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889|回复: 10

2011潜山教育夏令营招生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etermin 于 2011-6-16 16:18 编辑

举办单位:浙江潜山教育俱乐部
时间:2011年7月12日-8月2日(21天整)

夏令营感召口号:回归自然,体验生活,提升自信
回归自然
   夏令营地址选择在浙江武义县深山中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公路直达,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蚊虫少,适合暑期戏水、避暑,根据山形地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可以恢复孩子们和自然的连接,释放压力。

体验生活
    由一男一女的成人(辅导员)带领6-8名儿童组成一个家庭,在成人的指导下,由孩子们自己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孩子在获得心理安全的情况下,会把把家庭或者社会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投射到有丰富心理辅导经验的成人身上,创造情景辅导机会,避开单纯说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在孩子们发生冲突时,给予及时辅导并最终把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孩子,可以显著促进孩子们的人格建设,提高情商水平。

提升自信
    引进美国童子军各种技能培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培养出为他人所认可的能力,使自信的品质更为深厚。
   潜山教育把健全人格放在首位,也是我们历届夏令营的重点,我们认为,健全人格具备以下特点:爱学习、思路清晰、感情深切、行为明智、与人合作、会解决问题、尊重他人(其他文化)、具备基本生活技能。

网上招生说明:
    夏令营以当地和去年老营员为主,为了传播本机构的教育理念,扩大本机构心理人格健全教育的受益面,提供部分网上名额。
    招生对象:9-16周岁儿童
    夏令营时间:外地营员7月8日到浙江永康潜山教育俱乐部报到,入住潜山教育俱乐部,本地营员7月9日下午两点以前到潜山教育俱乐部停车场报到,当日下午15:00从停车场坐大巴前往山村营地。

咨询电话:0579-87277457,13345797505,13588601817(闵先生,周先生)

邮箱:13601709937@163.com

报名方法:电话或者邮件索取详细资料后,有意者填写报名表,经批准后,向指定帐户汇款,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30日
    机构更多教育理念参见blog.sina.com.cn/budha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2010)年夏令营心理辅导案例
注:学生均使用化名

个案一:张爽

背景描述:男,小学五年级毕业,身材瘦小,脾气暴躁,据反应在家会对自己的妹妹使用暴力。初来夏令营有将大便拉在裤子上的经历,右眼皮上一片青色估计肝气郁结所致,脸色苍白。夏令营上海段,晚上给同夏令营同学发骚扰短信,打骚扰电话。以轻视自我的行为换起同学们的关注(有一夜仅仅穿一条短裤在各个寝室乱闯,被同学拍照)。

       情况一:

       地点:兴坪老地方国际青年旅社大堂

       时间:到达兴坪第一天(20日)

       事件:由于某事同夏令营男生曾达荣发生冲突,双方动手。

       当时我正坐在大堂外的摇椅上,突然看见张爽同曾达荣动起手来。内蒙来的李红梅老师当时在现场,就将两人分开。我赶紧上前将曾达荣带到大堂后门,到了后门我拉着曾达荣的手,摸着他的头问他有没有受伤,曾达荣哭了。这个时候我没有急于问事件的原因,只是陪着曾达荣,大约三五分钟后曾达荣停止哭泣。这个过程中李红梅老师将张爽安排在电脑前面的椅子上,我从后门处看感觉李老师应该是在教育张爽。当曾达荣停止哭泣后,我问他现在感觉是不是好点,他说是。刚好到了吃饭时间,我问他是否可以去餐厅吃饭,他说可以,于是我就让他离开了。然后去到李红梅老师和张爽谈话的地方换下李老师。

