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521|回复: 2

[转]你是否像我一样迷茫?(作者:陈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6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到徐健顺老师的这个邮件,我反复读了三遍。

     多年前,我也有过这种困惑。若干年前,人们对我的最大质疑是类似这样的问题:“你带学生读那些古书,会不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歧途?因为现实是残酷的,学生都按那些孔孟之道做人,能适应这个社会吗?”现在,人们最大的困惑是:“中国的那些经典能让孩子强大起来吗?那些被证明了行不通的道理为什么要教孩子?”

     多年前,我还会反复解释,但是,现在我已经不想跟持这种观点的人解释了,因为我的解释其实并不能改变一个画地为牢的人。

    如果是真的思考过却依然迷惑,那是可以讨论的。最怕的是,某些人怀着某种目的,故意装糊涂。

    我时常觉得这是一个缺少常识的时代,虽然信息灵通,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许多宝贵的常识被人们淡忘啦。所以,当有人质疑《弟子规》中的“骑下马,乘下车”语句时,我觉得如此没有常识感的人实在没法沟通;当有人把“亲有疾,药先尝”、“丧三年,常悲咽”作为对古人的嘲讽时,我觉得这些人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丧失啦。我们的孩子从小在嘲讽古人的自以为是中长大,因此读到类似“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脑子是一片空白的去,前人的年代、地理、天文常识一概断层,没法在内心激起涟漪。

   徐健顺老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他虽然不是教中小学生的,可他希望中小学生要学的内容却是我认同的。我把他的来信贴于此,供朋友们参阅——

   

各位老师:

大家好!暑假辛苦了!因为暑假对老师来说往往是比平常更忙的日子。新学期将始,祝大家生活顺心,工作顺利!

我有些困惑想请教大家。我没有教过中小学和幼儿园,一向对儿童教育心存敬畏,特别佩服幼教和中小学的老师,能教会懵懂无知的孩子,我就不知道面对孩子应该怎么说话。好多老师都会问我怎么教孩子吟诵的问题,我都说去问陈琴老师薛瑞萍老师她们,问我是问道于盲。我可以说说我所了解的古代儿童教育,但是我不知道现在的儿童教育应该怎么办。大家做吟诵,做各自教育的探索和努力,都是因为对现行教育的失望。我办的每个吟诵师资班,都有一些家长来学习,她们是为了教自己的孩子来学习的,其中有些家长还是带着孩子到处游学的,每个家长都表达了对现行教育的失望,对好学校好老师的渴望,可是她们找不到,只好自己带。可怜天下父母心。前些天在张家口,有个夏令营,是一批外企高管家长办的,他们也说想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可见教育的成功果实们也对教育忧心忡忡。但是未来的教育模式应该怎么走,好像大家还没有达成一致。我这些年看了很多学校,有体制内的学校,也有私塾、国学学校、家馆、课外班、宗教学校、双语学校等等,有很多感触,但自己是门外汉,也不敢随便发言。今天说这些话,主要是我的困惑,请大家指教。

现在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先行者们功莫大焉。戊戌以后,引进西方文明,本是件好事,但是无限放大,直接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文化,实乃一大失误。乃至现在人人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但没几个人真的了解中国文化以前是什么样,知道的大都是经过西方理论阐释后的所谓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真相消失在西学的迷雾中。要振兴民族、发展文化,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根,所以国学教育非做不可,中华经典不能不读。然而,中华经典是不是应该这样读?国学教育是不是只能这样做?

