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eisiga

没喝奶粉的孩子是不是脸色容易黄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卷二

  【别名】茵陈姜附汤(《笔花医镜》卷一)。

  【处方】茵陈3克,白术6克,附子1.5克,干姜1.5克,甘草(炙)3克,肉桂(去皮)1克。

  【功能主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百度:


43.湿之入中焦: 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此统言中焦湿证之总纲也。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其伤脾胃之阴若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伤胃阴则口渴不饥。伤脾阴则舌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治湿者必须审在何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而出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治,庶所投必效。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将见肿胀、黄疸,洞泄、衄血、便血,诸证蜂起矣。惟在临证者细心推求,下手有准的耳。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湿气而已哉?

    汪按:温热、湿温,为本书两大纲。温热从口鼻吸受,兼无寒证,最忌辛温表散,但当认定门径,勿与伤寒混杂,再能按三焦投药,辨清气血荣卫,不失先后缓急之序,便不致误。湿温,为三气杂感,浊阴弥漫,有寒有热,传变不一,全要细察兼证,辨明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湿热二气,偏多偏少,方可论治,故论湿温方法,较温热为多,读者以此意求之,无余蕴矣。

    再按:热证清之则愈,湿证宣之则愈,重者往往宣之未愈,待其化热而结清,清而后愈,一为阳病,一兼阴病,至鲁至道,难易较然。

    44.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此书以温病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乃湿郁脾阳,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运行,脏病而累及腑,痞结于中,故亦不能食也。故以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厚朴苦温以泻湿满,黄连苦以渗湿,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半苓汤方〕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夏〔五钱〕、茯苓块〔五钱〕、川连〔一钱〕、厚朴〔三钱〕、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45.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厚朴秦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经》谓「太阴所至,发为(月真)胀」,又谓「厥阴气至为(月真)胀」,盖木克土也。太阴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四苓辛淡渗湿,使膀胱开而出邪,以厚朴泻胀,以秦皮洗肝也。其或肝气不热,则不用秦皮,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通利三焦,而行太阳之阳气,故五苓散亦主之。

    〔四苓加厚朴秦皮汤方〕苦温淡法。

    茅术〔三钱〕、厚朴〔三钱〕、茯苓块〔五钱〕、猪苓〔四钱〕、秦皮〔二钱〕、泽泻〔四钱〕。

    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五苓散方〕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赤术〔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六钱〕、桂枝〔五钱〕。

    共为细末,沸汤和服三钱,日三服。

    46.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汤主之。

    脾主四肢,脾阳郁,故四肢乍冷。湿渍脾而脾气下溜,故自利。目白精属肺,足太阴寒,则手太阴不能独治,两太阴同气也。且脾主地气,肺主天气,地气上蒸,天气不化,故目睛黄也。白滑与灰,寒湿苔也。湿困中焦,则中气虚寒,中气虚寒,则阳光不治。主正阳者心也,心藏神,故神昏,心主言,心阳虚,故不语。脾窍在舌,湿邪阻窍,则舌蹇而语声迟重。湿以下行为顺,故以四苓散驱湿下行。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胜也,厚朴以温中行滞,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芳香而达窍,补火以生土,驱浊以生清也。

    〔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方〕苦热兼酸淡法。

    生于白术〔三钱〕、猪苓〔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赤苓块〔五钱〕、木瓜〔一钱〕、厚朴〔一钱〕、草果〔八分〕、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二钱。

    47.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湿滞痞结,非温通而兼开窍不可,故以草果为君。茵陈因陈生新,生发阳气之机最速,故以之为佐。广皮、大腹、厚朴,共成泻痞之功。猪苓、泽泻以导湿外出也。若再加而面黄肢逆,则非前汤所能济,故以四逆回厥,茵陈宣湿退黄也。

    〔草果茵陈汤方〕苦辛温法。

    草果〔一钱〕、茵陈〔三钱〕、茯苓皮〔三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猪苓〔二钱〕、大腹皮〔二钱〕、泽泻〔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一杯,分二次服。

    〔茵陈四逆汤方〕苦辛甘热复微寒法。

    附子〔三钱炮〕、干姜〔五钱〕、炙甘草〔二钱〕、茵陈〔六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后服,仍厥,再服尽剂,厥不回,再作服。

    48.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www.PharmNet.com.cn整理
    此足太阴寒湿,兼足少阴厥阴证也。白滑灰滑,皆寒湿苔也。脉迟者,阳为寒湿所困,来去俱迟也。不食,胃阳痹也。不寐,中焦湿聚,阻遏阳气,不得下交于阴也。大便窒塞,脾与大肠之阳,不能下达也。阳为湿困,反逊位于浊阴,故浊阴得以蟠踞中焦而为痛也。凡痛皆邪正相争之象,虽曰阳困,究竟阳未绝灭,两不相下,故「相争而痛」也(后凡言痛者仿此)。椒附白通汤,齐通三焦之阳,而急驱浊阴也。

    〔椒附白通汤方〕

    生附子〔三钱炒黑〕、川椒〔二钱炒黑〕、淡干姜〔二钱〕、葱白〔三茎〕、猪胆汁〔半烧酒去渣后调入〕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凉服。