       我到达的时候,看到张爽很愤怒的表情,李老师在一边批评,李老师越说他就表现越为愤怒。我让李老师去吃饭,然后我面对张爽坐下。我问他,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他说是。同时表现出更为愤怒的表情,双拳紧握,脸色很难看。我接着告诉他,在我们这里是允许生气的。话刚说完,他就开始哭了(可能他从没想过一个大人会允许孩子生气)。我说,你愿意让我握着你的手吗?他点点头。于是我握着他的手,面对他坐着。他开始小声抽泣,哭泣的声音很小,哭不出来(长时间被压抑的明显表现)。我慢慢的向他靠近,将他的头搂过来放在我的胸口。他哭得更厉害了,但是依旧是没有办法大声的哭出来,甚至哭泣的过程都显得不顺当。我一边握着他的手,另外一只手慢慢抚摸他的头部和后背。用轻柔的语调告诉他,每个人难过的时候哭泣时正常的,我们是允许哭的。随着他通过哭泣慢慢的释放,我能明显的感觉他松弛了下来,甚至表现得很虚弱,犹如大病初愈一般。这个时候,积压在孩子心里的创伤已经在慢慢愈合。他整个人可以软软的靠在我的胸口上,直到闵老师打电话来通知我们去吃饭,整个哭泣的过程大概持续了15-20分钟。

       接到电话,我问他是想去吃饭呢,还是想继续坐在这边。他说他想坐在这边,并且表示希望我能陪着他。下午还有活动,我们坐了一会以后我提议我们还是去餐厅吃饭,这次他表示愿意。这个时候的张爽,面部肌肉松弛,并且面颊上开始有了血色。整个人显得很平静,在去餐厅的路上我和他聊起了打架的事情,他表示他也有责任,并且同意和曾达荣和解。这个时候我们遇见了曾达荣(不知道为什么曾达荣没有同其他人一起去餐厅,可能这也是天意吧)我们三个人一同前往餐厅,并且坐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在饭桌上彼此给对方夹菜(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们这样做)并且和解。

       总结:这个案例中,两个人之间打架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孩子处理内在情绪的机会,孩子过往的成长经历中受到了不同的伤害,借着这种情绪突变的机会就是很好帮助孩子愈合内心伤口的机会。对待曾达荣和张爽我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方法,倾听孩子的哭泣,给予孩子安全的空间,然后静静的等待伤口的愈合。同样的事情,两个孩子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孩子内心所积压的不同。每个人内心都有道德观,每个人都知道打架到底好还是不好,根本不用大人去阐明这个观点。我们要做的是消除孩子遇见问题就要使用暴力的内在动力。

情况二:

       地点:兴坪老地方国际青年旅社202房间(我和闵老师的房间)

       时间:21日晚9:00-10:00

       事件:张爽哭着跑到我们寝室,说他在寝室被人打了(由于寝室暂时调整张爽的寝室原来有他和邱藏,后来临时加入周福智过度一下)。根据事后了解情况如下:三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孩子踢了一脚,不偏不倚的刚好踢到张爽右手大拇指指甲上,导致右手大拇指指甲上翻破折,甲床淤血。

       张爽哭着来到我们寝室,我让他坐到床上抱着他的肩膀倾听他的哭泣,闵老师给他披上一块大浴巾,检查了他右手的大拇指指甲(指甲比较长)并进行了处理(剪掉长指甲,用冰块冷敷大拇指)一系列的动作之后,张爽感觉右手的疼痛减轻了。这个时候我和闵老师到他们寝室把另外的两名当事人也请到了我们的房间。

       孩子们都来了,三个孩子自然的坐在一张床上,面对坐在另外一张床上的闵老师和我。我感觉这种座位的分布显得过于对立,于是就问周福智是否愿意坐到我的旁边。于是周福智就坐到了我和闵老师中间。闵老师就把张爽的伤势告诉了其他两位孩子,这个时候周福智就开始流眼泪了,我问他是不是感觉害怕了,他摇头。闵老师问他,是不是心理对张爽受到的伤害感到过意不去?他点点头,并且很真诚的走到对面张爽的面前给张爽鞠了个躬(这个过程是自发的,我和闵老师并没有要求他怎么做),我们能感觉到他的确满怀内疚,虽然这是一次意外。闵老师问张爽愿意接受周福智的道歉吗?张爽点点头。看来两位当事人都平静了,因为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就让大家回去休息。张爽和周福智走出房间回房去了,但是邱藏没有走,他自己选择留下来。他告诉我们他感觉内心难受,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他让周福智不和张爽玩的,才导致了这场意外的发生。老实说,他的举动让我和闵老师都很感动,我们都没有想到他会这样。闵老师接着问他是不是愿意回去后同张爽道歉,他说愿意,于是就回房间去去给张爽道歉了。