《三字经》云: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这些话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很少有人照着做。我们古代的教育,是先学音韵文字训诂(即小学)的,然后才能读经的。小学不修,如何读经?读不明白的。我们古代的教育历来是一对一的,这很可能是中国教育的灵魂,但是好像也没人尝试去做。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古代的教育,是先教孩子如何做人,做健康、中正、柔软、仁义的人,然后才余力学文的。我们古代的教育,是先用诗歌和故事告诉孩子世界的真相,然后才进行修身教育的,是诗教、礼教、乐教并行的。我们古代的教育,是从不隔绝亲情的。我们古代的教育,是先读进去,然后又须跳出来的。我们古代的教育,是既教规矩,又教立志的,是收放自如的,是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是柔软的、圆润的,是充满爱和真诚的,是快乐的,是开放的。当然,也都是吟诵的。中国古代的教育,才是天下第一。现在我们的国学教育,除了课本换了,其他的:教法、模式、环境、理念,好像没有多少改变啊,或仍是体制教育那一套,或者是自己的新发明,与古代教育、西方教育都不一样。国学教育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教法不国学,仍不是国学吧。做国学教育的人,应该研究教育学啊,尤其是了解古代教育。有的国学老师,对我们古代教育的印象,仍是五四丑化的那种,结果要么就得以丑为美,要么就得胡乱改革。我们三千年的历史,出了那么多人才、英雄,更不用说托起文化成就的普通文人,我们的古代教育一定是优秀的!做国学教育的老师,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一点古代教育的真相、正宗、主流。当然,金无足赤,凡事都有三六九等,以前也有坏的教育、坏的学校、坏的老师,西方也一样。但是五四以来以偏概全,以坏典型丑化了全体古代教育,这是不对的。学就学最好的,做就做顶尖的。

好的教育,在东方西方,是不是应该是相通的?这次吟诵师资中级班,我也请了华德福教育的吴蓓老师来上课。吴老师的课我没听到,不过我看过她和别的华德福老师的一些文章、讲稿。我很喜欢华德福的理念:分阶段的教育、游戏、良好的习惯、爱、亲近自然、讲故事等等。这些与我们优秀的古代教育是相通的。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进行,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吧。对于儿童,好像言传不如身教,老师能背过多少经典,好像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老师能给他们多少经典所标榜的幸福。他们看到了,感受到了,才会跟你走。只是华德福反对儿童早识字,这一点还是值得商榷。华德福的理由是识字使用理性,对于理性未发育好的儿童是一种摧残。我想这是西方人的经验。西方是拼音文字,是逻辑文字,汉语是图画文字,是更多使用感性认识的。所以我们古代的教育是识字优先,写字推后。西方和中国都是合理的,各自不同的国情而已。讲故事也很重要,儿童最喜欢的就是韵律和故事。古代的私塾老师不讲故事吗?怎么可能呢?讲的故事不同而已。西方人讲的是神话和童话,中国人讲的是历史故事。因为西方人崇拜神,中国人崇拜祖先。这里面也没有先进与落后,都是合理的,各自不同的国情而已。说历史故事没有童趣,一方面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但是中国人的少年老成也不是完全坏,西方人的成年天真也不是完全好,另一方面,西方的童话为儿童也是现代才有的事,我们也可以做历史故事为儿童的事。华德福要进入中国,得研究中国的国情,教育出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国学教育要面对世界,也要吸纳西方成果。在很多深层的文化观念上,可能中西教育存在分歧,但是沟通和交流是唯一途径啊,而且毕竟相通之处也很多啊。不讲故事、不作诗词、不弹琴画画、不唱歌跳舞、不玩游戏、不冒险探索,那不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啊。诗词文赋、琴棋书画、品茶练武,都是修身的一种方式。每天作十首诗,就是自我教育十遍,且又切己,且又审美。我们古代的人才,既有经天纬地之志,又懂得享受人生,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可取义成仁,也可风花雪月,该怎样就怎样,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不枉潇洒走一回。

我对国学教育的困惑,可能很多人都有吧。我就经常碰到这样困惑着的人。最近,也是因为这样的困惑,因为一个孩子的问题,我请教了南怀瑾先生的太湖大学堂的老师,他谈了他的看法,我想也是太湖大学堂和南老的教育理念吧。我觉得说得非常好,所以与大家共享。这位老师不愿透露姓名,还请大家谅解。

传统已断,复兴艰难,希望与大家多交流啊。

谢谢!

