原理、次第、障碍等,全都讲清楚了。

我们接着来讨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它们各具什么样的特质?你不清楚这个,你的观心功夫,就没办法真正的深入。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概述:
身体——有相、无常、无觉;
心理——有相、无常、无觉;
观照者——无相、桓常、有觉;

我们首先来看身体的属性。
第一个特点,身体它是有相的。什么叫有相,它有个形状,高矮,胖瘦,大小,男女,美丑,它有个形象,中国人,外国人,黑人,白人,黄人,有相。它是有形有相。
第二个呢,它是无常变化的。每时每刻细胞在分裂,头发在生长,血液在流动,生命在慢慢的长大,在衰老,脾胃在运化,心脏在跳动等等。每时每刻我们身体在变化啊。
第三,它是无明的。什么叫无明呢,就是身体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它只是个承受的平台,承受感觉的平台。比如人死了,身体还在,你打他一下,他有感觉吗?没有。身体其实是绝对物质的东西,对于活着的状态来说,它只是一个承受或呈现的平台。这一点要好好体会。

再来看看我们一直所说的心,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它也是有相的。你只要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一定是个形象,一定有一个画面或声音,一定有个对象。你饿了,想吃肯德基,心里的意境上就出现一个肯德基,它不会出现一碗牛肉面,是不是?有时候这个相是个抽象的,比如你今天很开心,那么开心就是一个相。心情就是一个相,一个意境。

有个大师说:“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他的心没有对象。”那你去体会吧,哪天你的心没有对象了就开悟了。我们现在的心怎么可能没有对象啊,是不是?如果空了,有一个空,有一个觉察者,那也是一个对象啊,对不对?怎么可能没有对象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的念头,你的观念,信仰,立场,你的信仰,都是相啊?你说我什么都不信,请问什么都不信那是不是一个对象啊?什么信仰都没有,什么立场没有,是不是一个信仰,是不是一种立场啊?嘿嘿,妙不妙啊?

第二,我们的心也是无常变化的。人心的思虑瞬息万变,它的变化甚至比你的身体的变化还要快,如流水一样,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你说信仰不变,信仰也是会变化的啊,你一生下来就是信佛的?不是吧?你刚刚一出生你就说:“我是信佛的。”你不是慢慢熏陶来的吗,是不是?你的性格,信仰,观念,立场,都是后天来的,也就是这都是变化来的,以前没有,现在有了,今天有的东西明天可能就没了。我见过好几个学佛的,他就改信基督教了,我也见过信基督教的改成学佛了。这都是会改变的,连你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人生的历练一多了以后,你的性格都会变化的,是不是这样的?会吧。所以心也是变化的,不光是我的心念变化的,我们那些自认为根深蒂固的所谓“秉性难移”,那个“秉性”,也是时时变化的。难移并不是不能移啊,它也在移啊。

第三,心也是无明的。这一点很有意思,这个不好理解,所以要细心啦。
一个人认识世界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样的?听好啊,这个很重要。我们的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功能,收集或承受某种刺激或信息,心是干什么的呢?心是对身体所承受到的各种感受、各种信息进行贴标签的工作:这是疼,这是痒,亲我是爱,打我是恨,这个感觉是失恋,而这个感觉是快乐,这种行为或想法是是高尚的,那种行为或想法是不道德的……我们不是讲心理学,我们也不是讲佛教的唯识学,我们是讲经验,我这样讲大家就容易理解。我们所谓的思想是干什么的啊?它就是不断贴标签的。根据过往的经验对当下的感受机械地进行评判,投射看法、意见、观点、立场……
思想(或心)不是最根本、最原始的感受的接收者,而是对既有的感受进行分析判断的一个工具而已。这个工具不仅能对当下的感受进行分析评判,还能对内心的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评判,比如对自我的认识,对性格的认知,对价值观的认知等等。
这就好像一张很大的银幕上放的电影。胶片投影上去的各种镜头、故事情节就好像是各种身心的体验、感受。而心就好像是一个观众,在对种种的故事情节、人物根据过往的经验进行自我评判、取舍。

心的种种的评判与分析,都是受制于自己过往的经验,而每个人的过往经验都是局限、狭隘的,又都是受制于时间、空间、人事的局限而产生的。这一点我们在“生命的自我认知”一课中都有说过。

这个一直在贴标签的心,这个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有问题的,它有五种特性(被动性、局限性、积累性、过去性、主宰性),而这五性决定了心这个工具是不可靠不可恃的。我们一直就依恃这个有问题的工具来认知世界和自我,那怎么会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结果呢?怎么可能了解到生命的真实呢?但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心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我们都认为那一定是别人的问题,呵呵呵,是不是这样的?