       总结:冲突不一定产生仇恨,冲突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有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这则案例的确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善良与坚强。他们不怕面对责任,并且愿意承担责任。内心道德的评判标准要高于成年人,问题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否信任他们拥有的这种高尚品德,是否信任他们拥有这种能力,并给以他们机会去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冲突。如果我们只是用自己的一系列道德观来绑定孩子,或许就会屏蔽掉很多孩子美好的品质,并扼杀孩子自由发展和人格塑造的机会。

  

          张爽没有哭够,他还需要更多的机会来进行内在自我的愈合。第一次的哭泣后我和闵老师对他都有这样的直观感觉,果然仅仅一天后他便再次寻找自我愈合的机会,因为对他的内心来说这个夏令营是安全的。(随后的两次哭泣再次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和观点)



情况三:

       地点:老地方餐厅

       时间:24日晚7点左右

       事件:晚上吃饭,刚上菜他们所在的小组就开始抢菜,一开始张爽没有参与抢菜,后来看到菜快没有了,也就跑过去,被同桌的史老师批评。张爽激烈爆发,并冲出餐厅。我当时在另外一张桌子上,跟随他跑了出去,在马路的拐角抓住了他。

       哭泣,夹杂着委屈与愤怒。与前面处理他内在的创伤一样,给予孩子爱、理解与支持。倾听孩子的哭泣。抱着他哭泣了大概二十多分钟,他慢慢的安静下来,并能清晰的描述事件的经过。描述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了负面情绪,然后把他带回餐厅和我同桌吃饭。



情况四:

       地点:茶社

       时间:24日晚7:30-9:00

       事件:晚上请来自韩国的金大叔给孩子们在茶社讲解韩国的茶道,品尝金大叔各种各样的韩国茶和韩国泡菜。金大叔讲解完,大家排队到金大叔处领取韩国茶,张爽本来排在前面,稍微离开了一下队伍,等他回来后,本来排他后面的廖启真就不给他让位,张爽就发作了,大喊大叫。当时正在他们身边的史老师呵斥了张爽。张爽负气冲出茶社,在茶社外面的巷子里我截住了他。

       这次他非常生气,不是生呵斥他的史老师的气,而是生排在他后面廖启真的气,平时他都是把廖视为好朋友的,有种被好朋友抛弃的感觉。故而非常愤怒。这份被抛弃的感觉如此强烈,让我很怀疑应该是来自原生家庭过往的创伤。这份愤怒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张爽爆发出夏令营以来最强烈的情绪。

       闵老师也来了,从理智的层面上同张爽展开交锋,将他更深层次的愤怒与恐惧激发出来。整个过程你来我往持续了大概十多分钟,张爽的情绪爆发到一个新的高度。然后闵老师撤,我上。继续给予安全的环境和爱,让他在哭泣中高声的宣泄,这个宣泄的过程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张爽逐渐平息下来了。我们找了个地方坐下,我静静听他对整个事情的看法。给他讲了一个公交车的故事,最后张爽平静的站起来告诉我他要换座位(公交车故事里,换座位看风景的一种说法)。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觉到被抛弃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这种被抛弃的感觉会影响到在生活中同其他人正常交往。除了父母没有什么关系是必须而且不得不被保持的,为什么一个同学能带给他这样强烈的感觉?我们认为,在他和同学的关系中可能投射了一些对父母的要求和期许。这里面他和同学之间所发生的事情不是问题的焦点,焦点是要释放出内心深处的恐惧。



情况五:

       地点:茶社

       时间:29日下午

       事件:今天下午是夏令营结束的茶话会。大家相互留联系方式,相互发言本次夏令营的种种收获。外面下着小雨,在茶话会中途休息的时候,发现张爽和廖启真开始动手打架。从上一次张爽爆发到今天过去了5天时间,这五天中张爽的改变是巨大的,友爱、关心集体、愿意付出、服从、并且变得平静。晚上吃过晚饭就要出发了,看到他们动手,我的第一感觉是张爽在寻找最后的机会处理内在的创伤。

       闵老师把两人分开,并带走了处于愤怒中的张爽。我去看廖启真,他没有受伤,并且表现得比较平静。闵老师抱着张,张在挣扎,挣扎的力度之大超乎想象,完全不像一个小学生。闵老师抱着挣扎的张,大概持续了几分钟,然后我接手。接下来对体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孩子内在有太多的愤怒和狂躁的情绪,接下来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都在这种巨大的体力消耗中度过。最后张平静了,通过这种挣扎他释放了很多内在的东西,人也软了下来,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们回到了茶话会。他能安静的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和刚才与他发生冲突的同学的事情,似乎已经不再是事情了。

       晚上在桂林机场通内蒙来的小朋友分手的时候,张哭得很厉害。事后他告诉我,这辈子他是第一次因离别而痛苦。



关于张爽

       刚来夏令营的时候他的右眼皮上一片青色,离开夏令营右眼皮上就只剩一点点青色了。回去的车上他自愿承担了作为车长的工作。

个案二:朱明德

       地点:兴坪

       事件:借钱

       一天早上刚吃过早饭我接到朱明德母亲的电话,说她儿子钱花光了想问我借一百块钱。我答应了。在大厅集合等待出发之前,我坐到朱明德身边。把他母亲来电话的事情告诉了他。

我说你是知道我会借钱给你的,现在我们俩来模拟一下借钱的过程好吗?他表示同意,以下是对话的记录。

       第一次:

       我:朱明德你好,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朱:我想借钱。

       我:好啊,你想借多少?

       (朱,陷入思考状态)

       朱:随便。

       我:好啊,那我借你两块。

       (朱,大汗淋漓,眼光不敢对视)看到这种情况,我叫停,问他是否愿意在准备再来一次,他表示愿意。

       第二次:

       我:朱明德你好,找我有什么事吗?

       朱:我想借钱。

       我:好啊,你想借多少?

       朱:不多也不少。

       我:不多也不少是多少?

       朱:就是不多也不少。

       我:那好,借给你五块。

       朱,开始哭泣。我拉着他的手,整个哭泣持续到队伍出发,大概持续了15-20分钟。

       出发的路上我告诉他,是否愿意有机会再来模拟一次,他表示愿意。第二天一个合适的机会,我们进行了第三次模拟。

       第三次:朱明德你好,找我有什么事吗?

       朱:我想借钱。

       我:好啊,你想借多少?

       朱:我想借一百。

       我:好的。

       然后给了他一百元。

     

       为什么这么一件小事给这位孩子如此大的压力?谁剥夺了他自我选择和控制的权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天和第二天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天的对话过程双方都非常轻松,自信。夏令营后期朱明德同其他孩子的交往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同内蒙的其他小朋友。



案例三:

       曾达荣

       地点:兴坪

       事件:借钱

       曾达荣的母亲给闵老师打电话,希望闵老师能借五百块钱给曾达荣,闵老师表示同意。闵老师找到曾达荣,告诉他已经接到他母亲的电话,可以把钱借给他。闵老师问他,你需要借多少钱?曾达荣:20。闵老师再次确认,你认为20就够了吗?曾达荣很坚定的点头,20就够啦。

       单人独木舟活动中,小学五年级的曾达荣第一个划到终点线。小学三年级刚毕业的周福智第二个到达终点。本次夏令营中最大的初三毕业。

       作为成年人或许我们真的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49cd20100r3je.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termin 于 2011-6-16 16:28 编辑

分享文章    价值观与人格教育

注:改编自《自由学习》255页第14章,如果不搞懂这些理论,教育无从开始,也无法看懂后期的潜山教育案例。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帮助健康人格形成方面,成效是卓越的。

