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911|回复: 3

关于迁怒的问题——古国治老师课程归来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4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讲颜回“不迁怒,不二过”,孔子是圣人,颜回有“亚圣”之称,学儒学佛学道,都是要自己成圣贤,成圣成贤乃至做一个普通人,都要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情绪问题上,儒家《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能中节谓之和”,《论语》里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儒家为何不提倡“以德报怨”,为何不提倡“忍辱”?道理何在?

    “不迁怒”,不是不发怒,而是要搞对发怒的对象,“发而皆能中节”,指不要滥发,要发得有效果,要解决问题。“以直报怨”是个原则,要选对情绪发泄的对象,发了要解决问题(发泄的时机,发泄的方式,要发泄得恰到好处,所以儒家讲礼),久之,,你就会超越以直报怨,你就会以德报怨,甚至“不逆诈”也有可能。我认为,一个人能否以直报怨,和他的心理健康以及道德担当关系很大,如果一个人没有以直报怨的胆量,他就没有以德报怨的胸怀,否则就是压抑,一个自我压抑和扭曲的人,不可能不迁怒,不可能不乱发脾气,最后造成心理和人格的毛病,罔谈修道了。

    初步接触佛教的时候,都觉得佛法要“忍辱”,要“以德报怨”,似乎觉得佛家定位更高些,但是实行起来,很难,很多人在忍辱和以德报怨的过程中形成退缩性的人格,自己合理的人性被五戒十善的规条所禁伏,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失去对他人的宽容。工作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急剧下降,再加上住于修行中出现的非量境界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精神失常者,不在少数。是佛法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出了问题?我觉得,是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出了问题。

    我认为,五戒中的“不妄语”,就是要服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凭这条戒律,我们就可以回到儒家“以直报怨”的情绪表达立场。常见有些不明佛理的人,以五戒十善刻薄自己,同时又刻薄他人,用自己的“戒律道德感”强化自己变态的贪嗔痴,最后落入非人的境界,真是可怜。佛家的戒律,最后都必须服从于佛法的灵魂——般若智慧,所以奉劝那些因为死守戒律而迂腐的人,读读《华严经——梵行品》,参究里面的道理,破除我们的执着。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管你什么家,总得合情合理,此即中庸之道,此即悲智双运。

    志不达则智不达。情绪没有处理好,影响智慧,情商和智商,必须同等重视,不管你学什么道,练什么功。   

    古国治老师的课程中,也不谈儒也不谈佛,没有了教条,只叫我们平心而论。两天的学习,明晰了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平淡的准则从他口里出来,尽然是如此的睿智。在课堂上,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包括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乃至表达愤怒也可以不伤害他人,同时得到对方认可,那就是讲事实,将感受,不要在道理上纠缠。

    其实古国治老师的学问境界不仅仅如此。一次我和他会见一个心理学专家,古老师对心理学专家说“西方心理学流派分为两派,乐观和悲观,而中国文化,不讲乐观,也不讲悲观,而是提倡达观,达观,就是悟透人生。”那就不是本文所能涵盖的了。

    据报道,中国的乙肝患者比例非常高,这跟我们长期以来提倡“忍”的风俗关系很大,根本的原因是缺乏表达情绪的有效途径,古国治老师的这种把人文精神落实到亲子教育落实到家庭建设,其社会意义大矣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49cd20100ffin.html
发表于 2011-9-2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aliliya


    学习。
发表于 2011-9-27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受用,谢谢
发表于 2011-9-27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6:41 , Processed in 0.0181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