    〔方论〕此苦辛热法复方也。苦与辛合,能阳之通,非热不足以胜重寒而回阳,附子益太阳之标阳,补命门之真火,助少阳之火热,盖人之命火,与太阳之阳,少阳之阳旺,行水自速,三焦通利,湿不得停,焉能聚而为痛,故用附子以为君。火旺则土强,干姜温中逐湿痹,太阴经之本药,川椒燥湿除胀消食,治心腹冷痛,故以二物为臣。葱白由内而达外,中空通阳最速,亦主腹痛,故以之为使。浊阴凝聚不散,有格阳之势,故反佐以猪胆汁,猪水畜,属肾以阴求阴也,胆乃甲木,从少阳,少阳主开泄,生发之机最速。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49.阳明寒湿,舌白腐,红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厚朴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胃受寒湿而伤,故肛门坠痛,而便不爽。阳明失阖,故不喜食。理中之人参,补阳明之正,苍术补太阴而渗湿,姜附运坤阳以劫寒,盖脾阳转而后湿行,湿行而后胃阳复。去甘草,畏其满中也。加厚朴、广皮,取其行气。合而言之,辛甘为阳,辛苦能通之义也。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方〕辛甘兼苦法。

    生茅术〔三钱〕、人参〔一钱五分〕、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生附子〔一钱五分炮黑〕。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征按:仲景理中汤,原方中用术,今定以苍术者,苍术燥湿,而兼解郁,不似白术之呆滞也。丹溪制越鞠丸,方以苍术治湿郁,以上见证,皆郁证也,故用苍术。

    50.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术桂汤主之。

    此兼运脾胃,宣通阳气之轻剂也。

    〔苓姜术桂汤方〕苦辛温法。

    茯苓块〔五钱〕、生姜〔三钱〕、炒白术〔三钱〕、桂枝〔三钱〕。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温再服。

    51.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

    按霍乱一证,长夏最多,本与阳虚,寒湿凝聚,关系非轻,伤人于顷刻之间,奈时医不读《金匮》,不识病源,不问轻重,一概主以藿香正气散,轻者原有可愈之理,重者死不旋踵,更可笑者,正气散中加黄连、麦冬,大用西瓜,治渴欲饮水之霍乱病者,岂堪命乎?瑭见之屡矣,故特采《金匮》原文,备录于此。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荣卫不乖不寒热,以不饮水之故,知其为寒多,主以理中汤(原文系理中丸,方后自注云:然丸不及汤,盖丸缓而汤速也;且恐丸药不精,故直改从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若热欲饮水之证,饮不解渴,而吐泄不止,则主以五苓,邪热须从小便去,膀胱为小肠之下游,小肠火腑也。五苓通前阴,所以守后阴也,太阳不开,则阳明不阖,开太阳正所以守阳明也。此二汤皆有一举两得之妙。吐利则脾胃之阳虚,汗出则太阳之阳亦虚,发热者浮阳在外也。恶寒者,实寒在中也,四肢拘急,脾阳不荣四末,手足厥冷,中土虚而厥阴肝木来乘病者,四逆汤善救逆,故名四逆汤。人参、甘草守中阳,干姜、附子通中阳,人参、附子护外阳,干姜、甘草附中阳,中外之阳复回,则群阴退避,而厥回矣。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中阳复而表阳不和也,故以桂枝汤,温经络而微和之。

    〔理中汤方〕甘热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后加减法悉照《金匮》原文用者临时斟酌。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汗,勿发揭衣被。

    〔五苓散〕(见前)

    〔加减法〕腹满者加厚朴、广皮各一两。渴甚面赤脉大紧而急,搧扇不知凉,饮冰不知冷,腹痛甚,时时躁烦者格阳也,加干姜〔一两五钱〕(此条非仲景原文,余治验也)。

    百沸汤和,每服五钱,日三服。

    汪按:湿温、湿疟、寒湿、中寒等证,皆有阴盛格阳。若春温、风温、暑热、温疫、温毒,非犯逆则绝无此证,虽或病前病中,兼犯房劳遗泄,亦断无阴证,而阳盛格阴者,则往往有之,俗医传派不清,临事狐疑,失之毫厘,人命立绝,此条与温热门中中下焦阳厥数条参看,庶乎临证了然,厥功巨矣。

    〔四逆汤方〕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加人参一两。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按:原方无人参,此独加人参者,前条寒多不饮水,较厥逆尚轻,仲景已用人参,此条诸阳欲脱,中虚更急,不用人参,何以固内?柯韵伯伤寒注云: 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痛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欬,中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不补,何以救逆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以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有脱落耳,备录于此存参。
发表于 2011-5-1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看的我好纠结啊。这位妈妈,我觉得吧,你还是试试奶粉吧。
发表于 2011-5-1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羊奶粉呢。我白天不能回家喂奶。我姑娘可能因为喝我存在冰箱的奶,一直在咳嗽。我准备给她换美羚的纯羊奶粉呢
发表于 2011-6-6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肤色也是偏黄,我们两口子都白,我家的吃过奶粉,虽然不多,也还是那样,并没变白呀,出生后有黄疸,我想小孩长大了会变白的,给她时间吧,我也不操这个心了,爱白不白,我家的还是女孩哩。
发表于 2011-8-1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meisiga


    宝宝现在一岁了,有没有出过幼儿急疹呢。我姑娘出了半个月之久才刚好,现在发现什么药都比不上人体自身的调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6 22:44 , Processed in 0.02091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