    卡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核心,是要做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这就是儒家的诚,儒家的诚,不是坚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务的热忱和意愿,而是与智慧一体的,这种智慧,能够回到生命体验的实质,能够呈现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实。这种忠于内心情感原则,就是诚。儒家讲“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诚就是事实,明就是智慧,既然是事实,就不会有欺骗,既然是智慧,就不会受人愚弄。但是,要做真实的自己,要体现自己的真性情,不是那么容易的,做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终极的目标。

    做真实的自己,就不会有委曲求全的感觉,自然是可以长久的。做真实的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态度得到的体验,使个人感觉对生活的胜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师回到真实的自己,学生自然回到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回到真实的自己,周围的人也会回到真实的自己,“同气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则如此。

    回到真实的自己,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说到价值观,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条,但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就人格教育来说,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们面临的价值观危机不是源于我们丧失了价值观,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的矛盾和分离,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对错,我们的价值观与事实不符,不符合社会现实,不符合自己的经验,一定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了,我们的价值观错了,社会的价值观就错了,我们是社会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的部分。价值观错了,人格出现分裂,痛苦和抱怨就产生了。



关于价值观



    生物体通过行为表现出对某个客体或者目标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称为操作性价值观,他不需要任何认知和概念性思维的参与,仅仅是有机体通过选择某客体、拒绝某客体的价值选择。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宫里时,蚯蚓就会选择往光滑的一边爬,而不会选择铺有砂纸的一边,这就是操作性价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吃脆性的凉菜,喜欢吃酸的东西,有的孩子抓岁,多次抓相同的东西。

    操作性价值观也可以处理复杂的事情。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把20多种食物放在婴儿面前,孩子会取符合自己身体健康的食物。

    第二种价值叫构想价值,也就是机体对文字符号(佛法称为名相)客体的偏好。比如“真诚至上”的信念,就是一个构想价值。
    通常我们的道德信条都是构想性价值观,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接受的,是虚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们跟着它走了,久之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虚假的自我。
    案例:一个大孩子去抢小孩子的东西,小孩子不同意,结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大哭。这时候,小孩子的妈妈非但不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哭,你要学习孔融让梨,把你的东西让给哥哥玩。”小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安慰,一直哭个不停,妈妈对孩子孩子说了六次要学“孔融让梨”。小让大,是妈妈的价值观,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来,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人被咬了还要忍让,天理何在!

    构想价值观越接近操作价值观,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物权主人优先原则,别人要用自己的东西,是要经过自己同意的。这种价值观是否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个物权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一个从小物质不匮乏的人,他成人后,精神层面的匮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满足,物权主体资格得到尊重,他就会逐渐变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满足一定程度的自私,来塑造一个人为公的精神。真正的贪欲,来自于精神层面的贫乏,这是一种负面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从此就走上虚假的自我,这种人是“优秀”的,但是也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感召来的人和事,终究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际遇大多不够理想。有天,我对我对一位常做善事且对孩子严格的朋友说:“以你的为人来说,积了德给子孙后代,你的孩子会很有作为,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关于构想价值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那么“己所欲”呢?要慎施于人。

    最后一种叫客体价值,就是从客体可取性方面考虑,而不管是否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以为给孩子的关注越多越好,结果成了关爱强迫症,让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却总对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

价值观的演变与回归

    操作性价值观不只是婴儿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总是以操作性价值观为主导,所以孟子讲,一个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婴儿来看,婴儿有如下现象:

婴儿饥饿时不舒服,会哭,会大声而明确的表达出来(成人经常撒谎)。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婴儿吃饱以后,不再留恋和喜欢,甚至表现出厌恶,从来不会占有食物(成人不是这样)。

婴儿喜欢被关注、拥抱等能够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成人喜欢被拥抱的情况极少,要选择对象)。

婴儿喜欢来自于自己身体的新奇的体验,即使发现自己的脚趾头都会快乐,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强(成人变得保守呆板)。

婴儿不喜欢苦味,疼痛和突发的巨大声响(成人有改变)。

    可以看出,婴儿的操作性价值观,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固定系统。正如对同一种食物,他有时喜欢,有时厌恶,他喜欢安全和轻松,但是为了满足好奇,他又可以放弃这种环境。这种价值,来自内部的天然的感觉,是一种本有的智慧。不象我们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经文、某个领域的权威或者广告宣传所左右。婴儿清楚地知道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哪个人对他好哪个人对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时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僵化、无效和不明确的,成人是怎么从婴儿完美而有效的价值判断状态退变的呢?