祝健康快乐

                                                        徐健顺

   下面是他心中提到的南怀瑾先生身边的太湖大学堂的老师的谈话内容——



外面搞读经的教育,很多搞错了。其实,南师提倡的是几个方面,其中之一才是经典读诵,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是好的东西,有条件就给孩子们接触,不要局限在某个方面。这样才能面对未来的局面。单是经典读诵也是包括中英文化经典,加上珠心算(数学的基础),而且每天读经典只有二十分钟,不要很多时间,抑扬顿挫有韵律的朗诵,是开心的事,不会造成负担,反而是愉快的陶冶,在此基础上背诵乃至默写,就给一生存下了东西方文化经典的精神财富基础,加上珠心算,打下东西方人文与科学修养的基础。如果是这样的经典读诵教育,怎么可能弄坏孩子的身体、头脑和个性呢?

      经典读诵与珠心算之学,与任何的知识教育、记诵之学一样,并不必然变成真学问,真学问是做人做事得当,是智慧、品德、才能的进步与升华。很多孩子有了经典诵读的学问,就看不起人,骄傲起来,这就错了,做人做事还不会,谋生的本领也没有,只是倚仗这么些学问而骄傲,就很糟糕了。

所以,必须要配合做人做事的教育,做人做事的教育是要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身教胜于言传,熏陶胜过说教。

同时,谋生技能的培养是必要的,不能自立谋生的人,谋身要仰仗别人,又谈何精神的独立与自信自强自觉呢?现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寄托谋生前途于大学学历与文凭,这是将谋生与做学问混淆的结果,结果两样都不讨好,毕业生既没有做人做事的学问,混饭于各行各业,也败坏了各行各业的创造力和生机。从小就掌握了谋生技能,不靠上大学也可以谋生,这个人就解放了一半了,他可以从事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同时做学问。做学问是毕生的事,随时随地都是做学问的机会,从做人做事中随时可以提高修养,大学、研究所,不过是做学问的途径之一。信息时代,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手机、广播,广开门路,制作各种课程,从生存技能到生活艺术,从广博的知识到专业的学问,都可以免费反复播放,任人选播学习。大学、研究所,也宽进严出,学历文凭并不作为职业的门槛。职业门槛以职业技术资格为基本,重点在实际贡献。而全社会应鼓励人格平等、职业地位平等,靠合法劳动谋生光荣的风气。这样,人们就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论什么职业都可以引为自豪,也就富于创造力和健康的活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病态行业、灰色人生。职业教育与做学问分开,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

再者,文艺的修养是涵养性情、陶冶心灵、调节生活、疏解烦恼压力的人生必备修养。还有体育,比如武功的教育,就是体与魄的强健,也是必要的。孔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含了文武礼仪艺术康乐与谋生技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修养。