甚至深入地研究,认识世界或认知这个“自我”的这个心,由于过往的经验的局限,它其实是根据已经固有的种种价值标准、立场在进行分析、投影,因此,这种认知本质上是机械的、既定的、程序化的,也就是死板而无生机的,这种认知的结果对生命的自我了解毫无意义,也由此,我们一生都局限于自己的过往局限而狭隘的头脑、思想之中,从我们有了思想,我们就已经死了。在此我不展开讲了,前面这些大家都已经听得一头雾水了,这一点很深啊,大家要很好地体会才行。

最后,我们来探讨“观照者”、“觉知者”、“见证者”的特点。
前面我们说过,“观照者”它有三个特点:无相,桓常,有觉。既然它“无相”,我们如何能探讨它的特点?“无相”就是“空”,我们如何能描摹它呢?既然它“桓常”,也就是它不生不灭,它不属于时间的范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比较,过、现、未在它的境界中是一如的,因此它不在头脑理解的范围之中,头脑是过去的。头脑无法对它进行理解,就好像古人说的:以栗测海,以管窥天。
我们只能从它的“觉性”方面,了解一点端倪。

身体为什么能感觉?心为什么能运用过去的经验记忆进行思辨、评判、理解、分析?它们共同依赖的基础,就是其中有“觉性”。就像感应电灯。它之所以能感应到温度或声音,继而发光明亮,是因为其中有电的能量基础。我们可以观察到灯的明亮,观察到感应的反应,但绝对看不到电的存在。电能,只能通过感应的反应与灯光来显现。这就是觉性的特点。

所以,离开身体的感受或心的思虑来找寻一个独立存在的“觉性”,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觉性”称为体,把身心的觉受称为用,那么,这三者(身、心、灵)的关系是一体的,是即体即用的,是用不离体,体不离用的。

因此,不要试图摒弃身体或思虑而另外追求一个独立的“本体”或“观照者”。而是在当下身心的觉受中体悟。

禅宗三祖的《信心铭》中说道:“境为能境,能为境能”。身心之所以为“境”,之所以成为“被观照者”,是因为有一个“能观照”的主体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个“能”,那么身心的“境“,也是不存在的。同时,之所以有一个”“能观照”的主体的作用,是因为有一个“被观照”的身心的存在,才能体现“能”的功用。

在现象上,似乎有身、心、观照者的分离作用,实际上,它们三者是即体即用,不一不异的。

如果再深入地说,我们现在所体会到的“观照”,只是真正本体的一种作用,而不是本体本身。也就是说,身、心、观照,都是境,都是变化的现象。这方面,待大家有了基本的禅定基础以后,再详细地讲解。

古人说:止成观乃就。止为定因,慧为观果。没有禅定的成就,没有止的成就,对真心本性的慧观的探讨都是纸上谈兵。正如禅宗祖师说:思而中,虑而得,都是鬼家活计。
因此,大家还是应该依观心法门去做实际的修持,尤其是在“空”观上多下功夫,但这只是“禅定功勋”,千万不要误认为自己是开悟了。虽然“空观”不是究竟,但这种修养却能化解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烦恼。古人说“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也只有依此禅定的力量,我们才能更真切地了解心性的真相。就好像只有健康的视力,才能看清眼前一件物品的真相一样。