    婴儿需要爱,他也同样爱父母,对父母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性,所以他为了爱改变自己。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扯姐姐的头发,他觉得听到姐姐又哭又闹很开心,但是家长会给他惩戒。多次以后,他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坚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对自己的爱,拒绝爱的行为,是反生命的。他会把别人的价值判断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了爱,他远离了自己先天的判断机制,放弃了自己的内部评价,以别人的价值预设引导自己的行为。

案例
    一个男孩,从小梦想自己成为艺术家,但他感觉到父母更愿意他成为一个医生,于是他迁就父母,表示有意向成为一个医生,这时候,父母给他更多的爱和鼓励,他成为医生的意愿逐渐坚定起来,进入医学院以后,他很多科的成绩都不及格,咨询师发现从智力上看,孩子完全有能力取得好成绩,但是,事实相反。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他疏离了自己天然的判断机制,疏离了内心的判断过程,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想过要当一名医生。对另一个孩子来说,则有可能是自己想当医生,最后顺从了父母的意愿做了艺术家,同样是悲剧。

    当今社会严重的心理问题,与自己的价值判断有直接的关系,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所以面临选择时不果断,总是受到情绪上面的困扰,一但选择,选择的或者得到的又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美国,卡尔.罗杰斯对师范学校的学生做了调查,问:如果你们成为老师,最想教给孩子的价值观是什么,结果他们列举出了“说话用词恰当”、“不用非正式的口语”、“干净”、“遵守纪律”、“按照老师的指导做事”、“老师的指导要说一不二”等等,卡尔.罗杰斯为这些准老师感到汗颜。反观我们自己,也是把那些掩饰自己胆怯的经验,把那些禁锢我们自己的规条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而不是尽量保留孩子们本有的智慧。

    个体为了保持得到爱、赞赏和自尊,不惜把自己的价值评判权拱手让人,个体从小就不信任自己的经验的可靠性,不相信仅仅靠自己就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从别人那里学来一堆构想价值观,不管自己的这些观点多么背离了真实的体验!因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所以显得生硬、不能变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把环境中的与自己生命经验无关和事实矛盾的价值观,盲目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价值观的病态内化,举例如下。

    性欲和性行为是罪恶的。每年有很多青少年因为缺乏对性的了解和认识,造成上百万人未婚先孕。(误区来自道德常识)

    (潜山教育机构通过实践发现,大人坦荡地告诉孩子生命的由来,孩子自然就不讲粗话,可以顺利地解决早恋问题。儒家讲“食色性也”,从来不回避性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的结婚年龄,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所以性压抑的时间很长,由于缺乏对性问题的正确认识,有些人即使体验了性生活,偏执的性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又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复制给后一代。我不是提倡性泛滥,而是希望早些告诉孩子关于性和生命来由的真相,可淡化孩子们跨越性禁区的成就感,通过实践发现,孩子们都表示明白这层道理后,更能妥善对待性问题,以后有机会再举相关案例。关于性于心理行为的关系,《夏山学校》的尼尔,理解很彻底,辅导方法趋近于完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章节。回想起自己初中时候的生理老师,讲到有关性的章节时,总是紧张兮兮的。很多老师自己对性问题都缺少承认事实的勇气。)

已经内化的社会价值观的误区

挣钱越多越好。(来自社会,已经深刻影响到家庭)

人们最需要学习的是知识,这是精英与平庸的区别。(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

浏览和娱乐性、探索性的阅读不被人认可。(来自学校)

紧跟潮流很重要。(来自于媒体和商业广告)

爱自己周围的人是最高美德。(来自于宗教)

竞争比合作好。(来自于商业公司)