这些教育,以培育养成人格为核心,以其余内容和手段为辅佐,君臣佐使相得益彰,验证于做人做事与人生境界,受这样教育出来的人,立足于社会,他的人生会有无限的希望,以这样的人为中坚力量形成的社会,必定有美好的现在和未来。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4fead0102dsqr.html
发表于 2011-8-29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大家对经典教育的认识还是深层次的思索,我这里也转一些东西,大家一起思索:经典教育,本应如此:
关于读经教育的深度思考
在多年实践经典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能够了解并实践经典教育,是多么的幸运!通过与孩子一起读经,吸取经典中的智慧营养,我们家庭夫妻恩爱,美满幸福;我们的孩子也知书识礼,全面发展。社会对我们的读经实践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4年,我们家当选为深圳市十大优秀书香家庭;2008年,我们家再次当选为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2009年,我们的女儿参加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和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经典翘楚榜评比活动,女儿顺利完成《易经》、《道德经》、《孝经》、《大学》、《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的背诵考核,取得39级的优异成绩,为本次评比活动小学组第一名。同样地,女儿在学校中的表现也非常优秀,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普遍好评。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家庭虽然也是满怀信心的开始,结果却半途而废;个别家庭的孩子甚至出现一些负面反应,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表现反而不如那些不读经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不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读经很好,但是怎样才能读好经?怎样才能达到通过读经教育好孩子的目标呢?
  《孙子兵法》云:“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经典教育,需要我们作深度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如何找出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易于实施的原则及方法,是我们家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所在。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在实践经典教育时少走弯路,我们提出了“当下读经,全家读经,科学读经,系统读经”的读经原则。当下读经,强调读经的时机,虽然不同年龄读经效果有区别,但是读经本身没有年龄限制,是人人可读的。全家读经,强调读经的对象,读经并不是孩子的专利,需要全家配合,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科学读经,强调读经的方法,一定要科学,简便。《易》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经典教育是育人工程,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没有科学简便的方法,能够坚持多久,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系统读经,强调读经的内容,如同身体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的营养,智慧的成长,心智的成长,同样需要全面的营养。偏食,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恐怕对身体都是没有多少好处的。
  自五四以来,因为经典教育的缺失,很多人几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连经典是古人的智慧结晶,需要首先“继承”这样的基本常识都没有了。上世纪末,一批先知先觉者开始倡导经典教育,许多人如同在迷雾中见到了光明,涌现了许多经典教育支持者,经典教育的影响日渐扩大。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们的成绩如何呢?是不是所有读经的孩子都非常优秀呢?
  如同许多事物的发展一样,读经教育,在发展中也会存在不足。很多人因为不了解经典,不明确经典教育的目标,认为只要是读经就一定是好的,却从来没思考过读经也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作用。当结果并不理想的时候,就容易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读经。这是相当可惜的。我们遇到问题时不是逃避,而是积极反思我们所采用的读经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不是科学的、正确的。
发表于 2011-8-29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读经教育的这些情况,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又提出了读经教育“四不离”原则:
  一、不离家庭:儒家文化,讲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离开家庭,家道如何体悟?如何建立?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善的,家长也将失去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良机;一个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缺少天伦之乐,同样需要面对很多的问题。《易》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之不齐,何以治国平天下?
  二、不离社会:无论我们如何读经,孩子最后都将回归社会,服务于社会。人为地让孩子离开社会,是不是一定对孩子有好处?这个需要智慧的思考。阳光对一棵大树的成长是重要的,风雨对一棵大树的成长同样也很重要。试想,温室里的花朵能经得起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吗?日常的生活环境是孩子成长所需的必不可少的课堂。
  三、不离生活:子曰:“道不远人。”生活中就有丰富的教育规律,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定是符合生活规律的方法。比如吃饭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原则地要求吃得越多越好,就是违背生活的原则。胡吃海喝,一定会让身体受到伤害。读经是生活的一种,同样必须遵守生活的原则,不可以超越生活,否则只会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四:不离圣贤教诲:读经一定要遵守圣贤教诲,圣贤从不要求我们做“大事”,凡事都是积小成高大。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海。”《易》曰:“君子有终。”《老子》云:“是故圣人从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其此之谓乎!
  本套口袋书是为了配合我们提出的“全家读经”的教育原则而特别编辑制作的一套经典教材,遵守“不离家庭”的原则,让全家人能够人手一册经典,共同读经,共同进步。本套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已经购买过“育心经典”儿童读经教材的用户朋友,由于印数不多,非“育心经典”教材用户谢绝购买。
  我们相信:历史会证明,我们提出的这些教育原则,以及我们总结的“累积式”教育法,对我们真正开展好读经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也希望,大家在开展经典教育的时候能够多思考,多用心,灵活地应用这些教育原则。愿经典教育的精神能够普照天下,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受益。天佑中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编 者
                                      2009年4月19日   于莲花山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0:00 , Processed in 0.04547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