今天,就观心法门作了一个修持的理路的清理,希望大家好好在日常生活中去用功。从时时观照起心动念开始,初步做到“清明在躬”。如此以来,至少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减少自己很多的烦恼,并且做一个修行人应有的表率,我们身心展现的人格的光辉让别人看到修行的魅力与感染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字部分是方法及注意事项!
发表于 2011-11-18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受用了!感恩禅音分享!顶礼光明心老师!
发表于 2011-11-29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姐,真好!
十一之后,我的状态出现问题的时候,您曾经给我回复道,好好观心吧,别无他法。当时疑惑,是不是静坐?与自己连接?回到内在?今天看了这个帖子,才发现,两只之间既有关联,也是有不同,两者并不是一个东西。
很受用,观心东西,唯有练习,别无他法,说已经不管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竹风!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老实实的观心,观观看。
发表于 2011-12-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禅音!
这个是我现在最需要的,一直不知道怎么静坐观心,因为之前找庄先生治疗的时候先生开的其中的一个方子就是静坐,当时静坐的感觉就是心里乱急了,什么念头都有,以为这是不正确的,所以一直不知道正确的方法。看了此贴才算有了点方向和方法,自己再慢慢揣摩吧!
发表于 2011-12-2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一次感谢禅音!我收藏了~~~
感谢老师写了这么好的东东!
发表于 2011-12-7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和《真心直說》中的休心法门互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门
真心息妄  或曰。真心在妄則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聖耶。曰古云。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
涅槃本平等。經云。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
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
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此乃出妄而成真也或曰。莊生云。心者
其熱燋火。其寒凝氷。其疾俛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懸而天
者。其惟人心乎。此莊生先說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
未審宗門以何法治妄心也。曰
以無心法治妄心也。或曰。人若無心便同草木。無心之說請施方便。曰今云無心。非
無心體名無心也。但心中無物名曰無心。如言空瓶。瓶中無物名曰空瓶。非瓶體無名
空瓶也。故祖師云。汝但於心無事於事無心。自然虛而靈寂而妙。是此心旨也
。據此
則以無妄心非無真心妙用也。從來諸師說。做無心功夫類各不同。
今總大義略明十種
。一曰覺察。謂做功夫時。平常絕念隄防念起。一念纔生便與覺破。妄念破覺後念不
生。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俱忘名曰無心。
故祖師云。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又偈云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是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歇。謂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
起便休遇緣便歇。
古人云。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裏香爐去。直得絕廉纖離
分別。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應。此休歇妄心功夫也。
三泯心存境。謂做功夫時。於一
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
即古人奪人不奪境法門也。故
有語云。是處有芳草滿城無故人。又龐公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
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泯境存心。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內外諸境悉觀為空寂。只
存一心孤標獨立。
所以古人云。不與萬法為侶。不與諸塵作對。心若著境心即是妄。
今既無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獨照不礙於道。即古人奪境不奪人也。故有語云。上園花
已謝車馬尚駢闐。又云。三千劍客今何在。獨計莊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
也。
五泯心泯境。謂做功夫時。先空寂外境。次滅內心。既內外心境俱寂。畢竟妄從
何有。
故灌溪云。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淨裸裸赤洒洒。即祖師人境兩俱奪法門也
。故有語云。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見正是月明時。此泯心泯境息
妄功夫也。
六存境存心。謂做功夫時。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時心境相對。則心不取
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於道無礙故。
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即祖師人境俱不奪法門也。故有語云。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又云。山花千萬朵
遊子不知歸。此是存境存心滅妄功夫也。
七內外全體。謂做功夫時。於山河大地日月
星辰內身外器。一切諸法同真心體。湛然虛明。無一毫異。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於
何處得妄心來。
所以肇法師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此是內外全體滅妄功
夫也。
八內外全用。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內外身心器界諸法。及一切動用施為。悉觀
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纔生便是妙用現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麼處安著。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志公十二時歌云。平旦寅。狂機內隱道
人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此是內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即體即用。
謂做功夫時。雖冥合真體一味空寂。而於中內隱靈明乃體即用也。靈明中內隱空寂用
即體也。
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既寂寂中不容
無記。惺惺中不用亂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體即用滅妄功夫也。
十透出體用
。謂做功夫時。不分內外。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方八面。只作一箇大解脫門圓陀陀
地。體用不分無分毫滲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
古人云。通身無縫罅上下
忒團欒。是乃透出體用滅妄功夫也。
已上十種做功夫法不須全用。但得一門功夫成就
。其妄自滅真心即現。隨根宿習曾與何法有緣即便習之。
此之功夫乃無功之功。非有
心功力也。此箇休歇妄心法門最緊要故。偏多說無文繁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5:01 , Processed in 0.0225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