名牌产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来自于商业宣传)

    南怀瑾先生讲,人格独立,要“卓尔不群”,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似乎没有人提倡过,人类作为个体,更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我们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佛法提倡自己的本有的智慧,提倡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就是超越思维的感觉,但是知之者甚少,很多人都落入宗教的窠臼,可叹。

机遇
    当我们寻求内在的独立,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时,转机就出现了。心理辅导发现,自主意识的出现,自己准备做真实的自我时,治愈就开始了,这是所有有效心理辅导的共同特征。当我们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感到有趣,感到胜任,感到自豪,我们就会慢慢珍惜和欣赏自己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敏锐于自己每时每刻的感受和反应,这就是活在当下,活在感觉而不是活在思维里,自我的觉醒就开始了。如此,我们会对自己的体验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甚至与自己的体验融为一体,我们的价值取向将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婴儿期的价值取向又重新出现,即来自内部感觉的的特异性的、情境性的反应能力,这比笼统的道理强过百倍。这样,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可以趋近于知时知量,趋近于中庸之道。

    对于外部的价值观,我们也是要考量的,但要批判性地看待,它只是参考,远不如我们的经验和直觉更有用。对待外部的价值观,就像服中药,要看它是否能够恢复或者强化机体本有的运转机制。

成熟的人格体现

    理想的价值观:我们既能调动丰富的经验与认知功能,又能相信来自自己身体内部的真实的感受。
    对于成熟的个体来说,价值判断的趋向于客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自己主体的需要,使自己更完美,更富有,更强壮。这听起来是自私的,是否会损害到人际关系?事实上,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有足够真实自我感的人,他自然会保持自利利他的平衡,由于他的人格的稳定性,更能够给他人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与人保持亲密而互助的关系。纯粹的利己和利他,都会给人压力,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的疏离感,良好而轻松的人际关系,是平等而互利的。成熟的人的价值判断,果断的特质与婴儿相似,但是前者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参考。

    有时候,即使人格成熟的人,价值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判断就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正视自己的缺点,允许自己犯错误,就会更好地在错误经验里学习,使我们的判断模式不断趋近于完善,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信任自己,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做判断,将比单纯地使用理论知识更为明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所做的判断,要比单独的一个头脑所做的判断要敏感准确的多。

    卡尔.罗杰斯根据自己研究发现,所有人格健全的人都心胸开阔,价值取向都是有利于个人、周围的人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给孩子爱和自由,得到重视,能够自由体验生活时,他来自自我的价值导向就会出现,成人也是如此。

    我们不需要哲学家和统治者或者牧师从外界强加一个普适的价值观到我们身上,相反,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从我们的经验中,浮现出普适的价值观,再把这种价值观,与《论语》诸书做个对照,发现圣人的语言,不是说教,而是可以印证我们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我们批评社会价值观同时,更多地要从自己做起,这是现实可行的。

    对自己了解多少,对社会就了解多少,自己改变多少,世界就改变多少。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49cd20100razh.html
发表于 2011-6-16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读楼主的文章。很愿意将儿子送去夏令营,但是他年纪还太小,只有7周岁。希望以后还有机会。
发表于 2011-6-17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peter兄好,发了站内短信给您,想了解下夏令营的具体情况。
发表于 2011-6-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很喜欢这样的活动,盼望能招收再小一点的孩子!
发表于 2011-6-2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我有个女儿10周岁了,我在山东想了解此项活动的费用。
发表于 2011-6-26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直接打电话或者发邮件咨询:咨询电话:0579-87277457,13345797505,13588601817(闵先生,周先生)

邮箱:13601709937@163.com
发表于 2011-6-27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喜欢,孩子不到7岁,过两年考虑一下
发表于 2011-6-29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希望能将儿子送去夏令营,只是儿子才6周岁,等大一点一定送去。
发表于 2011-9-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想给儿子找一个夏令营,今天终于在这里找着了,不胜欢喜。

一定要去!一定要去!一定要去。年底儿子就满6岁了,等着我,我们一定会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8:31 , Processed in 0.0279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